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梅 ,閆 冰 ,李東霞*
(1.河北大學 教育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促進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大學 基礎醫(yī)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學生評教是一種學生對教師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判斷的活動,是最基礎的教學評估手段[1]。學生評教活動最初始于美國高校,至20 世紀70 年代西方各大高校逐漸普及。為評估教師教學質(zhì)量水平,我國于20 世紀80 年代初引入學生評教,之后關于學生評教的研究逐步展開。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顯示,國外對學生評教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多且范圍較廣,國內(nèi)關于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傳統(tǒng)線下教學[2-9],對近年興起的線上教學評價研究較少,且研究對象大多為非醫(yī)學類學生,針對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對比分析研究也顯得不足[10-11]。本研究收集了河北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和臨床醫(yī)學院學生相鄰兩個學年同為春學期開設的相同課程評教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學生對不同年齡、職稱、性別教師線上評教與線下評教結果的差異,深入研究教師特質(zhì)因素對學生的評教結果的影響,以期豐富現(xiàn)有理論和提供實證依據(jù),并就進一步提升線上線下教學質(zhì)量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數(shù)據(jù)選自河北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與臨床醫(yī)學院2018—2019 學年春學期線下課學生評教成績與2019—2020 學年春學期線上課學生評教成績,共計50 477 人次學生的評教結果,對評教數(shù)據(jù)進行篩選,除去異常值和缺失值,選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線上線下評教平均得分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在全部分析中,以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數(shù)據(jù)處理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學生線上線下教學評教基本情況,主要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方法,呈現(xiàn)不同教師特質(zhì)因素下的學生評教成績均值及占比狀況;第二部分是學生線上線下教學評教成績的差異性具體分析,根據(jù)數(shù)據(jù)特點選擇特定的處理方法,按教師年齡、職稱、性別等特質(zhì)因素進行分組,以期尋求不同特質(zhì)教師群體對學生評教成績影響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差異。
1.2.1 教師樣本分布
按教師職稱分成正高級、副高級和中級三個級別;教師年齡分為45 歲以下、45 歲以上兩個年齡段。數(shù)據(jù)涉及84 位任課教師,其中男性教師29 名(占授課教師的34.5%)、女性教師55 名(占授課教師的65.5%)。男性教師中,34.5%的課程由中級教師授課,48.3%的課程由副高級教師授課,17.2%的課程由正高級教師授課;女性教師中,27.3%的課程由中級教師授課,49.1%的課程由副高級教師授課,23.6%的課程由正高級教師授課。從教師年齡分布顯示,45 歲以上教師占比為70.2%,45 歲以下教師占比為29.8%。
1.2.2 評教成績整體情況
依據(jù)不同教學方式所具有的教師特質(zhì)背景變量,對不同教學方式下的學生評教成績整體情況進行整理,得到各類教師的學生評教成績均值(M)及標準差(SD)。結果顯示: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生評教分數(shù)的均值差距不大,均在96 分上下浮動。線下教學,正高級職稱的教師學生評教成績均值最高,45 歲以下教師的學生評教成績數(shù)據(jù)最為集中;線上教學,45 歲以下教師的學生評教成績最高且變異程度最小,如表1 所示:
表1 學生對教師評教成績整體情況
1.3.1 教師年齡與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為明確教學方式與教師年齡兩者對學生評教的綜合影響,開展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線上與線下不同教學方式對評教結果影響不具有顯著主效應;教師年齡對評教結果影響的主效應顯著;教學方式與教師年齡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的交互效應顯著,即教師年齡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在教學方式發(fā)生改變時會發(fā)生相應改變,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教師年齡與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影響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為了解教師年齡及教學方式對評教結果影響的確切效應,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結果如表3 和表4 所示。對于線下教學方式,不同年齡段教師評教結果間沒有顯著差異;而對于線上教學方式,不同年齡段教師評教結果間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且45 歲以下教師得分顯著高于45 歲以上教師,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教學方式下教師年齡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的簡單效應檢驗
表4 不同教師年齡段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的簡單效應檢驗
對45 歲以下教師,線上教學的學生評教結果顯著優(yōu)于線下教學,而對45 歲以上教師,線上教學的學生評教結果反而顯著低于線下教學,兩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4 所示:
1.3.2 教師職稱與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將學生評教得分設為因變量,教學方式與教師職稱設為固定因子,開展多因素方差分析,分別檢驗兩個變量對學生評教結果所產(chǎn)生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由結果可知,教學方式對評教結果的影響不具有顯著主效應,教師職稱對評教結果的影響不存在顯著主效應,且教師職稱與線上線下教學方式對評教結果的影響也不存在顯著交互效應,如表5 所示:
表5 教師職稱與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影響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較不同職稱教師的評教結果之間的差異。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顯示,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教師職稱對于醫(yī)學生評教結果影響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如表6 所示:
表6 不同教學方式下教師職稱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分析
1.3.3 教師性別與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將因變量設置為學生評教均值,固定因子設置為教學方式與教師性別,實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兩因素對學生評教成績所形成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由結果可知,學生評教結果不受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性別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沒有顯著主效應,且教學方式和教師性別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也不存在顯著交互效應,如表7 所示:
