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坤
[摘? 要] 《局外人》作為加繆的代表作集中體現(xiàn)了他荒誕文學的創(chuàng)作特點,小說主人公默爾索以特立獨行和叛逆的性格成為對抗荒誕世界的“反英雄”。默爾索的反叛體現(xiàn)在他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態(tài)度上,而這是他對自己主體性的建構(gòu),是從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中抽離出來的找尋本真自我的過程。人物的反叛行為是主體建構(gòu)的手段,而外部世界的荒誕是主體從迷失走向重構(gòu)的原因,兩者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了小說的意義和價值,也承載著加繆荒誕文學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局外人》? 荒誕? 反叛?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20-0054-04
《局外人》中,加繆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傳統(tǒng)道德觀念相悖的世界,整個故事圍繞著一個看似普通的中年男人默爾索展開。小說描寫了默爾索從母親去世到自己被判處死刑的過程,其中第一部分寫了默爾索對母親、愛人和朋友的特立獨行的態(tài)度,第二部分寫默爾索失手殺人后在法庭上的表現(xiàn)。兩個部分都體現(xiàn)出了他對待周圍事物包括自己的死亡的漠然,他用這種漠視和無所謂的態(tài)度去反抗周圍的一切,這種對抗的結(jié)果是他的死亡,但也正是他的死亡使他找到了本真的自我,他的主體性構(gòu)建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完成。
一、反叛:主體性構(gòu)建的途徑
“局外人”即“荒誕的人”,具有孤獨、古怪、沉默、冷漠等外在特征,人們很容易在人群中認出他們[1]。因此默爾索必然與公眾產(chǎn)生沖突與對抗,而反抗是默爾索這一形象所承載的意義的體現(xiàn)。默爾索的反叛從三個各方面體現(xiàn),分別是對感情的冷漠、對生活的無所謂和對死亡的淡然,這三個方面涵蓋了默爾索對待自身、與他人的關系以及社會生活的反叛態(tài)度,默爾索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本真自我的追求。
1.對感情冷漠
默爾索是普通的公司職員,小說以他的第一人稱視角展開,從默爾索的母親昨天去世開始。小說開篇默爾索說道:“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盵2]默爾索說母親去世這件事的語氣相當冷漠,完全與常人不同。母親是默爾索唯一的親人,常人聽到這個噩耗會流露出悲傷的情緒,但對默爾索來說,這個消息就像新聞報道中的一個陌生人的死亡一樣。在守靈的那天夜晚,默爾索看著前來守靈的陌生人,只覺得困倦和疲憊,他腦海中想的是他喝的一杯加牛奶的咖啡很好,如果沒有發(fā)生這樣的事,到外面走走也會很高興。在下葬的過程中,默爾索感到又累又熱,因為他穿著黑色大衣,而且太陽很大。之后,默爾索去了海邊,和他的一位女同事瑪麗約會,他們看了搞笑電影,游了泳,很快就發(fā)生了關系。當瑪麗知道默爾索的母親剛?cè)ナ罆r,她也嚇了一跳。母親的葬禮似乎與他無關,就像是一個陌生人的死亡。默爾索繼續(xù)過著普通人的生活,走在街上,喝著咖啡,看著路人。默爾索顯然是一個冷血的人,他的行為違背了人類的道德觀念。
對于愛情和友情,默爾索的態(tài)度同樣冷漠?,旣悊柲瑺査髟覆辉敢馊⑺麉s說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默爾索不愛瑪麗,或者說他根本不在乎什么是愛。當他的鄰居雷蒙提到想和默爾索成為朋友時,他的回答仍然是無所謂。 默爾索并沒有把友情、愛情這些事情當作他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對他來說沒有什么是重要的。然而,人們并不知道默爾索對朋友或戀人的標準是什么,也許他真的需要朋友或戀人,但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這些方面的情感需求。
2.對生活無所謂
默爾索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所以母親的死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為“這遲早會發(fā)生”[2]。母親的葬禮結(jié)束后,默爾索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這又將是一個忙碌的星期天,媽媽已經(jīng)下葬了,明天我還要去上班,生活總是一如既往,沒有什么變化”[2]。默爾索似乎并不滿足于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對什么事都抱持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所以他不在乎是否應該娶瑪麗,是否應該和雷蒙成為朋友。從母親的葬禮回來后,他為自己請了四天假,這讓老板很不高興,而默爾索卻認為葬禮安排在昨天并不是他的錯。加繆詳細描述了默爾索在葬禮后做的事:去游泳、與瑪麗見面、談戀愛。默爾索在街上閑逛,看著嬰兒車里的孩子在笑,煙店老板把椅子放在門外并癱坐在椅子上,電車上坐著一群在體育場看完比賽回家的人。對默爾索來說,生活就像一個輪回,他對工作沒有激情。默爾索的老板想談談他在巴黎設立一個辦事處的計劃,并詢問默爾索的意見,這項工作可以讓默爾索住在巴黎,并且每年都有旅游假。他對這項提議的態(tài)度仍舊是無所謂,他認為他沒有理由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人們永遠也無法改變生活,什么樣的生活都差不多?!盵2]默爾索對生活沒有任何興趣和激情,在這個層面上,他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他拒絕有任何情感體驗,似乎認為自己是一件東西而不是人。在感情問題上如此,對待自己的死亡問題上,默爾索同樣冷漠淡然。
3.對死亡淡然
