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婉霞 徐嘯
【摘要】麥克盧漢在電子媒介盛行時曾對其“延伸論”進行補充,“意識延伸是人體延伸的最后階段”。進入智能時代初期,智能媒介正在全面再造媒介生態(tài),意識的延伸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從身體識別到情緒共鳴的感知延展、從人工神經網絡搭建到自主學習思維的仿寫,構成了意識嵌入的邏輯層次;從穿戴機器皮膚的有機人到增強賽博人和虛擬人的形態(tài)演變,呈現了意識融通的階段進程;在“媒介四元律”的視角下重新審視“后人類”意識進化的運作機制,技術內化水平得以提升、粗放型智能即將過時、感官平衡得以再現、作為“精神家園”的虛擬空間逆轉為主流新生態(tài),一個全息、全能、全知的意識化生存環(huán)境即將到來。
【關鍵詞】意識延伸 智能媒介 感知思維 人工智能 后人類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9-071-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9.010
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發(fā)的ChatGPT一經問世,便成了各行業(yè)熱議并爭先嘗試使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交互軟件。該軟件擺脫了過去智能工具不智能的弱點,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并用符合人類語言習慣的方式與使用者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輔助或替代人類完成部分基礎工作,甚至能夠感受人的情感變化,激活用戶內心情感訴求。當前,學者們對于智能程度的判斷由海量數據的計算與自主學習模式上升到了識別人類心智和情感的維度,“從弱到強過渡的關鍵是人工智能可否習得人們的心智,習得人們的情感和認知地圖”。[1]ChatGPT的出現符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趨向,也預示著人類意識延伸將進入新階段。
從技術哲學視角來看,技術的存在方式取決于人的需求,即人擁有什么樣的活動目的,就會指導人的實踐走向何種技術創(chuàng)造。媒介同人之間的價值博弈與調和,推動媒介滿足人感知功能的延伸。[2]麥克盧漢基于這一觀點探尋媒介的本質,他認為所有技術的產生和發(fā)明都是因為人自身生理或心理無法應對外界變化而尋求解決問題的出口,這也是他的“媒介是人的延伸”這一重要論斷的出發(fā)點。他通過發(fā)散式的表述方式探討了各種媒介技術對于人體官能到智能的延伸:從口語到電力的媒介技術演進過程,完成了人類身體器官的外化延伸,隨后開始進入意識延伸的階段。網絡媒介的發(fā)展加快了這一官能延伸的速度,從前面對面依靠書信、電話的交流轉向虛擬空間中的意識交流,人類以“無形無象”之狀態(tài)融入全新的技術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在新的技術環(huán)境中,媒介延伸的視角成為反思技術內核的折射鏡,穿戴這款思想透鏡,可以審視并發(fā)現,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媒介的發(fā)展即將完成媒介對人的全面延伸,新的傳播格局正在形成。
一、意識嵌入:智能媒介對人腦延伸的邏輯層次
20世紀60年代,電腦技術還未普及,麥克盧漢對于電子媒介的理解更多建立在對電視媒介的認識之上,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廣闊視野下的大膽預言?!澳壳拔覀冋诤芸斓亟咏梭w延伸的最后階段——意識的技術模擬階段,在這個階段,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將被集體地、共同地延伸至整個人類社會,如同我們已通過各種媒介延伸了我們的感官和神經一樣?!盵3](53-54)基于電力技術對媒介的顛覆性影響,他看到了更加遙遠的未來,“既然已經將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延伸進或轉化成電磁技術,那么將我們的意識遷移到電腦世界中去,只不過是再走一步的問題”。[3](97)基于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的應用,他看到了新型媒介傳播的技術模擬特性,即意識的聚合與擴散,這是區(qū)別于以往任何媒介的特點,且這一本質特征在網絡媒介的應用中得到進一步驗證。存在于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技術元件如同神經系統(tǒng)中的神經元,通過網絡將所有分散的神經節(jié)點終端有機連接,并模擬人的神經系統(tǒng)建立一個物質化“外腦”。[4]此時,人的意識擺脫了身體的限制,利用光波信號與“外腦”相互聯通,在內外腦之間自由切換與穿梭。未來部分人腦神經器官將被強人工智能的模擬神經元結構替代,到達麥克盧漢所說的人體延伸的最后階段。
