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麗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歷史承載著無數(shù)時間的記憶。
——題記
城墻夕照
春節(jié)悄然過去后,氣溫逐步回升,但天地間仍涌動著一股股寒意。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南城墻外的護城河久已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只有密集的叢生著的蘆荻在風中瑟瑟抖著,不由得讓人想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的詩句。《秦風·蒹葭》一改秦地所特有的殺伐之聲,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是一種凄婉迷蒙而又執(zhí)著的意境,而眼前的蒹葭給人的直觀感受卻是蒼涼且蕭索??上У氖菨M眼皆蒼蒼,伊人卻早已不知去了何方。
緊挨著護城河的便是古蔡國的城墻遺址。始建于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年,東西南北綿延1萬多米,是迄今保存完好的西周古城之一。而今,歷經(jīng)3 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及人為破壞,北城墻僅在上蔡高中北側保留一段斷壁殘垣,古烽火臺就在它的最高處,是中國最早的軍事烽火臺。猶記得20世紀80年代末,我在這個學校求學時,偶爾會放飛一下自己,趁看門的校工不注意,偷偷溜出去,去尋找兩三千年前被燒焦且已碳化的糧食粒,借以抒發(fā)思古之幽情。西城墻在人們的視野中時隱時現(xiàn),卻已是面目全非。昔日曾讓臨刑前的李斯悵然感慨“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城東門逐狡兔”的東門也只能永遠存在人們的想象中。只有南城墻保存尚好,高4~11米、寬20~25米的夯土層層次分明,有久遠的年代感。沿著人工搭建的木棧道拾級而上,兩邊的衰草尚未返青,由于無人打理,長有1尺多高,時不時拂過鞋面,留下厚厚的粉塵。城墻并不算高,不用費太大的力氣就能輕易登上。展目四望,天空愈見高遠,眼界愈見開闊。
登高臨遠,古城墻在夕照下布局清晰可見:百十米外是護城河,地勢低洼;落腳處是外城墻,寬約30米;往北約50米,開闊平坦,有農(nóng)耕的痕跡;再往北約50米,是為內(nèi)墻。內(nèi)墻外墻相互拱衛(wèi),守護著古蔡國的子民。城墻的布局是合理的,防范是嚴密的,足見當時統(tǒng)治者的良苦用心。上蔡古城墻的建造其實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起初,周武王分封親兄弟叔度到蔡,是為蔡侯,便有了蔡國。為了固守自己的一方疆土,抵御外侮內(nèi)患,古代的諸侯們首先要做的是修筑城墻,蔡侯亦如此。動用大量的民工、民力,修了3年,工程尚未完工,由于諸侯之間的紛爭,蔡侯叔度死了,修了一半的工程只能停下來。不久,其兒子蔡仲繼位,率德馴善,親力親為,與百姓同甘共苦,用了兩年時間,整體工程大功告成。作為一道御敵的屏障,古蔡城墻確也曾經(jīng)佑護了一方百姓,讓當?shù)氐耐鹾钯F族得一夕之安寢、享一時之美夢。但似乎沒有什么東西永遠是堅不可摧的,外在的庇護只能阻擋一時,不可能阻擋一世,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更是無稽之談。公元前531年,蔡被楚滅,3年后雖蔡平侯復國,但已是岌岌可危、茍延殘喘,小小的蔡國不久就消隱在歷史的天幕下。其實,正如魯迅所言:所謂的城墻,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這長城的構成材料,是舊有的古磚和補添的新磚。兩種東西聯(lián)為一氣,造成了城壁,將人們包圍,何時才不給長城添新磚呢?先生的意思并不是一味地否定長城存在的價值,而是認為任何外在的、有形的東西再堅固,永遠比不上內(nèi)在的、凝聚于民心的民族大義與民族精神更牢不可摧。眾志成城不應是空的口號,而應是宣于言而付于行的有效行動。
落日,余暉,遠處的新城與腳下的舊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一衰一榮,一靜止一流動。暮色四合,寒風撩亂了我的頭發(fā),我在現(xiàn)代與歷史間自由穿梭。我思索著,生于斯長于斯的古蔡國的遺民們,是該從李斯的經(jīng)歷和這頹圮的古城墻上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啟發(fā)吧。
