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照,陳 捷,李君菲
(廣州市璞境生態(tài)保護技術有限公司,廣州 510535)
內(nèi)源污染是城市河流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城市河流的內(nèi)源污染主要包括河道底泥釋放的污染、水產(chǎn)養(yǎng)殖產(chǎn)生的污染以及水生動植物釋放的污染[1-3]。其中,河道底泥的污染影響較大。水體中的有機物、重金屬、營養(yǎng)鹽在河底沉積,匯集到底泥中。河流底泥是污染物的匯集場所,污染物沉積在河流底泥中,隨著水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它又持續(xù)釋放至水體中,造成水體污染,危害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4-5]。在水環(huán)境整治工作中,為達到預期治理效果,除了外源污染控制,還要重視內(nèi)源污染治理。本文選擇受生活污染源影響的城市河流,研究其底泥污染負荷,為城市河流污染源貢獻分析和整治工作提供相關數(shù)據(jù)參考。
本研究選取的城市河流位于廣東省某城市。河流全長為13.95 km,流域面積為48.25 km2,平均河寬為10 m,多年平均水深約為1 m,多年平均流量為0.83 m3/s。河流水主要來自上游水庫。水庫的主要功能為防洪、供水和灌溉。但是,由于水庫供水緊張,不能保證長時間水體下泄,因此河流流量較小,流速緩慢。河流周邊的用地類型主要為居住用地及商業(yè)服務設施用地。2019年,沿河兩岸已敷設截污管網(wǎng),但存在管網(wǎng)破損、污水直排入河的情況。沿河無工業(yè)企業(yè)排水,外源污染以生活污染源為主。因河流流速緩慢,外源污染持續(xù)輸入,河流溶解氧含量降低,形成缺氧環(huán)境,厭氧微生物產(chǎn)生的甲烷、硫化氫等氣體在上升過程中將表層輕質(zhì)底泥攜帶到水體中,底泥中的污染物釋放,導致河流水質(zhì)變差。2019年,該河流氨氮、總磷、溶解氧等指標存在不達標情況。
2020年3月,在中下游河段選取2 個采樣點,使用抓泥斗和亞克力管采集河底0~20 cm 深的表層底泥。同時,采集采樣點處的河水,作為試驗上覆水。采集的底泥呈黑灰色軟泥狀,有明顯臭味,含水量大。采集后的樣品運至實驗室4 ℃低溫避光保存。河流底泥與上覆水體形成直接的污染物交換通道。水深較小或者上覆水體流動速度較大時,水流會影響泥-水界面結構,引起底泥中污染物的再懸浮釋放[6-8]。在上覆水體靜止和流動情況下,本試驗通過分析不同時間段上覆水體的各指標變化規(guī)律,研究底泥內(nèi)部污染物的釋放情況。將采集的底泥分為2 組,加入上覆水后,1 組靜置,1 組攪拌,連續(xù)采集7 d 上覆水樣,分析污染物含量,并以此計算內(nèi)源污染負荷。
將采集的底泥分為2 組,每組試驗稱取等量的4 份供試底泥樣品,將底泥均勻鋪在燒杯底部。燒杯容積為1 000 mL,內(nèi)徑為105 mm,往其中緩慢加入上覆水,上覆水水深與底泥厚度基本模擬原場地特征,泥水體積比設置為1∶4。本試驗使用的上覆水為采自底泥樣品采樣點位的河水。
裝填好底泥并加入上覆水樣后,將燒杯置于六聯(lián)攪拌器中,將攪拌槳深入上覆水體中,并保持攪拌頭與底泥有一定的距離,避免攪拌頭直接作用于底泥而對其造成直接擾動。攪拌槳轉(zhuǎn)速設為250 r/min。
靜置及擾動模擬共持續(xù)7 d,每天相同時間采集各試驗組的足量上覆水體樣品,分別測定水樣的氨氮、總磷含量。氨氮檢測采用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總磷檢測采用鉬酸銨分光光度法。
試驗期間,兩個采樣點的上覆水水質(zhì)檢測結果如表1、表2所示。與靜置相比,攪拌條件下水體中污染物含量明顯升高,說明水體的擾動將導致底泥污染物釋放量增加。
表1 點位1 上覆水中氨氮與總磷濃度
