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他整天愁眉苦臉的,很少有開心的時候。我知道他疼愛我,但我一看他這樣,心情就會變差,感覺很壓抑,什么都不想說了?!?/p>
來訪的是一老一少。老先生姓周,是一位退休教師,同來的是他15歲的外孫女曉華。周先生面容愁苦,曉華也沒個笑臉。這祖孫倆究竟遭遇了什么?
周先生一見我就說:“我當了一輩子教師,如今卻不明白這孩子到底怎么了。請您幫幫我吧?!蔽艺埶嚷渥?、喝水,再介紹情況。
周先生喝口水,緩了緩說:“我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女兒結(jié)婚后有了外孫女。女兒身體不好,外孫女基本由我們老兩口帶。不知咋回事,外孫女從小就任性,一不對心思就哭鬧。我們疼愛孩子,事事遷就。結(jié)果,她一鬧脾氣就不上學。這不,她又三天沒去學校了?!?/p>
我看著曉華,和緩地問:“為什么不愿意去學校?”
曉華避開我的目光:“我討厭學校,討厭老師和同學。因為老師看不起我,同學孤立我?!?/p>
“能舉個例子嗎?”
“比如,班級舉辦活動,老師總把別人安排好了之后才想到我。前幾天又這樣,所以,我不想上學了。”
周先生聽了直搖頭:“你想多了,老師不會偏心。再說,你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嗎?你不好好學習,總玩手機,誰的話都不聽?!?/p>
說到這里,周先生轉(zhuǎn)頭對我解釋:“前幾天,她長時間玩手機,我說她幾句,她又哭又鬧,還跑了出去。當時外面下著雨,她姥姥怕她淋雨生病,趕緊跟出去找她回來。眼看要中考了,她總想一出是一出,不能安心學習,這哪兒行??!”
曉華低聲辯解:“我心里難受才玩游戲。”
我問曉華:“你心里難受,跟姥爺交流過嗎?”
“我不想跟他說。”
“為什么?”
“他整天愁眉苦臉的,很少有開心的時候。我知道他疼愛我,但我一看他這樣,心情就會變差,感覺很壓抑,什么都不想說了。前幾天,我就是因為受不了家里的壓抑氣氛才跑出了家門。可外面下著雨,我也沒有能去的地方?!?/p>
“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沒了,孩子苦??!所以,我們對她百依百順,就是想減輕她心里的苦?!?/p>
周先生聽到這里,幾乎要哭出聲來:“這孩子……”
面對唉聲嘆氣的周先生,我遲疑了一下,還是說出了心中的疑問:“請問,孩子的爸爸媽媽怎么沒來?”
我的話剛一出口,周先生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孩子的爸爸媽媽都不在了。您說,我就剩這個外孫女,我不愛她誰愛她??!”
我有些意外,趕緊遞上紙巾:“對不起。這到底怎么回事,能說說嗎?”
周先生接過紙巾,擦干眼淚,說起往事:“我女兒結(jié)婚一年多的時候,女婿遭遇車禍去世。當時,外孫女不到一歲。我女兒小時候得過腦炎,后來治好了,卻落下癲癇的毛病。她平時很正常,只是偶爾會犯病。我們怕她太勞累,也怕她犯病傷害或者嚇著孩子,所以就幫她帶孩子,不讓她操心。后來,我們招了個倒插門女婿,日子過得還可以。萬萬沒想到,兩年前女兒也去世了。當時,我們還在農(nóng)村,用灶臺燒火做飯。那天中午,不知怎么回事,女兒做飯時犯病了,倒在灶前的柴火堆上,而灶臺里的火引燃了她身下的柴火。女兒犯病時沒有自救能力,等我們趕到,她已經(jīng)沒救了。又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我受不了??!女婿、女兒相繼去世,家里就剩下我們老兩口和外孫女了?!?/p>
說到這里,周先生再次落淚:“就這樣,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沒了,孩子苦??!所以,我們對她百依百順,就是想減輕她心里的苦。再說,孩子是我們唯一的親人,我們更是千百倍地疼愛她。她說衣服不好看,我們趕緊買新的;她說飯菜不好吃,姥姥趕緊重新做。就這樣伺候著,她還不滿意、不聽話。昨天,她不去上學,在家躺著玩手機。我很心痛,這樣下去,荒廢了學業(yè)不說,還會毀了眼睛,因此說了她幾句。結(jié)果,她不但不聽,還頂撞我,說我多管閑事。這真讓人寒心啊,難道我管她還管錯了嗎?”
曉華辯解:“我知道姥爺心里不好受,可他把愛全壓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也不好受。我不希望姥姥、姥爺那么愛我,我受不起……”
周先生愣住了。
周先生以為失去雙親讓曉華很受傷,其實讓曉華很受傷的另有其人
短暫的沉默后,我問周先生:“孩子的話,您聽到了嗎?”
周先生沉重地點點頭:“聽到了,聽到了??磥恚覍⒆訍圻^頭了。曾有老友提醒我不要溺愛孩子,說會害了孩子。我沒當回事,總覺得孩子失去了爸爸媽媽,太可憐,忍不住想要多給她一些愛?!?/p>
我直言:“許多花都是澆死的。溺愛就好比給花澆水澆多了,不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反而會讓孩子感到窒息?!?/p>
周先生喃喃自語:“我知道溺愛不對,不過,我是看孩子可憐,才忍不住多照顧她一些,讓她過得好一些!”