地下糧倉
這是個幽僻的地方。沿上蔡縣和諧大道一直往西走,走到盡頭左拐,一側是初一、十五人聲鼎沸的蟾虎寺,一側是寂寞冷凊少有人問津的地下糧倉。它始建于1972年,和我同齡,距今已經(jīng)歷過風雨半個世紀?!吨芤住吩唬喊捕煌?,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地下糧倉,顧名思義,應建在地下,其實不然,它是利用城西老城墻深挖而建的埋設型倉庫。所以,走到近處看,它是高高地矗立在眼前的。在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倉和庫在今天雖然一直并稱,但其實很有區(qū)別。從用途來看,倉乃貯放谷物之所在,庫則儲藏兵甲戰(zhàn)車之屋舍。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亦無心去深究二者之間的區(qū)別,以至于混為一談了。
糧倉不是單獨的個體,它是一組建筑群。入口處的墻壁上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標語。從南往北依次坐落著16個倉庫,占地25畝,倉容量一度高達1 200萬公斤,是古老的地窖儲糧倉同現(xiàn)代化建筑技術相結合的產(chǎn)物。南邊的幾個倉庫衰敗得厲害,上面的土層略有塌方。往北走,最醒目的是兩棟兩層高的小白樓,一棟樓的白粉墻已脫落過半,一面比較大且已腐朽不知何用的繩網(wǎng)從二樓直垂到樓下,在風中飄搖。另一棟樓的一面黃色背景墻上畫有偉大領袖的頭像,下面的標語“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半隱半現(xiàn),讓人恍然置身于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建筑群最北端的倉庫算得上是保存最完好的,由于少有人來,用鐵柵欄做的門是鎖著的。按墻上留的電話打過去,負責看守的人很快就到了,50多歲的年紀,人精瘦。許是難得見游人的緣故,很是熱情,很快打開了鎖,并借一把手電筒給我們,打聲招呼就忙活自己的事去了。
穿過僅容兩人并行、高不過兩米的通道往里走,很快就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打開手電筒,一束光照進去,恍若置身于迷宮,有一種老鼠鉆十二洞的感覺。越往深處越陰冷,再加上倉庫本身的黑暗,讓人毛發(fā)為之一豎,汗為之一收。若不是手電筒的光還算柔和溫暖,幾致于讓人逡巡而不敢進。低頭、彎腰、小心翼翼地進入,不遠即一個倉庫,倉庫連著倉庫。倉體是穹窿形的構造,上紅下青兩種磚沾以瀝青貼面,磚與磚之間空隙寬窄一致、大小均衡,整齊美觀。倉頂變截面球殼環(huán)形基礎,中間有一糧口兼做通風。一米陽光從此處投射下來,照在青磚鋪成的地面上,形成一個大的光圈。光影處,細細的粉塵在空中蠢蠢蠕動。雖是地下,但倉內(nèi)較為干燥,主要是采用石子濾水層及一氈二油進行防潮。倉溫由于密閉性好受外界影響小,故而變化小。夏季溫度再高,倉內(nèi)溫度始終在20℃左右,利于保持糧食的品質(zhì),延緩陳化時間。這時,你不由得一邊感慨建設者的用心良苦、巧奪天工,一邊思索著當下工匠精神的缺失。
緊靠倉壁擺放著兩架織布機,陳舊且破敗,但架子還在那撐著。上面蒙著厚厚的塵土,無人拂拭。想當初,這織布機前一定會坐著一位勤勞的女子,飛梭引線,織成一匹一匹布,裁就一身一身衣,溫了親人的身,暖了情人的心??棽紮C與糧倉,本是兩不搭的東西,人為地放在一起,倒也沒什么違和感。膚淺地去理解,都是舊物,都曾代表一段歷史,承載了一個年代的記憶;深層想,實乃別有深味。衣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糧倉提供人果腹的食糧,非此不得以生存;織布機織成布裁成衣,除保暖外,遮身蔽體,可以避免因袒胸露背而帶來的羞恥感,除物質(zhì)層面外,精神層面也得到了滿足。衣和食是相互輔助、相互成就的關系,缺一不可,這似乎可以理解為擺放者的用意。
經(jīng)過一番七彎八繞,走了出來,倉外艷陽高照。
那個年代漸行漸遠,而那個年代遺留給人的東西雖隨歲月的流逝而衰敗乃至消失不見,但它帶給人的思索卻無窮遠……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