小說的第二部分寫默爾索因為在海灘上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而被起訴,陽光太刺眼,他不小心殺死了那個人。默爾索在被捕后接受了幾次審判,他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罪行,甚至拒絕請律師辯護,是法庭為他派了一位律師。在預審法官面前,默爾索一如既往地像個局外人,他平靜地回答法官的問題或保持沉默。在監(jiān)獄里,默爾索只想著如何度過這樣無聊的生活,因為他沒有煙抽,沒有女人可以交往,他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罪犯身份。
開庭那天,所有審判都圍繞著他對母親之死的態(tài)度展開,仿佛這里不是審判殺人犯的法庭,而是批判他不愛母親的道德法庭。母親療養(yǎng)院的院長和里面的老人說默爾索沒有表達出任何悲傷的情緒,并復述了他在守靈之夜喝牛奶、咖啡和抽煙的經(jīng)歷?,旣惡湍瑺査鞯泥従酉霝槟瑺査鬓q護,但他們的證詞卻成了默爾索不道德的證據(jù)。默爾索的形象便變成了一個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游泳、與女人發(fā)生不正當關系、做放蕩無恥的勾當?shù)膲娜?。整個審判的進展與謀殺案無關,而是對默爾索靈魂的追問。默爾索認為人們一直在研究他的靈魂,但實際上他沒有靈魂,沒有人性,沒有道德原則。默爾索表明了他對審判的態(tài)度,那就是不在乎。在審訊過程中,默爾索始終保持著局外人的姿態(tài),即使當法庭庭長宣布將砍下他的頭顱并示眾時,他也只是考慮了一會兒,在被問及是否有話要說時,他說:“沒有。”[2]
從整個故事來看,這個人似乎什么都不在乎,普通人的情感和行為準則與他格格不入,至少在他大多數(shù)人的眼中,他絕對是個毫無人性的人。每個人都批評默爾索是一個冷漠的人,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面對自己的死亡,他也持有一種特殊的態(tài)度,比如三次拒絕神父為他懺悔。由此可見,默爾索的冷漠淡然是由內(nèi)而外的,并非強行偽裝出來的,對死亡的無謂態(tài)度將他的反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內(nèi)心反叛的意志正是他對抗荒誕世界,建構(gòu)自身主體的依托。
二、荒誕:主體性建構(gòu)的原因
荒誕是指一種極不合理的現(xiàn)象,有時,它指的是人類的生活狀態(tài),即愚昧和混亂。這個詞與荒謬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含義。關于荒誕的觀點遍及哲學、文學和神學等不同領域。這個詞流行起來并吸引眾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是在 20 世紀初,當時,世界經(jīng)歷了巨大動蕩,包括世界大戰(zhàn)和經(jīng)濟危機等,一些關于人和社會的觀點或問題被提出來,刺激了知識分子的思考,于是荒誕這一概念就在這個歷史階段出現(xiàn)了,荒誕派這個文學創(chuàng)作流派也在此時出現(xiàn)?;恼Q派是以荒誕為主題的哲學術(shù)語,荒誕在哲學上是指人與世界或社會的沖突。荒誕派哲學家認為,世界是無情的、冷漠的,一個人無論如何為自己的夢想或某件事情而奮斗,最后都會發(fā)現(xiàn)是徒勞的,焦慮和嘔吐是人與世界相處時的狀態(tài)[3]。20 世紀的不同哲學團體都有這樣的荒誕觀,如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它們的出現(xiàn)是因為當時人類的困苦處境。虛無主義哲學幾乎否定了一切積極的東西,包括人類追求的意義和個人追求意義的愿望的價值。
然而,存在主義哲學卻對這種意義持有不同的看法。盡管存在主義者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類是痛苦的,但他們并不反對個人追求意義。法國著名存在主義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讓-保羅·薩特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存在主義觀點,即 “存在先于本質(zhì)”,也就是說,一個人首先要存在,然后才能通過一些“選擇”來決定他是誰。在薩特的理論中,個人的意義在于他在生活中的選擇,因此選擇對于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應該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加繆是存在主義的另一位重要哲學家和作家,盡管他自己否認這一點。加繆相信,在這個混亂而荒誕的世界里,人性將引領人類走向正確而有意義的方向。
受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20 世紀的一些文學作品帶有荒誕的特征,一些作家在小說和戲劇等文學作品中找尋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方法。他們在作品中使用了奇特的手法,或在小說或戲劇中創(chuàng)造了不同尋常的情節(jié)。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誕劇的代表作之一,劇中充滿了特殊的寫作技巧,如枯燥的情節(jié)和對話、簡單裸露的場景、滑稽夸張的人物行為等。觀眾初看此劇,似乎覺得毫無意義、枯燥乏味。然而,作者故意用這種荒誕的寫作方式來創(chuàng)作這部劇,是為了描繪人類生存現(xiàn)狀的艱難,無聊的行為和對話是全人類的寫照??ǚ蚩ㄒ灿绊懥思涌姷膶懽?,“讀者不會不為加繆的著作與卡夫卡的著作之間的相似之處而感到驚訝”[4],默爾索同卡夫卡筆下的人物十分相似,格里高爾和默爾索都是小職員,約瑟夫·K和默爾索都經(jīng)歷了法庭審判,在法庭審判中都被視為局外人[1]。加繆在他幾乎所有作品中,尤其是在《西西弗斯的神話》和《局外人》中,都描寫了社會的荒謬。加繆相信個人的人性,相信他們能夠在荒謬的世界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他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主義者,盡管他自己否認這一點。他眼中的社會依然混亂、殘酷,但并不是沒有希望的。加繆不只是為了批判社會的荒謬,也想描寫人性的某些方面,他將典型的藝術(shù)形象置于荒誕的環(huán)境中,而不是簡單地肯定和贊頌個人的行為。加繆借默爾索的反叛來找尋心中的自我,這也是默爾索這個藝術(shù)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三、真我的追求:主體性的實現(xiàn)
