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亨利希·曼是德國重要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于一九零五年發(fā)表的小說《垃圾教授》以威廉二世在位期間的德意志帝國的頹廢社會生活為背景,以中學教授拉提和其學生的沖突為主線,用諷刺的文筆,批判了資產(chǎn)階級的虛偽與妥協(xié)性。本文從弗里德里?!つ岵傻牡赖屡兴枷氤霭l(fā),從“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兩個方面分析以教授拉提和學生洛曼為代表的人物特性,揭示了統(tǒng)一的德意志帝國繁榮盛景之下的結構性矛盾與統(tǒng)治階級試圖對青年一代施行精神與思想奴化教育的真相。
[關鍵詞] 尼采? 道德批判 《垃圾教授》 亨利?!ぢ?/p>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7-0030-07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是自由資本主義逐步走向壟斷資本主義的年代,資本主義制度逐漸暴露出其固有矛盾,無論是新興階級還是市民階層都開始對現(xiàn)有價值體系失去信心[1]。精神危機的爆發(fā),使越來越多人開始在對帝國的狂熱、對皇帝的崇拜、對資本的追求、對心靈頹廢的漠視中失去主見,成為帝國的提線木偶,“奴隸道德”已經(jīng)成了“時尚”的金科玉律。與此同時,大貴族與大資產(chǎn)階級們一邊掌握國家權力、操縱國家政治,一邊憑借國家工業(yè)化與資本化的進程掩蓋了工人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黨派之爭、社會資源與資本之爭,這種社會模式更加助長了強調(diào)順從、政治冷漠、對官僚制度的盲目忠誠的社會風氣。[2]。千百年來在歐洲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基督教道德,實際上是統(tǒng)治者為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在尼采看來,這一道德體系試圖阻礙甚至是為了清除人的“自由意志”[3],是奴隸的道德、頹廢的道德,是使人類精神遭到壓制的道德觀。因此,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價值”的想法,將傳統(tǒng)的基督教道德觀念視作影響人類精神的主要原因。尼采提出了“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的理念,即高貴者在于主動性與向上性,而卑鄙者在于被動性與向下性[4],甘愿接受奴化的精神。
尼采的道德批判相當尖銳,尼采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托馬斯·曼和亨利希·曼,成了曼氏兄弟的一種潛在的、批判現(xiàn)實的精神指引,正如亨利?!ぢ约核f:“我們樂于相信這位徹頭徹尾的個人主義者?!盵5]尼采的批判思想在亨利?!ぢ男≌f中得到了現(xiàn)實的具象化,作為當時最具有進步性的作家之一,亨利希·曼認為階級矛盾是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源,而作家則要反映社會現(xiàn)實以及一個時代的全部世界觀和價值觀。他不斷加強批判的力度和深度,諷刺像一把犀利的尖刀直刺德意志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教育制度,以及它的統(tǒng)治思想、社會基礎以及倫理道德[6]。