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望
一直以為,我的生命是伴隨閱讀而生長的。一個個庸常的日子,辟出些許時光,或在室內(nèi),或在路上;或端坐著,或斜倚著。展開書卷,便是置身另一個時空??梢栽谄届o中波濤翻滾,可以在迷蒙中豁然開朗,可以在攀爬中盡享美景,可以在困頓中柳暗花明。因為有了書,世俗的日常被智慧點亮,平庸的生活也妙趣橫生;因為有了書,行進中有了詩意和遠方,跋涉中有了依傍和力量。以書為伴,猶如生命里的一簞食、一瓢飲、一抹陽光、一處綠蔭,足以慰藉一個平凡的生命,足以豐盈一方精神的天地。
閱讀中觸發(fā)的文字敏感
我的閱讀是從小人書開始的。小學正值“文革”時期,全家隨父母下放農(nóng)村。家里的藏書,或是被藏起銷毀,或是被抄家之徒掠走,書櫥上僅剩的也只有紅色的“語錄”和父母寥寥幾本泛黃的專業(yè)書。那時候,同齡人的讀物大多是連環(huán)畫,價格在幾分到幾角不等。于是,爐火邊,月光下,聽父親講故事,讀小人書便成了童年文化的啟蒙。童年的心是敏感而靈動的,而童年的世界又是單調(diào)而荒蕪的。讀小人書,讓我認識了許多英雄人物、歷史人物,但自己對文字的感覺卻依然停留于便條式的大白話。小學三年級時,一次寫作文,老師要求敘寫“春耕”。因為不滿足總在編著為生產(chǎn)隊拾肥、幫生產(chǎn)隊牽牛等段子,我央求著父親幫我寫個“開頭”。那天,父親為我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風和日暖,春耕大忙時節(jié)來到了!”我童年干渴的心,一下被滋潤了,世界上原來有這么美的語言!父親的這幾行字,成為我的文學啟蒙。正是這句話、幾個詞激發(fā)了我對閱讀的渴望。讀小人書,我不再只關注情節(jié),也留心書里的詞句;讀“紅寶書”,不僅只為完成作業(yè),還會用心去體會其中的比喻和排比。父親為當?shù)乩限r(nóng)寫的“革命家史”,也成了我津津有味的讀物。讀著讀著,文字里的音韻、色彩、溫度、形態(tài),漸漸溫暖著一顆少年的心。
讀初中時,家里訂了報紙,有了收音機。那時候廣播里經(jīng)常會播出一些長詩,我會邊聽邊記,如《風流之歌》《延安頌歌》等。那些紅色的詩句,讓我不僅感覺到了語言的音韻和節(jié)奏美,還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激情。由此,我也就開啟了讀書抄書的生活。這期間,我讀了兩本在篇幅上有厚度的書,一本叫《勇往直前》,是從一個同學家里借到的。作品寫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作者已經(jīng)不記得了,但那個叫萬春華的女大學生和那種美好的大學校園生活,卻在我的精神世界播下了一顆種子,讓我對未來有了一份美好的憧憬。另一本是在外婆家看到的《青春之歌》,沒有封面和封底,猶如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者,卻沒有阻止我對她的好奇。書中林道靜、盧嘉川等人物的形象,一次次讓我激動不已。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不由得生出了人生的諸多夢想。生命激情,仿佛在那些日子被點燃了。那份熱情,那份向往,仿佛加入那些游行的隊伍,莊嚴地舉手宣誓,那才是青春生命應有的樣子吧!