媒介如何實現意識的延伸?最終達到什么樣的延伸程度和效果,從而影響到人類未來的交往生存狀態(tài)?在解答問題之前,首先應當弄清楚意識在大腦中所扮演的角色?!耙庾R是對認識的覺察和顯現,是認知過程中對感覺、知覺、思維及思想的確認。”[5]如果將意識看成計算機系統(tǒng)的一部分,它更類似于計算機的顯示器。只有借助意識的加工與處理,人的感覺、知覺、思維和思想才能在大腦中顯現出來。在這樣的作用機制下,“人類對自身意識的想象,讓AI得以成為可能的存在和現實”。[6]有關意識的發(fā)生與作用機制的研究,在當代哲學中占據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同時也是近百年來人類想要攻克的科學難關之一。我們不妨從被它映射的感知與思維視角,反向觀察意識在智能媒介作用下的延展。當前,人類正處在智能化時代的初級階段,媒介對人的意識延伸可從兩個角度來考量:一是媒介對于人的感知機能的深度改變,二是媒介對于人的理性思維的個性化模擬。
1. 身體識別到情緒探測的感知延展
媒介技術的升級促使“身體+媒介”的組織實現超越生命形態(tài)的體外進化,最表層的體現即是感知的外化?!案杏X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當前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7]任何被意識到的存在,都能被還原為自在身體的感覺和知覺。由自在身體的感覺和知覺主宰的機體在通過感官接收到外界刺激后,會將其轉化為神經脈沖傳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進行處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形成,最后再通過效應器傳給機體來作出行為反應。媒介通過感覺的延伸創(chuàng)造人機交互下的無器官身體的真實生理體驗。英國雷丁大學凱文·沃威克教授將智能芯片植入自己和妻子的手臂中,通過互聯網控制手臂,體驗觸摸東西時的感受。同時,兩人還通過神經系統(tǒng)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造純粹的電子交流,而這也只是由感官刺激通向意識延伸的表征體現。
如果說感覺是人體受到外界刺激后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動,那么知覺便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對感覺刺激進行綜合處理的心理活動。知覺通過對感覺進行的識別和解釋,進而形成概念和定義,為接下來的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5]例如,當人們使用VR眼鏡參與到滑雪競賽游戲中時,透過智能設備的光學元件和觸感裝置所呈現的表象,是在人的大腦中顯現出來的通過感官看到及感受到的雪景場地、競技伙伴、起伏的雪道、騰飛的動作等。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意識中的內感受器則獲得了身臨其境的緊張刺激、欣喜愉悅,或被超越時的焦躁不安的體驗。這個從感覺到知覺的整體感知過程,構成了意識活動的初級組成部分。本應由機體與外界實物互動才能產生的知覺體驗在此得以嫁接,虛擬知覺在各類智能媒介的技術加持下,讓機體獲得了同等真實的沉浸在場感。借助智能技術的力量,傳播環(huán)境將從媒介與人的二元對立走向二者的深度融合,媒介與人的連接達到了最為緊密的時刻。
在感知層中,人機互動經歷了對外界刺激作出的身體識別后,開始轉向情感的識別與共情。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探測人類情感變化的功能早已實現,甚至在精確性和敏感性上已經超越了人類的感知能力。早在2018年,Nature雜志便刊發(fā)了一項研發(fā)成果——一款借助可穿戴式傳感器和移動終端數據組建的人工智能腕帶,不僅可以追蹤識別目標用戶的情緒波動和精神疾病征兆,甚至可以對用戶的情感進行預測。[8]未來,智能機器會把無限接近人類情感體驗的模式改寫為機器運作的程序,從而真正實現從探測情感到共鳴情感的轉向。