秉持著這一理念,亨利希·曼才能在否定現(xiàn)有的政治與社會生活之后,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自己的政治道德立場,也正因此,他的批判力度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亨利希·曼于一九零五年發(fā)表的小說《垃圾教授》,借尼采的觀點對“奴隸道德”進行了批判,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譏諷與鞭撻,體現(xiàn)了他在軍國主義盛行與帝國主義狂熱的政治氛圍下的一種難得的冷靜。
一、否定、憎恨與報復的形象:以垃圾教授為例
《垃圾教授》的副標題為“一個暴君的滅亡”,而在那個時代,垃圾教授的存在絕不是個例,在亨利?!ぢ摹冻计汀分械娜宋锖账沽稚砩?,讀者同樣可以看到相似的人物特性,他們都是充滿奴性思維、維護奴性道德的人。正如書中描述垃圾教授的那樣:“懲罰人,毀滅人就是他的目的?!盵7]垃圾教授缺乏生命力和激情,沒有奮發(fā)有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創(chuàng)造的愿望,同時他又是奴隸道德的奉行者,以“禁止”與“否定”作為維護這一道德標準的方式。他們推崇的是善行與惡行的對立,以這種方式使自己變得道德。
對于高貴者,即“主人道德”的擁有者而言,好與壞并不等同于善與惡,“好”的概念更應該是一種天性使然,尼采認為,“好”的詞匯大多包含著不同一般的東西[8]。拉丁語中的“malus”,即“壞人,也就是在民族大遷徙之時生活在意大利土地上的居民”,而對于他們的征服者而言,則用“fin”來表示好人,這個詞語也表示金發(fā)的人,后來被用于表示貴族與高貴的人,拉丁語中用“Bonus”表示斗士,但是在更早的詞源“Duonus”中,這就變成了挑起爭端的人[9],那么作為被征服者的羅馬人所認為的善能夠等同于好嗎?顯然是不能的,對于壞與惡也是同理。
尼采痛斥傳統(tǒng)道德觀中的善惡觀,他說:“迄今以來使人變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盵10]垃圾教授自然是不道德的,他自己就是“奴隸道德”教育體制下的產(chǎn)物。他總是要求學生們寫下忠于職守、熱愛學校和熱愛從軍這類話語,因為這些符合“善”的行為,是被傳統(tǒng)道德體系所提倡的美德。他試圖將每個學生,或者說是每個聽從于他的學生,都變得一樣,這些學生不會反駁他,更不會反駁國家的意志。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寫道:“將自己的意志與他人的意志設為平等,這在某種粗略的、特定的意味上,是能夠成為個人之間的好禮教的……可是,一旦人們把這推廣開來,甚至在某種情況下將其作為社會基本原則,那么,它將立刻現(xiàn)出原形:他是否定生命的意志,是滅絕原則與衰敗原則。”[10]垃圾教授自然不會意識到這一點,他作為這一體制之下的教育者,這一身份還是其作為“暴君”的資本,他可以強迫大部分學生接受這種教育方式,極力否定和打壓反對這一教育方式的學生。由他所教授的《奧爾良少女》這一作品,成了他施展權威的工具,也是他培養(yǎng)“奴隸道德”思想的文化工具。尼采認為:“這些文化工具是人類的恥辱,源自對高貴的猛獸的恐懼?!盵8]垃圾教授出怪題刁難學生、關學生的禁閉,甚至故意不讓學生畢業(yè),他耍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要學生絕對服從于他的命令和指示。垃圾教授的權力是由國家的體制與國家所崇尚的道德觀念所賦予的,被賦予權力的個體再將其道德化,并且試圖將其用于規(guī)訓每一個人。
