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華,呂文欣,李藝,李萍
(中國藥科大學天然藥物活性組分與藥效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09)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導致腦組織受損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1]。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系統(tǒng)分析顯示:在全球范圍內(nèi),腦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11.6%;同時也是引起殘疾的第三大原因[2-3]。腦卒中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和社會負擔。腦卒中包括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IS)和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hemorrhagic stroke,CH),其中IS 的發(fā)病率更高,占腦卒中總數(shù)的60% ~ 80%[4]。因此,研究IS 的病理生理過程,建立完善的IS 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代謝組學是系統(tǒng)性研究代謝物的一種手段,通過研究內(nèi)源性代謝產(chǎn)物種類、數(shù)量的改變及其變化規(guī)律,可以全面地表征生物體整體功能狀態(tài)的變化。目前,代謝組學已廣泛應用于生理病理過程研究[5]、疾病診療[6-7]、藥物機制研究[8-9]等領域,并取得了矚目成果。在對于IS 的研究中,代謝組學可發(fā)現(xiàn)IS生物標志物,有助于IS 的快速準確診斷;代謝組學還適用于中藥治療IS 的研究中,有助于揭示中藥治療IS 的藥效物質、配伍原理和作用機制,推動IS診治體系的進一步發(fā)展(見圖1)。本文就近年來代謝組學在IS 診斷和中藥治療研究中的應用進展作一綜述,以期為IS 診治體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參考。
圖1 代謝組學在缺血性腦卒中診斷和中藥治療研究中的應用Figure 1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metabolomics”或“metabonomics”或“metabolome”或“metabolic profile”和“stroke”或“cerebral ischemia”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為關鍵詞,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 數(shù)據(jù)庫篩選2011 年1 月至2022年4 月發(fā)表的文獻,排除綜述、評論、會議記錄等,共得到118 篇對于IS 進行代謝組學研究的實驗性文章。
對上述118 篇文獻的基本信息進行初步整理與分析,統(tǒng)計了發(fā)表時間、研究對象、研究方式、分析平臺、生物樣本、研究設計等信息,繪制了IS 代謝組學研究文獻統(tǒng)計分析圖。IS 代謝組學的研究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見圖2A),其中52 篇文章使用IS 患者的樣本進行代謝組學分析,65 篇文章分析了IS 動物模型產(chǎn)生的樣本,1 篇文章對IS 患者和動物樣本同時進行了分析[10]。IS 代謝組學研究中,研究方式以非靶向研究居多,部分文獻使用了靶向研究方式或非靶向結合靶向研究;研究平臺以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LC-MS)為主,其次是核磁共振(NMR)。從IS 患者中獲得的研究樣本多為血液,部分為尿液,個別文獻對腦血栓組織進行了代謝組學分析[11-12]。對IS 動物模型進行的代謝組學研究中,血液、腦組織是使用較多的樣本,尿液、腦脊液也得到一定的研究(見圖2B)。
圖2 缺血性腦卒中代謝組學研究文獻統(tǒng)計分析圖Figure 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metabolomics for ischemic stroke
對IS 患者進行代謝組學研究的52 篇文章中,有18 篇就IS 的診斷進行了研究討論[13-30],13 篇形成了用于IS 診斷的生物標志物模型(見表1)。對IS 動物模型進行代謝組學研究的65 篇文章中,有46 篇與中藥活性成分、中藥提取物或中藥制劑治療IS 相關。
表1 代謝組學在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研究中的應用Table 1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由于IS 發(fā)病后病情緊急、病灶隱匿,對IS 患者進行快速準確的評估、診斷和再灌注治療至關重要。目前,IS 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對患者病史、身體詢問,以及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等手段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檢查[31]。然而,這些檢查過程復雜、耗時長、成本高,并且由于患者的病情緊急可能無法及時進行,可用性有限。
