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9月13日,文旅部和公安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yè)性演出活動規(guī)范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明確要求5 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yè)性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且應當建立退票機制。對于公開銷售的門票數(shù)量也將比例提高到了不低于85%,并要求其余15%的門票應當在演出前24小時進行個人信息綁定。
對消費者來說,到底是不是好事?能從根本上防治黃牛嗎?
演出市場回暖,演出市場迅速回暖,一邊是觀眾對演出市場的迫切需求和熱切期待;另一邊則是黃牛們借機牟利。
一級黃牛
主辦方很多時候會在公開銷售之外,將一部分門票溢價給黃牛。他們還會準備一些票作為“邀請函”。這些票一部分會作為贈送,打點各方關系,一部分則流向黃牛,雖然它的數(shù)量不會太多,但最終價格卻遠高于普通票。
二級黃牛
從個人賣家手里收票和從公開售票渠道拿票的黃牛屬于二級黃牛。他們每天游走在各大社交平臺,收一些因個人原因無法觀看演出的票,再將其加價售出;同時也會在搶票時碰運氣,買到了就加價賣。
三級黃牛
在大家傳統(tǒng)的意識里,黃牛是一群在場外向潛在觀眾不斷詢問著“要票嗎”的那幫人。但其實,這只是最外圍的黃牛。他們不過是倒買倒賣鏈條的末端而已。
除主辦方外,票務平臺的某些功能“漏洞”,譬如“票務轉贈”“非實名制搶票”等也為黃牛提供了可乘之機。
為了防黃牛,“強實名”成為了今年演唱會的新趨勢。所謂強實名就是搶票時觀演人的身份需要跟入場人的身份一致,在入場時刷電子票二維碼,同時輔以身份證和人臉識別雙重認證,只有三者都符合,才能入場觀看演出。
即便如此,在《通知》發(fā)布后,二手平臺和社交平臺上依然充斥著黃牛信息,在強實名圍堵中,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新的對抗方法——代搶。
一支代搶團隊通常有成千上百個搶手,誰最終搶到票,定金就落入誰的口袋。代搶的成功率,往往取決于定金的高低,定金越高,愿意接單的搶手就越多,搶到的幾率也就越大。而在交易達成后,如果是非強實名制的演出,有人出更高的定金,票也可能被搶單者直接賣給出價更貴的客戶。
不過,因檢票環(huán)節(jié)的疏漏,強實名的意義被削弱了不少。
網(wǎng)友爆料,雖然演唱會打著“強實名”的旗號,可到了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依舊有黃牛在散票,現(xiàn)場不但有“忘記攜帶身份證入場流程”的相關指示標,人臉不符的觀眾還可以走人工閘口。
業(yè)內知情人士看來,“‘強實名可以杜絕沒有特殊渠道的零散黃牛,對于跟主辦方乃至場館方有利益關系的‘內部黃牛,無法完全杜絕?!鄙踔?,黃牛有辦法繞過種種障礙,一般消費者卻反而可能被這些障礙的“副作用“誤傷。
針對代拍,票務平臺則對異常訂單加以甄別,同一ID訂購超出限購張數(shù)的訂單以及通過批量相同或虛構的支付賬號、收貨地址、收件人、電話號碼訂購超出限購張數(shù)的訂單都可能被取消。
換句話說,就算《通知》內容可以落實到位,黃牛真的說再見,那么以代拍存活下來的隱形黃牛,也將會是下一個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