梁麗明
? 山東省濟南市育英中學
當前部分課堂教學中,學生依然習慣于被動聽講,使得教師常常抱怨學生缺乏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事實上,沒有有效引導,何來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又怎能實現深度學習?進一步,有了好的引導,才有了猜想,有了猜想才有了探究,有了探究才有了創(chuàng)新[1].下面筆者以“角”的教學片斷為例,談談如何順勢而導,將探究引向深入.
例題如圖1,請試著畫出與∠AOB相等的一個角.
圖1
師:讀題后,說一說你的思路或方法.
生1:我覺得可以先借助量角器度量∠AOB的大小,然后畫出射線OD,再借助量角器去作角.
師:生1采用的是運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很不錯.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我有一個想法,就是通過直尺平移圖1中的射線OB使其過點A,所作的角∠CAO即為所求.(生2邊演示邊解說,如圖2.)
圖2
師:能否說一說你為什么會想到這樣作圖?
生2:(撓了撓頭)我就是覺得可以這樣作,為什么我也不是特別明白.
師:有沒有其他同學可以替生2解說一下?(教室陷入沉寂,無人能應答.)
師:生2的作圖方法是正確的,也很巧妙,其中運用的知識點是我們還沒有學到的“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讓我們?yōu)樯?超前想到這種畫法點贊!
師:回到問題,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3:如圖3,反向延長射線OA和OB,所得的∠DOC即為所求.(生3一邊操作,一邊解說.)
圖3
師:這樣作圖的理由是什么?能否具體說一說?
生3:這樣作圖充分運用了“對頂角相等”,這是之后幾節(jié)課要學的,我提前預習了一下.
師:生3有超前學習的意識,非常棒,值得大家好好學習!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將預習的內容水到渠成地運用到問題的解決中,太厲害了!下面就讓我們打開書本,閱讀對頂角的定義,并想一想生3作圖的原理是什么.(學生閱讀,教師巡視.)
師:誰能說一說生3作圖的原理?
生(齊):對頂角的定義及性質.
師:受到這么多的啟示,你還能找到解決本題的其他方法嗎?誰來試一試?
生4:如圖4,首先,將直角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射線OB對齊,作出一個直角,即∠DOB為90°;接著,還是運用剛才的方法,讓一條直角邊與射線OA對齊作出一個直角,即∠AOC為90°.所作的∠DOC即為所求.(生4一邊演示,一邊解說.)
圖4
師:生4又是運用了什么原理?
生5:旋轉.
師:那就是說通過旋轉可作出圖形?
生6:我覺得并不是簡單的旋轉,而是運用了知識“有公共部分的兩個直角除公共部分外的兩個角相等”.
師:你們贊同生6的觀點嗎?(其余學生紛紛點頭.)
生7:我覺得生4所作圖形所運用的原理是“與同角互余的兩個角相等”.
師:對于“兩角互余”你們知道多少?下面翻開書本,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定義.(學生再一次閱讀,教師巡視.)
生8:這里所運用的原理是“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師:說得非常好!事實上,認真閱讀課本可以讓我們探尋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我們不能忽視課本的重要性.大家還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嗎?
生9:還可以運用“線段翻折找尋中點”這個方法作角.如圖5,沿著邊OB對折OA后得到一條射線OC,則∠BOC即為所求.(生9邊操作,邊解說.)
圖5
師:生9的方法可行嗎?
生(齊):可行.
生10:等同于找尋線段的中點,對折后的兩個角是相等的.
師:剛才有5名同學分別展示了自己的方法和思考,盡管每個人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思維都非常具有深度.不管是借助已有知識,還是大膽猜想,又或是自主學習后的方法,都十分精彩!數學學習的過程常常伴隨著大膽猜想和嚴謹驗證.想要得到科學的結論,就需要大家敢于猜想,勇敢探究.
師:在剛才的探索中,你們都是在原圖上作角,你能在其他地方用其他的不同方法來作出相等的角嗎?
生11:老師所說的就是課本上的“尺規(guī)作圖”吧,但是有些步驟我們不能完全理解.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研讀一下尺規(guī)作圖的具體方法與步驟.(研學過程略.)
師:研讀后,你的困惑是什么?
生11:課本上說“以CD長為半徑畫圓”,為什么要這樣做?
師:有其他同學能解答這個困惑嗎?誰來說一說?
生12:如圖6,可以運用量角器原理度量角度,點D位于量角器的邊緣弧上,與點C距離是由角的大小決定的.
圖6
師:說得非常好,簡潔,準確.角的范圍是由角的兩邊決定的,而CD間的距離也確定了角的大小,因此我們才能根據量角器原理運用尺規(guī)作圖畫出與已知角相等的一個角.
師:下面就讓我們試著自主探究,先獨立畫一畫,并推理尺規(guī)作圖的基本步驟.在探究中寫出自己的困惑與思考,再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生成作圖過程及方法策略.
(1)試著以O為圓心,取任意長度為半徑作弧,交OA于點C,交OB于點D;
(2)作出射線O′A′,并以O′為圓心,OC的長度為半徑作弧,與射線O′A′交于點C′;
(3)以C′為圓心,CD的長度為半徑作弧,與前弧交于點D′;
(4)連接O′D′得到射線O′B′.
…………
教無定法,往往需要的是教師教得得法,能否順勢而導、因勢利導,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思維動向出發(fā),從課堂上隨機生成的疑問展開,將學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實現深度學習,為學生的深層次學習打開一扇窗.以上案例所展示的僅僅是一節(jié)課中情境導入的一個小片段,由于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的程序,利用可生成性資源順勢而導,拾級而上地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和探究,因此數學課堂生成了別樣的精彩.
在學生認識模糊或思維困頓時,教師不能一帶而過,更不能情緒抵制,而應將這些認識作為反饋教學進程和調整教學行為的有效信息;在學生給出出乎意料的策略時,也不可虛言搪塞,而應將其視為積極的課程資源順勢而導.對于本節(jié)課而言,在原本預設時并沒有想到學生能給出如此多的方法策略,面對如此多的可生成性資源,筆者因勢利導,不吝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動力,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深度探究的內在活力.
引領學生深度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在課堂中,筆者雖然只引導學生完成了兩道例題,但是學生在深度思考、主動猜想、自覺疑問和教師追問的驅動下,一步步地習得知識,揭示本質[2].如通過對例題的探究和再探究、發(fā)現和再發(fā)現,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創(chuàng)造能力,更有主動探究的意識和精神,實現了學力的自然生長.
總之,數學課堂千變萬化,教師要用機智的方法順勢而導,讓可生成性教學資源衍生出精彩,讓學生的數學探究逐步走向深入,讓數學課堂活力四射,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