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雪蓮 汪宇晨(.湖北省宜昌市科技高中,宜昌 443000;.湖北省宜都市聶家河鎮(zhèn)中小學,宜昌 443300)
當前我國的離婚率呈上升趨勢,據(jù)社會學家調(diào)查,離異夫妻的婚姻一般維持6~16 年,因此很多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這個重大的應激事件。青春期的孩子正在經(jīng)歷身心重大變化的時刻,父母離異會成為他們重大的挫折事件。不過根據(jù)離異影響有限理論可以發(fā)現(xiàn),離婚本身對孩子的影響很有限,但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應該讓家長了解自己對離婚的不當處理方式可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哪些心理傷害,嘗試學習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以最大限度保護孩子。
學生小麗(化名)最近很苦惱,因為父母鬧著離婚,爭吵不斷。周六放假回家,家里空空蕩蕩,等小麗快睡著時,父母回來了,又開始爭吵。起初聽見吵架聲她會躲在門后偷聽,聽見父母互相抱怨“你管過孩子嗎?”她會蹲在角落,雙手用力堵住耳朵,忍不住地低頭哭泣。好不容易睡著,也會因為一點響動突然驚醒,害怕他們再次發(fā)生爭執(zhí)。她很疑惑:曾經(jīng)如膠似漆的父母為什么會變得如此劍拔弩張?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他們會不會不要自己?這樣激烈的爭吵也讓小麗無心學習,整日郁郁寡歡。
分析孩子的心理,這樣的孩子常常有四種不良心理狀態(tài):(1)緊張恐懼:父母會離婚嗎?害怕父母離婚,渴望他們和好。(2)被拋棄感:父母還愛我嗎?還會要我嗎?(3)敏感自責:我多余嗎?是不是我的錯導致他們離婚的?(4)麻木:無所謂了,離了算了,大家都解脫了。
學生小華(化名)近期感到很痛苦,父母鬧離婚時總是問自己:“如果離婚,你跟誰一起生活?”這樣的問題讓自己有種深深的背叛感,不論回答誰都會讓另一個人難過,看到父母期盼的眼神更覺得如鯁在喉。小華想跟他們兩個人一起生活,可是無力挽回。甚至有時候會有極端想法,一個都不選,獨自生活。
分析孩子的心理,有兩種心理不容忽視:煩惱:我很愛父母,為什么一定要二選一?痛苦:我不想傷害任何一方,那我都不選。
學生小伊(化名)哭著來到心理輔導室,她說:“我父母離婚有幾個月了,我和媽媽一起生活,剛開始還可以偶爾與爸爸聚聚,不知為何,近期媽媽不允許我和爸爸見面了??晌铱煲^生日了,我就想和爸爸媽媽一起過生日。當初沒有選擇爸爸,我對他本來就很愧疚,現(xiàn)在見不到,我感到自己就是個壞人,甚至偶爾恨媽媽,憑什么不讓我和爸爸見面?!?/p>
分析孩子的心理,主要有三種心理狀態(tài):愧疚:沒有選擇他(父親或母親),不能與他見面,他一定很難過;思念:分離焦慮,因無法見面而痛苦和想念;悔恨:是不是選錯了?憑什么禁止見面?
學生小欣(化名)說著她的故事:“離婚后,最受不了的就是父母說對方的壞話。我跟著媽媽生活,一見爸爸,他就會抱怨當初媽媽爭奪我的撫養(yǎng)權(quán)是為了報復他,單親媽媽帶孩子這么辛苦,她肯定是傍上了別人才會有底氣把我搶走。媽媽又和我說,爸爸從沒管過我,從小到大,他只會在外面喝酒陪領導,回來就是一身酒氣倒床就睡,誰知道在外面做了什么破事,說爸爸現(xiàn)在關心我是因為我長大了,再養(yǎng)幾年就可以給他養(yǎng)老了。難道我就是他們利用的棋子嗎?”
