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美
神靈偏愛石門關這片土地
讓它長滿石頭
有時石頭隔離泥土和我的草鞋
有時石頭的心臟是一間房子
有時祖先們也在那塊藏在云中的
石頭上記錄生活
石匠賦予石頭生命的意義
他揮舞手中的利器
房屋 橋梁 墓碑 以及文字
他們就呼嘯著從石匠手中走出
神斧劈開一座巨石 讓他們
撐住一片天空 讓流水通過
也讓風和牛羊通過
偶爾架起彩虹 讓夢想通過
長石頭的土地也供奉神靈
祖先們把石頭砌成房子
讓治水的神住在里面
遠方的人 心中充滿困惑
一支簽告訴她 把妄念封入石頭
炊煙在晨曦中升起
青石板 散發(fā)著肌膚的光澤
指甲花開在屋檐下,商鋪緊鎖
老人們談論汪家巷的主人
七格鋪子的曾經(jīng)
走過柵子門
云龍橋在等著我
前行 或轉身
路邊的古井
老屋
見證過
云集場中茶葉 絲綢 鹽的來往和
馬蹄翻譯語言的傳奇
石階梯 小巷 親密的民房
太和宮山尖墻上
蜂巢 空懸
圖騰 斑駁
瓦楞草 站在破敗的屋頂上
看
倦鳥飛過
陶做的蓮
在風雨中亭立
一年 兩年
百年
汪家的大門 額上養(yǎng)蓮
《詩經(jīng)》的蓮 儒家的蓮 佛家的蓮 不得而知
它俯視門口的行人
卻鮮有人仰視它
進入古舊的宅院 滿院的雞蜂擁而來
門上的蓮啊 你可有 悲涼
從天而降
生銹的鐵皮
封住了她的嘴
同時封住的還有她的
青春
幸福
苦難
和生命
不愿走過去
走過去
就是他鄉(xiāng)
漾水在他腳下蜿蜒
蒼山用手臂擁抱她
脈地 我的出生地
先輩們勤勞曾剃光山頭
父輩們燒電
還以青山
世世代代耕種水稻的良田
現(xiàn)在人們種玉米
納西族 傈僳族 白族
安南
誰的母語
誰的祖先安居在這里
耕種于白云之上
三分稻田七分山地
村頭的學校曾經(jīng)是
神靈居住的地方
今天 寺廟還于神靈
建起了新校
村公所和他們是鄰居
登頭的孩子從東邊來
馬甲地的孩子從西邊來
從北邊來的是銀甲的孩子
往上走的是下壩的孩子
孩子們在學校匯聚
村民也在那里匯聚
他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遵循上蒼的規(guī)律
走近馬甲地
山會站起來扶你
松樹會輕吟撫慰你
怕你一望河底就頭暈
她只種出玉米和辣椒
當年 父親的表姐
穿著草鞋 和借來的嫁衣
流著淚一步步走向那里
獨家村的馬甲地
她的母親死于難產(chǎn)
書香之家對此也無能為力
一串辣椒換不來一碗米飯
一次交易換不來一串辣椒
那里的土地不長莊稼
長流言 荒沙
和暗箭一樣的松針
銀甲的核桃樹葉
經(jīng)常撫摸白云 納西族 傈僳族
會在地里種下洋芋 苦蕎
蒼山下雪 偶爾會
光顧西坡的那里
山村會穿上銀色的鎧甲
那時 銀甲的草也會變得珍貴
火塘 苦蕎粑粑 蜂蜜
這片土地
在等待一場不化的雪
登頭是個地名
那里有一個叫何芝的姑娘
阿奶的侄孫女
幼年的登頭飄著肉香
十冬臘月阿奶會經(jīng)常
帶著我們回娘家做客
登頭不知道是白族語的音譯
還是漢語的意思
它在彎曲小路的盡頭
半山腰的坡上
山坡下他們種著兩分的水稻
長大后的何芝 吃膩了
玉米面摻大米的主食
執(zhí)意離家去看外面的世界
幾年后遍體鱗傷回家
嫁了村民 她只吃米飯
其他的人家 也吃米飯
安居的祖先們供奉神靈
讓他住在村頭的寺廟
斗轉星移
神靈居住的地方成了學校
少女帶著孩子們
稚嫩的書聲響起
流淌在寂靜的山村
如安南人
與黑暗的墻壁
饑餓的老鼠對抗
教室里
鼠糞會在陽光中穿行
落在課本上
墻壁乘機講述香火的故事
云卷云舒
再回安南
學校已是三層新房
起伏的書聲泉水般悅耳
課間 孩子們
笑問客從何處來
隨后
唱起了驪歌
一片向日葵開在校園
阿奶不知道屈原
卻將艾草縫進香袋
她沒見過白素貞
卻將雄黃抹在子孫的額頭
阿奶的雄黃和香袋
驅邪 祈福 免災
今日端午
額間抹上雄黃 門楣插入菖蒲
用長長的彩線
做一個阿奶的香袋
灌木淹沒山徑 青苔爬滿橋身
枯葉掩不住曾經(jīng)的傷痕
如果有生之年 再無人經(jīng)過
木橋將蹚過流水 去找回那些
走丟的牛羊
皮歹河橫在新村和小村之間
木橋是他們的媒人
捷徑出現(xiàn)之前
經(jīng)過她,放學的孩子
采回了蘑菇 趕集的阿奶用山貨
換回了油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