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張愛玲的代表作《傾城之戀》,探討了張愛玲獨特的愛情觀。文章首先介紹了《傾城之戀》的故事主題,結合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故事,分析了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愛情特征,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互溫暖和不同算計隱藏其下的卑微愛情。在此基礎上,文章深入分析了張愛玲通過這部作品所折射出的愛情觀:她認為愛情是現(xiàn)實而悲涼的,會受環(huán)境和階級影響;愛情也往往被女性視為達成婚姻的手段;真正的平等純粹之愛是稀有的。這些觀點體現(xiàn)了張愛玲對愛情的態(tài)度以及對當代社會的思考。《傾城之戀》以1940年代香港淪陷為背景,通過一段因時代環(huán)境終結的愛情折射出張愛玲的愛情觀,是20世紀40年代重要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
【關鍵詞】《傾城之戀》;張愛玲;愛情觀;現(xiàn)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7.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3-0028-04
一、引言
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說以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獨特的風格著稱,其中《傾城之戀》是她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講述了白流蘇和范柳原在戰(zhàn)亂時期的愛情故事,展現(xiàn)了兩個人在結婚與否的較量中,如何在亂世中尋找自我和彼此的過程。本文旨在探究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所表現(xiàn)出的愛情觀,分析她對于愛情、婚姻和人性的態(tài)度和見解,以及她對于女性命運和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和批判。
就愛情描寫來看,白流蘇出身舊式大戶人家,初嫁是基于經(jīng)濟考量的門當戶對的婚姻,卻在婚后遭到丈夫的毒打欺凌,以致離婚。這顯示舊式婚姻缺乏愛情基礎,僅是女性對男性的經(jīng)濟依賴。白流蘇返家后,家產(chǎn)被兄嫂侵吞一空,失去經(jīng)濟保障。這時遇到范柳原,她決定孤注一擲,再次通過青春美色賭一把,重走婚姻之路,目的就是為獲取范柳原的財富,獲得經(jīng)濟安全??梢姡@份名為“傾城之戀”的感情,出發(fā)點已經(jīng)決定了愛情的實質是利益交換。
之后,白流蘇與范柳原展開了情場角力。她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壓抑和情感屈辱,終獲情婦之位。一場動蕩的戰(zhàn)爭最后成就了他們的婚姻,可謂圓滿收場。但是白流蘇內(nèi)心仍有悵惘。因為即便被命名為“傾城之戀”,這場婚姻毫無愛情基礎。在張愛玲眼中,愛情不過是女性獲取經(jīng)濟安全的手段,一種對男性經(jīng)濟力的依附。世俗的婚姻關系中很難談得上真正的愛情。
張愛玲在小說中描寫了白流蘇和范柳原的婚姻生活,展現(xiàn)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困境。白流蘇是一個被動地接受婚姻安排的女性,她沒有真正愛過范柳原,也沒有得到范柳原的尊重和關懷。她在婚姻中感到孤獨和壓抑,她只能通過打扮自己和參加社交活動來尋求一些安慰和滿足。而范柳原是一個自私地維護婚姻利益的男性,他不理解白流蘇的心理和情感,也不尊重白流蘇的個性和選擇。他在婚姻中表現(xiàn)出強勢和霸道,他只想控制白流蘇,而不想與她溝通和協(xié)調(diào)。張愛玲通過這對夫婦的婚姻生活,揭示了傳統(tǒng)婚姻制度下女性的悲慘命運和男性的霸權意識,她對于這種以物質利益為基礎、以權力關系為核心、以形式規(guī)范為約束的婚姻形式,表達了深刻的反思和挑戰(zhàn)。
張愛玲在小說中探討了愛情的本質和價值,她認為愛情是一種超越物質和形式的精神上的契合和交流,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心靈上的相知和相惜,是一種超越生死和命運的情感上的忠誠和犧牲。她通過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的婚姻,表達了她對于虛假、冷漠、平淡、悲哀的婚姻的批判和諷刺。她認為愛情是人生中最寶貴和最難得的東西,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升華和完善,是人類道德上的一種考驗和鍛煉。她也認為愛情是人生中最艱難和最危險的東西,是人類命運上的一種挑戰(zhàn)和抉擇,是人類生存上的一種風險和代價。她對于愛情的探索和表達,體現(xiàn)了她對于人性、社會、文化、歷史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洞察和綜合分析,也體現(xiàn)了她對于自己、他人、世界等多層面關系的復雜感受和獨特見解。
