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傳雨
(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重要劇作,也是話劇舞臺上經久不衰的經典劇目之一,此劇的故事全部發(fā)生在裕泰茶館里,茶館中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一個小茶館映射出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真實性是基礎,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這種反映最主要的是要在真實性的基礎上保持生活中的藝術性,因為創(chuàng)作者一定會在作品中刻下屬于作者的思想印記,從而形成文藝的傾向性,真實性與傾向性的關系就如同身體與靈魂的關系,只有明確真實性與傾向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才能使創(chuàng)作者以及欣賞者更好地受到文藝熏陶。本文就老舍先生的《茶館》淺析其中的真實性與傾向性。
真實性是藝術真實,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藝術的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正確認識與藝術反映,它有著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蔽覀兣袛嘁徊课乃囎髌肥欠襁_到了藝術真實的客觀標準,便要看這部作品是否刻畫了特定歷史時期里的典型環(huán)境,是否揭示了這個環(huán)境中真實的社會階級關系,是否在整體上符合歷史的真實。但同時,整體上符合歷史真實并不是要求文學作品嚴守歷史,成為歷史文獻,而是允許藝術作品在一定基礎上進行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恫桊^》一劇便通過“裕泰”茶館中的陳設從古樸到新式到簡陋的變化,來反映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從一開始,茶館里面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茶客們弄鳥、吃茶、玩蟲,都帶有古風聲色,接下來,由于“偵查”的行動以及“莫談國事”紙條的張貼,打破了這個熱鬧非凡的具有生活氣息的空間的祥和氛圍,這里開始有了一種壓抑的氣氛;到第二幕,“裕泰”的生存以及茶館的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都反映了茶館在那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想要做出的抗爭,茶館中添置的“洋氣”物品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的紙條,也預示著更大的危機的到來;到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越來越大,數量也變得更多,旁邊還加了新的紙條“茶錢先付”,這一切都反映出一種因果關系,我們能在里面以小見大地看到真實的社會變革,能在老舍先生的《茶館》中讀到當時腐敗的封建統(tǒng)治、軍閥混戰(zhàn)和國民黨反動派對人民的迫害。老舍先生通過掌柜王利發(fā)、實業(yè)救國的秦二爺、打抱不平的常四爺等小人物的悲慘經歷讓我們看到悲劇背后的本質,表現了時代的悲劇與社會的悲哀,經過藝術加工的生動形象為我們展示了三個時代的真實狀況,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歷史必然性。
藝術創(chuàng)作都具有個人傾向性,一部文藝作品能夠反映創(chuàng)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情感,即反映劇作者對生活現象的愛憎態(tài)度。所有作品都具有傾向性,因為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對外在現實進行能動反映的產物,只不過,有的反映明顯,有的反映隱晦,我們在欣賞文藝作品時,也應該看到文藝作品的傾向性。恩格斯在《致敏娜·考茨基》一信中便提到:可是我認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ji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同時,我認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寫的社會沖突的歷史的和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所以,本文就《茶館》這部劇作淺談其中的傾向性。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提出了一個讓我們思考的問題:一個市民的公共言論空間是如何一步一步衰敗的。我們能在《茶館》這部劇作中感受到老舍先生對老式茶館是有感情的,里面對茶館樣貌形象的描述,可以反映老舍先生是一個長期混跡于茶館的人。茶館當中匯集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不同年齡的人在此喝茶、吸煙、玩鳥,老舍先生筆下有精致的八旗子弟,有躊躇滿志的改良派,有狐假虎威的親洋派,有窮困潦倒的算命先生,也有樸實無華的鄉(xiāng)下人,這些人中,有的是來喝茶談生意的,有的是來陶冶情操的,有的在此談論著對社會的“不滿”,這里形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公共言論空間。這個公共言論空間可以讓當時的人暫時擺脫身份的限制,不管是誰,在這個茶館之中都有一席之地,這樣一來,茶館就成為普通人可以談論時政的地方。坐在茶館中的人可以短暫獲得一種“平等發(fā)聲”的機會,它作為市民交流情感以及宣泄情緒的場所,猶如一個公眾的共鳴場,在當時廣大的市民心中,茶館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這樣一個地方勢必引來統(tǒng)治階級的關注,所以,各種特務、軍閥、官兵都相繼前來打壓市民,當這個社會越亂,這幫人來得越勤。從《茶館》第一幕結尾常四爺因一句“這大清國要完了”被帶走后,這個繁榮的茶館便開始因為舊社會對人民的壓迫而變得落寞起來,在那個“吃人”的舊社會里,人民不被允許發(fā)聲,從茶館的經營場面能夠看出市民言論自由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萎縮。從剛開始的茶館的熱鬧場面,到茶館一步一步走向衰敗,老舍先生的筆下充斥著對那個熱鬧的市民公共空間的懷念以及對于那樣的公共空間衰敗的惋惜。
