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古巴便開始生產(chǎn)雪茄。不過當時雪茄的銷售并不理想,當?shù)卣疄槿绾瓮其N雪茄而愁眉不展。就在此時,各工廠里涌現(xiàn)出的一批批“朗讀者”,讓古巴雪茄意外走紅,繼而聞名于世。
1865年,雪茄工人出身的詩人薩圖尼諾·馬丁諾斯創(chuàng)辦了一份名為《曙光女神報》的報刊。然而在那個時代,75%以上的古巴白人和90%以上的古巴黑人都是文盲,雪茄工人更是如此,可想而知,《曙光女神報》的讀者寥寥無幾。不過,受監(jiān)獄里為教化改造人員而組織朗讀活動的啟發(fā),1865年6月的一天,馬丁諾斯在費加雪茄工廠組織了首次朗讀,他從識字的雪茄工人中選出來10個代表,一起朗讀了《曙光女神報》的一篇文章,當時有超過300個工人聆聽了這次朗讀。
這次朗讀給雪茄工人們打開了一扇天窗,在他們機械勞動的同時,可以聽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新聞。這令雪茄工人們十分欣喜,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激發(fā)了工人們的工作熱情,工廠主因此默許了朗讀者走進雪茄工廠。漸漸地,更多的雪茄工人開始效仿,許多工廠甚至專門為朗讀者修建了高高的講臺,以便朗讀者的聲音越過高高堆砌的煙葉和埋頭苦干的雪茄工人的頭頂,傳播到工廠的每個角落。
不久以后,朗讀者便成為了一門職業(yè),他們的報酬由雪茄工人支付。當時,雨果的《悲慘世界》是最受歡迎的作品。除此之外,司湯達、巴爾扎克、塞萬提斯、狄更斯以及大仲馬的作品,也是雪茄工人必選的經(jīng)典。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雪茄品牌“羅密歐與朱麗葉”和“蒙特克里托斯”都來源于這些被朗讀的作品,而詩歌和新聞也是工人們當時非常愛聽的節(jié)目。
1923年,廣播在哈瓦那的卡巴納斯雪茄工廠出現(xiàn)了,人們本以為朗讀的傳統(tǒng)將被取而代之?!霸S多老工人都是朗讀者的忠實粉絲,但是年輕人卻喜歡聽廣播,廣播很快就會受到工人們的青睞?!币恍┤藨n心忡忡地表示。不過,一段時間過后大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朗讀者的地位并沒有因為廣播的出現(xiàn)而被撼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當時的古巴,有雪茄工廠的地方就有朗讀者。盡管無法替代,新上任的卡斯特羅政府仍帶來了改變。
1959年,卡斯特羅執(zhí)政后,政府把古巴雪茄工廠進行了合并,朗讀者成為工廠里的雇員,擁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固定的工資,地位與之前有很大的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巴早已不是遍地文盲的國家了,可以說朗讀者功不可沒。現(xiàn)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朗讀者的隊伍中,他們曾經(jīng)是記者、教師、詩人等。
有意思的是,這些朗讀者的出現(xiàn)不僅讓更多的人脫盲,繁榮了當?shù)氐奈幕?,更讓一直滯銷的雪茄意外走紅。在當時,哈瓦那的雪茄生意極為繁榮,許多歐洲國家都與古巴簽訂了長期協(xié)議,要求每年從古巴進口雪茄。這種結局的出現(xiàn),是任何人也沒有料到的。
(源自“中國花卉報”,潘光賢薦稿)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