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寅 李 欣
(河北大學(xué)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空間是任何權(quán)力運作的基礎(chǔ)”(1)[法]米歇爾·??隆美]保羅·雷比諾:《空間、知識、權(quán)力——??略L談錄》,包亞明主編:《后現(xiàn)代性與地理學(xué)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頁。,皇權(quán)所在的首都圈(2)本文所說的首都圈,主要指首都所關(guān)聯(lián)的皇權(quán)能夠吸引政治家族定居的空間范圍。所謂政治家族,指具有政治身份,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以尋求政治發(fā)展和政治利益的家族。尤其如此。在中國古代,政治權(quán)力主要集中在首都圈,無論是朝廷,還是政治家族,都試圖在空間上大做文章,將空間異化為權(quán)力運作的場所和工具。在中國歷代主流王朝中,北宋的首都空間非常具有獨特性。傳統(tǒng)首都空間一般以地勢險要為重要考慮因素,“著者莫如關(guān)中,次洛陽”,但北宋首都開封卻位于廣袤的平原之中,“無山河為險”(3)晁說之:《景迂生集》卷3《負薪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52頁。,“在四戰(zhàn)之地”(4)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43,慶歷三年九月丁丑條,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452頁。,“本非可都之地”。(5)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卷94《新舊五代史二·梁有兩都》,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868頁。對于北宋首都空間的獨特性及其影響,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注頗多,但基本上都是從國防安全和經(jīng)濟安全(漕運)的角度展開(6)代表性成果有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商務(wù)印書館1944年版;馬強:《論北宋定都汴京》,《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2期;陳峰:《從定都開封說北宋國防政策的演變及其失敗》,《陜西師大學(xué)報》1991年第2期;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日]久保田和男著、郭萬平譯:《宋代開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而對于空間中的政治家族活動卻少有涉及?;谑锥嫉恼翁匦?首都及其周邊地帶必然是政治家族活動最為活躍的區(qū)域,首都圈的空間格局必然會對政治家族活動的展開產(chǎn)生深遠影響,因此,本文試圖將北宋首都圈的空間格局與政治家族的活動聯(lián)系起來,以探索特殊空間中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
宋朝“田制不立”(7)《宋史》卷174《食貨上二》,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206頁。,政治人物常常是官僚與地主兩位一體。與政治家的活動主要集中于首都不同,基于家族產(chǎn)業(yè)擴張的需要,政治家族的活動常常會溢出首都,漫延于首都周邊地帶。因此,本文所說的“首都圈”,除了首都開封府外,理論上還包括與開封府毗鄰的京西北路、河北路、京東西路。北宋設(shè)立有特別政治地位的四京府,三路一府,各得其一,即: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京西北路)、北京大名府(河北路)、南京應(yīng)天府(京東西路)。
首都開封府自然是中心舞臺?!八姆街繒诰煛?8)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卷11《上文丞相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凡諸門閥之士,惟處京都為便”(9)張方平著、鄭涵點校:《張方平集》卷25《論諸恩例除省府官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頁。,“穹顯者又多寄居龍所(京師)”。(10)張洞玄:《玉髓真經(jīng)》卷10《離鄉(xiāng)假官》,《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5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頁。政治家族源源不斷匯聚至京師,必然導(dǎo)致開封府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太平歲久,京師戶口日滋,棟宇密接,略無容隙”(11)翁彥國:《上徽宗乞今后非有大勛業(yè)者不賜第》,趙汝愚編:《宋朝諸臣奏議》卷10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頁。