腦缺血會導致腦組織局部代謝和全身代謝的改變,為IS 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代謝組學識別和監(jiān)測IS 過程中存在的生物標志物,將有助于IS的診斷、預后和治療策略的制定。如表1 所示,已有多項基于IS 患者的代謝組學研究,并報告了一系列與IS 診斷相關的生物標志物。
在急性腦卒中的情況下,理想的生物標志物將能夠準確、快速、客觀地診斷疾??;代謝組學能以高通量方式檢測到可以穿過血腦屏障的代謝物,是發(fā)現(xiàn)IS 生物標志物的有力工具。
Jiang 等[13]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UPLC-TOF-MS)獲得了67 名IS 患者和62 名健康對照者(normal control,NC)的血清代謝譜;通過多變量統(tǒng)計分析,將單碳循環(huán)中的一系列內(nèi)源性代謝物如葉酸、半胱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確定為IS 的潛在生物標志物;建立了基于偏最小二乘-K 最近鄰算法(PLS-KNN)的預測模型來區(qū)分IS 患者和NC,平均準確率達到100%。Liu 等[14]對包含80 個人血清樣本(40 個IS和40 個NC)的訓練集進行全局代謝分析,確定了26 種代謝物的顯著變化。在此基礎上,使用多種算法過程建立了一種由絲氨酸、異亮氨酸、甜菜堿、PC(5∶0/5∶0)和LPE(18∶2)組成的IS 生物標志物模型,表現(xiàn)出將IS 與NC 區(qū)分開的潛力。在訓練集和測試集中,該模型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 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988 和0.971,模型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好。Wang 等[15]招募了40 名IS患者和29 名性別年齡匹配的NC,進行血清代謝組學研究。該研究結果顯示,與NC 相比,IS 患者血清代謝譜表現(xiàn)出顯著的擾動,主要與氨基酸代謝相關;酪氨酸、乳酸和色氨酸被篩選為一組潛在的IS生物標志物,具有通過分類和回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RT)診斷IS 的高精度(91.7%)表現(xiàn)。Huang 等[16]對30 名IS 患者和17 名NC 的血漿樣品進行UPLC-Q/TOF-MS 分析,獲得了8 種IS 生物標志物,包括鞘氨醇、2-酮丁酸、十四烷二酸、二十二碳三烯酸、谷氨酰胺、植物鞘氨醇、LPE(0∶0/22∶0)和焦谷氨酸。ROC 結果顯示,8 個生物標志物的AUC 均大于0.7,用于IS 早期診斷的準確率、特異性和敏感性均較高。Sun 等[17]從30個IS 和30 個NC 血清代謝譜中,鑒定出12 種具有顯著變化的代謝物。對這些代謝物的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研究顯示,尿酸、鞘氨醇和腎上腺素乙醇酰胺被篩選為IS 的潛在生物標志物,三者構成的模型ROC 曲線的AUC 為0.941。
改革開放以來,農(nóng)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青年勞動力涌入城市發(fā)展,然而他們的孩子卻在農(nóng)村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關乎中國未來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問題,亟待解決。希望通過這篇調(diào)查研究,能夠給人們一些啟示,喚起全社會對義務教育階段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重視,使農(nóng)村孩子的教育問題得到改善。
使用MetaboAnalyst 工具對已報道的IS 診斷生物標志物進行代謝途徑分析(見圖3),顯著富集到氨酰-tRNA 生物合成,甘氨酸、絲氨酸和蘇氨酸代謝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謝等代謝途徑中,這些代謝途徑與IS 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代謝組學研究為IS 的病理過程和臨床診斷提供了新的見解,建立的生物標志物模型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為未來IS的診斷或治療策略的開發(fā)提供了基礎。
圖3 用于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的生物標志物的代謝途徑分析圖Figure 3 Pathway analysis of biomarkers for ischemic stroke diagnosis