2.“心想事成”的類腦思維仿寫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逐漸興起。大腦神經元之間突觸聯結機制的建構、淺層神經網絡中的感知器的發(fā)現,以及卷積網絡原理的探究,都為當前深度神經網絡研發(fā)奠定了基礎,這也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人工智能工具得以面世的先決條件。當前,該領域正在由神經網絡搭建向自主學習和處理問題的強人工智能轉型,實現對人類意識機制的仿寫。讓人工智能掌握一定的概念認知能力,在其運行過程中可以產生一種自主判斷和回應、對經驗對象的能動反饋的“計算知識”。[9]通過經驗學習和系統(tǒng)訓練,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復雜事物的聚類分析,產生類概念的反應圖式,人工神經網絡的搭建逐步走向深層次地對類腦化思維運作的模擬。
人工神經網絡搭建升級的核心目的在于變“黑箱”為“白箱”,無限模擬人腦運作機制。多腦區(qū)、多模態(tài)、多通道和多任務協(xié)同,微觀刺激調控和宏觀動態(tài)演化,長短時記憶與決策等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智能系統(tǒng),[10]都代表著人工神經網絡研究正在向自主學習的方向轉型,而這種轉型是集中在邏輯思維層面的多層次推演與運算。關于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信息處理、對說服與記憶效果的測量,以及逐步形成的神經傳播學知識體系的構建,都屬于新聞傳播學科研究中針對意識加工的重要課題。站在學科發(fā)展的視角上,新聞傳播學不僅要與人工智能科學研究相互配合,研究作為媒介的智能工具在交流交往中的增效手段,更應當關注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人類應該如何處理好人機互動的關系,如何在不降低人的自主性的基礎上善用工具。正如ChatGPT的出現和推廣,使得媒體從業(yè)人員陷入了被取代的失業(yè)焦慮中,人類究竟應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高駕馭機器的能力,成為接下來的研究新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機器思維與人的意識在本質上仍有較大差別,它缺少人腦意識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無法實現經驗與概念的轉化平衡。人類的思維能力不僅來源于數理邏輯,更有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熏陶和訓練,最終產生獨立且穩(wěn)定的價值觀以及復雜的情感和心靈體驗,這些與生命本源相關的心靈意識,是人區(qū)別于機器的最本質的特征。因此,思維的延伸是意識延伸的根基,智能技術能夠延伸出媲美人類心靈深處意識的思維,是強人工智能支持者所期盼的圖景,也是意識延伸的最高級階段的體現。面向未來,研究者還需要將擁有成熟心智的人類與精于計算和數據處理的機器結合起來,以人為核心,以機器為輔助,真正做到“(人)心想(機器)事成”的人機智能融合。
二、意識融通:智能媒介對人腦延伸的階段進程
技術將人類身體的官能延伸出來后,身體的重要性將讓位于意識。智能技術對人的意識延伸分為幾個階段?延伸出來的意識與技術會對人產生何種影響?最終未來生存于宇宙中的人將以何種方式存在?這些問題值得深思。智能技術的人性化進化趨勢,使得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虛擬互動空間,技術與身體的互動不再停留于人機結合的簡單互動,而是轉向了植入、共生的狀態(tài),這意味著未來我們的智能媒介環(huán)境必然是人、機器、環(huán)境三者互動、融合、共生的景象。在這個過程中,正如技術哲學家埃呂爾所言,由于技術本身所具備的自主性和自我增強的能力,當它們發(fā)展到一個臨界值時,就利用這種自我組織的意識能力,讓人類對其作出反饋。此時媒介與人的關系由單向延伸向互動轉化發(fā)展,“媒介是人的延伸”逆轉為“人是媒介的延伸”,人與技術的二元對立關系被取消,人的主體性地位被削弱,技術與人將實現相互結合。學者馬克·科凱爾伯格在《浪漫主義、信息技術和機器的終結》一書中提到,“似乎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像人類、越來越信息化,機器與人類的融合成為人機關系的一個顯在趨勢”。[11]按照這一思路,可以將智能技術對人類意識的延伸細分為兩個階段。
1.“義肢”階段:穿戴智能媒介的新皮膚
