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是人,都會犯錯。對于他人的過錯該怎么處理呢?唐太宗的做法或許可以給現(xiàn)代人一些啟示。
唐人吳兢在《貞觀政要》中提到,貞觀年間,針對有人上書告發(fā)百官之事,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歷朝歷代只要君王懷疑臣下,下面的意見就不會傳達到上面,想要臣民盡忠職守,是不可能的。而小人專以誹謗他人為能事,破壞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這對國家非常不利。從今以后,凡有人上書揭發(fā)別人的小過失,應(yīng)當以誹謗之罪論處。
唐太宗對臣子不計小過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因為一個人只要承擔大事,就不可能不出錯,但依過失的性質(zhì),也要有不同的處置方式。比如,出錯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很嚴重的差錯,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很大的,但也有損失和影響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如果過失所造成的影響有限,卻要嚴厲追究責任,就有可能會挫傷臣下的積極性,往后做事就會多有顧慮,很多人甚至從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此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專門盯著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以打小報告博取上級歡心、謀求個人上升機會的小人。假如對這樣的小報告,每每高度重視,不僅會消耗朝廷太多的資源,而且會讓勤政的官員心寒,讓打小報告者得意。
唐太宗深知為人君者不明是非、不辨真?zhèn)?,就有可能?dǎo)致君臣之間產(chǎn)生隔閡,進而使臣子與他離心離德。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對國家的穩(wěn)定必定十分不利。因此他提出:“自今以后,有上書訐(攻擊)人小惡(小的過失)者,當以讒人(誹謗他人)之罪罪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