《茶館》這部劇作也深刻反映了老舍先生對于民眾化價值的維護,在茶館里,幾個人物的行為反映著當時西方文化沖擊下人民的生活,比如,吃洋教的馬五爺一句話就能鎮(zhèn)住要打人的二德子,二德子一看是吃洋教的,趕緊畢恭畢敬。在第二幕中,周邊的茶館都相繼關了門,只有裕泰茶樓還在炮火中屹立著,但是,裕泰茶樓的樣子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里面的古典茶桌和椅子都換成了小桌藤凳;墻上掛著的醉八仙的國風字畫也被摘下,掛上了外國公司那種廣告畫。雖然茶館還是叫茶館,但是,其內在的東西已經蕩然無存。老舍先生向我們表現了在那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面前傳統(tǒng)文化是如何一步步趨于萎靡和沒落的。到了第三幕,裕泰茶館更是被直接征用,逼得一直配合改良的王掌柜產生了自我懷疑,最后被逼無奈選擇上吊自殺。王掌柜一直迎合著西方文化的進入,到最后卻郁郁而終。茶館的衰敗不僅反映了社會的壓迫,也反映了西方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我們在劇作中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對于西方文化的入侵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與無奈,能夠看出老舍先生認為西方文化侵蝕了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自己對民族文化被侵蝕的悲傷感受,比如,馬五爺、二德子這類人,在面對西方文化的誘惑時,選擇放棄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們對西方文化的懼怕與折服全部都是對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不自信所導致的。老舍先生對于帝國主義所帶來的這種文化侵襲是不屑的,看著那些投奔了洋人的人,老舍先生的筆下總是充滿蔑視,表現出了老舍先生對于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道德觀念的批判和抗拒,以及對于民間與民眾化價值的維護,我們能夠看出,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傾向于平民鄉(xiāng)村人的那種真誠、質樸、自然的民眾化傾向。
販賣人口的劉麻子,盯梢特務吳祥子、宋恩子,吃洋教的馬五爺以及他們的孩子用“子承父業(yè)”的方法壓迫底層人民,一點一點形成了一張壓得底層人民逃不出去的大網,來達到他們“吃人”的目的,并且,他們在那個混亂的社會中竟然越混越好,而那些“好人”,像恪盡職守、配合改良的王掌柜,打抱不平的常四爺,想要實業(yè)救國的秦二爺,卻被那個“吃人”的舊社會逼得走投無路,這都反映了當時那個社會是非變不可的。老舍先生自己便說過:他要使讀者感受到那個社會是非變不可的,要親手埋葬三個時代。老舍先生用這樣的敘事風格展示社會的黑暗,讓人們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體會到新時代新社會的美好,從而讓我們發(fā)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的思想。老舍先生通過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清朝末年,軍閥混戰(zhàn)時期,新中國成立國民黨覆滅前夕三個時間段的政治黑暗,來表現舊中國半個世紀的歷史。在當時,人民都渴望著改朝換代,但是,每一次改朝換代帶來的是變本加厲的壓榨,老舍先生描繪的三個舊時代的共同特點就是:政局混亂、民不聊生、是非不分、惡人得勢,隨著時間的推移,舊時代變得滿目瘡痍,整個社會都表現為一種衰敗。而老舍先生就是通過寫這樣黑暗的舊時代來歌頌新中國,讓讀者在劇本中看到封建統(tǒng)治下人民是什么樣子,軍閥混戰(zhàn)、國民黨腐敗帶給了人民怎樣的傷害,用這種歷史的橫切面跟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新中國進行對比,用“舊社會的壓迫腐敗”來“歌頌我們積極向上的新中國”。
老舍先生的這部著作將當時社會的黑暗面直白展示給觀眾,比如帝國主義、封建腐朽統(tǒng)治下社會的黑暗,證明了封建統(tǒng)治的不可救藥。戊戌變法中,民族資產階級想要救中國,事實證明這條路行不通。軍閥混戰(zhàn)中,官僚資產階級想要“救”中國,但是,帶給人民的只有無盡的折磨,國民黨反動派想走資本主義道路,讓中國強大起來,事實證明還是不行,這就能看出老舍先生在此著作中表現出的歷史必然性傾向: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夠真正地拯救中國,事實也是如此。《茶館》讓現實作為參照物,讓人們在這種參照中做邏輯推理,從而表現出老舍先生的肯定歷史必然性傾向。
在現實主義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真實性是核心問題,但是,我們要明確的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真實性不是毫無創(chuàng)作的反映與描繪,其中的真實性要以現實生活為基準,加入劇作家的人生抉擇、改造與提煉,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恫桊^》利用對各種典型人物的描寫,從而反映出真實的評價與情感態(tài)度,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深深地扎根在當時那個客觀的社會現實中,是對當時那個時代的真實反映?!恫桊^》中并沒有刻板地說教,而是用最真實的人物處境和人物關系讓讀者自己產生反思,明確客觀事實下作者反映出的積極傾向性?!恫桊^》通過茶樓里面的人物與客觀的時代的描繪,使作品產生了傾向性,使我們能夠看到當時那個腐敗社會的真實面貌,真實性帶來了傾向性,傾向性又源自真實性,并且深深地存在于真實性中,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文藝作品的天職便是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只有在現實主義題材中將文藝的真實性與傾向性進行辯證統(tǒng)一,才能讓文藝作品更加具有生機與活力。
一部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要將藝術的真實性與傾向性進行辯證統(tǒng)一。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要像老舍先生一樣,到社會中進行深入的實踐,觀察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藝術成分,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讓民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樣才能使作品更加具有真實性以及進步傾向性,才能更好地揭示時代的主題,反映真實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在創(chuàng)作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時,既要符合歷史真實,又要具有藝術真實,不僅要有自我的傾向性,也要有積極向上的立場,讓作品的思想更加深刻,藝術特質更加明顯,給人們帶來更加震撼的情緒體驗,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