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云南省梅里雪山國家公園附近214國道旁修建圍墻的新聞引起了爭議。這些圍墻擋住了游客原本在公路邊就能欣賞到梅里雪山全貌的機會,游客只能付費買票才能進入景區(qū)修建的觀景平臺賞景。不止在德欽縣,當下全國多地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為了防止景區(qū)風景被“偷窺”,不少地方修建起了高高的圍墻,阻攔了原本抬眼可見的自然風光。此前“五一”假期,黃河壺口瀑布沿途公路被景區(qū)管理方砌墻圍擋的新聞,就曾引發(fā)過輿論的關注與批評。對此,有網友表示:“要安全可以加護欄,建圍墻成心不讓人看”“如果古代也這樣,那得少多少氣勢磅礴的詩句”……
文本解讀
角度一:擋住的不僅是視野,更是游玩的熱情。
水流山嶺等自然資源屬于全民所有,不是任何人的搖錢樹。出于建設管理維護所需收取門票本無可厚非,但通過砌墻促使游客前往付費觀景平臺,吃相未免難看。一堵圍墻,擋住的不僅是觀景的視野,更是游玩的熱情。從長遠看,景區(qū)發(fā)展不能盯著那幾張門票,用好美麗風光的先天優(yōu)勢,在服務意識、產品質量等方面后天發(fā)力,才能真正聚集人氣、做強產業(yè)。
角度二:被禁錮的思維。
在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化、游客對旅游體驗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旅游消費環(huán)境質量,包括對待游客的態(tài)度,可能更影響游客的選擇。從這一點來說,在景觀旁邊砌高墻真的不是明智之舉,反而給景區(qū)帶來很大的“招黑”可能。這些圍墻看起來是遮住了游客的視線,在一定程度上實際也禁錮了當?shù)氐穆糜伟l(fā)展思維。
角度三:包容心態(tài)。
文旅經營者要秉持包容態(tài)度,以開放眼光看待南來北往的客人。哪怕游客只是短暫停留,只要給他們留下熱情好客的印象,也有助于景區(qū)聲名的傳播,從而打造金字招牌。圍墻擋景的做法,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運用示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是一些景區(qū)開展經營活動的樸素認知。不可否認,壯美的河山、獨特的文化,是開發(fā)文旅項目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當?shù)乩響都诱湎?。不過,好山好水不容“圈地占山”,在文旅項目建設中堅持開放和分享的理念,美景才能傳播得更廣,文旅事業(yè)發(fā)展才能擁有持久的后勁。
(摘編自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