閱讀中點燃的生命激情
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中國大地響起一聲驚雷的時候,高中畢業(yè)的我背起行囊成為上山下鄉(xiāng)浪潮中最末端的一滴水珠。勞動的生活,單調(diào)而困頓。知青生活沒有娛樂活動,沒有電燈電話。在用柴油照明的日子里,我用四根木樁,兩塊粗糙的木板,架起了自己的書桌,也構筑起了自己的精神生活空間。有書相伴的日子,又是那樣豐盈而充實。在繁重的勞動之余,是閱讀填補著我青春生命的虛空,引領我找尋穿越時空的真善美。讀詩,讀中外小說,讀人物傳記,一步一步,我走近巴金、茅盾、曹禺、雨果、大仲馬、托爾斯泰、羅曼·羅蘭、盧梭等文學大師。那時候,雖然書很便宜,但身處鄉(xiāng)間一隅,無論是經(jīng)濟能力還是交通條件,都不可能將那些心愛之物收入囊中。我為了借書,在勞動之余,步行十多公里趕往附近的文化站;為了按時還書,幾乎所有的書籍,都必須以最快速度讀完。而每每品讀書中那些精美的文字,我總是不忍釋卷。于是,筆記摘抄就成了留住那些美好的唯一辦法。每天晚上,伴著冒著黑煙的柴油小燈,我讀書抄書,抄書讀書,沉浸其中,樂此不疲。昏黃的燈光,裊裊的油煙,不僅彌漫在小屋里,也會給燈下人留下一點印記。常常夜深晨起,總能在臉部鼻孔擦出一團黑色的油污,鏡子里映出一張抹著烏汁的臉蛋。偶爾朋友打趣,那是青春的印章、文學的饋贈。
那時候,盡管日間勞動異常繁重,但每每夜間沉浸在許許多多的文學形象如冉·阿讓、奧利弗、簡·愛、安娜·卡列尼娜等的悲歡離合之中,追索在托爾斯泰、別林斯基、劉海粟、徐悲鴻、盧梭等人物的成長足跡之時,內(nèi)心總是如潮水般激蕩。思維的波瀾,沖刷著青春激情,讓我對美與丑、愛與恨、生命與悲憫、困窘與堅守,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感悟,從而能夠在那依然充滿盲從與質(zhì)疑的年代,保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理性與平靜,生命漸漸有了一份韌性和質(zhì)感。
不久以后,未滿十八歲的我從知青隊被充實到當?shù)匾凰踔挟斃蠋煛U驹谀嗌撤瓭L的校園里,我不僅個頭與學生相差不大,感覺自己的學識也并不比學生高出多少。因為缺少專業(yè)教師,無法開齊課程,我曾擔任過語文、政治、地理、歷史、音樂、化學等諸多學科的老師。那是屬于我這個“小老師”的最真實的“先學后教”——每天課前我像備考的學生,突擊讀書備課。一套朋友寄來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學語文教師手冊》、兩本從親戚處索得的油印的江西師大文學院《古代漢語講義》成為我最重要的教學資源。閱讀梳理,形成教案,與同事交流,請師父把關。幾乎每一天,我都像經(jīng)歷一場激烈的戰(zhàn)役;每一次上課,都像帶著鎧甲上陣,生怕有疏漏之處被好奇的學生看穿。
“我要讀書!”一種強烈的求知渴望,再一次從心底升騰。借著那油燈下讀書的一點“底子”,我贏取了一枚大學校徽。捧著屬于自己的一堆堆教科書,《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理論基礎》《邏輯學》,所有零散的知識,終于穿成了一串;所有文學長廊的人物,終于排成了一隊;所有感性的文字,終于有了學理的認知。面對著大師級的先生們,我內(nèi)心終于有了些許的安定和從容。于是,依然每天早讀晚誦,生怕辜負了每一個日子,辜負了那兒時就縈繞在心中的夢。那時的讀書,已不只是滿足于個人的興趣,更有一種走出井底放眼遼闊天地間而奔走的舒放、激越和豪邁。
閱讀中尋求的專業(yè)支撐
完成大學學業(yè),再次回到講臺,我已經(jīng)是省城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了。盡管進入省城時曾面臨多種選擇,但一想到要離開還沒有真正進入一種境界的教學工作,心中充滿了不舍。聯(lián)想起應聘時教務主任的那句“是一個好老師”,我便由此而認定,此生只能做也只想做一個以讀書教學為生的普通教師了。新的學校、新的教學環(huán)境、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也促使我開始了更豐富、更深層次的閱讀與思考,閱讀也開始有系統(tǒng)、分層次地進行。一是拓寬教育教學視野類的雜志。既有《名作欣賞》《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讀寫月報》等學科教學專業(yè)雜志,也有《人民教育》《課程·教材·教法》等拓展教育廣度的期刊,還有拓展學科廣度的《文史哲》《隨筆》《詩刊》《咬文嚼字》等雜志。這些刊物我一般隨身攜帶一兩本,有零星時間就可以展開閱讀,隨手圈畫。二是夯實專業(yè)理論基礎的書籍。如教育學、心理學書籍和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念類書籍。這類讀物是有整塊時間時閱讀,一般要邊讀邊做筆記,有所提煉和歸納方能有所領悟。三是掘進專業(yè)深度的書籍。如再讀《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史》《文學概論》以及相關史論、詩論、文論書籍。這類書籍有時是專題式閱讀,有時是面對教學問題時查閱檢索。