當前,技術身體和經驗身體在智能媒介環(huán)境中的基本在場方式,以“攜帶自己肉身”[12]的形式表現出來,傳播活動借助技術身體,在經驗身體中完成內化的傳播(意識的生成)與外化的交流(意識的表達)。當人們使用智能媒介時,技術就會與人的身體形成合作關系。技術無法擺脫身體的約束,究其原因,身體是媒介誕生的源泉。智能技術將人類從機械化生產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通過機器語言的形式將人的思維賦予機器,使機器實現智能化,同時也趨于人性化。通過將人腦智能外化和延伸擴展,一些智能技術目前甚至已經超過了人類的智能,如可穿戴設備可以輔助人完成運動、旅行等活動的數據監(jiān)測和計算,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科學的生活環(huán)境;智能機器人幫助人類在氣候惡劣的環(huán)境中完成科考任務,在手術臺上輔助醫(yī)生精準完成高難度手術,在流水線上快速完成組裝、分揀任務等。目前,人類已經借助外化于身體的智能“義肢”,實現了生產生活加速增效。穿戴上技術“皮膚”的身體變成了攜帶意識流通的信息系統(tǒng),化身為人與人、人與物溝通交流的中介,身體皮膚的呼吸伴隨著技術電流的涌動,不斷生成瞬息萬變的意識碎片。
2.“義腦”階段:重拾失落的感覺統(tǒng)合的“后人類”
從當前對“人機合一”課題的研究和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未來除了有機人類以外,還將有兩類“人”存在:一類是增強賽博人,是在普通基因人的人類身體中植入機器芯片,以提高人類存儲和交換處理信息的效率;另一類是虛擬人,是將人類的智慧移植到電腦機器上,人的肉體功能將被弱化,而意識則可以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人和機器之間自由傳播。有機體、硅基生命、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元素相互融合,將真正實現塞拉維在《賽博格宣言》中提到的“界限的突破”。
增強賽博人是讓智能技術嵌入人的身體,形成人機結合的跨界裝置,以芯片植入人體為主要實現方式。上文提到的英國雷丁大學教授凱文·沃威克,于1998年8月24日在自己的手臂內,成功植入內含64條指令的芯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體內攜帶芯片的人。埃隆·馬斯克創(chuàng)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更進一步,通過外部添加侵入式機器的輔助手段,來獲取人腦的信息光波與數據。這種腦機接口能夠將人的意識通過設備延伸出來,以人腦的意識控制外部機器的運作,實現“所想即所做”的愿望。馬斯克看到了嵌入式工具輔助下的人機共存的大趨勢:“人類需要與機器相融合,成為‘半機械人’,才能避免在人工智能(AI)時代被淘汰。”[13]增強賽博人的出現,讓腦控萬物成為可能,物質身體的意識通過中介網絡自由鏈接真實與虛擬空間,意識在自由穿梭的過程中收獲了更為豐富的具身的感知體驗。
虛擬人更加側重以硬件和軟件而非肉體所構成的“再現的身體”,它的內核是數字化的無機生命,即在數字環(huán)境中通過數字符碼來標記自己的虛擬身體?!霸?1世紀,地球上將出現一種與人類智能抗衡,最終超過人類智能的電腦智能,電腦不僅具有高出人類一萬倍的智能,而且還將具有人的靈魂;當計算機超過人類智能時,人類便真正進入了‘靈魂機器的時代’:作為‘靈魂機器’的全球無數臺計算機,就是將‘人腦智能’和‘地球智能’提升到前所未有境界的技術進化保障。”[14]虛擬人通過人工智能搭建的計算程序,可以將人的意識通過技術手段,徹底轉移到計算機硬件上來,實現數字形態(tài)腦電波的自由銜接。
身體的讓位使得意識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后人類主義者提倡將科學技術和人的智能思維結合起來,讓自然進化讓位于科技改造的進化,從而向人類的存在形式提出挑戰(zhàn),“‘后人類’在身體性存在與計算機仿真之間沒有了本質的不同或者絕對的界限”。[15]兩種“后人類”的存在形式雖不相同,但是都實現了人的意識的外化延伸。智能與心靈的拓展是“后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進化的意義所在。這種延伸和拓展主要從兩方面實現:一方面,要將人的智力和意識從生物符碼轉換成匹配硬件設備的電子符碼,讓“后人類”獲得超智力;另一方面,依靠技術工具實現腦軟件程序和硬件設備的植入,“使用益智藥(智能藥物)、認知技術、信息技術工具(如可穿戴計算機、智能人、信息過濾系統(tǒng)、視覺化軟件等)、神經學上的界面和仿生學的腦植入,使他們的生物智力逐漸增強”。[16]作為一種媒介對人類進化延伸的新生命形態(tài),“后人類”超越了先前的人與物、文化與自然、生物與機器之間的界限,成為一種可以被編碼為信息形式的跨界混合物。