二、《傾城之戀》的故事主題及愛情分析
(一)《傾城之戀》故事主題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講述了白流蘇和范柳原在戰(zhàn)亂時期的愛情故事。這部小說的主題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例如愛情、婚姻、人性、社會、歷史等。
1.愛情
這部小說探討了愛情的本質和價值,以及愛情與婚姻、個性、命運的關系。白流蘇和范柳原的相遇和相愛,并不是一種純粹的感情,而是一種復雜的博弈。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自尊和倔強,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矛盾和困惑。他們的愛情并不美好,也不幸福,但卻是真實的。他們在亂世中尋找彼此,在危機中依賴彼此,在挑戰(zhàn)中成全彼此。他們的愛情只有在亂世時才曇花一現(xiàn),是一種超越物質和形式的精神上的契合和交流,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心靈上的相知和相惜,是一種超越生死和命運的情感上的忠誠和犧牲。張愛玲對于這種真摯、純粹、美好、悲壯的愛情,表達了深刻的探索和贊美。
2.婚姻
這部小說也反思了婚姻制度對于女性命運的影響,以及婚姻與愛情、社會、道德的沖突。白流蘇作為一個傳統(tǒng)大戶人家的女兒,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第一次嫁給一個虐待她的丈夫,她勇敢地提出離婚,結束了這段不愉快的關系。她第二次嫁給范柳原,也不是出于真正的愛意,而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她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想要給家人一個交代。她在婚姻中感到孤獨和壓抑,她只能通過打扮自己和參加社交活動來尋求一些安慰和滿足。張愛玲通過白流蘇的婚姻生活,揭示了傳統(tǒng)婚姻制度下女性的悲慘命運和男性的霸權意識,她對于這種以物質利益為基礎、以權力關系為核心、以形式規(guī)范為約束的婚姻形式,表達了深刻的反思和挑戰(zhàn)。
3.人性
這部小說描寫了人性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的變化和抉擇,以及人性與個性、社會、歷史的關聯(lián)。白流蘇和范柳原都是個人主義者,在和平時期,他們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樂,他們都不愿意屈從于社會的壓力和規(guī)范。但是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們的人性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意識到在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chǎn)、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康米〉闹挥兴麄冏约?,以及彼此。他們開始真正地關心和愛護對方,他們開始真正地尊重和理解對方,他們開始真正地溝通和協(xié)調(diào)對方。他們的人性在戰(zhàn)爭中得到了升華和完善,他們的個性在愛情中得到了考驗和鍛煉。張愛玲通過這兩個人性的變化,展現(xiàn)了他們在亂世中的生存和掙扎,他們既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有著對殘酷現(xiàn)實的抗爭和反抗,他們既有著對自我的堅持和尊重,又有著對他人的關懷和責任,他們是張愛玲筆下最具有魅力和代表性的人物。
(二)《傾城之戀》中的愛情分析
1.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互溫暖
