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慶富
課本實驗再現(xiàn)
如圖4.2-2所示,是人教版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實驗裝置。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探究出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探索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的位置關系。
如圖4.2-3所示,我們可以利用平面鏡、激光筆、紙板(紙板F可繞ON翻折)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圖甲中,用激光筆沿AO方向入射,當入射光線與平面鏡夾角為60°時,確定反射光線的位置??梢詼y量出入射角大小為30°、反射角的大小為30°。
將紙板F繞ON向后折,紙板F上不會看到反射光線。這一步驟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
圖乙中,若讓另一束光線沿BO方向射向平面鏡,反射光線會沿著OA方向射出。這一現(xiàn)象說明,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這一普遍規(guī)律,接下來的操作是:多次改變入射角大小,測量每次對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這是因為只進行一次實驗,根據(jù)一次測量就得出實驗結論,實驗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圖丙中,保持入射光線AO不變,將平面鏡繞入射點旋轉,使入射角增大20°,則反射光線偏轉的角度為40°。這是因為保持入射光線AO不變時,將平面鏡繞入射點旋轉,使入射角增大10°,此時入射角為:∠AON′=30°+20°=50°,因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轉動前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AOB=30°+ 30°=60°。轉動后20°后,此時入射角∠AON′ =50°,因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轉動后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AOB′ =50°+ 50°=100°,則反射光線偏轉的角度:∠BOB′ =∠AOB′-∠AOB=100°- 60°=40°。
實驗反思:當紙板F先后轉動時,紙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線,但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看到反射光線在哪里,所以對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的結論,還是有所懷疑。
實驗改進之一:將F紙板分為上下兩半
如下圖所示,為了進一步確定反射光線的位置,小明將紙板F沿PQ剪開,把上半部分向后折,會發(fā)現(xiàn)只在紙板F下半部分會看到反射光線,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實驗反思:紙板要與平面鏡垂直放置,如果不垂直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實驗改進之二:將紙板整體傾斜放置
如下圖所示,放置紙板時不是豎直立在平面鏡上,而是與鏡面有一傾角,則在紙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那么此時的反射光線在紙板前方。
這是因為當紙板沒有豎直立在平面鏡上,而是與鏡面有一傾角時,法線因為垂直于水平放置的平面鏡,所以不在紙板上,且入射光線與法線構成的平面在紙板的前方,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故不能在紙板上看到反射光線,且此時反射光線應在紙板前方。
實驗拓展
如果入射光線貼著豎直放置的紙板垂直于鏡面入射,反射光線在哪里?
如圖一所示,讓紅、綠、藍三束不同顏色的激光射向平面鏡的同一點O,其中藍色激光垂直平面鏡入射;在白紙上用筆描繪出光路,記錄的結果如圖二所示。
在圖二中,反射光線B的顏色是綠色,我們沒有找到藍光的反射光束,但是不能認為:當光垂直平面鏡入射時,不存在反射光,因為當光垂直平面鏡入射時,入射角等于0°,反射角也等于0°,反射光線也是垂直于鏡面返回,沒有找到藍光的反射光束的原因是反射光束和入射光重合了。
回到開始的問題,當F紙板向前折轉時,紙板上還是可以看到反射光線,這是因為實驗中的入射光應該是一條光線,是理想情況,而我們實際操作中選取的是一束光線,有一定的寬度,在紙板前面會有少量的反射光,所以紙板向前折轉時,還是會接收到一些光束,因此該實驗最好不要向前折轉F紙板。
向后折轉F紙板時,紙板上看不到反射光,如果此時在F紙板折轉前的原位置能夠讓我們看到反射光,那么我們對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的結論就會深信不疑。為了看到反射光,可以在F紙板前噴煙霧(比如在前面點燃蚊香)或者用噴壺噴水霧,利用光的漫反射,就可以在F紙板的原位置上看到反射光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