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文化資源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整合是實現公共文化資源效益最大化和利用率最優(yōu)化的手段之一。聚焦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這一主題,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對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問題進行探討。研究發(fā)現,當前焦作市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中存在實際需求考慮不足、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多方主體協同不足、跟蹤評估環(huán)節(jié)缺失等問題,需要建立需求表達機制、提升資源配置能力、推動資源供給主體多元化、完善資源評估機制,以期全面優(yōu)化資源整合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關鍵詞: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資源整合;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鄉(xiāng)村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加,公共文化服務和資源明顯向鄉(xiāng)村傾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但是,鄉(xiāng)村文化資源分散、內容單一、各自為政、效能不佳等問題仍相對突出?!笆奈濉币?guī)劃明確提出“優(yōu)化城鄉(xiāng)文化資源配置,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旨在整合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其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提高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及獲得感。
我國陸續(xù)出臺若干指導意見,為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學者分別從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路徑、整合實踐及資源整合中出現的問題等方面進行研究。當前,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愈發(fā)豐富,我國陸續(xù)實施的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把優(yōu)質公共文化資源輸送到鄉(xiāng)村。但不可忽視的是資源整合過程中,自上而下的資源供給模式使得部分資源與群眾需要脫節(jié),政府單方面供給不僅無法充分了解群眾真實需求,其自身也難以負擔,整合效果不夠顯著。
基于此,在界定公共文化資源及其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以河南省焦作市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為例進行探討,分析當前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推進其整合的策略。
二、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現狀
(一)公共文化資源界定及主要內容
文化資源有多種分類,如自然文化資源和人文文化資源、有形文化資源和無形文化資源等。而公共文化資源指的是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人們共有的社會資源集合。不同學者對公共文化資源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如實體文化資源和數字文化資源、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等。2019年頒布的《公共文化資源分類》,指出公共文化資源是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所提供的各類要素。
(二)焦作市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概況
公共文化資源整合是通過組織與協調,以群眾需求為依據,對公共文化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對其進行最優(yōu)分配,從而實現公共文化資源效益最大化和利用率最優(yōu)化,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合主體是整個整合活動的施動者,是圍繞既定的整合目標,按照一定的原則程序,參與公共文化資源整合活動的人和組織的總稱。近年來,焦作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大力推動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制定相關方案和具體政策,在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活動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上都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起,焦作市創(chuàng)新實施了“百姓文化超市”這一文化惠民項目,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文化需求為核心,運用“互聯網+”理念,將公共文化優(yōu)質資源與本土特色資源進行整合,提供免費且優(yōu)質的資源,由群眾自由掌握主動權與選擇權,精準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已成為當地群眾最常逛的“文化超市”。至2022年,全市共建成鄉(xiāng)村文化合作社34家,發(fā)展合作社社員4 003人,組織開展活動386場次,惠及群眾和游客23萬人次。
三、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存在的問題
在相關政策支持下,焦作市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鄉(xiāng)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仍需向前推進。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本質在于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和效果最佳化。當前,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實際需求考慮不足
目前,焦作市村級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已全部建成,建成達標率居河南省前列,但其質量參差不齊。在平臺搭建過程中,基層政府更加關注政策層面的要求和技術層面的突破,而忽視了當地村民實際需求,平臺所提供的服務與部分村民的實際需求有一定脫節(jié),導致平臺的知曉率與利用率在鄉(xiāng)村群體中較低,未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二)資源配置不夠合理
在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中,優(yōu)化資源配置,對人才、財政資金等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可有效提升鄉(xiāng)村文化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能。然而,焦作市鄉(xiāng)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投入不足,大多數村沒有能支配的用于公共文化活動的經費,文化活動中心舉辦活動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給自足。雖然政府對各村的文化建設有一定撥款,但村財政安排一般優(yōu)先考慮經濟建設等,真正落實到文化建設上的極少,很難做到專款專用。在人才配置上,專業(yè)化、具有職業(yè)素養(yǎng)的人才隊伍可為鄉(xiāng)村文化資源整合提供智力支持。然而,焦作市多數村的公共文化資源由村委會成員負責管理,未配備專門的文化管理人員。村干部既要管理村中大小經濟社會事務,又要兼顧組織文化活動和管理文化設施,同時完成這些任務對基層管理人員來說實屬不易。相比之下,對基層干部來說,社會事務是主要工作,文化事務很難放在第一位,這必然會妨礙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和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另外,專業(yè)的文化人才與文化隊伍缺乏也導致鄉(xiāng)村公共文化活動持續(xù)性不強。文化資源如何整合,整合后如何發(fā)揮最大效能,關鍵在人,專業(yè)文化人才的缺乏和不規(guī)范的管理限制了其功能發(fā)揮。
(三)多方主體協同不足
目前,我國文化資源供應方式以政府采購為主,再由互聯網或不同級別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等進行傳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單向供應方式。而在此過程中,還有很多可供民間分享的資源沒有被整合到資源共享系統中。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計劃性”和“一元化”的文化管理制度所積淀下來的管理思想,仍在影響著我國的公共文化事業(yè)。在資金來源上,主要來源依然是政府。社會力量雖然有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到公共文化資源的利用和經營中,但更多的是以零散的方式參與,缺乏健全的、多樣化的參與機制和激勵機制。盡管放開了社會團體的登記,但是真正有實力、能辦事的文化非營利性組織的數量較少,覆蓋范圍較小,其社會影響力和可發(fā)揮的能量相對有限,難以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和公共管理社會化的要求。