,“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12)王禹偁:《王黃州小畜集》卷16《李氏園亭記》,《宋集珍本叢刊》第1冊,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638頁。為緩解開封府土地資源緊張狀態(tài),朝廷不得不下詔:“近臣除居第外,毋得于京師廣置物業(yè)。”(13)《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07,天圣七年閏二月辛卯條,第2498頁。正因為如此,很多高級官員難以在京師置辦產(chǎn)業(yè),“自來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14)韓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箋注:《安陽集編年箋注》卷35《辭避賜第札子》,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1053頁。,“多不及建里第,而僦居民間,至距城數(shù)里之外”。(15)陳繹:《新修東府記》,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鑒》卷81,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165頁。
三路之中,河北路最為尷尬。河北路位于開封府北面,隔黃河相望。在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黃河本就是天塹,加之朝廷“禁黃河私渡”(16)《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3,開寶五年二月戊子條,第280頁。,河北路對于黃河以南官員幾乎沒有任何吸引力。到北宋中期,黃河改道北流,河北路的情況更加糟糕,“泛濫渟滀,漫無涯涘”(17)《宋史》卷92《河渠二》,第2289頁。,讓大半個河北路長年陷入洪災(zāi)威脅之中。這種局面不僅讓非河北籍官員望而生畏,即使是河北籍官員亦多避而遠之。如門下侍郎李清臣,“世為魏(大名府)人”,“以河患徙家洛師(洛陽)”。(18)晁補之:《雞肋集》卷62《資政殿大學(xué)士李公行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第924頁。
黃河北流,京東路看似占盡便宜,但卻不得不背上沉重的流民包袱。黃河“歲歲決溢,朔方(河北)諸郡,沖潰不?!?19)呂陶:《凈德集》卷20《究治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14頁。,“其流民盡來京東界內(nèi)”。(20)富弼:《上神宗敘述前后辭免恩命以辯讒謗》,《宋朝諸臣奏議》卷75,第817頁。河北流民長期、持續(xù)涌入,讓京東路(尤其是京東西路)在北宋中期以后成為最著名的“盜區(qū)”,朝廷不得不實施區(qū)域特別法案——“盜賊地分重法”。(21)《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9,熙寧四年正月丁未條,第5326—5327頁。
從社會安全的角度來說,北宋前期,京東西路對于政治家族尚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張詠家族自相州(屬河北路)徙濮州(22)《安陽集編年箋注》卷50《故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贈左仆射張公神道碑銘》,第1560頁。、孫奭家族自博州(屬河北路)徙鄆州。(23)宋祁:《景文集》卷16《孫仆射行狀》,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19頁。但北宋中期以后,糟糕的治安狀況讓京東西路逐漸失去了吸引力,政治家族徙居此者少之又少。
即使在治安狀況良好之時,京東西路對于政治家族的吸引力亦遠不如京西北路,其中的關(guān)鍵在于墓葬環(huán)境。古代上層社會對于墓葬環(huán)境非常講究,不僅要求土層深厚,而且希望有山有水,即“葬之藏骸,當(dāng)藏于暖密完固之處,復(fù)藉山環(huán)水拱,則墓永安”。(24)鄭思肖:《鄭所南先生文集·答吳山人問遠游觀地理書》,陳??敌|c:《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8頁。“土地之深,下不及泉,上毋通臭”(25)徐乾學(xué):《讀禮通考》卷87《葬考六·通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冊,第99—100頁。,如果土層淺薄,深埋會“及泉”,淺埋則“通臭”。從風(fēng)水的角度來說,開封府和京東西路大部分地區(qū)為廣袤的大平原,土層淺薄,水系、山脈稀少,明顯不適合墓葬。相對而言,京西北路的墓葬環(huán)境可謂極佳,不僅有北邙山、嵩山等一系列山脈,而且土層深厚,“許、鄭水土深厚”,洛陽更是如此,“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26)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卷3《江北四省》,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8頁。正因為如此,很多定居開封府的高級官員亦將墓地選在京西北路,甚至為此不惜遷葬。如宰相賈昌朝初葬開封府開封縣,“以水故”,改葬許州陽翟縣。(27)王安石著、劉成國點校:《王安石文集》卷87《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中華書局2021年版,第1506頁。