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玲, 陳煜
1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肝病中心四科(疑難肝病與人工肝中心), 北京 100069; 2 肝衰竭與人工肝治療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69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發(fā)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償,是以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死亡率高為特點的復雜臨床綜合征[1]。ACLF是我國最常見的肝衰竭類型,短中期病死率為50%~90%[2]。不同國家區(qū)域ACLF的誘因、病因及相應的發(fā)病機制有所不同,東西方對ACLF的定義、診斷標準、臨床分型及預后評估體系尚未達成統(tǒng)一[3-4]。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1]根據不同慢性肝病基礎將其分為:A型,在慢性非肝硬化肝病基礎上發(fā)生的ACLF;B型,在代償期肝硬化基礎上發(fā)生的ACLF,通常在4周內發(fā)生;C型,在失代償期肝硬化基礎上發(fā)生的ACLF。此分型的臨床意義具有一定局限性,沒有反映ACLF臨床的動態(tài)變化及轉歸,不同慢性肝病基礎與ACLF預后轉歸有一定的關系,但并不總是一致,且這樣的分型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歐洲肝病學會-慢性肝衰竭聯(lián)盟(EASLCLIF)指出ACLF是在肝硬化基礎上發(fā)生的肝臟急性失代償,出現(xiàn)多器官衰竭。EASL-CLIF對ACLF未進行臨床分型,按照器官衰竭的數目,分為ACLF 1~3級[5]。
本文結合東西方ACLF疾病定義和臨床特點,從起病表現(xiàn)和動態(tài)轉歸的新視角重新定義,提出兩種更具有疾病特征和包容性的ACLF新型臨床分型。其一,基于起病時肝內、肝外器官衰竭為特征的ACLF臨床分型,即Ⅰ型ACLF:慢性肝病基礎上的肝衰竭;Ⅱ型ACLF:慢性肝病基礎上肝臟急性失代償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其二,基于臨床轉歸的動態(tài)ACLF臨床分型:即A型,快速進展型;B型,快速恢復型;C型,緩慢進展型;D型,緩慢恢復型;E型,緩慢持續(xù)型[6-7]。
1.1 Ⅰ型ACLF:慢性肝病基礎上的肝臟功能衰竭Ⅰ型ACLF為慢性肝病基礎上的急性肝損傷,起病時受累臟器為肝臟,以黃疸和凝血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部分患者有肝性腦病。肝外器官衰竭可在ACLF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但其不是診斷ACLF的必備條件。Ⅰ型ACLF接近亞太肝病學會(APASL)和我國《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ACLF的診斷標準,更符合中國的ACLF疾病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
Ⅰ型ACLF慢性肝病基礎為肝硬化或非肝硬化,包括代償性或失代償性肝硬化。Ⅰ型ACLF不同于《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中依據不同慢性肝病基礎分型,強調ACLF起病初以肝衰竭為首發(fā)表現(xiàn),不同時伴隨其他臟器功能衰竭。Ⅰ型ACLF的發(fā)病誘因以肝內誘因為主,包括HBV自發(fā)激活或再激活、急性大量飲酒、其他嗜肝病毒的重疊感染、服用肝毒性藥物、肝臟缺血損傷等[8]。Ⅰ型ACLF的初始嚴重程度評估及預后預測可采用MELD評分[9]、MELD-Na評分[10]、AARC評分[11]。MELD-Na評分包括TBil、肌酐、INR、血清鈉和病因,可以準確預測肝硬化患者的短期病死率[12],更適用于以肝臟單一器官衰竭為突出表現(xiàn)的Ⅰ型ACLF患者,但MELD-Na評分沒有考慮腦、循環(huán)和呼吸等肝外器官功能對ACLF患者預后的重要影響,并不適宜合并多個肝外器官衰竭的ACLF患者的預后評價。因此,如Ⅰ型ACLF病情進展至合并多器官衰竭,可以采用MELD-Na聯(lián)合EASL-CLIF-SOFA評分(或EASL-CLIF C ACLF分級)評估肝移植的緊迫性[13]。
