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
在人的一生中,動與靜是互為依存的。也就是說,有動有靜才是人生,缺一不可,偏袒一個亦不好。
動即動力,世間萬物都在動中成長、壯大。童年時,人為了速速成長,一刻不停地爬動、跑動,這時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淘氣。淘氣二字多么動聽,聽起來親切,回憶起來有滋有味。有時,白發(fā)人之間開起玩笑:“老兄,還在淘氣呢?”于是相視而笑,心領(lǐng)神會,都有些動情。動是創(chuàng)造力,動是財富,我們應(yīng)該為動唱一首贊歌。然而,動也是有限度的,就是說有它的局限性。無限的動,無為的動,會釀成災(zāi)難,譬如連天的暴風(fēng)雨、雷電、海嘯。這些現(xiàn)象如果有節(jié)奏地發(fā)生,那是自然界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與平衡,是合理的。若過了度,就會有毀滅性。
這樣的時刻,靜的力量顯得尤為重要。如今有一句很時髦也很智慧的話:等等你的靈魂。此言極好,千金難買。許多事物,擁有動態(tài)中的靜,才顯得彌足珍貴。大海有排山倒海的暴烈,也有風(fēng)平浪靜的溫柔。世間萬類都有休憩和睡眠的需求。休憩和睡眠是兩種程度不同的靜,人在這兩種狀態(tài)中,讓處于動態(tài)的器官和細胞安靜下來、歸于平緩,人的思維才會有更理智的定奪和選擇。靜是為了更有力度的動,是儲存能量的需要。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就是激烈動因的反面。古代勇士上戰(zhàn)場,用酒來壯行,而非用茶。酒屬于動的產(chǎn)物,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開拓性。而茶是屬于靜的,是反觀靈魂之物。所以,哲人與智者,一般都喜歡茶飲。古人“煮茶品日月”,從一杯清茶里難道還品不出人生的得與失嗎?我總是期望,當(dāng)今的精英人士多多品一些茶飲,以此品味人生的情態(tài)。
靜,是動的摯友,也是諍友。動靜互補是人生的最佳狀態(tài),也是大自然的最佳狀態(tài)。品茶正是進入這種狀態(tài)的最佳方法之一。
有一年晚秋時節(jié),我們一群作家、詩人受邀到湖南歷史名城岳陽去參加“洞庭湖國際觀鳥節(jié)”。我們登上岳陽樓,遠眺八百里洞庭水,去體會孟浩然筆下“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水鄉(xiāng)氣概,也去品讀不朽之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被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觸動、所啟發(fā)。繼而,又想到君山島和它的香茗“君山銀針”。
恰逢枯水期,進島用不著走水路,我們就直接開車進去了。人稱君山島是愛情島,我說它是神話島。4000多年前,舜帝及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就在這里生活過。后來舜帝南巡,歿于寧遠縣,兩位妃子聞之大悲,泣血竹葉上,斑竹從此留在了君山,成為綿延不絕的傳說。唐朝詩人高駢有詩:“帝舜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云間。當(dāng)時珠淚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崩畎滓灿性姡骸暗圩訛t湘去不還,空馀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泵篮玫木渥颖豢淘诟叽蟮氖希┙袢擞浫?。
好客的主人請我們品嘗著名的君山銀針茶,此茶乃珍品,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是進貢之物。一飲,果然好喝,可以推想,舜帝和兩位妃子以及李白、杜甫、劉禹錫等諸多文人墨客一定也品嘗過此茶。
那時的人,必是動少靜多,過著比較安寧簡樸的日子,那是所謂的農(nóng)耕文明興盛期,茶飲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有一傳說,是童年時母親講給我聽的。她說,有一次堯帝巡視,物色繼承人,恰遇扶犁耕地的舜,便問,你的兩頭牛,哪頭走得快一些?舜怕被說慢的那頭牛聽見會傷心,就離開很遠的距離才對堯帝耳語,告知其中一頭走得快一些。這一傳說在民間傳得很廣,頗動人心,我至今不忘。我們的古人,不僅憨厚實在,也極重感情。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是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喝著君山的名茶,想著這些遙遠的往事,靈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猛然間,羨慕起遠方那風(fēng)中擺動的白頭蘆葦和安然戲水的野鳥群。這里是它們的家,這個家園湖天一色,四野靜謐,具有傳統(tǒng)文明的深厚底蘊。而我同樣收獲滿滿。因為心安即是歸處,此行不虛也。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