尚書祠部郎中趙宗道,墳?zāi)贡驹陂_封府封丘縣,“地頗卑下,會鄰有葬者,穿地未及尋而泉已出”,其子“于是專意改卜”,最終改葬于河南府伊陽縣。(28)《安陽集編年箋注》卷49《故尚書祠部郎中集賢校理致仕趙君墓志銘》,第1527頁。應(yīng)天府籍名臣張方平的母親逝世,親舊“為于嵩麓陽翟擇葬地以待”,因為“許、鄭水土深厚為善,宋、曹淺薄為惡”。(29)王鞏著,張其凡、張睿點校:《清虛雜著三編》附錄《文定張公樂全先生行狀》,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332頁。宋(應(yīng)天府)、曹二州皆屬京東西路。有些高級官員更是因墓葬而遷居京西北路。如同簽書樞密院事郭逵,原籍河北邢州,“初徙京師,后卜葬洛陽,因家焉”。(30)范祖禹:《太史范公文集》卷40《檢校司空左武衛(wèi)上將軍郭公墓志銘》,《宋集珍本叢刊》第24冊,第398頁。在講究孝道的中國,墳?zāi)剐枰獣r常打掃、祭祀,“利于便近”(31)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卷33《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志銘》,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939頁。,居住地與墓地不宜相去太遠。如果選擇安葬京西北路,居住地自然以京西北路和開封府為宜。(32)開封府南、北、西三面被京西北路環(huán)抱,像是從京西北路強行挖出的一塊,在地理空間上實與京西北路屬于一個整體。
除了社會安全和墓葬環(huán)境,相較京東西路,京西北路還有很多優(yōu)勢。一是歷史積淀深厚。洛陽、許州皆曾為王朝首都,其中洛陽更是在多個朝代承擔(dān)首都或陪都的角色。二是水系和水路交通發(fā)達。洛水—黃河—汴河串連起河南府、孟州、鄭州、開封府;汝水串連起汝州、許州、蔡州;潁水串連起許州、陳州、潁州;而商水又溝通了汝水與潁水,惠民河又溝通了潁水與汴河??梢哉f,京西北路水系和水路交通已經(jīng)形成網(wǎng)狀,并且皆與首都開封府相通。相對而言,京東西路水系非常稀少,水路交通只有汴河、五丈河兩條人工運河而已。汴河僅能溝通應(yīng)天府,五丈河雖能溝通曹、濮、濟、鄆諸州,但受黃河泛濫影響,通航能力非常差。三是土地資源非常豐裕,便于家族置產(chǎn)。唐末五代政權(quán)更替頻繁,洛陽、開封一帶既是政治中心,亦是戰(zhàn)亂中心。長期的戰(zhàn)亂導(dǎo)致京西北路及其毗鄰的京西南路,“率多曠田”,“土著者寡”。(33)《宋史》卷85《地理一》,第2117頁。豐裕的土地資源非常有利于遷徙政治家族新置田產(chǎn)。田錫曰:“近畿阛阓之間,悉大臣資產(chǎn)之地?!?34)《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3,咸平五年十月癸未條,第1159頁。蘇軾亦曰:“今士大夫無不樂居于此。”(35)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8《策別安萬民三》,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60頁。對于政治家族遷徙來說,既毗鄰首都,土地資源又豐裕的京西北路無疑是最佳目的地。
客觀地說,目前很難對北宋首都圈政治家族的分布作全面準(zhǔn)確的統(tǒng)計,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樣本分析。在沒有戶籍資料的情況下,墓葬是比較好的研究角度。根據(jù)“利于便近”的原則,墓葬離墓主人居住地往往不會太遠?!八卧跂|都時,公卿大臣多葬鈞(洛)、許、汴、鄭間,豈以子孫仕于朝者歲時便于展省歟?”(36)蘇天爵著,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卷28《題諸公贈范偉可訪尋祖墓詩后》,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71頁。“展省”是指省視墳?zāi)?居地和葬地自然不能太遠。北宋首都圈內(nèi)的官員墓葬資料很多,無法全面收集,而雍正《河南通志》“考古證今,體例頗為整密”(37)《四庫全書總目》卷68《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河南通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07頁。,是比較理想的統(tǒng)計對象。雍正河南省的行政區(qū)劃共涉八府七州,即:開封府、歸德府、彰德府、衛(wèi)輝府、懷慶府、河南府、南陽府、汝寧府、汝州、陳州、許州、禹州、鄭州、陜州、光州。其中,南陽府(除葉縣)、陜州、光州不在北宋三路一府范圍內(nèi),姑且不論;歸德府大致相當(dāng)于北宋京東西路應(yīng)天府;彰德府、衛(wèi)輝府大部、懷慶府半部大致相當(dāng)于北宋河北路磁州、相州、安利軍、衛(wèi)州、懷州;其余部分皆屬北宋開封府和京西北路。現(xiàn)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雍正《河南通志·陵墓》所載北宋三路一府原籍可查的官員墓葬整理統(tǒng)計成表1。需要說明的是,雍正時的府州縣隸屬關(guān)系與北宋時存在不少錯位,如葉縣在雍正時屬南陽府,在北宋卻屬汝州,表1的統(tǒng)計則以北宋的州(府)縣隸屬關(guān)系為準(zhǔn)。
