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教育部頒布的《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正式實施?!掇k法》第十八條,根據《行政處罰法》授權(第十三條),明確了擅自有償開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的情形,列舉了“轉線上”“轉地下”“換馬甲”等三種隱形變異行為及兜底條款,規(guī)定了警告直至10萬元以下罰款的法律責任。同時,《辦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對中小學在職教師擅自有償開展學科類培訓的行為,依法從重處罰。
“如果按照該法規(guī),那些高達幾千元一小時的私下找的線下補習應屬于警告或者處罰的范疇?!蹦壳耙艳D型為精讀與科技為主的一家教育集團的興興老師說。
“偷梁換柱”者是處罰對象
國慶前夕,興興老師已在工作微信群中收到《辦法》的通知,并按照當地教育局的要求,和公司法務以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一起逐條學習與分析?!拔覀兊睦斫馐?,這次首先要打擊的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機構和個人。比如,有的機構經營范疇為‘美術,但實際上會有語數英等課程的輔導,有的機構是‘書店,可能是‘輔導機構,也有的老師私下接活輔導。”興興老師表示。
近些年,關于“雙減”的政策達10多條,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意見》)發(fā)布,算是“雙減”政策真正意義上的落地。
兩年間,很多知名培訓機構都已轉型。興興所在的集團也在摸索,大會小會沒少開,最終還是選擇了最熟悉的領域,轉型為“成長素質中心”,在細分市場中找到了“精讀”以及“科技”兩大類,并進行了課程的系統(tǒng)性研發(fā)與市場開發(fā)。除此之外,他們還涉及家庭教育以及孩子的學業(yè)規(guī)劃。
教育部信息顯示,兩年來,“雙減”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其中學科類培訓收費平均下降四成以上。今年6月底,國家統(tǒng)計局覆蓋全國所有省份,選取義務教育階段的23.6萬名學生、27.2萬名家長、4577名校長和7.9萬名教師,開展了“雙減”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對“雙減”滿意度均超八成。同時,國務院“互聯網+督查”等群眾舉報線索每月數量已比最高峰下降90%以上。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一些學校附近的閱讀室、托管班,實則也有奧數、語文的輔導,費用與非學科類價格相當;有些酒店在寒暑假會成為一些老師的校外補習班,一個孩子半個月的費用大約為5000元或6000元。一些家長因為孩子成績中等偏下,在面臨中考時,不得不找“兜底”機構,送孩子去補習,一年費用近10萬元。
“整體規(guī)模不好估算,但從我接觸的家庭基本情況是,一般三年級后,語數英的補習需求咨詢還是很多。” 興興曾做過教培機構地方代理的負責人,她表示,“有些收入很難被納入培訓輔導市場。一對一偷著補的且不談,有的機構按照經營范疇,可能并不屬于教育部門管轄,屬于別的部門管,管理相對沒那么嚴格。但《辦法》一旦實施,這些‘偷梁換柱的機構和個人可能會成為面臨警告或處罰的對象?!?/p>
或催生新的市場
此次《辦法》的施行,坊間就有一種說法揣測,校外培訓或被“全面禁止”。
9月底,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民教新觀察”特地辟謠表示,近日,一些網絡傳言10月15日起全面禁止校外培訓,此信息屬對《辦法》的誤讀誤解,“《辦法》并非網傳的要全面禁止校外培訓,而是要依法管理校外培訓,讓合規(guī)者受到保護,讓違法者付出代價,使校外培訓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推動行業(yè)健康發(fā)展”。
興興表示,新規(guī)對于正規(guī)的校外培訓機構沒有影響,學科類培訓還有一部分是有正規(guī)資質的、合規(guī)合法存在的。2021年7月發(fā)布的《意見》中明確,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減”)的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明確了將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guī)范校外培訓行為。在全面開展治理工作的同時,確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為全國試點,其他省份至少選擇一個地市開展試點。兩年間,海南、湖南多地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經過重新審核后,重新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北京等地相繼公布了“學科類培訓機構”白名單。記者隨機采訪的14位家長中,有一半家長選擇了“白名單機構”,英語、數學的補習價格在每節(jié)課100元之內。
再窮不能窮教育。對于家庭的培訓費用,多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一年的教育支出費用總量并沒有發(fā)生太多變化,只是分配比例發(fā)生變化,參加社會活動、旅游(修學旅行)、興趣班等的支出增加。
“事實上,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度可能不會發(fā)生太多變化,但理念已悄然發(fā)生了改變,不是簡單粗暴分為‘佛系與‘內卷。他們渴望,通過對一系列政策、數據、信息的綜合分析,能夠推導出未來人才市場的需求,從而結合孩子興趣,找到發(fā)力點,有效投入。”興興表示。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陳漢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