媒介對人的延伸現象發(fā)生后,“截除效應”也隨之而來。對于媒介工具的過分依賴,必然會使得原有身體機能遭到打擊與退化?;ヂ摼W消除了時空界限,但也截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有效交流。同時,不同官能的延伸導致原本相互協(xié)作的感官系統(tǒng)出現了相互孤立的失衡問題。而隨著媒介智能化的發(fā)展程度不斷加深,全方位的媒介傳播互動模式如同“義腦”一般,不斷修復斷裂分割的感知殘局。無論是增強賽博人還是虛擬人的存在形態(tài),都將通過技術的整合,恢復眼耳鼻舌身的官能調用比例和意識滲透的總體體驗,長久以來失落的感覺統(tǒng)合在這一階段被重拾,穿戴在皮膚上或植入身體里的智能媒介元件,將成為人類重返平等自由交流的部落化狀態(tài)的中介。
三、意識進化:智能媒介對人腦延伸的多維再造
“媒介四元律”是麥克盧漢對于媒介演進變化規(guī)律的高度提煉,保羅·萊文森將其概括為提升—過時—再現—逆轉的進化過程,即任何媒介都具備“ 四元 ”進化發(fā)展和更新迭代的演變過程,這可以作為判定媒介的一把標尺。[17]該理論分別從四個方面探討媒介演進的變化屬性:一是新的媒介提升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哪些方面?二是新的媒介遮蔽或使之過時的是什么?三是媒介再現或使什么舊現象重返實踐?四是當新媒介的功能發(fā)揮到最大時,產生了何種逆轉效應?智能媒介作為當前的新興媒介,通過深入意識的互動實踐,作用于人和社會的運作方式,正在顛覆性地重塑元宇宙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再次審視其背后暗潮涌動的變化規(guī)律。
1. 提升:技術內化與意識滲透
“后人類”的存在形態(tài)預示著媒介對人的延伸歷程即將走到盡頭,意識如同空氣一般浸潤到人腦與智能機器的數據運算的每個角落。從節(jié)點的數據化到環(huán)境的數據化,智媒技術在不斷以數據化形式塑造著人們頭腦中的真實世界。[18]作為媒介的智能技術模糊了人與機器的界限,技術成為加強型人類的優(yōu)化元件,“媒介即人”成為新的趨勢。人工智能憑借其對人腦感知與思維的仿寫學習,將自身內化為人的結構屬性,內嵌或者外化在人的皮膚之上,此時的血液流通不再是單純生理性的機能運化,而是綜合了醫(yī)學、生物學、數理和計算機等科學技術,并融入意識電流的新生命形態(tài),人的概念與本質被無限擴大。
人機共生體中的技術內化與意識的滲透共同將人體的延伸推向了制高點,重塑了生命的存在形態(tài)。人工智能專家邁克斯·泰格馬克曾對人類的終極未來進行了全方位暢想,提出了生命的三個發(fā)展階段。[19]生物階段的生命1.0是靠進化獲得硬件和軟件的生命,需要漫長的世代演進;文化階段的生命2.0可以靠進化獲得硬件,但其自身也能夠設計軟件,能夠自主習得復雜的技能,自主生成人生觀、世界觀;而發(fā)展到未來科技階段的生命3.0形態(tài),人與機器共同設計硬件和軟件來生成新的生命形態(tài),不需再等待生物的演化,生命本身成為自己的主人?!叭缛粽覍さ饺撕蜋C器對話交流的方式,那么將促成機器意識和人腦意識在同一主干中枝繁葉茂地生長。”[20]人機共生的新形式,使得意識從人的身體擴展和滲透到人與機器的共同體中,成為形成新生命的原料與基石,人的生存質量與交往體驗得以提升。
2. 過時:粗放型智能的退場
智能化的實現不是技術與工具的簡單堆砌,而是要依靠技術在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和決策智能三個層面上,逐漸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模式的轉型,驅逐既有智能工具有“能”無“智”的媒介劣勢。
當前以大數據和算法為核心的AI媒介內容生產工具,經歷了依托物聯技術進行信息收集的“嬰兒期”、自主內容生成的“幼兒期”、內容精準推送與審核的“學齡前期”與場景再造、豐富人體虛擬體驗的“學齡期” [21]四個階段。人們見證了騰訊財經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一分鐘完成一篇財經簡訊的寫作過程,體驗了基于興趣進行個性化推送的抖音、快手等瀑布流式短視頻。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因小愛同學、Siri語音識別的局限性導致的溝通不暢,甚至是因智能系統(tǒng)不完善造成的自動駕駛功能失靈的慘劇。人類發(fā)明工具的最終目的在于解放生產力,降低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對自身的束縛,而當前一些智能工具不智能的原因在于其無法真正連接人類意識,進行靈活的自主實踐活動。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由于人類自身的局限性亟待突破,追逐真智能的需求不會減弱,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工具,憑借其符合人類偏好與習慣的語言訓練模型與巨量數據支撐的自主學習模式,讓人們再次看到了平等、自由、準確的人機對話的可能性,連接人類心智的人工智能產業(yè)發(fā)展成為新趨勢,粗放型智能工具將逐漸淡出人類交往的舞臺。