“您的心情我理解。不過,”我話鋒一轉(zhuǎn),“我想知道您為什么這樣溺愛孩子?!?/p>
“隔代親不都這樣嗎?”周先生有些詫異。
“隔代親,更動心。祖輩和孫輩之間,確有這種現(xiàn)象。不過,恕我直言,我覺得您溺愛孩子還有更深層的原因?!?/p>
周先生疑惑地看著我:“那是……”
“請捫心自問,女婿、女兒的去世,您和孩子誰更痛苦?”
周先生再次悲從中來:“當然是我。我本來就重感情,加上女婿、女兒不僅走得突然,還走得凄慘,我心里比吃了黃連還苦!說實話,這些年我都沒能邁過這道坎兒。女婿、女兒走了,撇下了孩子,所以我一見孩子心里就難受,就忍不住想把全部的愛都給她?!?/p>
這正是周先生溺愛外孫女的深層心理原因。
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同樣面對親人離世,周先生和曉華的感受有很大不同。
父親去世時,曉華剛幾個月大,這件事對她而言傷害不大。曉華的母親患有癲癇,沒有自己撫育孩子,與孩子的感情不深。對曉華而言,失去母親,有傷痛,但并非刻骨銘心。
周先生就不同了。女婿、女兒都在年富力強時去世,而他和老伴日漸衰老,失去了女婿、女兒就等于失去了依靠和精神支柱。接連遭遇兩次沉重的打擊,周先生的內(nèi)心幾乎垮掉,整個人都被悲痛淹沒。
就是說,曉華父母的去世,雖給祖孫倆都帶來了心靈的傷痛,但顯然周先生受傷更重、心里更苦。
正因為周先生心里的苦太多、遭遇的痛太深,反而讓開始時沒有受到重創(chuàng)的曉華間接地二次受傷。
因為周先生接連失去兩個親人后,感情世界幾乎坍塌,為維護心理平衡,他潛意識里啟動了情感補償情結(jié)的自我心理防衛(wèi)機制。
情感補償情結(jié),讓周先生把精神寄托全放在了曉華一人身上,結(jié)果反而傷害了曉華:一是溺愛。女兒去世后,周先生情不自禁地把對子輩的愛給了孫輩,結(jié)果讓曉華養(yǎng)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同時,也承受著愛的重負。二是感染。失去親人的痛苦,一直積郁在周先生的內(nèi)心,甚至浸入了他的日常生活。曉華說,她就沒有看到姥爺開心過。曉華待在郁郁寡歡的周先生身邊,自然會受到不良情緒的感染,感到苦悶、壓抑。
一句話,周先生以為失去雙親讓曉華很受傷,其實讓曉華很受傷的另有其人,而這個人就是他。
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好每一天,活在當下。這對生者而言,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對死者最好的紀念
幫助周先生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是心理輔導(dǎo)的關(guān)鍵。只有周先生的心理調(diào)節(jié)好了、能夠給曉華自然而不過分的愛,曉華才有自我成長的動力和空間。
咨詢中,祖孫倆的互相傾訴與傾聽,加深了彼此的理解。曉華感受到姥爺?shù)牟灰缀筒賱冢约洪L大了,要好好上學,要孝敬姥爺,讓姥爺少操心。周先生也知道曉華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自己需要放手,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想讓周先生對曉華放手,有一件事情必須先做,那就是,周先生要安頓好自己的內(nèi)心,要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來。為此,我專門為他做了一次心理疏導(dǎo),幫助他重新認識生死,理性對待親人的去世。
首先,正確認識生死。
相傳,有個婦人死了兒子。她滿懷希望地拜訪智者,希望智者讓她的兒子起死回生。智者說,吉祥草可以讓人起死回生。婦人欣喜若狂地問:哪里有吉祥草?智者告訴她:這種草長在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快去找吧。于是,婦人晝夜奔波尋找。她找了所有的人家,發(fā)現(xiàn)居然沒有一戶沒死過人。婦人悟出:原來,死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猶如花開花謝、日出日落一樣,有生就有死,這就叫無常。一切都是無常,沒有什么會恒久不變,包括生命。參透生死、看懂無常后,就會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好每一天,活在當下。這對生者而言,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對死者最好的紀念。
其次,正確對待孩子的去世。
這牽扯到一個問題:你相信不相信人死后有靈魂。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孩子離世后就不知道你的悲傷,顯然你的悲傷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的悲傷而痛不欲生,和丟了一大筆錢而痛不欲生一樣,再怎么悲傷也找不回來丟失的錢財,為什么還要這么悲傷呢?
如果你相信孩子離世后什么都知道,那你沒完沒了的悲傷,是對孩子的愛嗎?不是。因為愛是溫暖安詳、給人力量的,你的悲傷不能讓孩子的靈魂感到溫暖安詳,更無法讓孩子的靈魂充滿力量。
所以,不管你相信還是不相信,都不要過于悲傷,更不要長期沉溺于悲傷。
溝通至此,周先生總算明白過來:“我知道了,只有走出悲傷,我才能給曉華健康成長的空間,也才對得起我死去的女兒女婿。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臨走,我握著周先生的手說:“這需要一個過程,不過我相信您一定能做到。”他點點頭。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