墓主原籍葬地最高榮譽墓主原籍葬地最高榮譽劉絢真定府河南府太學(xué)博士張齊賢曹州河南府宰相趙從約幽州河南府防御使楊偕坊州河南府右諫議大夫楊琪麟州河南府供備庫副使陳希亮眉州河南府太常少卿寇瑊汝州汝州三司使梅詢宣州汝州給事中任桷眉州汝州縣令范鎮(zhèn)成都府汝州翰林學(xué)士段少連開封府陳州龍圖閣直學(xué)士謝良佐蔡州蔡州縣令王曾青州鄭州宰相魯宗道亳州鄭州參知政事曾公亮泉州鄭州宰相陳省華閬州鄭州左諫議大夫歐陽修吉州鄭州參知政事吳育建州鄭州參知政事鄭居中開封府鄭州宰相王德用真定府鄭州樞密使程德元鄭州鄭州東上閤門使賈昌齡真定府鄭州太常少卿邢恕鄭州鄭州御史中丞章得象泉州許州宰相韓億真定府許州參知政事苗訓(xùn)河中府許州銀青光祿大夫晏殊撫州許州宰相蔡齊萊州許州參知政事夏竦江州許州樞密使宋庠安州許州宰相宋祁安州許州工部尚書賈昌朝真定府許州宰相孫甫許州許州刑部郎中程坦洺州許州國子博士程戡洺州許州樞密副使田紹芳冀州許州三班借職田況冀州許州樞密使鮮于侁閬州許州翰林學(xué)士田晝冀州許州大宗正丞蘇軾眉州許州參知政事蘇轍眉州許州參知政事
表1所列共涉及89座官員墓葬,其中韓國華—韓琦、王博文—王疇、曹彬—曹玘、程珦—二程(程顥、程頤)、趙普—趙從約、程坦—程戡、田紹芳—田況—田晝存在直系親屬關(guān)系,可各自視為一個家族,實涉政治家族80個。它們的空間分布從多到少依次為:河南府27、許州15、鄭州11、開封府8、汝州4、孟州4、應(yīng)天府4、相州2、磁州2、陳州1、蔡州1、衛(wèi)州1。
比較遺憾的是,表1沒有涵蓋到曹州、廣濟軍、單州、濟州、濮州、大名府、澶州等與開封府距離較近的京東西路、河北路州府。北宋曹州、廣濟軍、單州、濟州、濮州在雍正《山東通志》中大致屬于曹州府,北宋大名府、澶州在雍正《畿輔通志》中大致屬于大名府,茲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志所載北宋官員墓葬補充整理,見表2。
表2 雍正《山東通志》、雍正《畿輔通志》所載曹州府、大名府北宋官員墓葬表(39)雍正《畿輔通志》誤收畢士安、劉安世、晁宗懿等人墓葬,未予統(tǒng)計。
表2僅涉及5位官員的墓葬,其中單州2座,濟州1座,濮州1座,應(yīng)天府1座。
表1、表2的統(tǒng)計沒有區(qū)分土著與客籍,事實上,客籍政治家族的活動更能體現(xiàn)出空間權(quán)力特性,有必要單獨分析。前文已及,開封府籍官員墓葬多選擇京西北路,因此,原籍和葬地皆在開封府—京西北路范圍內(nèi)者,權(quán)視為土著。按此標(biāo)準(zhǔn),表1、表2客籍官員墓葬的空間分布從多到少依次為:河南府20、許州14、鄭州8、開封府6、汝州3、應(yīng)天府2、磁州1、相州1、衛(wèi)州1、孟州1。
無論是土著與客籍政治家族合計,還是客籍政治家族單計,河南府、許州、鄭州、開封府一帶皆處于明顯的優(yōu)勢,這一地帶是北宋首都圈內(nèi)政治家族活動最為活躍的區(qū)域。除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外,史書對此也有明確記載?!八卧跂|都時,公卿大臣多葬鈞、許、汴、鄭間”(40)蘇天爵:《滋溪文稿》卷28《題諸公贈范偉可訪尋祖墓詩后》,第471頁。,鈞州當(dāng)為河南府(洛陽),鈞州之名始于金,轄區(qū)多屬北宋許州、鄭州?!百F人多葬洛陽”(41)《宋史》卷291《李若谷傳》,第9739頁。,洛陽是北宋首都官僚首選的安葬之地。此外,京西北路的汝州、孟州、陳州、蔡州對于北宋政治家族亦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中汝州又相對突出。潁州、信陽軍、滑州是京西北路內(nèi)完全沒有墓葬記載的三個州軍。潁州、信陽軍毗鄰淮南西路,相對遠離首都,沒有官員墓葬是可以理解的。滑州緊鄰開封府,但在地理上卻位于京東地區(qū),是京西北路在京東的一塊飛地。
與滑州一樣,京東西路距離開封府較近的州府對于政治家族的吸引力皆非常有限。應(yīng)天府看似比較具有吸引力,其實另有隱情。應(yīng)天府共有5位官員墓葬,其中趙概、王堯臣、張方平屬于土著,只有杜衍、錢揆是客籍。杜衍、錢揆遷居應(yīng)天府皆因貧窮。杜衍雖然官至宰相,但一生清貧,“不營生事,止食其俸而已”(42)葉夢得著、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卷10,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50頁。,晚年只能依靠富有的三女婿應(yīng)天府人張遵道。錢揆的父親錢惟濟“家無余貲”,“所負公使錢七百余萬”(43)《宋史》卷480《世家三·吳越錢氏·錢惟濟傳》,第13914頁。,錢揆遂借知應(yīng)天府楚丘縣的機會徙居楚丘。(44)《雞肋集》卷65《通直郎權(quán)通判環(huán)州事錢君墓志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第955頁。單州、濟州、濮州雖有官員墓葬,但皆為本土官員,曹州、廣濟軍則是沒有官員墓葬的記載。這些州軍的官員還喜歡外遷,張詠、張齊賢即是分別從濮州、曹州徙居河南府。
河北路靠近開封府的州府吸引力亦非常有限。大名府、澶州、安利軍、懷州皆無官員墓葬記載,其他州府亦很少。雖然有像陳薦、苗授、王昭遠這樣的遷入者,但都是從黃河以北就近遷徙。相比遷入,河北路遷出官員的規(guī)模卻很龐大,如魏咸信、邵雍從衛(wèi)州到河南府,劉安世從大名府到開封府,畢士安從澶州到鄭州,晁宗懿從澶州到開封府。如果放大到整個河北路,外遷官員的數(shù)量更加恐怖。在所有遷出、遷入和內(nèi)部遷徙家族中,河北路遷出家族占了八成還多,其中遷往開封府和京西北路的家族又占了整個遷出家族的73.7%。(45)參見郝旭東:《北宋河北路家族遷徙研究――以〈宋史〉列傳人物為中心》,河北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8年,第15—17頁。北京大名府是河北路最重要的州府,然而,大名府人潘閬卻言:“但看故鄉(xiāng)榮達者,算來多葬北邙塵?!?46)潘閬:《逍遙集·樽前勉兄長》,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頁。北邙山是洛陽葬地的代名詞,大名府榮達者多葬北邙,意味著他們多遷徙到了開封府—京西北路。