IS 與CH 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臨床表現(xiàn),例如偏癱、失語和其他神經(jīng)功能缺損等;在循環(huán)代謝中也有相似的特征,比如精氨酸水平升高。然而,IS和CH 的病理起源不同,治療策略差異也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因此,由于發(fā)病機制、治療和預后的顯著差異,對IS 與具有相似癥狀的疾病進行快速準確地區(qū)分和診斷至關重要。
Hu 等[23]靶向測定了129 名IS 患者和73 名CH患者干血斑樣品中氨基酸和肉堿的含量。該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與CH 相比,IS 患者血液中天冬酰胺、瓜氨酸、亮氨酸等多個氨基酸含量顯著升高。該模型包含天冬酰胺、甲基巴豆酰肉堿、精氨酸/鳥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和組合肉堿/瓜氨酸6 個參數(shù),AUC 為0.873,并且在40 名IS 患者的獨立集合中,準確預測率達到79.07%。這些結果表明,量化6 種氨基酸和6 種肉堿代謝物對于區(qū)分IS 和CH 具有一定的幫助。Sun 等[24]對38 名診斷明確的IS 患者和46 名有眩暈頭痛癥狀的非卒中患者進行了靶向代謝組學研究,共測量了58 種代謝物,通過模式識別算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鈮A是區(qū)分IS 和眩暈患者的主要代謝物,精氨酸及尿素循環(huán)代謝物對IS 和眩暈患者的區(qū)別也有一定的貢獻。基于數(shù)據(jù)模式重組的特征,使用二元邏輯模型建立了包含精氨酸、精氨酸/鳥氨酸、瓜氨酸/精氨酸、十八碳烯酰肉堿、羥基丁酰肉堿和棕櫚酰肉堿在內(nèi)的生物標志物模式,在IS 鑒別診斷中AUC 為0.89。Tiedt 等[25]研究了早期代謝變化在區(qū)分IS 和卒中模擬?。╯troke mimics,SM)中的效用,結果表明對稱二甲基精氨酸、不對稱二甲基精氨酸、硫酸孕烯醇酮和腺苷在區(qū)分IS 患者和SM 患者方面表現(xiàn)出很高的準確性。這4 個代謝物在驗證樣本中AUC 為0.90,甚至優(yōu)于常規(guī)診斷中使用的多模式顱腦CT(AUC =0.80)。
這些研究為區(qū)分IS 和其他具有相似癥狀的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據(jù),上述氨基酸和肉堿的含量與比例在IS 快速準確的鑒別診斷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的用于急性IS 患者的治療劑,然而t-PA 在使用中存在治療窗狹窄的局限性、再灌注損傷引起的不良反應和出血轉化等潛在風險[32-33]。目前,臨床上尚無用于IS 綜合治療的有效藥物,尋找和發(fā)展抗IS 的有效藥物和治療策略迫在眉睫。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作用特點,在綜合治療IS 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34-36]。多種中藥(如丹參、川芎等)、中藥復方[如黃連解毒湯(Huang-Lian-Jie-Du-Decoction,HLJDD)、補陽還五湯等]、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七十味珍珠丸(Qishiwei zhenzhu pills,QSW)等]和中藥提取物(如銀杏葉提取物、蒺藜總皂苷等),已被報道可以通過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抑制興奮毒性等途徑發(fā)揮神經(jīng)保護作用,改善IS 引起的腦損傷[37-39]。這些中藥在臨床應用中療效顯著,但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尚不夠明確,限制了其進一步的發(fā)展。
代謝組學能夠從整體水平研究病理狀態(tài)下和藥物干預后內(nèi)源性代謝物種類、數(shù)量的改變及其變化規(guī)律,從而系統(tǒng)地解析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與藥物治療作用的復雜機制。代謝組學集整體性、動態(tài)性、綜合性分析于一體,符合中醫(yī)藥治療的整體觀、辯證觀,在中藥治療IS 的研究中應用愈來愈多。
中藥藥效物質研究是闡釋中藥整體功效及作用本質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開發(fā)中藥相關產(chǎn)品、指導中藥臨床應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代謝組學在中藥的整體作用評價和藥效物質研究中具有潛力和適用性[40]。HLJDD 由黃連、黃芩、黃柏和梔子4 味中藥組方構成,是著名的清熱解毒方劑,已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中醫(yī)臨床實踐中用于治療IS。Zhang 等[41]為探討HLJDD 中4 味中藥治療IS 的最佳藥物比例和協(xié)同機制,采用正交實驗設計,使用全局代謝組學結合相關網(wǎng)絡分析的方法,證明HLJDD 的最佳比例為6(黃連)∶4(黃芩)∶1(黃柏)∶3(梔子)。代謝組學的綜合效應評價和病理指標評估均顯示出,這一配伍比例對大鼠大腦中動脈閉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具有最強的治療效果。
