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君
數學作為一大主科,在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正因為數學思維的難以理解,常常讓小學生倍感頭疼,以至于沒有主動想要去探索學習的想法。再加上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側重于知識講授,往往忽略了課堂的互動,使得課堂較為枯燥。要讓數學學習簡單起來,首先就是要讓學生主動感興趣學習。因此,教師應當引入問題驅動法,通過設計問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自主思考,參與互動,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的同時,利用該方法特點引導學生探索數學,養(yǎng)成數學思維,達到課堂效果。
在一門學科的學習中,預習是必不可少的。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去了解課本內容,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但是學生往往對待預習不會太過認真,經常出現隨隨便便看一下或者甚至不預習的情況。為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前給學生設置預習問題,來幫助學生進行整理,引導學生的預習步驟。對于不同的數學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數學知識或者數學規(guī)律。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預習,教師可以進行提問,該單元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或者提前設置問題題目讓學生試著解題,又或者是用問題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去觀察與數學相關的生活中的事物,發(fā)掘規(guī)律。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這一單元時,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預習,通過提問,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有哪些帶有克和千克標識的物品,再通過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對此進行初步的規(guī)律發(fā)現,讓學生自己對該問題進行自主思考。之后,老師在課堂上再將學生收集到的千克和克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總結出該單位之間的換算規(guī)律。通過在預習中以問題驅動的形式設置預習問題,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提前去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也能使課堂內容更容易理解[1]。
在每次新課進行之時,都要進行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正是為了活躍課堂整體的氣氛而引入的新知識點,它可讓學生更加專心去進行思考。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起學生的興趣去探索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將問題驅動法融入到課堂導入之中。在導入之時,可以設置一些相關的串聯(lián)問題,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起來,去探索接下來的數學知識??梢栽O計游戲導入,通過游戲來提問,引導出即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十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可以設計碰球游戲,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上一個整數,通過兩數之間的碰撞,得到正確的整數。如寫出整數“7”,再對學生說:“同學們,我的5 球需要碰幾球,得到7?”學生回答:“你的5 球需要碰2 球,得到7?!崩眠@種問題進行驅動式的問答,在增加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引入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通過教具,來讓學生去切實感受,然后進行提問,引導出所要學習的內容。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一課時,就可利用三角形、長方形、圓柱體等圖形模具,讓學生進行觀察,再由此進行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么樣的圖形?這些圖形之間都有什么共同特點?這些圖形之間又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而開始之后的教學。
利用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與質疑精神,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去進行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開啟。在問題設置時,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階段、學習狀態(tài),以及課本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內容設置不同的問題,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以該問題作為學習任務,就任務進行探討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讓學生做課堂的主體,達到優(yōu)化課堂的目的[2]。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一課中,課本內容中就有關于圖形移動的相關練習題目,教師可以用這些題目,展示在課件之中,設置問題驅動來進行提問,學生回答相關的問題,達到課堂互動效果。利用課件在網格圖上設計一個形狀的移動,將該形狀移動前和移動后的狀態(tài)展現在網格上。然后對學生進行問題驅動性提問:該物體是怎樣進行移動的?其中包含了哪些移動方式?由此,總結移動的規(guī)律,引導出所要學習的內容——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另外,還可以設置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的問題,來讓學生畫出平移旋轉或軸對稱之后,該圖形在網格上的形狀。充分結合課本內容,進行問題驅動,可以引導學生步步探索,達到趣味教學、深刻教學的目的。