從上述分析可知,開封府、鄭州、河南府、許州(潁昌府)(47)元豐三年,許州升格為潁昌府。一帶是北宋政治家族的活動中心,同時也是北宋的政治地理中心。“鄭介汴、洛兩都之中”(48)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卷98《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24頁。,“許在三輔,密邇神甸”,“介于二京”(49)胡宿:《文恭集》卷35《流杯亭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27頁。,開封府—鄭州—河南府與開封府—許州、河南府—許州在地理空間上剛好構(gòu)成一個倒三角形(如圖1),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與京西北路首府許州(50)河南府作為京府,雖然名義上屬于京西北路,但卻處于獨立狀態(tài)。宋代地理書排序,一般也是將京府單列,具體到京西北路,多首列潁昌府(許州),《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即是如此。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開封府—鄭州—河南府為兩京軸線,“宋世朝士多寓居汴、洛,罕有返故鄉(xiāng)者”(51)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杰校點:《廿二史考異》卷81《宋史十五·文苑傳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0頁。,由是“兩京道上松柏多,盡是王公大家?!?。(52)張嵲:《紫微集》卷5《寒食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1冊,第384頁。許州作為京西北路首府,頗受士大夫青睞。“水竹相望許洛居”,居住環(huán)境足以媲美洛陽,正所謂“洛陽、許下氣象”。(53)陸游著、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卷47《新涼書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848頁。張嵲曰:“許、洛之間,皆吾世臣之后。”(54)張嵲:《紫微集》卷20《試中書舍人王鉌故父仁恕可特贈承議郎制》,《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1冊,第511頁。名士朱弁“閑居洧上(鄭州)”,“所與游者,皆洛、許故族大家子弟”。(55)朱弁:《曲洧舊聞》卷3,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3頁。名士徐積說:“學(xué)士大夫起自遠方,羇旅仕宦,處于中州,皆東西南北之人也,歲月既久,即其所居求田問舍,遂為中州人者多矣?!?56)徐積:《節(jié)孝先生文集》卷20《過故鄉(xiāng)并序》,《宋集珍本叢刊》第15冊,第643頁。此所謂“中州”,核心地區(qū)當(dāng)即開封府、鄭州、河南府、許州一帶?!八稳肆T官者多居近畿,不歸其鄉(xiāng),死即葬焉,子孫亦遂占籍”。所謂“近畿”,也是指開封府、鄭州、河南府、許州一帶。(57)王士禛著、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卷22《族望》,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40頁。
圖1 北宋開封府、京西北路簡圖
首都圈最大的特點在于政治權(quán)力高度集中、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高度發(fā)達,而政治家族最大的特點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政治權(quán)力,因此,首都圈內(nèi)政治家族的活動具有著鮮明的空間特性。就北宋首都圈而言,政治家族的活動至少有以下幾大特點:
第一,政治家族流動空前活躍,更替頻繁,呈現(xiàn)出差序和排擠現(xiàn)象。外來政治家族占有非常高的比重,表1所列80個政治家族,客籍者多達56個,占總數(shù)的70%,這還不包括開封府—京西北路內(nèi)部的流動。全國各地的政治家族不斷向首都匯聚,首都圈內(nèi)的地理空間有限,逐漸衍生出差序和排擠現(xiàn)象。首先是開封府的土地資源最為緊張,“尺地寸土,與金同價”。其次則是河南府,“賢士大夫多居之,其后居者眾而物益貴”。(58)周南:《山房集》卷4《康伯可傳》,《宋集珍本叢刊》第69冊,第611頁。范仲淹諸子“乘間請治第洛陽”,但考慮到“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59)趙善璙著、程郁整理:《自警編》卷3《居處》,《全宋筆記》第82冊,大象出版社2019年版,第83頁。,最終選擇了地價相對便宜的許州為新定居點,從而“并居于許”。