Zhang 等[42]使用代謝組學的方法進一步探討HLJDD 和其中3 個主要成分黃連素、黃芩苷和梔子苷對IS 的治療作用和機制。通過使用質子核磁共振(1H-NMR)的代謝組學方法描繪了MCAO 大鼠血清和腦提取物的代謝譜變化,結合相關網(wǎng)絡分析,揭示了HLJDD、黃連素、黃芩苷和梔子苷通過改善代謝紊亂和調(diào)節(jié)氧化應激、神經(jīng)元自噬和炎癥反應來治療IS 的有效性。該研究初步證明了黃連素、黃芩苷和梔子苷是HLJDD 發(fā)揮抗IS 作用的部分藥效物質,基于這三者的抗IS 藥物具有開發(fā)潛力。
冰片是一味芳香開竅中藥,具有芳香走竄、引藥上行的作用特點。在IS 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冰片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形成了麝香-冰片、丹參-冰片、川芎-冰片等君使配伍組合,開發(fā)了醒腦靜注射液、丹參片、速效救心丸等多種藥物。代謝組學研究有助于探討君使藥對的配伍機制,為中藥治療IS 的配伍原理和引經(jīng)理論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李歡等[44]基于氣相-質譜聯(lián)用(GC-MS)的代謝組學獲得了麝香-冰片配伍干預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漿代謝物圖譜,從代謝調(diào)節(jié)的角度初步揭示了麝香-冰片配伍發(fā)揮腦保護作用的潛在機制。與MCAO 大鼠相比,麝香-冰片配伍給藥后血漿中類脂類和氨基酸類代謝物的含量明顯升高,總體血漿代謝表型往正常大鼠代謝狀態(tài)的方向發(fā)生改變;表明麝香-冰片配伍干預能調(diào)節(jié)MCAO 大鼠的氨基酸代謝途徑,并糾正整體代謝網(wǎng)絡的紊亂,為麝香-冰片配伍治療IS 提供了科學依據(jù)。Duan 等[45]進行了代謝組學結合病理學研究,評價了丹酚酸B 及丹酚酸B-冰片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并初步闡述了丹酚酸B-冰片配伍的科學內(nèi)涵和作用機制。該研究表明,丹酚酸B 可通過改善能量代謝、脂質代謝、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來改善MCAO 引起的腦缺血損傷;冰片配伍可以增強丹酚酸B 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其作用可能與減弱腦缺血大鼠鞘脂代謝途徑有關。
刺五加和天麻均是廣泛用于治療IS 的中藥。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和基于德爾菲法的專家問卷調(diào)查分析,Zhou 等[46]發(fā)現(xiàn)刺五加-天麻組合具有治療IS 的臨床和藥用價值;但刺五加配伍天麻的聯(lián)合治療IS 的效果并未得到驗證,作用機制也尚不明確。Lin 等[47]通過進行轉錄組學與代謝組學的結合分析發(fā)現(xiàn),刺五加-天麻可以通過靶向調(diào)節(jié)苯丙氨酸代謝、嘧啶代謝、鞘脂代謝和蛋氨酸代謝等途徑來預防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為刺五加和天麻的功效與配伍使用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撐,為刺五加-天麻的進一步組合開發(fā)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治療特點,中藥的整體性作用在單一機制的藥理模型和分子水平上難以得到全面的展示。代謝組學通過分析內(nèi)源性代謝物的變化規(guī)律,篩選與疾病和藥物作用相關聯(lián)的代謝標志物及代謝途徑,在揭示中藥治療疾病的作用機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Li 等[48]使用1H-NMR 的代謝組學方法探討了何首烏對MCAO 大鼠的保護作用,并闡明其潛在作用機制。該研究發(fā)現(xiàn)IS 大鼠腦組織中葡萄糖、蛋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富馬酸等代謝物的含量顯著增加,而谷胱甘肽(GSH)、N-乙酰天冬氨酸(NAA)、煙酰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葡萄糖)、抗壞血酸等含量顯著降低;低劑量和高劑量的何首烏治療可部分逆轉這些受干擾代謝物的含量變化,提示其可通過調(diào)節(jié)能量代謝和氨基酸代謝、減輕氧化應激和炎癥,來改善IS 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損傷。Wang 等[49]通過血漿代謝組學研究天麻對IS 大鼠的保護作用和治療機制,基于UPLC-Q/TOF-MS 檢測到43 種與天麻治療相關的血漿代謝物。天麻治療后IS 大鼠血漿中花生四烯酸、L-組氨酸、鞘氨醇、胸腺嘧啶、亞精胺和脫氧胞苷的含量發(fā)生顯著回調(diào),表明天麻可通過調(diào)控花生四烯酸代謝、組氨酸代謝、嘧啶代謝、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謝、鞘脂代謝和甘油磷脂代謝等途徑來改善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