3. 再現:主體意識召喚感官平衡
技術的發(fā)明使得不同時期的媒介運作環(huán)境形成了不同的偏向,新的感官刺激與體驗的形成總是以消滅前技術世界的感官平衡為代價,而這一過程往往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悄然發(fā)生,在潛意識中“按摩”了人的感官系統(tǒng),讓人在“繭房”環(huán)境中產生對真實世界的錯覺。在智能媒介環(huán)境出現以前,文字、廣播、電子媒介經歷了不同感官之間的不斷割裂與拉扯,物理延伸到達了極限,而平衡始終無從實現。當延伸進入意識層面時,主體自主性被調動起來,大腦控制各個器官實現全感知系統(tǒng)的充分延伸,人類通過智能技術進入一個模仿真實世界營造的虛擬環(huán)境。智能媒介通過感官平衡的聚合擬態(tài),放大了作為整體的人的動態(tài)感受,從而召喚主體意識生成超越物理真實的沉浸傳播體驗。從文字的視覺偏向到廣播的聽覺偏向、電子媒介的視聽偏向,再到如今視聽與觸覺、味覺、嗅覺等多感官的調動,最終完成了原始感官平衡的回歸與再現。
4. 逆轉:“后人類” 意識空間的占領
智能媒介的“熱”擴張可以從數量和領域兩個方面加以觀察:在數量方面,“萬物皆媒”是對其最終規(guī)模的描述;在領域方面,智能媒介已經滲透進工農業(yè)生產、傳媒內容生產、醫(yī)療應用和商業(yè)運作等各個角落。當這種“熱”擴張達到一定程度,并大量輻射到人類活動領域時,強人工智能將大批量輔助人類的生產生活,媒介系統(tǒng)會突破斷裂界限,形成全新的運作體系,原本舊的媒介特性會成為補充性的存在形式,人們賴以遵循的媒介傳播規(guī)律變成輔助新系統(tǒng)運轉的邊角元件,人機協(xié)作下植入數據代碼與人類心智的綜合性意識空間成為人類生存的新環(huán)境。過去我們在現實物理空間中,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人際交往與情感交流,未來這些活動將被轉移到線上的虛擬空間中。在這個空間里,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交往活動,通過電流與數字代碼的處理形成意識的電波,變成了意識的交流。2023年4月,國內首款同時搭載眼動追蹤(ET)和面部追蹤(FT) 設備的VR產品PICO4 Pro問世,通過眼動追蹤、手勢追蹤與面部捕捉等技術增強VR交互體驗。這類技術和產品的出現和逐漸成熟,讓我們相信實現“眼隨心動”的意識流交互環(huán)境指日可待。人類對于生存環(huán)境的理解超越了物理空間,圍繞虛擬空間中精神家園的需求將不斷增大。
從 “媒介四元律” 的角度分析人機協(xié)作下的意識進化,可以看出其不僅能夠將新技術內化為人體的官能屬性,實現如血液般的意識融通,同時也能夠通過不斷進化淘汰粗放型智能,轉向精細化智能服務的“人—人”或“人—機”交往。人類的主體意識通過數字符碼與富有情感的心智活動再次被激活,回歸前技術環(huán)境的感官平衡。最終,當智能媒介的“熱”輻射到人類生產實踐的大部分領域時,人類的生存空間將逆轉到偏向意識交流的虛擬家園。
結語
如果說互聯網的出現為全球架設了信息高速公路,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連接,那么未來智能媒介基礎設施的泛在鋪設,將促使信息高速公路升級為連接人與物、輔助人的意識延伸的“智慧地球腦”。以機器設備為皮膚,傳感器為神經元,將人的意識在云端儲存、計算、共享,一個連接全球心智的全息、全知、全能的智慧系統(tǒng)便將建立起來。這一系統(tǒng)將個體的智慧匯聚在一起,在人類的肉體之外構建了可通過深度學習實現獨立思考的、遠超個體智慧的生命體,最終達到更高層次的意識深度協(xié)同的智能狀態(tài)。電子媒介的產生帶領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的狀態(tài),而當前人類的任務轉向實現更高一級的意識延伸與再造拓展,完成與他人、物體的平等、全面、無障礙地交流實踐。至此,人類將朝向數字化生存的后期階段——意識化生存的狀態(tài)發(fā)展,人類意識的延伸與再造將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滕文強,郅慧. ChatGPT浪潮下媒介生態(tài)系統(tǒng)演化的再認知——基于自組織涌現范式的分析[J]. 新聞與寫作,2023(4):5-14.