(60)雍正《河南通志》卷69《流寓·許州·范純?nèi)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8冊,第331頁。歐陽修最初也是想定居洛陽,同樣因物價因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去而之潁上”。(61)周南:《山房集》卷4《康伯可傳》,《宋集珍本叢刊》第69冊,第611頁。歐陽修的門生蘇軾、蘇轍“宦學(xué)四方,嘗過洛陽,愛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但“貧不能遂”,亦在物價相對便宜的許州置產(chǎn)定居。(62)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欒城后集》卷13《潁濱遺老傳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040頁;第三集卷5《卜居賦并引》,第1206頁。范氏、歐陽氏、蘇氏的經(jīng)歷帶有相當(dāng)?shù)钠毡樾?。洛陽“多衣冠舊族”,土地資源早已達到飽和狀態(tài),“土地褊薄,迫于營養(yǎng)”。許州則土地資源相對寬裕,加之“山水清奇,附近帝畿”,所以“士大夫尤樂居之,于京西為最盛”。(63)民國《禹縣志》卷11《謠俗志》,(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959頁。西京河南府單列,許州即可說“于京西為最盛”。隨著政治家族的不斷遷入,許州土地資源亦漸趨飽和,潁州等更遠州軍遂成為遷徙熱土?!坝删熤坌袞|南五百里而近郡曰汝陰,地瀕淮潁,厥土良沃,水泉魚稻之美甲于近甸,言卜居者莫不先之。故自慶歷以來賢士大夫往往經(jīng)營其處,以為閑燕之地?!?64)蘇頌著、王同策等點校:《蘇魏公文集》卷61《少府監(jiān)致仕王君墓志銘》,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935頁。開封府→河南府→許州→潁州,再至其余州軍,此種差序結(jié)構(gòu)必然衍生出排擠現(xiàn)象。開封府生存困難者,會想辦法向河南府等地退卻,河南府生存困難者,會想辦法向許州等其余州軍退卻。此類排擠案例舉不勝舉,茲略舉三例從開封府退卻者。
王拱辰,王代恕之子,開封府人,官至宣徽南院使。王家在王代恕時家道衰落,拱辰雖然官運亨通,但家族的經(jīng)濟條件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拱辰死時,“家無余貲”。(65)安燾:《王公墓志銘并序》,郭茂育、劉繼保編著:《宋代墓志輯釋》,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09頁?;蛟S因為居住成本的原因,王拱辰離開開封,徙家洛陽,“即洛之道德坊營第”。(66)王得臣著、俞宗憲點校:《麈史》卷下《諧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頁。
宋世昌、宋世則,開封府人,曾祖、祖、父世代為官,但到世昌、世則兄弟時,家道已然衰落。世昌曾官蔡州汝陽,“因以家焉”;(67)宋世隆:《宋府君墓志銘有序》,《宋代墓志輯釋》,第263頁。世則更慘,“晦跡弗仕”,先“徙居汝陽”,后又徙居汝州梁縣,“卜隱于郡之東郊”。(68)張起:《宋公墓志銘有序》,《宋代墓志輯釋》,第293頁。
向敏中,開封府人,官至宰相。其子孫并無顯者,幸好有曾孫女為神宗皇后。大概在向皇后死后,向氏在開封府的地位逐漸難以維持。向敏中三世孫宗明,“居憂貧甚”(69)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向侍郎行狀》,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66頁。,四世孫子諲遂于政和年間“卜筑宛丘”。(70)向子諲:《酒邊詞》卷上《西江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7冊,第531頁。另一三世孫宗琦,“晩年不樂處京師,市第于宛丘”,同樣遷居陳州宛丘縣。(71)王庭珪:《盧溪先生文集》卷47《故左奉直大夫直秘閣向公行狀》,《宋集珍本叢刊》第34冊,第728頁。“不樂處京師”顯然是托辭,其子向子韶說的很明白:“家門衰替”,“先丞相事業(yè)寂寥久矣”。(72)楊時著、林海權(quán)整理:《楊時集》卷35《忠毅向公墓志銘》,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868頁。
第二,政治家族的地域組團傾向。關(guān)系好的政治家族會有意識地向同一區(qū)域聚居,如北方政治家族比較喜歡向河南府匯聚,南方政治家族則比較喜歡向許州集中。
“河南府本是故都,衣冠將相占籍繁夥”(73)劉琳等點校:《宋會要輯稿》刑法2之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301頁。,北宋政權(quán)是以北方統(tǒng)一南方的形式建立起來,洛陽“衣冠”自然以北人為主,表現(xiàn)出“舊族”的特征。洛陽政治家族經(jīng)常展開群體性活動,著名的有“耆英會”“同甲會”“真率會”?!瓣扔睌M參會官員13人,即富弼、文彥博、席汝言、王尚恭、趙丙、劉幾、馮行己、楚建中、王慎言、王拱辰、張問、張燾、司馬光,全部為北人。(74)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24《洛陽耆英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頁?!巴讜眳賳T4人,即文彥博、程珦、司馬旦、席汝言,全部為北人。