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娟
1.通過賞析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初步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分析近代科學革命的具體成就,探究哥白尼、牛頓、達爾文等科學家共有的人文精神。
3.認識到人文精神引領近代科學的進步以及人文精神的時代意義。
(PPT展示兩則故事,略。)
師:《圣經》中的那顆蘋果讓人類背上了原罪,于是人類始終活在神權的陰影之中。而牛頓在蘋果樹下看到掉落的蘋果,于是產生了疑問,繼而去鉆研,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隨著歐洲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早期的資產階級想要擺脫封建神權的束縛,因此在14—16 世紀興起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即文藝復興。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在這場運動中“人”是如何被發(fā)現的。請大家細讀文本,選擇你感興趣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進行介紹,并說明你喜歡這個作品的理由。
(學生分小組交流。)
生:我喜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畫光線柔和,蒙娜麗莎身上體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她那神秘的微笑也讓我感動。
生:我喜歡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哈姆雷特復仇過程中內心的彷徨與糾結,都是對人性最充分和真實的描寫。
生:我喜歡但丁的《神曲》。他描寫了一個幻游地獄、煉獄與天堂三界的故事。在這部史詩中,但丁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表達著追求真理的思想。
……
師:同學們的介紹與闡述都很棒,這些作品極大地豐富與繁榮了歐洲的文學藝術,也讓人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文藝復興是一場發(fā)現人的運動,在同學們介紹的所有作品中,人的真實與生動躍然紙上。那么人僅僅是如此的嗎?
生:人對世界的認知開始發(fā)生改變,他們相信自己,勇于去開拓與探索。
師:人的主體覺醒了,激發(fā)了追求世俗欲望的動力,喚醒了樂觀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關于開拓與探索,你能舉出例子來嗎?
生:新航路開辟、近代科學家的涌現。
師:大家說得很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第二個蘋果的故事才有可能發(fā)生。
師:因為蘋果的掉落而進行思考和探究的是誰?
生:是牛頓。
師:仔細閱讀文本并討論牛頓的性格特點、偉大成就以及二者的內在關系。
(學生討論。)
生:牛頓沉默冷靜,喜歡思索和探究。
生:牛頓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都有杰出貢獻,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他的三大成就。
生:牛頓的科學發(fā)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了一大步。
師:那么牛頓成就的取得與他的精神品質有關嗎?
生:有!牛頓的孜孜不倦、敢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自信堅定這些精神品質是他取得成就的保證。
師:牛頓這些可貴的品質與文藝復興帶來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是分不開的,也可以說這些品質正是人文精神很好的體現。
師:這樣的人文精神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就是達爾文。根據文本介紹說說達爾文的故事,并談談你的理解。
生:達爾文22歲時,受“小獵犬號”船長的邀請,以博物學家的身份隨船進行了近5年的環(huán)球航行。船長本來希望達爾文能夠找到科學證據來驗證《圣經》中的記載,沒想到旅行結束后,達爾文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師:達爾文的結論是什么?
生:在他的著作《物種起源》中,他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否定了“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的神創(chuàng)論,指出物種都是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進化而來的,不受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
師:當時全世界的人都驚恐地尖叫起來:“達爾文說人是猴子的后裔!”為什么?
生:達爾文的科學相比牛頓更進一步打破神學,更客觀地認識人的問題。
師:17—18 世紀的啟蒙運動進一步發(fā)展了人文精神。啟蒙運動的精神內核是理性,更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的理性。
生:那么,是不是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不僅是生物科學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也是人文精神的更好體現?
師:說得非常好。自由寬容的人文精神為科學打開了希望之門。在那個“需要巨人并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人文精神的出現和發(fā)展引領著科學革命的到來,也引領著科學不斷向前發(fā)展。
師:我們已經了解在人文精神的引領下,自然科學逐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并不斷發(fā)展,那么近代科學的發(fā)展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生: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不斷更新對世界的認識。
生:不斷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
師:說得非常好。
師:這一課的學習可以給予我們很多的思考。人文精神在當代又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涵,你又會如何讓人文精神在自己身上得到更好的體現?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努力探求和建立一種成熟的、獨立的人格,更要有為家鄉(xiāng)、國家和世界的發(fā)展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和責任擔當。
生: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科技的發(fā)展還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領嗎?
師:這個問題很棒!誰來說說看?
生:科技是把雙刃劍,當代科技的發(fā)展更需要理性。
師:在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后,人文與科技的分工逐步加深,科技與人文處于一種完全對立的狀態(tài)。人征服了自然,卻成了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機器的奴隸。
生:科技應該是造福人類的,這應該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因此當代科技的發(fā)展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領。
師:大家說得太好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引領,否則,科學技術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與人類發(fā)展的初心背道而馳,南轅北轍。所以,我們需要有人情味的科學家和技術工作者,促進科技始終沿著健康、合乎人性的道路發(fā)展。在發(fā)展科技的同時,我們要借助人文的力量,推進科技事業(yè)騰飛,造福于國家,造福于整個人類。
關于本課的設計,教師本身對于“人文精神”這一概念要有充分的理解與認知。人文精神是人類特有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而今天,人文精神的丟失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圍繞人文精神與近代科學的關系這一主題,嘗試將人文精神真正滲透進歷史教學。
本課的主題為“人文精神與近代科學”,因此通過讓學生賞析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能夠讓他們直觀地去發(fā)現“人”,去體會文學藝術中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這盞明燈的指引下,人們從封建神學的黑暗中逐漸走出來,去發(fā)現世界,改造世界。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人文精神卻逐漸丟失。當學生追問現在的科技發(fā)展是否還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領時,說明學生是真正嘗試去理解人文精神的,這一問也為接下來的歷史觀照現實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好了鋪墊,課堂教學自然而然地從歷史走向現實。
“人文精神”“近代科學”以及兩者的關系對于初中生而言,不是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筆者以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近代科學領域的人物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或讓學生講“蒙娜麗莎”“哈姆雷特”的故事,或讓學生根據筆者提供的文本,闡述及體會牛頓、達爾文身上的品格特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內涵,以及人文精神與近代科學發(fā)展的關系的認識也就水到渠成了。
無論是對本課主題“人文精神與近代科學”進行闡釋,還是將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滲透,都不該忘了歷史課堂中的每一名學生,他們是歷史課堂的主體。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注重讓學生去體會、探究、表達,比如讓學生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作品后談自己的理解,有的學生還敏銳地感知到當代科學的發(fā)展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當然,這節(jié)課也或多或少能夠讓學生懂得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甚至關愛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