另一方面,他又是自以為是的“暴君”,垃圾教授具有極為病態(tài)的占有欲與控制欲,他對學生的統(tǒng)治欲來自他維護“奴隸道德”的立場,他將學生當作敵人,是自己的臣仆,而不是接受教育的人,就像貴族與統(tǒng)治階層將百姓當作自己的奴隸與生產(chǎn)工具一樣,一旦后者出現(xiàn)反抗的思想,那么就會立刻被他們視為僭越者與道德敗壞者,然后被否定、被消滅。尼采認為,“奴隸道德”始于人對外界、對他人、對非我的否定,而這種否定,就是“奴隸道德”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9]。
垃圾教授否定他的學生,憎恨反對他的人,而否定與憎恨就成為垃圾教授最大的行為動機?!八灾獙W生們在背后仇視他、欺騙他、憎恨他,因此他也把這些學生視為自己的頭號敵人?!睂θ谓桃呀?jīng)二十五年的垃圾教授來說,他已經(jīng)將所有的學生視作自己的統(tǒng)治對象,將學校視作自己的統(tǒng)治范圍。他與洛曼產(chǎn)生沖突的原因是洛曼一直藐視并且挑釁自己的權威,在他眼中,洛曼有點個性,叛逆而狡猾?!渡茞旱谋税丁分?,尼采這樣形容這類人:“奴隸的目光對于有權勢者的美德是忌憚的?!盵10]在這一點上,洛曼便是垃圾教授眼中的惡人,因為洛曼忤逆了他,而對學生進行懲罰與報復則是應當?shù)?。在小說中,當他發(fā)現(xiàn)洛曼的作文本上寫有獻給女演員羅莎·弗蕾莉的詩時,“垃圾教授執(zhí)意要和洛曼較量一下……他十分急切地要向洛曼證明:他最終是強者,并且要狠狠地教訓他”[7]。小說中著重描寫的三位學生是他眼中的勁敵,他們是狡猾和陰險的人物,而且一直對垃圾教授這位“暴君”進行著地下斗爭,“要么是個身強力壯的笨小子,暴君可以以自己智力上的優(yōu)勢,使他永遠處于茫然的狀態(tài),這就是封·埃爾楚姆;洛曼則不然,他似乎要對這位暴君表示懷疑”[7]。也就是說,比起被稱作是“垃圾教授”,他認為學生對自己的漠視與懷疑才是威脅和動搖了自己的地位。垃圾教授和那個時代無數(shù)的人一樣,循規(guī)蹈矩地過著市民生活,他的生命力在消逝,卻十分強調(diào)自身的統(tǒng)治權力,以致于自己已經(jīng)淪為奴隸卻渾然不知,這也正是垃圾教授矛盾之處。他是“奴才”,同時,他也是“暴君”,就像《臣仆》中的赫斯林體現(xiàn)出的“奴才-暴君”人格一樣,這種人格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有奴性的一面,就有暴君的一面;有希望別人臣服于他的需求,奴才才會出現(xiàn)[11]。亨利?!ぢ谠u價赫斯林的形象時尖刻地指出,對于赫斯林之流,“甘當奴才———這就是自由”,但在家庭、工廠里,在一切弱小者面前,他又兇相畢露,儼然一個“暴君”[12]。對垃圾教授來說也是一樣,他服務于國家時,作為奴仆對學生實行奴化教育,他也同時獲得了作為國家奴仆的權力,憑借這一權力,面對他的學生們時,他也可以成為“暴君”,這時他也就獲得了“自由”,而這種“自由”體現(xiàn)在垃圾教授絕不愿自己的統(tǒng)治力受到侵犯,更不愿看到一個具備“主人道德”的群體不斷擴大并在各種層面上獲得優(yōu)勢上。亨利?!ぢu價這類人為“泛德意志人”,在亨利希·曼接受教育的時代,普魯士的教育充斥著實證主義訓練,用這種枯燥而又單一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幫助普魯士完成了工業(yè)革命與帝國統(tǒng)一,這代人也為此沾沾自喜,因為對功利的追求是他們的生活與行為準則,他們也完全不會把強權與統(tǒng)治者當作敵人[5]。
