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征, 何文鑫, 崔鐳杰, 王曉東, 盧世勤
(大連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5)
通過高黏膠液(黏度>1 Pa·s)將獨立微小器件連接起來形成組件的裝配方法稱為微膠連。與微焊接[1]、靜電鍵合[2]等連接方法相比,它具有工藝兼容性強、受零件結構的影響小、連接應力小等優(yōu)點。目前,高性能慣性儀表[3]和精密光學儀器[4]的微小組件裝配大部分通過微膠連接實現(xiàn)。常見的高黏膠液主要有環(huán)氧樹脂[5]和聚氨酯[6]兩類。其中,環(huán)氧樹脂膠的基料主要成分為環(huán)氧樹脂,具有固化收縮比小、熱膨脹系數(shù)低、固化硬度高等特點,在儀表裝配中被廣泛用于微小結構連接和真空密封等場合。而聚氨酯類由于收縮比等原因,較少在精密場合使用。實際使用中,通常在環(huán)氧膠液中添加各類不同尺寸和物化性質的顆粒,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強度、減小蠕變、增加導磁導電性等,一般會使得膠液黏度增加和浸潤性下降,給精細操作帶來技術挑戰(zhàn)。
膠膜厚度對粘接強度影響顯著[7]。國內外主要的研究對象為結構簡單的搭接接頭。例如,da Silva 等[8]分析了聚氨酯基膠膜厚度對搭接剪切強度的影響,發(fā)現(xiàn)當膠膜厚度從0.5 mm 增加至1 mm,剪切強度從7.55 MPa 提升至17.34 MPa,而繼續(xù)增加膠膜厚度,剪切強度反而下降。Naito等[9]研究了聚酰亞胺膠膜厚度對拉伸和剪切強度的影響,當膠膜厚度從0.22 mm 增加到0.40 mm,拉伸強度從22.5 MPa 減小到18.6 MPa,而剪切強度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北京理工大學的張之敬教授等[3]分析了環(huán)氧樹脂膠膜厚度對高精度三浮陀螺儀粘接部位應力的影響,當膠膜厚度從0.5 mm 減小至0.2 mm,環(huán)形粘接結構的最大應力從25 MPa 減小至9.8 MPa,但膠膜厚度繼續(xù)減小,應力穩(wěn)定在~10 MPa。
除強度外,微尺度膠膜蠕變對精密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也引起關注。彭倍等[4]建立了芯片-膠液-基底的封裝結構模型,在不同DG-3S 雙組份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膜厚度情況下,仿真計算了電容式加速度計的熱變形,分析了膠厚對零位溫漂的影響,當膠膜厚度從20 μm 增加至30 μm,零位溫漂從0.047 3 fF/℃減小至0.045 6 fF/℃。賈樹強等[10]研究了膠厚對粘接的反射鏡面形的影響,發(fā)現(xiàn)隨著膠膜厚度的增加,反射鏡面形的均方根先減小后增大,當膠厚為200 μm,280 μm 和400 μm時,反射鏡面均方根分別為1.7 nm,1.4 nm 和1.5 nm。膠膜狀態(tài)與系統(tǒng)性能關系是復雜的界面問題,通常認為膠膜厚度對強度影響可歸為厚膜誘發(fā)的潤濕受阻導致粘接面積減?。?1]以及流動不均引起應力集中等[12]。但對平面尺寸在毫米級、厚度在百微米以下微膠膜研究還較少見。
參比法是一種常用膠膜厚度控制方法[13],它指在粘接劑中添加已知尺寸的顆粒、細線、薄膜等[14]為參照物,依靠添加物的平均定位效應獲得所需的膜厚。不過,當膠膜在百微米級以下時,參照物的尺寸較難控制。在半導體工業(yè)中,常利用旋涂法[15]涂敷光刻膠,膜厚主要與膠液的性質、旋轉速度等因素有關。但是,微裝配連接的對象主要是各種異形的微小零件,旋涂法并不適用。
本課題組研究過了單個膠滴的擠壓成膜機理,建立了單個高黏膠滴受擠壓和變形的動力模型,分析了成膜過程中阻力的演變機理[16]。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多個微小膠滴擠壓成膜問題,在精密裝配設備上進行微膠連實驗,分析了膠滴數(shù)量對膠膜質量的影響和擠壓力與膠膜厚度的關系,成果對提高微膠連工藝的可控性質量有參考價值。
擠壓成膜的微膠連工藝步驟為:(1)在待涂膠表面分配微膠滴;(2)拾取零件,移動至指定位置,進給使兩零件間隙逐漸變小,施壓成膜;(3)根據(jù)膠連要求,進行原位固化或輔助鎖緊后溫控固化。
