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里川
家人之間相處的美好境界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有一個引人共鳴的答案是這樣的:不掃興。
“擁有不掃興的父母/伴侶是什么體驗”等話題頻上熱搜。有的人在曬幸福,但也有不少人發(fā)帖吐槽自家的“掃興父母”或“掃興伴侶”,以反向證明擁有“不掃興”的親人是多么難能可貴。
如何才算“不掃興”?或許沒有統(tǒng)一標準,小到家庭微信群里的一聲“早安”得到回應、年輕人新染的發(fā)色得到長輩們的認可,大到一個人的事業(yè)、婚姻等人生大事被眾人關切,凡此種種,皆體現(xiàn)出愛的交融、情感的糅合?;蛟S這就是人們那么在意掃興與否的一大原因,小小的稱贊、簡單的回應,其實折射著家庭長期的愛與支撐。
而被掃興的,往往事不大,但傷害性很強。今年4月,“爸爸因無人回應退了家庭群”一事引發(fā)討論。聊天截圖顯示,一位父親在8人家庭群中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時隔一天,僅有女兒回復,于是父親憤而退群。他真的如有些網(wǎng)友所言,是“太玻璃心”嗎?并非如此。人們希望自己的分享欲得到滿足,釋放的情感得到回應,這種期望很好理解,而親人社交圈更是被寄予厚望。興致勃勃的時候被家人潑了冷水,自然是“我愛的人傷我最深”。
被人掃興,原因頗多。例如,閑者太閑,忙者太忙。而在一個家族圈子里,往往老中青皆有,雖血脈相連,但彼此興趣愛好、個性并不相同,話不投機甚至發(fā)生沖突也不奇怪。
但這是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還在于新舊觀念沖突,帶來了價值評價方式和結果的反差,尤其是在個體價值、獨立意識得到強化的當下,講究集體意識的家族關系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情感訴求的變化也令溝通方式呈現(xiàn)出差異化——有人注重毫無保留的傾訴,有人注重含蓄默然的關懷;有人在意集體關注,有人在意個體承受。
社會發(fā)展大潮的外在影響,也重塑著親緣關系。既往,大家由于活動外延有限,往往守候在“家族地圖”內(nèi),家人間聯(lián)系更密切。筆者少時,家家戶戶都有火塘邊聚會聊天的傳統(tǒng),但如今,電子產(chǎn)品、社會活動等對人們時間精力的爭奪,使這種“圍爐夜話”越發(fā)難得。在競爭壓力加劇的今天,人們也更重視個體在社會事務中的修煉,在這種情況下,理論上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家園”,被下意識地置于無需加以維護的“放心地帶”。這正是不少人明明很愛“家園”,卻沒能讓家人切實感知到愛的重要原因。
“掃興”現(xiàn)象在不同程度上對親情發(fā)出了考驗,令家人間的關系變得微妙,畢竟“掃興”說到底是一種不尊重和忽視。但好在多數(shù)人還是很快意識到“掃興”對家庭的傷害,開始認真聚焦家庭關系的走向,反思親友間情感流動的問題。在社交平臺上,一些年輕人開始記錄自己為理解父母、織密家庭關系網(wǎng)做的點滴;也有母親在網(wǎng)友的引導下,轉變觀點,試著給兒女的新想法、新造型捧場。
親緣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關系,也是人生基礎支撐力量的來源,沒有人可以真正脫離。健康的親情應該讓人感到信賴、快樂,是惠及人終生的寶貴財富。每個人盡力在家庭中承擔給予尊重、溫暖、包容,甘于襯托、支持的“不掃興”家人角色,是讓親情更穩(wěn)定、家園更溫馨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