參歸三圣散(Shengui sansheng san,SSS)是由人參、當歸、肉桂配伍組成的中藥名方,用于抗IS 治療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Luo 等[50]對MCAO大鼠腦脊液進行代謝組學研究,共鑒定出88 種內(nèi)源性代謝物,主要參與檸檬酸循環(huán)、脂肪酸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謝等代謝途徑。經(jīng)SSS 處理后腦脊液中檸檬酸鹽含量顯著增加,表明SSS 抗IS 機制可能與檸檬酸循環(huán)有關。結合腦組織中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GLUT3)、單羧酸轉運蛋白(MCT1)、乙酰輔酶A 合成酶(ACS)和檸檬酸合成酶(CS)的表達變化,發(fā)現(xiàn)SSS 干預可促進檸檬酸循環(huán),增強葡萄糖的供應、運輸和利用,進而產(chǎn)生大量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改善缺血后腦組織的能量缺乏,發(fā)揮改善神經(jīng)功能的抗IS 作用。腦心通由黃芪、赤芍、丹參、當歸、川芎等16 味中藥組成,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Liu 等[51]基于UPLC-Q/TOF-MS 的血漿代謝組學研究,通過多變量和單變量統(tǒng)計分析,確定了MCAO 大鼠血漿中28 個生物標志物,顯著富集到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代謝、脂質代謝、氨基酸代謝等途徑。其中,谷氨酰胺、PE(17∶0)和多種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水平在腦心通給藥后顯示出回歸正常的趨勢,提示腦心通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谷氨酰胺代謝和脂質代謝發(fā)揮抗IS 作用。QSW 是著名的藏藥制劑,由珍珠、檀香、降香、西紅花、牛黃、麝香等加工制成,具有安神鎮(zhèn)靜、通經(jīng)活絡、調(diào)和氣血、醒神開竅的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卒中、癲癇等中樞神經(jīng)疾病。QSW 配方復雜,有效物質和作用機制尚不清楚。Xu 等[52]通過GC-MS 代謝組學研究了QSW 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的保護作用和潛在機制,共鑒定出甘油、肉豆蔻酸、1-甲基-2-吡咯烷酮等11 種受QSW 影響的血漿差異代謝物,提示QSW 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脂質代謝、脂肪酸代謝等途徑發(fā)揮保護大腦、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膠質細胞的抗IS 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文獻報道了使用代謝組學研究刺五加葉[53]、黃連解毒湯[54-55]、腦得生[56-57]、苦碟子注射液[58-59]等中藥或中藥制劑治療IS 的潛在作用機制。
IS 是一種病理機制復雜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通過代謝組學的研究,挖掘出了多種用于IS 診斷的生物標志物,建立了多個IS 與其他相似疾病區(qū)分的模型,推動了IS 快速、準確診斷的發(fā)展[60]。代謝組學還應用于單味中藥、中藥藥對及中藥復方治療IS 的研究中,充分發(fā)掘了中藥抗IS 的藥效物質基礎、配伍原理和作用機制,推動了中藥防治IS 的進展。代謝組學技術在IS 診斷和中藥治療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有助于完善IS 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體系的建立。
然而,代謝組學在疾病和藥物研究中仍有發(fā)展的空間。首先,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在進行代謝組學研究時使用的檢測技術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存在差異,使得數(shù)據(jù)之間的交流和集成整合變得比較困難。因此,建立標準化的代謝組學研究流程和完善的代謝物數(shù)據(jù)庫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代謝組學只能解決藥物藥效機制研究中的一部分問題,需要與藥理學、生物信息學等其他學科交叉聯(lián)用來獲得更加全面綜合的理解?!肮δ艽x組學”通過對差異代謝物及其上下游相關的酶、基因等進行功能驗證,更好地闡釋了生物學分子本質,更全面地反映了機體的狀態(tài),為疾病診療及藥物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來,隨著代謝組學分析檢測技術的發(fā)展和數(shù)據(jù)集成整合方法的進步,代謝組學在其他疾病和藥物研究領域中勢必取得更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