表7 教師性別與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影響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為進一步明確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研究中對教師性別進行分組,之后采取兩獨立樣本T 檢驗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顯示,線上教學雖然在授課地點、方式等條件上不同于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但在不同性別教師之間評教結果均不體現(xiàn)出顯著差異,如表8 所示:
表8 不同教學方式下教師性別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分析
不同教學方式下教師年齡對學生評教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線上教學。線上教學活動中,受授課地點、方式以及教學組織設計等因素限制,教師年齡對學生教學評教結果影響顯著,45 歲以下教師評教得分最高,說明45 歲以下教師更能滿足學生對線上教學的需求。線下教學活動中,學生評教結果基本不受教師年齡影響,即不同年齡教師在線下授課中給予學生的學習感受、課堂體驗等并沒有顯現(xiàn)出明顯差別,學生所給出的評教成績沒有因為教師年齡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通過教學方式與教師年齡的交互效應繪圖,顯示出不同教學方式和教師年齡對評教影響存在顯著的交互效應。由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無論45 歲以上還是45 歲以下年齡段教師,學生對線上與線下不同的教學方式評教成績均具有顯著性差異。45 歲以下教師的線上教學評教成績顯著高于線下教學,而45歲以上教師,線下教學評教成績顯著高于線上教學。分析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部分教師長期進行線下教學,經(jīng)驗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更為熟悉且運用靈活自如,但對于線上教學還需要提高適應性及創(chuàng)造性。45 歲以下年齡段教師相比45歲以上教師,思想更加活躍,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更強,在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方面更加游刃有余,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時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并利用個性優(yōu)勢,較快尋求到師生共同適應的線上教學平臺與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線上教學活動高效有序進行。對于45 歲以上的教師,雖具有豐富的線下教學經(jīng)驗、扎實的專業(yè)領域知識,但部分教師思維模式固化程度較高,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施展其教學才能,使得在線學習平臺也無法發(fā)揮其最大功效。
由學生評教成績均值的整體情況可見,正高級職稱教師線下教學獲學生評教成績均值高于其他職稱教師。此結果可能得益于正高級職稱教師通常不僅教學經(jīng)驗更為豐富、教學技術更為嫻熟,且長期的積累使得學識更加淵博、專業(yè)能力更強,特別是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學術方面的啟迪,因此,相較于其他職稱的教師,正高級職稱教師更易讓學生產(chǎn)生欽佩心理,評教分值也會相對較高。同時,本研究顯示線上與線下不同教學方式下,任課教師職稱對學生的最終評價結果都不會產(chǎn)生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影響,且教師職稱對學生評教成績的影響在教學方式發(fā)生改變時不會相應地發(fā)生改變。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線下教學還是線上教學,學生評教結果并不會受到教師性別的影響,男性教師和女性教師的評教結果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教師性別與教學方式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均不具有顯著主效應和交互效應,即教師的性別并不會對其線上與線下評教結果產(chǎn)生影響。之前有研究認為教師性別對學生評教結果有影響,相比于男教師,女教師因與學生溝通多而得到更高的評教分數(shù)[5],也有研究顯示教師性別不影響學生評教結果,對學生評教結果的變異沒有貢獻或貢獻極小[12]。但此次研究,醫(yī)學生對線上與線下教師授課評教結果并不會因教師性別而出現(xiàn)顯著不同,這也是對現(xiàn)有結論的另一補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shù)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虛擬空間、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信息化、數(shù)字化……為教師教學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無限可能。此次調(diào)查結果顯示,線上教學活動中不同年齡段教師表現(xiàn)不同,45 歲以下教師更能滿足學生對線上教學的需求,但這種滿足也是相對的。建議調(diào)研分析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生涯階段教師的特點和需求,精準適應特點、對接需求,組織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例如,對45 歲以上年齡段教師,可組織開展線上一流課程建設、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建設、課件制作與使用等方面的培訓活動,著力培養(yǎng)其線上教學勝任力;面向45 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除培養(yǎng)線上教學勝任力外,可通過教學沙龍、主題報告、工作坊、示范觀摩等形式,適當增加教學規(guī)范、課程思政、教學學術等方面的訓練與培養(yǎng),以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
相較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因其更加豐富的課程資源、更加自由的空間與時間選擇、更為成熟的技術與平臺等優(yōu)勢,普遍被師生接受,其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更受歡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既能推動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又能最大限度把學生引向深度學習,有利于達成“兩性一度”課程目標。建議高校以一流課程建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等為契機,鼓勵教師持續(xù)探索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教學的便捷性、可拓展性與線下教學的互動性、可及性等優(yōu)勢有機結合,重構傳統(tǒng)課堂教學,拓展傳統(tǒng)教學的時間及空間,建設并豐富課程資源,使得在線教學平臺的核心價值得以更好實現(xiàn)。即便是線下教學,也要鼓勵和引導教師充分發(fā)揮“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的優(yōu)勢,改變以往課堂教學單純以講授為主的方式,依托學習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無論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模式,學生的評教分值都處于一個較高水平。研究者通過訪談進一步了解到,評教分值普遍偏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的評教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體現(xiàn),學生對評教的目的、意義認識不到位。高校應在評教前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宣傳動員,引導學生真正意識到評教結果事關自身權益,評教最終受益的是學生自己,從而端正評教態(tài)度、積極且認真評教。應加強對學生評教方案和指標的解讀,讓學生對指標要點理解到位,從而客觀公正評教。此外,應進一步優(yōu)化評教指標,指標條目不宜過多,要點應通俗易懂且簡明扼要,以免占用學生過多時間引起反感,導致敷衍、隨意甚至代評等現(xiàn)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