分析孩子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主要有四個方面:(1)信仰崩塌:我愛的爸爸/媽媽怎么是這樣的人?(2)羞恥:孩子要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經(jīng)離婚,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同伴交往時會小心翼翼,盡量縮小交往圈,甚至封閉自己。(3)怨恨:把壞話當真,恨父母拋棄自己,恨不能和其他人一樣有完整的家庭。(4)對愛情失望:影響成年后親密關系和婚姻關系的建立。
青春期孩子的情緒體驗非常強烈,情緒起伏大,變化快。研究表明,父母不當?shù)碾x異方式帶給孩子的消極情緒體驗不會很快消失,一般經(jīng)歷六個階段:憤怒與痛苦——盲目樂觀——流動和出走——終日忙碌——渴望與思索——獲得新生。孩子情緒發(fā)展六階段的順序因人而異,有的可能只經(jīng)歷其中幾個階段,也可能多年后才有深刻體驗。
如果孩子的消極情緒持續(xù)時間較長,有可能固化形成穩(wěn)定的消極情緒特征,導致個性偏常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包括自卑、孤僻、偏激、敵對、易激惹、怯懦、依賴、神經(jīng)質(zhì)。
1.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指受挫后因憤怒等情緒引發(fā)反抗、遷怒等問題行為,易激惹,常因一些小事攻擊同伴,難以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比如,因為桌上的書被別人碰掉或者被人不小心踩一腳等小事而大打出手。
2.退縮性行為
退縮性行為是受挫后因焦慮、恐懼引起的逃避等問題行為。有學生在經(jīng)歷父母因離婚發(fā)生的激烈沖突后,變得孤僻沉默,不愿與人交往,甚至泛化為不愿在公開場合露面,厭學,不愿意在課上回答老師的問題,逃避參與集體活動等,難以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
1.性別角色認同困難
根據(jù)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青春期孩子的人格發(fā)展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對自己性別角色的體驗還在發(fā)展中。研究表明,由異性撫養(yǎng)的離異家庭子女更難認同自己的性別角色。
2.異性交往密切
青春期時,隨著性心理的成熟,很多學生會對異性產(chǎn)生好感。離異家庭的子女可能會因為被拋棄感及內(nèi)心對愛的渴望,而在朋輩中去尋找愛,進而與異性密切交往。
3.成年后難以建立親密關系
由于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些孩子在目睹父母因離婚而發(fā)生一系列沖突后,對婚姻充滿恐懼,對構(gòu)建家庭持悲觀態(tài)度。有的選擇不婚以規(guī)避失敗的風險;有的恐婚恐育,難以構(gòu)建親密關系,害怕自己無法承擔做妻子/丈夫和父母的責任;有的在戀愛期間過分敏感,害怕再次被拋棄,常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引發(fā)爭吵,最終精疲力竭地結(jié)束關系。
克里斯多福在其著作《親密關系》中提出親密關系的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nèi)省和啟示。在絢麗期,因為對另一方有“濾鏡”加持,再加上內(nèi)心對愛的渴望,包容性更強。但到了幻滅期,離異家庭子女如果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就很難與愛人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會將很多事情歸因于不被愛,從而加劇被拋棄感。再加上父母暴力溝通的方式對自己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子女無法與愛人平和地磨合,很難通過非暴力溝通方式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和需求,因而容易導致關系破裂。
夫妻應解怨釋結(jié),更莫相憎。首先,激烈的沖突不僅讓夫妻雙方筋疲力竭,也會讓孩子深陷恐懼和焦慮中。不少孩子在輔導時反饋,即使感受到父母間產(chǎn)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仍然不希望他們分開,甚至會翻箱倒柜找到離婚協(xié)議書并撕毀它,因為分開意味著自己沒有“家”了。因此要明確告訴孩子,“雖然婚姻關系結(jié)束,但親子關系依然存在。”不要吝嗇或者羞于表達自己的愛,對于離異家庭的孩子而言,他們需要非常確定自己被愛著,才能建立自我安全感和穩(wěn)定的情緒。
其次,父母極端激烈的沖突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溝通方式,孩子在處理關系問題時會更加易怒易激惹,攻擊性行為更多,而不能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平和地交流,并且指導他們學習溝通方式?!斗潜┝贤ā芬粫刑岢鲆獏^(qū)分“事實”和“判斷”,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總會把主觀認知強加到客觀事實上,陷入情緒漩渦中,比如離異家庭的子女會忽略父母離異的事實——兩人相處問題、經(jīng)濟問題等,而認為是自己造成的,歸咎于自己。所以父母可以將離婚的根本原因與孩子溝通清楚,說清事實,而不是將責任和過錯全部歸咎于另一方,不趁機抱怨。然后是覺察感受,就離婚本身和孩子溝通自己的情緒感受,是難過還是釋然,是委屈還是不舍。也鼓勵孩子訴說自己的感受并認真傾聽。最后是聚焦意圖,與孩子溝通離婚原因的意圖是讓孩子更客觀地看待整件事,而不是將怨恨一股腦地發(fā)泄到孩子身上。
表達尊重和愛,告訴孩子,“不論你選擇誰,我們都是愛你的?!边@種重大選擇對于孩子而言非常痛苦,無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滋生對另一方的愧疚感和背叛感,所以對他表達尊重和理解非常重要,傾聽孩子選擇的理由,真誠溝通以消除他過多的顧慮。有次輔導中,孩子說他選擇父親是因為擔心加重母親的負擔,他感到這個社會對單親媽媽的包容性更小,無論是工作、社會輿論還是母親以后的婚姻關系都會深受影響。
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為對方樹立威信。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確診為抑郁癥,原本陽光樂觀的她深受情緒困擾,這與她父母離婚后的不當處理大有關系。首先,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離婚后喬英子和母親一起生活,母親對她要求極其嚴格,孩子的壓力非常大。而父親為了討好孩子,一味縱容,甚至幫孩子欺騙母親以逃課。其次,母親看到孩子親近父親后,會不斷和孩子抱怨父親的不好,還會阻止他們見面,加劇了孩子的被拋棄感;再次,他們見面后多次爭吵,婚后仍然不能平和相處,孩子將一切過錯歸因于自己;最后,雖然父母都想關心孩子,但卻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夢想,本來喬英子堅定地喜歡天文,可父母一再阻攔,讓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她更加覺得自己不被愛,甚至母親的眼淚讓她一度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
孩子在經(jīng)歷父母離異等重大應激事件后產(chǎn)生負性情緒很正常,但是如果持續(xù)時間超過兩周或者引起軀體化反應,比如超過一個月的睡眠障礙、非器質(zhì)性胃疼等、極端行為(自殘行為、自殺傾向),以及出現(xiàn)嚴重的個性偏常、問題行為、青春期性心理問題,父母需要及時帶著孩子接受專業(yè)心理援助。(文中引用案例都經(jīng)過來訪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