整部小說的情節(jié)非常簡單,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圍繞默爾索母親的葬禮以及葬禮前后他的一系列行為展開的;第二部分寫了默爾索無意中殺死一名阿拉伯人以及有關這起刑事案件的線索。默爾索的這些行為都讓他與眾不同,成為一個“反英雄”。對于默爾索來說,他的行為并沒有錯,比如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還和瑪麗發(fā)生了關系,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天還看了搞笑電影,等等,他沒有犯法,也沒有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小說中的人對默爾索沒有惡意,默爾索也是如此。在審判的過程中,大家指出默爾索在母親葬禮上的表現(xiàn)和態(tài)度,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并沒有編造故事來證明默爾索有罪。對默爾索來說,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做出了選擇,但他在社會中被視為異類,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是簡單的是非對錯,而是個體與公眾之間的對抗,是個體在公共世界中找尋自我的過程。
加繆在這部小說中完美地表達了他的存在主義觀點。從表面上看,默爾索之所以被社會視為怪人,是因為他的行為和對生活、情感的態(tài)度違背了普遍常理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他對母親葬禮的態(tài)度和葬禮后的表現(xiàn)是不道德的,這個冷血的人應該受到批判。然而荒謬的是,在庭審過程中,與他的不道德相比,刑事案件居然顯得并不重要了??墒?,默爾索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種“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或者說,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不道德嗎?
加繆在這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象征性的形象,通過這個形象探討了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這個形象在某些方面是荒誕的,但卻反映了人面對生活的另一種選擇。通過整個故事,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默爾索并非對感情完全無動于衷,并非什么都不在乎。他愛他的母親,即使在她的葬禮上,他沒有哭泣,當他看到瑪麗和朋友們在海灘上玩耍的溫馨場景時,他有了結(jié)婚的念頭。他也有人類的正常感情,只是他不想表現(xiàn)出來。這種態(tài)度其實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抗和對自我的一種追求,他討厭社會規(guī)定的生活方式,社會將不遵守規(guī)則的人放在敵對的一邊,用“正義”的輿論攻擊他。對于默爾索來說,他并不想凸顯自己在社會中是多么的特殊,他只是一個想要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人,想要擺脫普通社會規(guī)范的控制。因此,默爾索被視為怪人并不是因為他冷漠或不道德,而是社會不允許這種不守規(guī)矩的人存在。
對默爾索來說,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不愿意跟隨大眾的行為方式,展現(xiàn)道德要求的情感。這一刻,默爾索實現(xiàn)了內(nèi)心的自由,即本真自我?!白杂墒侨说谋拘浴盵5],自由也象征著主體性的實現(xiàn),自由的人即具有主體性的人[6]。
四、結(jié)語
默爾索的行為和態(tài)度彰顯著他對社會的反叛和對內(nèi)心真實的渴望與追求。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愿意跟隨大眾在傳統(tǒng)的倫理規(guī)則中表露情感?!毒滞馊恕肥且徊刻接懭说纳鏍顟B(tài)問題、展現(xiàn)作者存在主義思想的小說,默爾索的形象不僅是那些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的代表,也是那些決定以獨特方式過自己生活的人的榜樣。加繆通過默爾索的形象,探討了人的生存狀態(tài),并提出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一個人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他自己的選擇,即薩特所說的“自由選擇”,而這種選擇往往伴隨著荒誕性。在大眾眼中,默爾索是一個荒誕的人,而在默爾索眼中,整個社會都是荒誕的。但他選擇在荒誕中堅持自己,在不斷的選擇中建構(gòu)自身的主體性,實現(xiàn)對本真內(nèi)心的追求,這是《局外人》小說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楊建.“局外人”形象再審視[J].當代外國文學,2018(4).
[2] 加繆.局外人[M].柳鳴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 高宣揚.存在主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4] 威爾遜.局外生存[M].呂俊,侯向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5]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 第1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6] 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 洛特曼.加繆傳[M].肖云上,陳良明,錢培鑫,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
(特約編輯 劉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