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余
我很喜歡杜甫的《春夜喜雨》。這首詩描繪了春夜雨景,表現(xiàn)了作者喜悅的心情。在我看來,詩中還蘊含著教育的秘密。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不是工業(yè)?!鞭r(nóng)業(yè)講究時令,“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谷雨點花生,夏至栽紅薯”……違背時令,農(nóng)事將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
教育也應“當春”。就集體教育而言,我們要在不同年齡段開展相應的教育。小學低年段,孩子剛開始學習,是各種好習慣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要特別注重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小學中高年級,學習難度增大,個體學習差異顯露,需要加強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初、高中的學生則應加強“三觀”教育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從個別教育來看,教育同樣需要選擇時機。時機合適,教育效果會更好。譬如,父親在家中看到青春期的女兒當日的服裝搭配,上衣是格子襯衫,下身是比較短的格子裙,父親感覺很不合適,但他沒有馬上指出。第二天,父親發(fā)現(xiàn)女兒換了一套著裝,既有青春的朝氣,又大方得體。于是,父親給予女兒真誠的贊美,女兒很高興。這時,父親提起了女兒昨天的服裝搭配,真誠地提出衣服搭配的建議,女兒開心地接受了。所以,學生犯錯時,有時不必馬上教育,教師不妨等待時機,在學生“感覺好的時候”指出來,學生更愿意接受。
好雨講究“潤物”的方式:“隨風”潛入,用風聲掩蓋雨聲;趁“夜”潛入,將雨隱藏于夜色中;“細無聲”潛入,仿佛怕壓彎草芽,吵醒種子。
好的教育也如此。蘇霍姆林斯基說,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于這個年齡段的人,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自己。教育活動中,學生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圖,教育效果也就越好。
前不久,學校心理輔導站對心理高危學生進行篩查,班主任獲悉班級中有一女生情況特殊:學生自感學習壓力大,看著家中的二胎妹妹就煩,總想去露臺看風景。班主任第一時間開展了心理干預。首先,在作文點評課上,班主任請大家共讀習作《下次》,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的英語測試成績不佳,很難過,結(jié)尾說“下次,下次我一定會更認真考好”。在交流中,有的同學從寫作角度點贊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有的從主題角度點贊作者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教師順勢導出作者不怕挫折的品質(zhì)。然后,教師又引導學生閱讀了另一篇作文《我的哥哥》,向班上多孩家庭的學生表達了羨慕之情。樂觀看待挫折、有兄弟姐妹的幸福,這些活動不著痕跡地影響著那個想去露臺的孩子,幫助想去露臺的女孩一步步走出陰霾。
時機“當春”,方式“潤物”,這樣的“好雨”過后,才有“花重錦官城”的美好景象。投射在教育中,不正是學生的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