此外,我在寒暑假也會依然眷顧文學作品,讀一些流行圖書,讀一點難啃的書。在自己讀書的同時,我也推薦學生讀書,書籍又成了連接師生的良好媒介。學生畢業(yè)時,我常會以書相贈,直到今天,不少學生還留著我的畢業(yè)贈書。經(jīng)過不斷的閱讀、實踐、反思,我便有了表達的欲望。于是,寫作成了教學之余的又一個嘗試,有的作為工作、生活隨筆,有的在刊物發(fā)表,因而我逐漸從讀者轉(zhuǎn)變?yōu)槿舾蓪I(yè)刊物的作者。只是,由于各種瑣事的困擾和自己的慵懶懈怠,我常常只是有感而發(fā)、宏感微發(fā),并沒有留下多少像樣的個人閱讀成果。但所有的文字,都是自己在閱讀中踐行、在實踐中反思的見證。對于沒有多少業(yè)余愛好的我而言,唯有閱讀,方能收獲生活的趣味;唯有思考,才能感受生命的律動。不同層次和門類的閱讀,既是生命的壓艙之物,也是專業(yè)的行進動力;既是自己的快樂源泉,也是課堂的魅力所在。
閱讀中升華生命境界
生命的豐盈和成熟,不只是年輪的增長,還有在一路攀緣中的沉淀和收獲。將近不惑之年,我成了一名學科教研員。那一年,正值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開始新課程方案試驗。隨后,2001年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啟動,2008年高中新課程新高考啟動,2017年新課標新課程啟動……二十多年里,我見證了學科教學的目標從“雙基”到“三維”再到“核心素養(yǎng)”的轉(zhuǎn)變過程,經(jīng)歷了或正在經(jīng)歷著從單篇教學到單元教學到必選修打通教學再到任務群教學的更迭,經(jīng)受了高考命題從全國統(tǒng)一命題到分省自行命題后又回歸全國統(tǒng)一命題的種種考驗,體驗了區(qū)域追隨教育教學改革步伐在課程建設和教師發(fā)展中的酸甜。這期間,引領我、支撐我、推動我從一名普通教師變成能得到教育行政部門諸多同行認可的教研工作者的,依然是閱讀、思考和實踐。在閱讀中堅定信念,在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在閱讀中反思行動,在閱讀中提升境界。
教研員是國家和地方課程教學政策的轉(zhuǎn)化者,是課程改革的推動者,是區(qū)域教學研究的組織者,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指導者,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促進者。每一次課程和教學改革在區(qū)域的推進,學校和教師首先把目光投向的是教研部門。如何引導學校和教師面對新的理念、新的課程形式時不煩躁焦慮,不盲目跟風,不虎頭蛇尾,我是在自身閱讀和領著老師閱讀中摸索與尋求答案。一是讀大家經(jīng)典,明確來路與去路。如讀“語文三老”的著作,讀于漪文集,日拱一卒,日進一寸。在閱讀中重新認識學科本質(zhì),明確每一次改革都不是斷崖式的變革,而是在守正中創(chuàng)新,從而與老師們一起從被動接納到主動參與、投入和建設新課程。二是讀新課程理論和當代課程論書籍,豐富和提升對新課程、新教材的認識。如闡釋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發(fā)展性評價的相關書籍,我和學科中心組的老師共讀,與參與學科培訓的老師們共讀,在閱讀中交流碰撞,并將新理念在區(qū)域課程實踐中落地。三是讀拓展學科深度和廣度的書籍,如相關文論和文學作品。在全市語文教師讀書沙龍中,我與老師們共同選書、讀書、交流、寫作,網(wǎng)上溝通,線下分享,而老師們又把讀書活動帶進校園、帶到課堂。
在一本一本、一頁一頁的閱讀中,人的視野一點點開闊,站位一級級提升,思路一步步明晰。走進書中,我是探尋者;合上書卷,我是收獲者;形成文字,我又成了思考者、創(chuàng)造者。這期間,我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為各地教師、學生做講座近百場。閱讀,成就了我直面的新的課程、新的課堂、新的教學團隊,也成就了一個在老去的歲月里不斷蛻變的我。在書山的攀行過程中,我一步步見天地,見眾生,也不斷照見自己。
紀伯倫曾說:“在你工作的時候,你是一管笛,從你心中吹出時光的微語,變成音樂。從工作里愛了生命,就是洞悉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其實,閱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今,當生命走進一個甲子,我也逐步清理舊歲,與工作漸行漸遠。而這樣的日子,陪伴我最多的依然是書。尤其是重拾年輕時喜愛的文學經(jīng)典,更有舊夢重溫的親切。當下的閱讀,也許,是我一生中最自由的狀態(tài)。書櫥里許多過去沒有來得及讀的書,我可以沉浸其中,盡享其樂。在自由的狀態(tài)中暢游書海,與智者、趣人神交,也當是另一種意義的對生命的完整描畫吧。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教育評估監(jiān)測和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