表2 點位2 上覆水中氨氮與總磷濃度
由圖1 可知,靜置條件下,點位1 上覆水中氨氮濃度逐日升高,第4 天濃度達到最高(20.64 mg/L),隨后濃度逐漸下降,7 d 平均濃度為19.18 mg/L;攪拌條件下,上覆水中氨氮濃度第2 天達到最高(24.63 mg/L),7 d 平均濃度為20.54 mg/L。由圖2 可知,靜置條件下,點位1 上覆水中總磷濃度逐日升高,第7 天濃度達到最高(0.41 mg/L),7 d 平均濃度為0.33 mg/L;攪拌條件下,總磷濃度第2 天達到最高(1.88 mg/L),7 d 平均濃度為0.84 mg/L。
圖1 點位1 上覆水中氨氮濃度變化
圖2 點位1 上覆水中總磷濃度變化
由圖3 可知,靜置條件下,點位2 上覆水中氨氮濃度第6 天達到最高(26.68 mg/L),7 d 平均濃度為24.46 mg/L;攪拌條件下,氨氮濃度第2 天達到最高(40.93 mg/L),7 d 平均濃度為32.59 mg/L。由圖4 可知,靜置條件下,總磷濃度第3 天達到最高(0.84 mg/L),7 d 平均濃度為0.7 mg/L;攪拌條件下,總磷濃度第3 天達到最高(6.09 mg/L),7 d 平均濃度為2.87 mg/L。
圖3 點位2 上覆水中氨氮濃度變化
圖4 點位2 上覆水中總磷濃度變化
根據(jù)上覆水水質(zhì)變化情況,試驗期間利用式(1)計算底泥中污染物釋放速率[9-10],并取7 d 平均值。各點位底泥樣品的7 d 平均污染負荷數(shù)據(jù)如表3、表4 和表5所示。數(shù)據(jù)顯示,靜置條件下,點位1 底泥樣品氨氮平均污染負荷為9.99 mg/(kg·d),點位2氨氮平均污染負荷為11.06 mg/(kg·d);擾動條件下,點位1 氨氮平均污染負荷為13.20 mg/(kg·d),點位2 氨氮平均污染負荷為21.29 mg/(kg·d)。
表3 點位1 底泥污染負荷
表4 點位2 底泥污染負荷
表5 點位1 和點位2 的底泥污染負荷平均值
式中:R為底泥污染物氨氮、總磷釋放速率,單位為mg/(kg·d)、mg/(m2·d)或mg/(m3·d);V為試驗柱中上覆水體積,L;cn為上覆水第n次采樣中污染物濃度,mg/L;c0為上覆水中污染物初始濃度,mg/L;cj-1為上覆水第j-1 次采樣中污染物濃度,mg/L;Vj-1為第j-1 次采樣體積,L;m為底泥樣品質(zhì)量(kg),可替換為接觸面積A(m2)或底泥體積Vs(m3);t為時間,d。
靜置條件下,以底泥質(zhì)量、接觸面積和底泥體積計,氨氮7 d 平均污染負荷為10.52 mg/(kg·d)、304.08 mg/(m2·d)、13 227.34 mg/(m3·d),總磷7 d 平均污染負荷為0.05 mg/(kg·d)、1.42 mg/(m2·d)、61.57 mg/(m3·d);擾動條件下,以底泥質(zhì)量、接觸面積和底泥體積計,氨氮7 d 平均污染負荷為17.25 mg/(kg·d)、504.41 mg/(m2·d)、21 941.78 mg/(m3·d),總磷7 d 平均污染負荷為1.33 mg/(kg·d)、39.01 mg/(m2·d)、1 696.77 mg/(m3·d)。擾動條件下,污染物釋放量較靜置條件下增長。由此可見,對底泥的擾動越大,底泥中污染物釋放量也越大。
試驗結果表明,內(nèi)源污染是影響城市河流水質(zhì)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處于黑臭狀態(tài)的城市河流,底泥持續(xù)向上覆水體釋放污染物,造成水質(zhì)惡化。在控制外源污染的輸入后,要進一步調(diào)查內(nèi)源污染的影響程度,必要時開展內(nèi)源污染控制與治理工作。擾動條件下,底泥中污染物的釋放量將較靜置條件下增長。在水動力的作用下,底泥再懸浮將使其中的污染物釋放到水體中,在內(nèi)源污染治理中,要因地制宜,注意水動力條件變化對內(nèi)源污染變化的影響,科學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