歌女羅莎·弗蕾莉的出現(xiàn)則是垃圾教授統(tǒng)治欲望延伸的標志。他從否定羅莎的存在到后來成為藍天使劇場的???,這一變化不僅體現(xiàn)了他虛偽的性格,也體現(xiàn)出他對洛曼等人的否定與憎恨。他以學生出入低俗場所為由驅(qū)趕他們,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報復?!安粌H好斗本能的活動路徑改變了,而且它們的價值和欲望模式也改變了?!盵8]這是尼采對“奴隸道德”擁護者的評價,而這種好斗的特性卻出現(xiàn)在了垃圾教授身上。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擁有“主人道德”的人的好斗源于自身對奴隸與弱者的強烈排斥,是一種自然本性;而垃圾教授的好斗僅僅是他因為怨恨而采取的單純的報復手段,本質(zhì)上是他對外界排斥做出的反應?!袄淌谔焯煲礁ダ倮蚰抢锶プ?,這已經(jīng)成了習慣,也是一種義務……對他來說,為了不讓洛曼搶在他前頭,他總是第一個走進藍天使。”[7]此外,他為了報復,在繼續(xù)否定他的學生的行為以外,還否定與憎恨著任何企圖阻撓他達成目的的人,從富有的艦長,到高級的教授,都不能消減他病態(tài)的占有欲與統(tǒng)治欲。
在如鬧劇一般的破壞巨人墓訴訟案中,垃圾教授因為一廂情愿為羅莎辯護而身敗名裂,淪為了全城人的笑柄,“詆毀了商人,詆毀了名門望族”的垃圾教授被學校開除,他失去了能給自己提供統(tǒng)治地位的身份,而奴隸本性就成了他新的內(nèi)驅(qū)力,使他成了最徹底的“暴君”,這是他在失去了名義上的統(tǒng)治地位時,假裝仍有精神統(tǒng)治地位的手段,也暗示了“奴隸道德”的本質(zhì)就如同垃圾教授的本質(zhì)一樣,是為了毀滅人性而存在。
在基拉澤克受到了最為嚴厲的處罰之后,垃圾教授一邊為這荒唐的復仇竊喜,一邊又粗暴地宣稱羅莎受他的保護。這種憎恨的來源是奴隸思想中的貶低欲和報復欲,盡管垃圾教授此時不能通過采取行動做出直接的回應,而只能以一種想象中的報復得到心理補償。他決心要將復仇的愿望付諸實踐,這成了小說下半部分的行動邏輯。在與羅莎結婚之后,他荒唐的生活方式很快使其破產(chǎn),這時全城的人都成了他的報復對象,他在家聚眾賭博,一些有名望的年輕人陷入了賭博的深淵,同他一樣身敗名裂,而他享受著這種復仇的感覺,他喪心病狂地試圖將城中的所有人都拖下地獄。
小說的最后,他與歸國的洛曼爆發(fā)了沖突。作為“寧可毀滅也不愿受人限制的暴君”,他最終選擇了否定一切非我[8],他憎恨洛曼沒有像他設想的那樣毀滅,憎恨洛曼干涉了他毀滅人與懲罰人的事業(yè),憎恨洛曼破壞了自己對羅莎的占有與控制,“和歌女弗蕾莉的關系完了,垃圾教授也就完了,他必須判她以死刑,同時結束自己的生命”[7]。這一切使他喪失了理智,他試圖掐死羅莎,并搶走了洛曼的錢包。而小說的結局是,洛曼報警了,警察將垃圾教授與他的妻子羅莎·弗蕾莉一同逮捕了,垃圾教授作為“暴君”的統(tǒng)治就此結束。垃圾教授不再是眾人恐懼的人物,而是應該被掃進垃圾堆的污物。
垃圾教授的結局也是當時那個社會環(huán)境下的自然結果,新的統(tǒng)治集團需要設立新的道德價值,帶有宗教元素的舊道德體系被尼采認為是反生命的[13]。在舊道德體系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既沒有“高貴者”,也沒有“主人”,只有冷嘲熱諷的市民與高高在上的“教士”,統(tǒng)治者用權力將社會限制在德道的框架內(nèi),而在這框架之內(nèi)同樣有“傲慢、報復、敏銳、放蕩、愛情、權力追求、貞操與疾病”[8]。這些人是“無能者”,而從無能中生長出的仇恨既殘暴又可怕。垃圾教授對學生乃至對小城中所有人的報復,一方面代表了他自身與其所代表的歐洲傳統(tǒng)道德的敗壞與頹廢;另一方面代表了他這樣的“暴君”對某些試圖顛覆自身力量的恐懼,這種恐懼也同樣存在于國家的統(tǒng)治階層中,他們寧可看到所有人都在奴化的思想中墮落與毀滅,也不希望有這樣一股力量推翻他們試圖強加于人的“奴隸道德”枷鎖。