本文選擇了典型的微小圓片組為對象開展研究,如圖1 所示,研究的膠膜厚度~35 μm。理想狀態(tài)的膠膜為圖1 膠膜中黑色虛線的圓環(huán),且圓環(huán)內外圓為計算形成膠膜的內外邊界(彩圖見期刊電子版)。
擠壓成膜同時受膠液粘性力和表面張力的影響,難以構造解析模型,為此本文利用Fluent軟件進行有限元計算。將圖1 所示的微膠連零件簡化為空心圓柱模型(內外直徑分別為1 mm 和8 mm,高度0.5 mm),在下圓片上表面半徑為2.45 mm 的圓上,均勻分配N點膠滴,預設膠滴直徑[17]可表示為:
其中:N為膠滴個數(shù),V為膠膜總體積(膠膜總體積等于圓環(huán)形涂膠區(qū)域的面積乘以膠膜厚度,其中圓環(huán)形涂膠區(qū)域內外直徑分別為3 mm 和7 mm),θ為接觸角,D為膠滴直徑。
采用結構化網格離散化幾何模型,最終劃分節(jié)點數(shù)約為215 萬。用VOF 模型進行膠液流動的數(shù)值模擬計算,參數(shù)見表1。為了模擬實際分配的微膠滴的真實形狀,在計算擠壓過程前,首先在重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半球形膠滴(膠滴直徑D0)自由鋪展達到穩(wěn)態(tài)(接觸角θ為57°,膠滴直徑D1),如圖1 所示,膠滴分布初始幾何參數(shù)見表2。
表1 微膠連的物理參數(shù)Tab.1 Physical parameters of adhesive microbonding
表2 膠滴鋪展的物理參數(shù)Tab.2 Physical parameters of viscous droplet spreading
擠壓成膜仿真結果如圖1 所示,紅色代表膠液,藍色代表空氣。在擠壓成膜的過程,多膠滴鋪展并融合,但在膠滴融合處存在空氣間隙,隨著擠壓成膜的程度加深,空氣間隙隨之減小,膠液占空比隨之增大,顯然占空比對膠連效果是有影響的。為定量衡量填充狀態(tài),本文定義膠液占空比如式(2)所示:
其中:S為在上圓片下表面的膠液面積,S0為在上圓片下表面的圓環(huán)面積。(見圖1)
實驗在課題組開發(fā)的精密膠連裝配設備(圖2)上進行。設備具有自動分配微量膠液和拾取等功能,由夾持器、微量膠液分配模塊、載物臺等組成。各模塊搭載在精密運動滑臺組上。
圖2 精密裝配設備及微膠連實驗流程Fig.2 Precise assembly device and experimental process of adhesive microbonding
夾持器模塊由夾指和力傳感器等組成。夾指與測力傳感器連接,用于拾取上圓片。測力傳感器用于測量在多膠滴成膜的擠壓力,在使用前測力傳感器采用精密天平標定。
微量膠液分配模塊由CCD 相機(分辨率3 088×2 064,像素尺寸2.4 μm)、激光測距儀(分辨率0.5 μm)和點膠機組成。相機用于視覺定位和觀測等。激光測距儀用于測量點膠的初始高度。點膠機通過調節(jié)壓力和時間等控制分配膠滴體積。
載物臺模塊由夾具和自動轉臺等組成,通過調整下圓片姿態(tài),配合其他模塊完成微量膠液分配、微小圓片粘接等任務。
微膠連實驗使用的環(huán)氧樹脂膠參數(shù)見表1。實驗步驟如下:
(1)在下圓片上等徑均勻分配微量膠液。通過視覺測量和傳感測距等,得到點膠位置和點膠高度等信息,載物臺配合膠液分配模塊完成微膠滴分配。
(2)拾取上圓片。夾持器拾取上圓片,采集并處理圖片得到上圓片圓心位置,載物臺調整姿態(tài),使兩圓片同軸。
(3)微小圓片的微膠連。微膠連工藝過程如圖2 所示,上圓片緩慢勻速向下移動,并實時保存測力傳感器示值,其與膠滴接觸后,測力傳感器示值開始變化,當擠壓力達到閾值時,微小圓片的微膠連完成,用激光測距儀測量膠膜平均厚度,松開夾指。
在膠膜總體積V 為0.93 μL 和設定膠厚為~35 μm 條件下進行仿真計算,得到膠滴數(shù)與膠液占空比的關系,見圖3 中紅線(彩圖見期刊電子版)。設在上圓片表面體積分數(shù)大于0.5 為膠液,用式2 計算膠液占空比,結果見圖3:膠滴數(shù)為8,膠液占空比82.0%;膠滴數(shù)為12,膠液占空比達到92.7%;膠滴數(shù)為14,膠液占空比提高至93.0%;膠滴數(shù)為16,膠液占空比基本保持在93.0%??梢姡寒斈z液總體積一定時,膠滴數(shù)量少,初始膠滴直徑大。雖然對微膠連工藝來說,減少膠滴可以提高效比,但是膠膜的環(huán)寬也隨之增大,膠液占空比小,甚至膠膜質量不達標。