(75)范純?nèi)?《范忠宣公文集》卷4《上文潞公同甲會》,《宋集珍本叢刊》第15冊,第398頁?!罢媛蕰眳賳T7人,即司馬光、司馬旦、席汝言、王尚恭、楚建中、王慎言、宋道,亦全部為北人。(76)司馬光著,李文澤、霞紹暉校點:《司馬光集》卷14《二十六日作真率會……用安之前韻》,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456頁。由此可見,北籍官員于洛陽組團的趨勢非常明顯。表1所列河南府27個政治家族墓葬中,除范仲淹、范祖禹、陳希亮3人為南籍外,其余24個皆屬北籍。范仲淹雖然葬于河南府,但其定居點卻在許州。范祖禹雖為南人,但卻是北籍名相呂公著的女婿、司馬光的門人。(77)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53《范正獻公文集序》,《宋集珍本叢刊》第77冊,第255頁。范祖禹定居地不詳,但其叔祖范鎮(zhèn)卻是定居于許州。(78)《蘇軾文集》卷14《范景仁墓志銘》,第442頁。陳希亮是三人中唯一確定遷居河南府、葬于河南府者。(79)范鎮(zhèn):《陳少卿希亮墓志銘》,杜大珪編,顧宏義、蘇賢校證:《名臣碑傳琬琰集校證》中卷31,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1089頁。
再來看許州(潁昌府),政治家族聚集度幾可與洛陽等量齊觀?!霸S下多公卿”(80)《蘇軾文集》卷71《書蜀公約鄰》,第2259頁。,“人物淵藪”(81)《宋史》卷444《文苑六·李廌傳》,第13117頁。,“占籍多巨室”。(82)鄒浩:《道鄉(xiāng)先生鄒忠公文集》卷34《孫壽朋墓志銘》,《宋集珍本叢刊》第31冊,第254頁。如陽翟縣,“公卿大夫托以居焉者,于京西為最盛”。(83)《道鄉(xiāng)先生鄒忠公文集》卷25《浩然齋記》,《宋集珍本叢刊》第31冊,第185頁。許州政治家族在地域組團上亦有與洛陽抗衡的傾向?!赌f漫錄》記載:“許、洛兩都,軒裳之盛,士大夫之淵藪也。黨論之興,指為許、洛兩黨?!?84)張邦基著、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卷4《戊己四先生》,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12頁。此處將許、洛并稱兩都、兩黨,可見許州政治家族之地位以及許州、洛陽政治家族的組團傾向。
與河南府政治家族以北籍為絕對主導(dǎo)不同,許州政治家族明顯以南籍為主導(dǎo)。如陽翟縣,“陶谷、楊億并置莊舍、別墅,而田況遂占籍焉,蘇轍買田陽翟,宋祁、鮮于侁、鮮于綽、畢仲游、張宗諤、張耒等咸寓陽翟。”(85)民國《禹縣志》卷11《謠俗志》,第959頁。引文中的諸人,只有陶谷、田況、畢仲游為北人,其余皆為南人。即使是北人,亦多與南人交好。如田況父親田紹芳墓志由范仲淹撰寫,田況墓志由王安石撰寫,田況神道碑則由范純?nèi)首珜?。畢仲游與范純?nèi)?、范純禮、范純粹、范正平(范純?nèi)首?、歐陽修、歐陽棐(歐陽修子)、蘇軾、鮮于侁、陳恬等許州寓居南籍官員關(guān)系極好,其所著《西臺集》保存有大量彼此往來、應(yīng)酬的書信。表1所列許州15個政治家族中,客籍14個,其中南籍占了8個。汝州與許州東西并列,犬牙交錯,古人常視汝、許為一體,表1所列汝州有3個客籍政治家族,全部為南籍。如果再仔細分析定居點和葬地,可以發(fā)現(xiàn),南籍政治家族多實實在在定居于許州,如范鎮(zhèn)、范仲淹及其子孫、蘇氏兄弟,而北籍政治家族多是葬于許州而定居于開封,田況、韓億、蔡齊、賈昌朝皆是如此。
如果考慮歷史書寫的特殊情況,許州等首都圈南部州軍,南籍政治家族的比重還會更高。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總體上是變法派占據(jù)政壇主導(dǎo)地位,而變法派總體上又以南籍政治家為主,即“新黨大率多南方人”。(86)錢穆:《國史大綱》,商務(wù)印書館1994年版,第581頁。但是,自南宋開始,多將北宋的滅亡歸咎于變法,從而導(dǎo)致變法派人物要么從歷史書寫中消失,要么以負面形象呈現(xiàn)。雍正《河南通志·陵墓》沒有收錄一個變法派人物,絕非歷史事實的反映,而是刻意書寫的結(jié)果。該書《凡例》明確說道:“《舊志》所載宋張商英系惇、卞之黨,蒲宗孟以司馬溫公為奸邪,此等兇類,豈宜混入,今悉刪去。”(87)雍正《河南通志·凡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5冊,第10頁。張商英、蒲宗孟皆為蜀人,二人政治立場相對中立,并非典型的變法派。中立派遭遇尚且如此,典型的變法派人物可想而知。如變法派骨干人物蔡確,原籍泉州,其家族墓地即在許州陽翟,蔡確本人、哥哥蔡礪、兒子蔡皋皆葬于陽翟,但雍正《河南通志》只字未提。(88)民國《禹縣志》卷12《宗教志》(第973頁)在敘述寺廟的時候,附帶提到了蔡確墓、蔡確幼子蔡皋夫人吳氏墓;現(xiàn)禹州市博物館藏蔡京所書《宋故蘇氏夫人(蔡礪妻)墓志銘》明確記載蘇氏葬于潁昌府陽翟縣。
第三,政治家族的活動以爭取政治權(quán)力、政治資源為主要目的。首都是全國最大的權(quán)力中心,匯聚了全國最多的政治資源。