二、反抗、漠然與妥協(xié)的形象:以學生洛曼為例
小說中描寫的年輕一代的主要人物是洛曼、馮·埃爾楚姆和基拉澤克,他們?nèi)藖碜圆煌碾A級,分別可以看作是資產(chǎn)階級、貴族和下層市民階層或工人的代表。十九世紀中后期,隨著工業(yè)化快速發(fā)展和農(nóng)業(yè)改革的完成,德國進入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新資產(chǎn)階級成了市民階層的主體,而容克貴族也不再和之前一樣,只是單純擁有土地與佃戶,而是積極進入資本市場。以德意志帝國首相馮·俾斯麥為例,除了擁有土地之外,他自己還擁有一家制磚廠、一家石灰廠、一家造紙廠和兩座機械化的磨坊,與此同時,他還投資債券、購買期貨與股票[14]。市場資本化進程的加快使容克貴族的市場完全壟斷地位被打破,資產(chǎn)階級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而隨著貴族也進入資本市場,他們與資產(chǎn)階級的聯(lián)合成了必然。資產(chǎn)階級在工業(yè)化的過程中獲得了巨額的財富,逐漸站上了社會金字塔的頂層,他們同樣垂涎于貴族頭銜與貴族生活,資產(chǎn)階級也變得貴族化,因為他們和貴族有著共同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他們與資本化的貴族一同組成了新的社會領導階層。工人階層在這段時間同樣迅速壯大,到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德國已經(jīng)有九百萬產(chǎn)業(yè)工人[14],他們作為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卻處境悲慘,他們是統(tǒng)治階級和資本家剝削的對象,受到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壓迫。
洛曼是垃圾教授在整部作品中最大的敵人,他才思敏捷、性格倔強。他擅長應試,盡管總是到最后一個季度才開始努力。洛曼與其他的同學最大的不同是他從不會直呼“垃圾教授”,這是一種沉默的反抗,也是令垃圾教授最憤怒的一點,“垃圾教授恨洛曼勝過恨其他人”。洛曼是反抗者,他不會聽從垃圾教授的命令,在作文課上,他的作品使垃圾教授怒火中燒,認為“必須鏟除這個學生,開除他比開除埃爾楚姆這位頭腦簡單的更為緊要”[7]。洛曼不屑于垃圾教授的一切行為,是其“奴隸道德”的潛在反抗者,他以鄙視與憎恨對抗垃圾教授的否定和刁難,他追求一種自由,盡管這種自由是不現(xiàn)實的。而一八七八年通過的《反社會主義者非常法》更是把追求自由與解放的社會力量牢牢地困在了帝國的枷鎖之下。
洛曼出身資產(chǎn)階級,自然不可能有超脫階級本身的思想,然而洛曼的行為卻不能被認為是因為其具有“主人道德”。無論是他為羅莎題寫的詩句,還是平日里的反抗,都是發(fā)自對垃圾教授的憤恨,只是相比于基拉澤克和馮·埃爾楚姆更加隱晦而已。尼采認為:“如果高貴的人心里也出現(xiàn)了怨恨,那么這怨恨也會立刻通過某個反應而得到發(fā)泄并且耗盡,所以他不會中怨恨的毒?!倍迓允贾两K不具備成為高貴者的品質(zhì),他的恨流于表面,洛曼在與羅莎和垃圾教授的一系列交鋒中落敗,愈發(fā)加劇了這種仇恨。尼采認為高貴者內(nèi)心產(chǎn)生怨恨時的態(tài)度與軟弱者或無能者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明顯缺乏修復力與塑造力,并且最終會被仇恨所侵蝕,在這一層面上,洛曼是后者。