對于問題驅動法教學,還可以聯(lián)系前后之間的教學內容進行問題提問,結合教學。通過相關知識點的聯(lián)系整理,可以回憶舊知識,引出新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形成數學知識框架結構,把握每個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點,記憶知識點,消化知識點。在數學學習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知識內容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許多內在聯(lián)系的。通過問題驅動的模式,將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可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新舊相結合,形成數學思維,掌握數學邏輯。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下冊中,我們學習過《角的初步認識》,通過教學學到了直角、鈍角、銳角這三個不同的角的概念。在后續(xù)的圖形認識中,例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教師都可以通過問題驅動的模式關聯(lián)之前的知識點。例如提問學生:“正方形中的角都是什么角?長方形中的角都是什么角?三角形中的角可能是什么角?平行四邊形中的角又是什么角?”通過這些提問來總結圖形的性質,可以幫助學生在鞏固之前知識點的同時,認識到這些知識點在后續(xù)知識中的基礎作用。利用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將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知識點整合起來,鞏固舊知識點的同時,認識到新的知識點,形成整體的數學邏輯結構,更能幫助學生去培養(yǎng)數學思維,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效果的目的[3]。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問題驅動式教學,可以讓孩子們在問題中去探索數學知識,在問題中去自己思考,形成數學思維,在問題中把握數學邏輯,在問題中掌握數學知識,達到數學教學目的。學生數學學習最大的困擾就是沒有那么大的驅動力去讓他們有想繼續(xù)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如果只是書面上的知識往往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因此,在利用問題驅動式教學的同時,還可以引進游戲情景模式,兩者結合,讓課堂更生趣味。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手工實踐游戲來構成問題驅動的教學環(huán)境。如,在學習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就可以巧妙利用中國傳統(tǒng)游戲工具七巧板,來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相對應結構和特點。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利用七巧板拼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此進行提問:“你是如何拼構的?什么圖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該平行四邊形又有什么特點?”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教師可在游戲情景中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更生動的數學游戲,來進行數學知識的間接傳遞。在游戲情景中進行提問,有助于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也能更輕松容易地把握住知識點的內容[4]。
數學源于生活,問題驅動模式也可以在數學教學中的生活情景中進行。讓學生身處比較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可以消除那些知識點的距離感、陌生感,讓數學更加貼近于學生自己。由此,教師再進行相關提問,總結相關知識點。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元、角、分》時,教師可以先分發(fā)一些代表元、角、分的模擬卡紙。然后假設課堂是一個商場環(huán)境,根據課件上所展示的商品價格,進行元、角、分的交易。教師在講臺上問:“一個書包5.36 元,兩個書包應該給多少錢?”學生在課堂上給出相應的卡紙數目。另外,還可以讓他們認識到元、角、分之間的單位轉換,一元等于多少角?一角等于多少分?用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出數學規(guī)律。以生活情景融合問題驅動來引導學生做出相應的思考,在充滿趣味的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到對應知識點內容。另外,在學習三角形的性質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三角形是穩(wěn)固的形狀”這一概念,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三角形這一概念的運用。例如,教師舉例:“三腳架的穩(wěn)固性恰能證明這個性質,同學們知道還有什么生活中的實例可以證明這個性質嗎?”利用問題驅動,在生活中去發(fā)現數學,讓學生更愉快且容易地理解數學知識。
一堂完整且有效的課,離不開課前、課中、課后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課前設置預習問題,讓學生熟悉知識。課堂中,利用該知識點特點,設置不同的問題驅動,便于學生理解。當然,在課后也需要相應的整理與反饋,才能及時了解到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課堂之后,教師也可以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后思考。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小組,每個小組設置一個課后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以此來鞏固知識點。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性質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后,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有哪些實際案例是利用了這兩種性質?分別都是怎么進行的?小組內部進行收集整理,去發(fā)現生活中數學的知識應用。除此之外,還應該及時注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狀況。學生往往對于課堂學習沒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留下相關的課后問題,幫助學生去回顧課堂內容,去找尋那些不夠理解的地方,從而得到一個教學反饋,再根據反饋去進行加強。課后的問題驅動也是同樣重要的,對于優(yōu)化數學課堂起著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自省自己所學知識并給予反饋,能使數學課堂所授內容真正讓學生理解。
對于課后的問題驅動,除了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更加理解數學知識點,以及幫助學生回饋所學知識,查漏補缺之外,還可以設置更多類型的數學題目。其實數學題目就可以是一種問題驅動,不同類型的題目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對所學知識進行檢測、溫習和鞏固。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讀和寫的方式雙重掌握數學知識點。其問題可以是給出小數,然后提問該小數如何讀,或者是下列小數如何書寫。寫小數的漢字表達形式,如:1.68 即為一點六八。另外,還可以加深難度,設置組數問題。例如,用0、4、7、9 和小數點來進行書寫,提問小于一的三位小數有哪些,所有三位小數又有哪些,最后,還可以將知識點聯(lián)系生活,向學生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對于小數的運用,讓他們更加熟悉這個數學知識點。通過這些多元化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漸降低了學習難度。基于課堂課本內容,進行相應題目的合理設置來鞏固知識點,通過問題驅動來帶動數學學習,可以在課后引導學生不斷思考,促進深度學習,從而落實教育的根本目標[5]。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問題驅動,可以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具有趣味性,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推動學生的數學思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主動去學,主動去想,能達到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