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微 艾 萱 鄧寒松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
傳統(tǒng)書院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廣泛分布在城市、鄉(xiāng)村,是古代教育和學術交流的場所,而時代的發(fā)展又使得傳統(tǒng)書院似乎處于衰落的境地,但在增強文化自信的今天,弘揚和傳承書院文化已成了新時代文化振興不可或缺的內容。為此,新寧縣有關部門依托社會力量發(fā)掘和整理了諫議書院是位于坪山村的部分史實,同時擬將北宋年間建立的諫議書院原址重建。所以全面研究諫議書院的發(fā)展歷史和興衰進程,挖掘書院的文化價值就成了當務之急。
書院產生于唐,興盛于宋。在這個過程中,湖南書院表現(xiàn)卓越,發(fā)軔早,聲名著,數(shù)量多,分布廣,影響廣泛而深遠,甚至出現(xiàn)“天下名院,半屬湖湘”的局面。歲月更替,書院時興時廢,然而,瓜瓞綿延,為湖湘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
諫議書院創(chuàng)建于北宋天寶年間,約968—976 年間(根據(jù)周儀985 年中進士,青少年時代讀書紫云石室推斷),至今已經千余年歷史。北宋時期,諫議書院是湘西南唯一的書院,至南宋端平年間的250 余年中,書院名稱幾經變更,由石室書院、紫陽書院、諫議書院到桂莊書院。書院為周儀所創(chuàng)建,其青年時代,移居紫云山麓,夫夷江之濱。山有“紫云石室”,洞窟幽邃,周儀讀書其中。傳說遇一老翁,講古道今,文思大進,考中進士。致仕后回原籍創(chuàng)建書院,名“石室書院”。又因其為諫議大夫,改為“諫議書院”?!吧廴硕鄰闹[”(《武岡州志》)。“講學多年,門徒數(shù)百,湖南名士,多受學矣”(《周氏族譜》)。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推斷書院當時的規(guī)模和影響。
理學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曾到諫議書院講學。同治《武岡州志·藝文志》載:“馬頭橋記碑,周濂溪撰在州溪南里,字漫漶莫能辨[2]?!瘪R頭橋頭,周氏宗祠石刻對聯(lián):“橋畔殘碑濂溪故景”。特別是珍藏的萬歷《新寧縣志》和清道光重輯萬歷《新寧縣志》的記載,非常關鍵。萬歷《新寧縣志》卷六“名宦”載:“周敦頤,字茂叔,治平四年,通判永州,兼攝蒔竹事,行部至縣,釋萊先圣,勸農興學,待民如子,士民戴之。”
書院的興盛時期,前后出了五位進士。周儀、周湛、周欽,祖孫三代三進士,史稱“宋三周”,有“宋三周”頡頏“宋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的美譽。周氏家族的崛起,為其贏得了宋代湖南第一進士家族的地位,諫議書院的影響,和岳麓書院、石鼓書院鼎足而三。七世周望,因反對黃潛善和金派,罷衡州居住,再貶連州安置。宋代時官吏被貶謫,最輕者送某處居住,稍重者稱安置,最重者稱編管。這次變故,周家衰落,諫議書院荒廢。九世周昉,南宋嘉定九年(1217 年),于紫陽先世所居之地,辟屋為桂莊書院,自稱桂莊主人。時湖南提刑張聲遠,于嘉定甲戌中秋,為晦叔大書“桂莊”二字,磨崖清風峽。端平四年,桂莊書院創(chuàng)始人周昉,忽然“坐誣削籍,累及宗族”,致使族人星散,家道沒落,書院荒廢。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 年),武岡知州伍芳,仰慕陳與義贊頌的諫議周公,在紫陽山區(qū)修建一所諫議書院。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 年),都指揮使周斌重修。明代崇禎年間,書院更名紫陽書院。清末以降,社會動蕩,戰(zhàn)亂不息,書院荒廢,漸漸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中。
諫議書院由邵州歷史有載的第一個進士,官至諫議大夫的周儀所創(chuàng)設。周儀,宋代邵州武岡縣人,生卒年不詳,少年時在武岡紫陽山一石洞里發(fā)憤讀書,雍熙二年(985 年)乙酉梁灝榜進士,官至諫議大夫,為嘉祐直臣,后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諫議書院(又名為紫陽書院)。周儀是武岡也是邵州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周儀高中進士掀起了古邵州的文化一股清風,并由此一發(fā)不可收,子孫周湛、周欽先后都考中進士,三代三進士,時稱“宋三周”,這一成就對于古邵州來說,不只前無古人,甚至是后無來者?!锻挝鋵葜尽っ紓鳌飞踔翆⒅c唐之張九齡兄弟和宋之“三蘇”相提并論:“殆與張曲江蘇眉山頡頏矣?!?/p>
周氏家族的興起,與周儀本人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周儀身體力行,告誡子弟正直為人,耕讀傳家。兒子周湛,為官清廉,一心為民,為顯赫的廉官循吏。孫子周欽,剛毅而有勇識,在靖康之難中,率師抗金,力戰(zhàn)而亡,為這個家族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新寧縣北宋屬武岡軍,南宋(1155 年)建縣,屬武岡軍。清初(1724 年)屬寶慶府,即現(xiàn)在的邵陽市。故相關宋代文獻中記載為:武岡紫陽鄉(xiāng)“諫議書院”,也有稱“紫陽書院”(如周氏族譜)。因新寧境內有紫云山,山之北為“陽”,謂之“紫陽”。山為“紫陽山”,北宋行政轄區(qū)為“紫陽鄉(xiāng)”,故書院又稱“紫陽書院”。全國各地“紫陽書院”很多,基本與朱熹有關[3]。朱熹又名“紫陽先生”,《岳麓書院志》就有楊茂元的《紫陽遺跡題贊序》。諫議書院更名紫陽書院,是因朱熹安撫湖南時,曾經到過武岡紫陽鄉(xiāng),造訪諫議書院?!吨苁献遄V》有這方面的記述。
《南楚詩紀·楚南史贅》卷三:“言尋周諫議,來上紫陽山。舊是讀書處,曾經列籍還。”詩后有注解:紫陽山,在州東一百五十里?!斗脚c勝覽》:“山有千尋,石室即宋周儀讀書處。儀官諫議。”
清代光緒《武岡州志》“疆域志”說:“武岡凡九鄉(xiāng)三十一里,溪南里轄架衛(wèi)團、城頭團、三心團、油頭團?!薄八囄闹尽闭f:“馬頭橋記碑,周濂溪撰在州溪南里,字漫漶莫能辨?!睆拇藘商庂Y料可以明確,馬頭橋位于溪南里三心團?!敖蛑尽睂Α叭膱F”的具體位置進行了描述。接著,又對“馬頭橋”的具體位置進行了界定:“由馬頭橋東行八里渡金灘橋,又東北四里通金稱之金稱市……西界架衛(wèi)團,由馬頭橋西行二里,至平山,又西行三里?!边@里將馬頭橋和“平山(坪山)”之間的距離,寫得明明白白,與現(xiàn)在坪山和坪山小學的位置完全吻合。再參照光緒版《新寧縣志》“疆里表”,“油頭鋪”位于縣東塘鋪的“香溪鋪”和“木山鋪”之間,位置也非常確定。
《周氏族譜》也明確指出,馬頭橋坪山小學,就是紫陽書院舊址,坪山村就是先祖周儀的故居。
周儀故里,曾屢次失蹤。為尋找祖宗故里,周氏族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周氏族譜》詳細記述了兩次尋找經歷。第一次是1859 年,周氏森公房五修族譜,族人只知“誠公落籍紫陽,居邵地”,卻未察實“紫陽在何方,落跡系何團,書院實何地”。通過采訪考證,在馬頭橋,發(fā)現(xiàn)童煊碑,鐫刻“桂莊”兩個大字,字體類王顏,系新除湖南提刑張聲遠所書。又有“詩壑”“翼然”“青峰峽”“小蓬萊”“群玉林”“隱真巖”“臘梅洞”“史公詩”等景觀石刻。特別是史彌寧詩,非常清晰。這才知道諫議書院遺址,山心團為周儀故里。