1.2 Ⅱ型ACLF:慢性肝病基礎上肝臟急性失代償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 Ⅱ型ACLF多為肝硬化基礎上肝功能急性失代償,表現(xiàn)為血清膽紅素升高、INR延長和肝硬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周內伴隨肝臟和至少1種肝外器官衰竭。器官衰竭包括肝、腎、腦、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凝血功能。Ⅱ型ACLF更接近于EASLCLIF和北美終末期肝病研究聯(lián)盟(NACSELD)的診斷標準[14]。
Ⅱ型ACLF慢性肝病基礎多為代償性或失代償性肝硬化,少數為非肝硬化慢性肝病基礎。Ⅱ型ACLF強調慢性肝病基礎、起病時肝衰竭伴隨肝外臟器衰竭同步發(fā)生(1周內)。Ⅱ型ACLF主要發(fā)病誘因以肝外為主,包括細菌感染、外科手術、消化道出血等[8]。Ⅱ型ACLF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可以聯(lián)合應用多種評分,如MELD評分、MELD-Na評分、CLIF-SOFA評分和NACSELD器官衰竭評分[14]。EASL-CLIF C ACLF分級綜合評估了肝、腎、腦、凝血、循環(huán)和呼吸功能的嚴重程度,對不同死亡風險的患者進行了分層。在西方國家,眾多研究證明對于ACLF患者,EASLCLIF分類優(yōu)于以MELD評分為基礎的肝源分配系統(tǒng)[15-16],因此,Ⅱ型ACLF更傾向于應用EASLCLIF-SOFA評分(或EASL-CLIF C-ACLF分級)來評估肝移植緊迫性[13]。
2020年由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陳煜教授提出ACLF新的臨床分型,即基于臨床轉歸的動態(tài)分型新標準,基于預后、時間發(fā)展軸、動態(tài)指標的具體量化標準來進行分型,以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恢復至40%以上、TBil下降程度至峰值的50%為臨界點,以4周和12周為時間節(jié)點,涵蓋了ACLF的所有人群,將ACLF分為5型:A型為快速進展型,在4周內,PTA進行性下降或者始終≤40%,和/或TBil進行性升高或者下降程度<50%峰值水平,病情快速進展,4周內病死或者肝移植;B型為快速恢復型,在4周內,PTA進行性升高至>40%,且TBil下降程度≥50%峰值水平,病情快速恢復,未發(fā)生死亡或肝移植;C型為緩慢進展型,在12周內,PTA進行性下降或者始終≤40%,和/或TBil進行性升高或者下降程度<50%峰值水平,病情逐漸進展,在4~12周內病死或者肝移植;D型為緩慢恢復型,在12周內,PTA進行性升高至>40%,且TBil下降程度≥50%峰值水平,病情逐漸恢復,未發(fā)生死亡或肝移植;E型為緩慢持續(xù)型,在12周內,PTA仍≤40%,和/或TBil進行性升高或者下降程度<50%峰值水平,病情遷延未愈,但未發(fā)生死亡或肝移植[6-7]。
A型:病情進展快,應緊急或優(yōu)先考慮肝移植。人工肝治療的效果可能較差或者無人工肝干預的時機。B型:不需要肝移植??赡懿恍枰M行人工肝治療或較少次數的人工肝治療即可恢復。C型:可進入肝移植隊列,等待或擇期肝移植。人工肝治療的次數較多,但效果可能不理想,應爭取延長生存時間,使其成功過渡到肝移植。D型:應加強內科、人工肝和營養(yǎng)支持治療,促進肝臟再生,避免急于行肝移植。人工肝治療效果好,治療次數不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較多的治療次數[6-7]。
該臨床分型的臨床價值和意義在于:用關鍵的臨床常用指標,進行量化,簡便易行,避免了繁瑣的公式計算,實用性強;有利于對ACLF患者預后的判斷和決定是否行肝移植的決策;用于人工肝治療次數及療效的判斷;對各分型的臨床特征進行分析比較和機制研究。
雖然東西方ACLF人群病因學的差異導致ACLF發(fā)病的誘因、器官衰竭分布及預后有所差異,但是東西方學者仍不斷探索和完善符合ACLF疾病特征的具有全球包容與統(tǒng)一性的認知體系。本文中基于ACLF起病表現(xiàn)提出的Ⅰ型和Ⅱ型ACLF臨床分型與動態(tài)轉歸分型并不矛盾,前者是著重強調起病初器官衰竭的分布特征,針對東西方學者對ACLF疾病特征的定義存在的差異進行疾病“本末相順”的概括;后者是基于臨床轉歸的動態(tài)分型標準,著重點是動態(tài)變化、變化時限和臨床轉歸。新視角的兩種ACLF臨床分型,有利于臨床醫(yī)生在ACLF臨床管理路徑中制定個體化診療策略,判斷疾病預后和肝移植緊迫性,從而更高效合理利用醫(yī)療資源;有利于加強國內外學者對ACLF的認識和探索,縮小分歧,力求達成共識。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董金玲負責撰寫文章;陳煜負責構思文章,指導撰寫文章并最終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