尼采認為:“(奴隸)根本不習慣自己設定價值,在主人所量度賦予的之外(創(chuàng)作價值乃是真正的主人權力),他也不曾為自己量度其他價值。”[10]洛曼的階級性是他的弱點,他的所屬階級決定了他不會像基拉澤克那樣處處針對垃圾教授,也不用擔心會像馮·埃爾楚姆那樣受到垃圾教授的威脅。他對垃圾教授的恨帶著冷漠,可以在上一秒辱罵垃圾教授,也可以在下一秒陷入自己的思考。他與羅莎的相處模式并不像基拉澤克那樣帶有盲目的認真,相反,他更像是一個“共犯”,他去藍天使劇場是為了風流,當他們在劇場被垃圾教授抓個正著時,洛曼還是一臉漠然地離開。與其說他是垃圾教授真正的敵人,倒不如說他是垃圾教授的精神“假想敵”,階級的枷鎖將他與垃圾教授綁在了一起。他感受到了這種痛苦,“十七年來,他對世人的怯懦、虛榮和同情無限蔑視”,但是他卻出入風流場所,企圖用和羅莎之間的交往來麻痹自己,然后再到那位布雷特普特太太面前“傷心地哭泣”。洛曼的內(nèi)心是矛盾的,這最終促使他繼續(xù)漠視痛苦并且走向妥協(xié)。
在巨人墓破壞案之后,這場對決的第一階段就此落幕。洛曼憑借他的家族威望免于受懲罰。他仍舊漠視著垃圾教授的辱罵,對他毫無回應,甚至產(chǎn)生了與世界為敵的想法——他開始憐憫垃圾教授,這種憐憫不是因為他覺得垃圾教授并沒有那么壞,而是一種在資產(chǎn)階級所信仰的傳統(tǒng)道德中,一個地位更高的“相對的善”對另一個地位更低的“相對的惡”的憐憫,所有的發(fā)展自我的驅(qū)動力都被自我阻止了,這完全偏離了“主人道德”對好與壞的定義。相反,“高貴的好”對于“低賤的壞”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排斥與反對的,換句話說,高貴者定義了“壞”,用以體現(xiàn)他們與生俱來的“好”。突破自我與追求卓越,以及破除傳統(tǒng)道德體系對人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壓制這類高貴者的品質(zhì),在洛曼這位資產(chǎn)階級子弟身上是完全看不到的,他是失去了人的本真與自我的個體,是被破壞性的傳統(tǒng)道德觀所異化的個體。他選擇放任垃圾教授的墮落,放棄了精神上的自我進取,離開了這座垃圾教授繼續(xù)行使他的統(tǒng)治權的小城,到一個更大的資本化的社會框架中接受“奴隸道德”的洗腦。
垃圾教授與洛曼的最后沖突仍然圍繞著歌女羅莎,歸國的洛曼與羅莎的幽會徹底激起了垃圾教授未完成的報復計劃,對歌女羅莎的控制權力是他的底線,他認為洛曼的回歸破壞了這一點。當他搶劫了洛曼后,資產(chǎn)階級用以維護統(tǒng)治階層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警察結束了這場鬧劇。當洛曼動用了這一力量,就意味著他已經(jīng)與社會現(xiàn)實達成了一種妥協(xié)。垃圾教授被警察帶走了,而他背后的整個社會傳統(tǒng)道德觀念以及維護這套道德觀念的統(tǒng)治權力已經(jīng)深入每個人的骨髓,使得每個人若無其事地生活在一個充滿“奴隸道德”的社會之中,不再有人會說出“反對我有害的本身就是有害的”這樣的話,人們更不會因為察覺到慢性的奴化之毒而反對統(tǒng)治階級,他們也成為“奴隸道德”的擁護者。
三、病態(tài)社會中兩類形象的合流
亨利?!ぢㄟ^描寫垃圾教授與他的學生洛曼這兩個不同身份的“奴隸”形象,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存在的扭曲而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實與死氣沉沉的傳統(tǒng)道德體系對人性與自我的壓迫。盡管亨利希·曼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社會民主觀念使得他對資產(chