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書鑼鼓是一種由民間藝人根據(jù)古今小說故事、民間傳說和戲曲情節(jié),即興編詞演唱的曲藝形式,因借助鑼鼓伴奏,所以稱之為講書鑼鼓。它傳播的區(qū)域主要集中在鶴峰縣的走馬一帶,其中以大典河最為盛行。2016年7月,講書鑼鼓入選湖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講書鑼鼓一般在農(nóng)忙時演出。春耕夏耘時,講書鑼鼓藝人在田間地頭打鼓講書“賀陽春”,招徠他人到主人家?guī)凸?;秋收時,講書鑼鼓藝人通常在場壩為撕苞谷殼葉的人們演唱。為勞動者鼓勁解乏,調(diào)節(jié)情緒。
講書鑼鼓最初從湖南石門傳入,與當(dāng)?shù)卣Z言融合,加上皮影等戲曲影響,形成具有當(dāng)?shù)靥厣闹v書鑼鼓。根據(jù)師承關(guān)系推算,講書鑼鼓在鶴峰縣流傳已有200年歷史。
講書鑼鼓演唱人數(shù)少則兩人,多則六人。兩人者,一人擊鼓,一人敲鑼;三人者,一人擊鼓,一人敲鑼,一人拍鈸(或打勾鑼)。
講書鑼鼓演唱的詞曲有一定的程序,即開唱詞——參拜詞——請五方神詞——請保駕神詞——露水詞——書文詞——清涼詞——書文詞——告別詞。書文詞以外的詞,都稱為講書鑼鼓的配套詞。講書鑼鼓的配套詞,是傳承下來的固定詞句,用于一場演唱的開頭和煞尾。演唱方式有領(lǐng)唱、幫唱、續(xù)唱、對換唱。
講書鑼鼓的書文詞又叫“本頭詞”,書文詞的演唱方式是輪換唱,其輪換方式是“鼓一鑼二鈸三四,人各兩句唱起來”,還有相互譏諷的“挖鄉(xiāng)詞”等。
(來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