圖3 膠滴數(shù)與粘接區(qū)域中膠液占空比的關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amount of adhesive drops and ratio of space occupancy by adhesive
在上述條件下進行成膜實驗,結果如圖4 所示。對圖片進行處理計算膠液占空比:分為A 和B 兩個區(qū)域,區(qū)域A 是將膠膜包圍的圓環(huán)形區(qū)域,其余為區(qū)域B;然后,將區(qū)域B 填充為白色,設定閾值將顏色取反,此時白色區(qū)域即為膠膜區(qū);最后,用式(2)計算占空比。結果見圖3 中黑線:當膠滴數(shù)為8~12,膠液占空比為77.1%~88.8%,當膠滴數(shù)為14,膠液占空比為91.8%,當膠滴數(shù)為16,膠液占空比為91.8%。
圖4 膠膜鋪展過程示意圖Fig.4 Process of adhesive film spreading
實驗測試的膠液占空比隨膠滴數(shù)變化趨勢基本與仿真結果一致。不過,實驗中膠液占空比較小,這可能是圖像處理造成的:受光強和材質等因素影響,膠膜的灰度范圍較窄,特別是膠膜邊緣存在灰度值接近255 的部分,容易誤判為非膠液區(qū)域,導致計算得到的膠液占空比略小。
擠壓力隨著膠膜厚度減小而增大,且在膠膜較薄時,有利于多膠滴擠壓成膜的厚度控制。在膠膜總體積V為0.933 μL 時,多膠滴擠壓成膜的計算結果如圖5 所示。
圖5 擠壓力與膠膜厚度的仿真結果Fig.5 Simulation result of extrusion force and adhesive thickness
因初期成膜擠壓力較?。ǎ? mN),所以僅給出膠膜厚度小于100 μm 的仿真結果。從圖5可看出,五種膠滴數(shù)對應的曲線規(guī)律較相似,對膠滴數(shù)12 的計算結果分段擬合(見表3),膠膜厚度在50~100 μm 內斜率為-285.5 μm/N,在35~50 μm 內斜率為-9.8 μm/N,在25~35 μm 內斜率為-1.8 μm/N??梢?,隨膠膜減薄,膠膜厚度會對擠壓力敏感度下降。
表3 擠壓力與膠膜厚度的數(shù)值擬合結果Tab.3 Fitting result of extrusion force and adhesive thickness
選擇仿真中膠液占空比>90%的膠膜的工藝參數(shù),進行微膠連實驗,進一步得到了擠壓力與膠膜厚度之間的關系。如圖6 所示,當膠膜厚度分別為45 μm,35 μm 和25 μm,12 點膠滴組成的膠膜,對應的擠壓力分別為0.72 N,2.06 N 和7.84 N;14 點膠滴組成的膠膜,對應的擠壓力分別為0.80 N,2.18 N 和7.87 N;16 點膠滴組成的膠膜,對應的擠壓力分別為0.88 N,2.21 N 和7.92 N。
圖6 擠壓力與膠膜厚度的關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usion force and adhesive thickness
當膠膜厚度遠小于膠滴的鋪展寬度時,隨著膠膜厚度的減小,接觸面積的增加,表面張力和粘性力均增加,且擠壓力與接觸面積近似線性關[16],即在膠膜總體積不變時,隨著膠膜厚度不斷減小,接觸面積增速的越快,擠壓力增長的越快。
在微膠連實驗中,擠壓力隨膠膜厚度的變化趨勢與仿真趨勢也一致。不過測得的擠壓力比計算值偏大,這可能是膠液為屈服應力流體[18](當受擠壓時,存在作用力臨界值,在此屈服應力流體發(fā)生流動特性與固體特性相互轉化),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文研究了微量高黏膠滴擠壓成膜的問題??疾炝四z滴數(shù)量對膠膜質量的影響和擠壓力與膠膜厚度的關系。研制了精密膠連裝配設備,實現(xiàn)了微小圓片組的微膠連。在本文實驗條件下,擠壓成膜的膠液占空比隨著膠滴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但最終趨向穩(wěn)定在~91.8%;此外,擠壓成形的膠膜厚度與擠壓力呈近似線性關系,并且這一關系受膠滴數(shù)影響較小,當擠壓力達到7.92 N,成膜厚度~25 μm。采用基于擠壓力閾值的膠膜厚度控制方法簡單易行,通過優(yōu)化膠滴分布模式和調整膠滴尺寸的方式,就可以對膠膜形狀和一致性優(yōu)化。而通過配套的轉印頭,也能夠其適合各種三維形狀微小零件的膠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