首先,只有首都圈的官員,才能隨時朝見皇帝。“國朝大臣及侍從致仕后,多居京師。熙寧中,范蜀公自翰林學(xué)士以本官戶部侍郎致仕,同天節(jié)乞隨班上壽,許之?!?89)洪邁著、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五筆》卷5《致仕官上壽》,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882頁?!岸嗑泳煛辈⒉煌耆珳?zhǔn)確,應(yīng)該是多居首都圈內(nèi)。范蜀公,即范鎮(zhèn),實際上居于許州。他還曾邀請?zhí)K軾遷居許州,蘇軾《書蜀公約鄰》有云:“范蜀公呼我卜鄰許下?!?90)《蘇軾文集》卷71,第2259頁。明人吳偉業(yè)說的更加直白,他說:“有宋待臣子之禮為最厚,為之臣者,亦戀戀君父,不忍遠歸故土,而于宛(陳州)、洛、汝、潁(許州)之間,起居朝請,以近于京師,韓(琦)、范(仲淹)、杜(衍)、富(弼)諸公皆然,不徒歐陽公(修)也?!?91)吳偉業(yè)著、李學(xué)穎集評標(biāo)校:《吳梅村全集》卷36《座師李太虛先生壽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764頁。
其次,首都圈便于政治資源交易,締結(jié)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與朝見皇帝只可能發(fā)生于首都不同,政治資源交易可以在整個首都圈內(nèi)進行。富弼曰:“西洛古帝都,衣冠走集地。豈為名利場,驟為耆德會。”(92)富弼:《留守太尉相公就居為耆年之會承命賦詩》,陳思編:《兩宋名賢小集》卷4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2冊,第636頁。所謂“名利場”,就是政治資源交易市場。歐陽修曰:“洛陽,天下之大市也,來而欲價者有矣,坐而為之輕重者有矣?!?93)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67《與張秀才棐第一書》,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975頁。“求賢士者必之乎通邑大都,據(jù)其會,就其名,而擇其精焉耳。洛陽,天子之西都,距京師不數(shù)驛,搢紳仕宦雜然而處,其亦珠玉之淵海歟!”(94)《歐陽修全集》卷66《送梅圣俞歸洛序》,第963頁。此種表述,以比喻的方式淋漓盡致地揭示了政治人之間交往的本質(zhì),那就是“市”,即資源交易。相比西京洛陽,東京開封府的政治資源交易市場更大,“京都衣冠之淵藪,名利之場,有軒冕焉,有斧鉞焉,榮于斯,辱于斯,萬國湊聚,以欲是故,以惡是故。旦夕鐘漏,風(fēng)雨寒暑,冒沒奔逐,惟日不足?!?95)《張方平集》33《諸朝賢題朱氏小山詩序》,第545—546頁。在資源交易、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締結(jié)上,士大夫們往往會不遺余力?!镀贾蘅烧劇酚涊d:
士大夫以造請為勤,每遇休沐日,赍刺自旦至暮,遍走貴人門下。京局多私居,遠近不一,極日力只能至數(shù)十處,往往計會閽者納名刺上見客簿,未敢必見也。閽者得之,或棄去,或遺忘上簿。欲人相逢迎權(quán)要之門,則求賂,若稍不俯仰,便能窘人。(96)朱彧著、李偉國點校:《萍洲可談》卷1,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20—121頁。
名刺即名帖。因為不是每次都能見到拜訪對象,為免于無謂奔波,士大夫們往往遣仆從先行廣投名帖?!顿Y治通鑒》副主編劉攽(字貢父)為館職時,“同舍有令從者以書筒盛門狀遍散于人家”,劉攽知之,“乃呼所遣人坐于別室,犒以酒炙”,乘機偷梁換柱,“凡與貢父有一面之舊者,盡易以貢父之門狀”,“其人既飲食,再三致謝,遍走巷陌,實為貢父投刺,而主人之刺,遂不得達”。(97)呂本中著、韓酉山輯校:《呂本中全集·軒渠錄》,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1207頁。劉攽此招太損,竟以酒食誘惑同事仆從,乘機掉包名帖。蘇轍詩云:“東都多名卿,投刺日盈笈。一言茍合意,富貴出旬浹”(98)《蘇轍集》卷9《次韻答陳之方秘丞》,第164頁。,投刺的規(guī)模和作用顯而易見。
北宋首都的選址在中國歷代主流王朝中頗具獨特性,它放棄了傳統(tǒng)“山河為險”的原則,選擇了廣袤平原之中的開封。北宋首都圈理論上包括開封府以及與開封府毗鄰的京西北路、河北路、京東西路,象征特別政治地位的京府,三路一府剛好各得其一。首都開封府自然是中心舞臺,但政治家族源源不斷地匯聚至京師,導(dǎo)致了開封府土地資源高度緊張。結(jié)合人居和墓葬環(huán)境,京西北路是首都圈內(nèi)最適宜生活的地區(qū)。加之京西北路歷史積淀深厚、水路交通發(fā)達、土地資源寬裕,這里遂成為政治家族最理想的遷徙目的地。
從政治家族的分布來看,北宋事實上的首都圈主要在開封府和京西北路,其中由開封府—鄭州—河南府、開封府—許州、河南府—許州構(gòu)成的倒三角形地帶既是政治家族的活動中心,也是北宋的政治地理中心。河北路、京東西路,即使是毗鄰開封府的州府,對政治家族的吸引力都非常有限,政治家族遷出遠遠多于遷入。
北宋首都圈內(nèi)的政治家族活動具有鮮明的空間特性。家族流動空前活躍,更替頻繁。在流動與更替之中,逐漸衍生出差序和排擠現(xiàn)象,開封府土地資源最為緊張,在此生存困難者,會向京西北路州府退卻;河南府土地資源次為緊張,難以在此立足者,會退而求其次,轉(zhuǎn)而選擇許州等其他京西北路州府。在政治家族大遷徙過程中,存在著地域組團的傾向。北籍政治家族具有先天性優(yōu)勢,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歷史更加厚重、政治地位更高的河南府,后起的南籍政治家族更傾向于選擇許州等相對靠南的州府。政治家族匯聚于首都圈內(nèi),主要的目的在于近望京師,更便利、有效地爭取政治權(quán)力和調(diào)動政治資源,東京與西京是當(dāng)時最著名的“名利場”,即政治資源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