(四)跟蹤評估環(huán)節(jié)缺失
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過程中,缺少對資源使用情況的跟蹤評估,包括是否符合鄉(xiāng)村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和對資源使用的感受。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導致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評估主要以農民滿意度作為測評結果,只是對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成果進行靜態(tài)分析,對整合成果的質量及實際使用的動態(tài)變化缺乏有效跟蹤評估。如在焦作市“百姓文化超市”采用“所訂即所需”模式,實現精準配送文化服務。但該網站中鮮有群眾對其服務進行打分或者評論,缺少參考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農民對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體驗感。部分向政府提供資源或產品的企業(yè),與政府之間僅存在一種單純的合同關系。在企業(yè)提供相關的產品后,由于沒有與之相關的績效考核,也沒有對其實施情況展開跟蹤評估,企業(yè)就不需要對資源使用情況和是否受到公眾好評而承擔責任,企業(yè)的注意力只放在了合同履行本身。另外,政府管轄下的各種公益文化機構所掌握的各種文化和藝術資源非常豐富,多是由國家所投資,但是缺少相應的激勵政策,導致投資缺乏動力。
四、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推進對策
(一)建立需求表達機制
首先,采取實地走訪、電話訪談等方式,深入群眾,收集他們的真實文化需求,提供與其需求相對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其次,拓寬群眾需求表達途徑,利用傳統需求表達方法迅速掌握群眾的需求情況,如在各村委會設置需求表達點,利用“一事一議”、村民代表大會或者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多方面、多維度的調查。最后,利用公共數字文化平臺,把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側和需求側緊密聯系在一起,提高公共文化資源供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二)提升資源配置能力
在資金投入上,應創(chuàng)新資金投入機制,改變過去政府投入單一模式,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金,探索形成縣(市、區(qū))財政補一點、鄉(xiāng)鎮(zhèn)投一點、文明單位對口幫一點、村集體出一點、社會和熱心農戶捐一點的“五個一點”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破解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設施投入使用的資金瓶頸。在人才配置上,可利用專業(yè)的文化培訓,提高文化管理者的專業(yè)水平,也可采取文化結對子等方式,推動專業(yè)的文化人才或文化隊伍到基層鄉(xiāng)村進行教學幫帶,以專業(yè)培訓提升文化管理人員的專業(yè)化水平。另外,可整合社會培訓機構、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部門下轄的專業(yè)文藝人才,在做好制度供給的前提下,構建政府部門、市場和社會的文藝人才合作機制,使專業(yè)文藝人才在鄉(xiāng)村流動起來。
(三)推動資源供給主體多元化
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內容豐富且復雜,資源整合任務繁重。政府自身能力有限且受到預算的制約,客觀上要求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參與主體多元化。要拓寬參與渠道,引入社會力量,構建由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互動的文化資源整合網絡平臺,各主體既是資源的提供方也是接受方。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資源供給要持續(xù)下去,必須有激勵措施。如制定針對個人行為的獎勵政策、針對企業(yè)的稅收減免政策,激勵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有條件的地區(qū)要積極推動社會化運營試點,采取委托或招投標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參與村(社區(qū))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運營。
(四)完善資源評估機制
評估是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實踐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要對表現優(yōu)異的行為及其主體給予鼓勵;另一方面要對表現欠佳的主體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推動整個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實踐向前邁進。將社會公眾引入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需求的采集、資源的應用及效果的評估等環(huán)節(jié),并將其滿意度、參與度、點擊率作為資源整合的主要依據,既可保證所供即所需,也可了解資源利用中是否存在不規(guī)范的行為。如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使用情況應納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h級以上主管部門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項目評估機制和追究問責制,對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及整合進度進行實時追蹤,對關鍵性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定期測算和通報。對各地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實踐安排不定期審核,在合適的時間利用專業(yè)的第三方評估平臺對公眾滿意度進行測評,同時對完成情況未達標或者群眾滿意度較差的設施項目限期進行整改。
五、結語
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及利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文化服務的順利開展。要構建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進行科學高效的整合和最優(yōu)化的配置,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結合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的多樣性與整體性的特點,依據網絡治理模式,提出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推進策略,以不斷提升鄉(xiāng)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的治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永恒.激發(fā)內生動力 建設和諧美好農村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9(5):30-32.
[2]周正剛.論文化資源的可持續(xù)開發(fā)[J].求索,2004(11):107-109.
[3]胡稅根,莫錦江,李軍良.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理論探討,2017(2):143-149.
[4]羅云川,李彤.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治理策略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4):28-32.
[5]譚喬西.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集群與輻射效應[J]. 重慶社會科學,2016(5):87-93.
[6]石慶功,鄭燃,唐義.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標準體系:內容框架及構建路徑[J].圖書館論壇,2021,41(8):20-25.
[7]唐義,肖希明,周力虹.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構建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35(7):12-25.
[8]許丹.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基本內涵、問題清單與行動框架[J].社會科學研究,2021(5):115-123.
[責任編輯:李偉杰]
基金項目:焦作市農村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利用研究(39M2023025)
作者簡介:劉思敏(1998—),女,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