對于白流蘇而言,她在果斷拋棄第一段飽受虐待的婚姻后回到白家,她的生活境遇又陷入了另一番難堪境遇——經(jīng)濟困苦問題。她的哥嫂已經(jīng)在她出嫁期間將家庭原有的金錢揮霍一空,自然不會歡迎這個突然回家的妹妹,于是在瑣碎的生活里多番擠對她,試圖將她趕出白家。而當白流蘇的前夫離世后,他們甚至慫恿她領養(yǎng)前夫的侄兒為兒子,并為前夫守靈以便瓜分前夫遺產(chǎn)。但白流蘇并不愿意再面對前夫家人,所以堅決地拒絕了這個提議,哥嫂為此對她百般逼迫,逼得她不得不向母親求助,但母親明知她處境艱難,卻依然冷漠地拒絕幫助她,她在白家孤立無援。而范柳原雖然家庭富裕,但他的母親是有名的交際花,也并不是他父親的合法妻子,所以他是一個私生子,也正是因此,他們母子一直滯留在英國,無法回國,而在他父親離世后,他也“孤身一人”留在英國,吃過很多苦,之后才繼承了父親的部分遺產(chǎn),改變了自身處境,但這讓范家的所有族人一直很敵視他。
這兩人雖然境遇不同,但都飽受親人鄙棄和冷眼,他們的心都格外孤獨,他們的靈魂都無所歸屬,內(nèi)心荒涼,充滿孤獨感。正是這種“同是天涯淪落人”心靈上的相通才使得他們有相愛的基礎。
2.不同欲求隱匿下的卑微愛情
不同欲求隱匿下的卑微愛情是指白流蘇和范柳原在香港相處的過程中,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目的和欲望,卻又隱瞞著對方,導致他們的愛情變得卑微和虛偽。這一段是小說中最具有張愛玲風格的部分,也是兩人愛情的高潮和低谷。
白流蘇去香港的目的是想嫁給范柳原,改變自己的命運。她把婚姻看作是一種交易或賣淫,只要能得到安穩(wěn)和富足,她不在乎感情。她對范柳原沒有真正的愛意,只有利用和算計。她想用自己的美貌和身體換取范柳原的承諾和結婚證書。范柳原請白流蘇去香港的目的是想玩弄白流蘇,讓她做他的情婦。他把愛情看作是一種游戲或挑戰(zhàn),只要能得到刺激和快感,他不在乎責任。他對白流蘇沒有真正的尊重,只有欣賞和征服。他想用自己的金錢和地位換取白流蘇的屈服和陪伴。他們之間沒有真誠和信任,只有欺騙和隱瞞。他們用各種手段來試探和考驗對方,互相較量和斗爭。他們用俏皮話和冷嘲熱諷來掩飾自己的心意,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目的和欲望。他們用假裝夫妻的方式來誤導外人,也誤導了自己。
三、《傾城之戀》中體現(xiàn)出的愛情觀
(一)愛情是現(xiàn)實而悲涼的
白流蘇和范柳原的相遇并不是一見鐘情,而是基于各自的目的和欲望。白流蘇想要借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擺脫家庭和社會的壓迫;范柳原想要玩弄白流蘇,滿足自己的虛榮和刺激。但是當戰(zhàn)爭打破了他們原本的生活,他們失去了一切,只剩下彼此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了對方的真實和可貴。他們開始關心對方的安危,體貼對方的感受,分享對方的快樂和痛苦。他們不再用俏皮話和冷嘲熱諷來掩飾自己的心意,而是用真誠和溫柔來表達自己的愛意。他們不再追求物質和名利,而是珍惜眼前和未來。他們不再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和一個自私的女人,而是一對平凡而幸福的夫妻。
但縱觀全文,《傾城之戀》的愛情底色依然是現(xiàn)實而悲涼的。白流蘇是在處境艱難時遇見范柳原,她似乎看到希望,便孤注一擲,想依靠他的經(jīng)濟實力獲得安全感。此后,他們展開算計的愛情游戲。因經(jīng)濟地位懸殊,白流蘇仍屈辱地成為范柳原的情婦,而非心儀的妻子。直到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這場動蕩讓他們抱團取暖,也讓他們成功步入婚姻,但結局雖完滿,白流蘇卻依舊不安,因為她始終處于婚姻的被動位置,她沒有經(jīng)濟支撐。因為張愛玲認為,經(jīng)濟是女性追求愛情的最原始動機。在塵世中,真愛本就難找。冠以“傾城之戀”之名的這段感情,也充滿了算計,不夠純粹。
(二)愛情是求得婚姻的手段
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往往是現(xiàn)實主義的。她的小說中,愛情通常是女性謀求婚姻的手段,是女性求生存的工具。從本質上看,愛情對女性而言是對男性的依附。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因經(jīng)濟壓力,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為賭注,百般經(jīng)營和拉扯,千方百計要嫁給范柳原。在這個過程中,她時刻提心吊膽,小心伺候對方,不能露出破綻。這種現(xiàn)實的焦慮和無奈,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悲涼。張愛玲用這種現(xiàn)實主義的筆法,揭示了女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愛情的悲哀與無奈。她筆下的愛情現(xiàn)實而悲涼,使讀者對當時的社會有更深刻的感悟。