[2] 李智,張子龍. 算法賦權與價值隱喻:智媒時代算法擴張的異化風險與規(guī)則調和[J]. 編輯之友,2022(3):48-54.
[3] 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 邵婉霞. 智能媒介技術與人的互構延伸方式分析[J]. 傳播力研究,2020(4):2-3.
[5] 聶珍釗. 論人的認知與意識[J]. 浙江社會科學,2020(10):91-100,159.
[6] 黃鴻業(yè).“媒介即意識”:人工智能+媒體的媒介環(huán)境學理論想象[J].編輯之友,2019(5):43-48.
[7] 中國數字科技館.感覺與知覺的基本原理[EB/OL].[2022-11-15].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perceptive/page_1.html.
[8] Kaplan M. Happy with a 20% Chance of Sadness[J]. Nature, 2018(563): 20-23.
[9] 方師師,鄭亞楠. 計算知識:人工智能參與知識生產的邏輯與反思[J]. 新聞與寫作,2018(12):40-47.
[10] 蒲慕明,徐波,譚鐵牛.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概述[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7):725-736.
[11] Mark Coeckelbergh. New Romantic Cyborgs: Romanticism,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 End of the Machine[M]. London: MIT Press, 2018: 228-229.
[12] Schultze U,Leahy·M. M.The avatar-self relationship: enacting presence in second life[R].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ICIS 2009 Proceedings, 2009.
[13] 意識上傳芯片未來或許成為現實[EB/OL].[2017-06-1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17/16/24811_663960236.shtml.
[14] 雷·庫茲韋爾. 靈魂機器的時代:當計算機超過人類智能時[M]. 沈志彥,等,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1-55.
[15] 鄭奕,連水興. 智能時代的信息控制、電子人與媒介物質性——論凱瑟琳·海勒的后人類傳播觀念[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11-117.
[16] Transhuman FAQ. Transhumanist Web Alliance[EB/OL].[2020-02-10].http://www.Transhumanist.org/.
[17] 林文剛. 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 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5-151.
[18] 高憲春. 主體·核心·渠道·表征·規(guī)則——論智媒技術對信息傳播的影響[J]. 編輯之友,2022(5):54-59.
[19] 邁克斯·泰格馬克. 生命3.0: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進化與重生[M]. 汪婕舒,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5.
[20] 黃楚新,陳伊高. 元宇宙:形塑人機伴生的媒介化社會[J]. 新聞與寫作,2023(2):68-76.
[21] 羅自文,熊庾彤,馬婭萌. 智能媒體的概念、特征、發(fā)展階段與未來走向:一種媒介分析的視角[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S1):59-75,127.
The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Human Consciousness by Intelligent Media
SHAO Wan-xia1, XU Xiao2(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2.School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211172, China)
Abstract: When electronic media prevailed, McLuhan once supplemented his "extension theor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xtension of consciousness is the final stage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human body". We have entere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telligent era, intelligent media is fully reconstructing our media ecology, and the extension of consciousness has been verified in practice. The extension of perception from body recognition to emotional resonanc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the imitation of self-learning thinking constitutes the logical level of consciousness embedding.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rom organic humans wearing machine skin to enhanced cyber humans and virtual humans heralds the stages of consciousness integration. Re-examin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volution of post-human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Four Element Law",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can be improved, extensive intelligence is about to become obsolete, sensory balance has been reproduced,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virtual space has reversed into a mainstream new ecology. A holographic, omnipotent, and omniscient conscious living environment is coming.
Key words: consciousness extension; intelligent media; perceptual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st-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