第二次是1990 年冬,森公房七修譜,譜牒告竣,族人參觀“瑚璜”二公合修的周氏宗祠,發(fā)現(xiàn)三副對聯(lián)?!昂麒笔前耸雷妗爸茜牒骱椭茜腓?。由此推斷,周氏宗祠始建于宋代。從墻上青磚刻字,可知宗祠最后一次修建是1943—1944 年間。
族人根據(jù)對聯(lián)“祖跡匪遙”和“桂莊地近”等內容,找到坪山小學,發(fā)現(xiàn)學校內擺著一個石制大水缸,發(fā)現(xiàn)石刻“松坡”“云梯”,周昉墓,翠巖石洞。即確定坪山小學為桂莊書院遺址。
目前,已經找到了周昉墓和“翠巖”“松坡”摩崖石刻。存于坪山小學的“三星橋碑記”,從劉家壩出土的三星團立的碑記?!按鋷r”兩字上有一行小字,由于風化嚴重,模糊不清。金石專家林立先生,拓印復原為“皇宋嘉定柒年”。這行小字,是石刻屬于宋代的鐵證?!锻颖洝罚骸捌渖鲜?,多出公?!笨梢姟按鋷r”兩字,周昉所鐫,是為紀念先祖周儀讀書處。
鄧洪波《湖南書院史稿》統(tǒng)計,唐代全國約有50所書院,湖南8 所,邵陽一帶沒有。北宋書院約73 所,湖南12 所。北宋時期,諫議書院前身石室書院,是湘西南唯一的書院[5]。
諫議書院遺址,距今千余年,且保存完好,這在湖南以至全國都是非常罕見的。中國歷史上,書院燦若星辰,還能找到遺址的,微乎其微。別說千余年的北宋書院,就是明清時代的書院,也很少見其蹤跡。新寧的書院也不少,最后一個是斗光書院,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距今只有122 年,已經沒有了蹤影。而年代久遠一點的,更是痕跡難覓。諫議書院遺址,歷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底蘊如此深厚,從新寧、邵陽,甚至從全省、全國的層面考量,也極為珍稀。這體現(xiàn)了坪山村文化的獨特性,其所帶來的文化自信不僅是農民重構自我與鄉(xiāng)村文化關系的有效路徑,更是鄉(xiāng)村文化贏得生存空間、走向未來、實現(xiàn)振興之道。農民作為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實踐主體,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響到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進程與結果。
諫議書院創(chuàng)建于976 年至983 年之間。諫議書院稱得上北宋時期湖南三大書院之一,在湖南書院厚重而廣闊的歷史背景里,與岳麓、石鼓鼎足而三。諫議書院歷史的厚重性展現(xiàn)了新寧縣南部鄉(xiāng)村文化的歷史演進、文化基因和集體記憶,鑄就了湘西南地區(qū)燦爛的文化底色,增強了鄉(xiāng)村文化自信的底氣與底蘊。通過一系列諫議書院文化的研學文旅活動,一方面在弘揚諫議書院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可通過研學體驗為青少年樹立勤奮學習報效國家的遠大理想,研學活動是可行的。坪山村開展諫議書院文化研學文旅,可帶動坪山村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擴大種、養(yǎng)和農產品加工的規(guī)模,增加當?shù)厝藗冊倬蜆I(yè),最終實現(xiàn)三產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綜上,依據(jù)大量可靠的史料文獻和遺存文物,證實諫議書院遺址位于現(xiàn)在的新寧縣馬頭橋鎮(zhèn)坪山村小學處,梳理石室書院、紫陽書院、諫議書院到桂莊書院的書院稱謂變遷的史實,同時,對相應的歷史人物周儀、周湛、周昉等和諫議書院的關系展開了詳實論證。諫議書院的歷史沿革梳理論述脈絡清晰,史實清楚,定論是準確的。諫議書院是新寧縣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其文化價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