范柳原得益于經(jīng)濟優(yōu)勢,所以能夠在白流蘇面前從容放縱。白流蘇面對他的高高在上只能小心諂媚,這已非真正的愛情。白流蘇視經(jīng)濟地位為重中之重。她渴求婚姻是因喪失經(jīng)濟來源后迫切需要安全感。起先她謹慎小心,不與范柳原發(fā)生關系,因為不愿成為他的情婦。雖明知會受他人嘲笑,她還是回到家中,后與家庭決裂。白流蘇這種現(xiàn)實考量大于愛情的心理,說明她內(nèi)心真正在乎的是經(jīng)濟安全,而非真心相愛。她通過婚姻獲得經(jīng)濟依靠的心理,使這份名為“傾城之戀”的感情變質為利益交換的算計。白流蘇失去經(jīng)濟依靠后,仍不愿出去工作,因為那與她作為大家閨秀和淑女的身份不符。在她看來,淑女不能外出工作,那會有失體面。無奈之下,她再次來到香港,這次選擇妥協(xié)。但她還是想方設法獲取范柳原的心,為的仍是維持經(jīng)濟地位。白流蘇的所作所為出于現(xiàn)實考量,其目的在保住經(jīng)濟安全,而非出自真愛。小說終成喜劇,但這份冠以“傾城之戀”之名的感情,已因太多算計和利益衡量而變質。
從本質看,白流蘇的改嫁依然是以經(jīng)濟為基礎的,她的兩次婚姻并沒有多大差別,都體現(xiàn)了女性對男性經(jīng)濟依附的關系,經(jīng)濟至上。她通過婚姻獲得想要的錢財,但也成為經(jīng)濟的奴隸,心理扭曲。這種現(xiàn)實的愛情和婚姻,令人心酸。張愛玲說,女人長期用身體取悅男人,所得的往往是悲劇。這句話盡管尖銳,卻點出了事實。她筆下的這種現(xiàn)實愛情觀,值得深思。
(三)愛情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如果男女地位不平等,就很難產(chǎn)生幸福的愛情。范柳原喜歡白流蘇,并非由于她的美貌。雖然范柳原在某種程度上是“新人”,但他內(nèi)心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tǒng)審美根除不掉。他看中白流蘇東方女子特有的溫順,他希望白流蘇跟傳統(tǒng)女性一樣對他順從而體貼,盡管他一直說要讓白流蘇從精神上理解他,但這終究是難以企及的奢求。因為白流蘇的溫順、順從已經(jīng)深深內(nèi)化,而不是出自平等的真愛。白流蘇本有機會獲得理想中的愛情,但這段感情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她對范柳原的愛,而是范柳原對她的愛。白流蘇只關心范柳原是否想娶她,而對他的人品和內(nèi)心世界毫不在意。結果,白流蘇只能為經(jīng)濟利益而捉摸范柳原的想法。香港淪陷促成一段婚姻,卻也毀掉了一段本可能的真愛。
四、結論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以1940年代香港淪陷時期一對普通男女的愛情故事為藍本,折射出她獨特的愛情觀。她認為愛情是現(xiàn)實而悲涼的,會受環(huán)境和階級影響,也往往被女性視為達成婚姻的手段。真正的平等純粹之愛是稀有的。這些觀點均通過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故事得到體現(xiàn)。他們在困境中得到慰藉,但目標分歧終斷了這段感情。白流蘇的真心被算計所摻雜,范柳原的憐憫中也隱含優(yōu)越感。種種跡象昭示著這份卑微的愛情難以長久?!秲A城之戀》以香港淪陷為背景,通過一段因時代環(huán)境終結的感情,折射出張愛玲對愛情的現(xiàn)實態(tài)度和對人性的洞察,成為20世紀40年代重要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樂.由《傾城之戀》看張愛玲小說中的愛情觀[J].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01):55-57.
[2]吉保才才.都市里的民間世界——從《傾城之戀》中“愛”說起[J].幸福生活指南,2020(16):133.
[3]包自立.愛情是飲鴆止渴的決心——由《傾城之戀》中范柳原看張愛玲的愛情觀[J].劍南文學:經(jīng)典閱讀(上),2013(5):1.
[4]吳玉苗.從小說和電影《傾城之戀》看張愛玲的愛情觀[J].新余學院學報,2013,18(4):3.
[5]劉成寶.論女性主義視角下《傾城之戀》的愛情悲劇[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016(05):32-33.
[6]史艷萍,時曙暉.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從《傾城之戀》看張愛玲的愛情觀[J].名作欣賞,2021(05):77-80.
[7]周春雷.探究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文學思想[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12):2.
作者簡介:
閆志強(2001.5-),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現(xiàn)代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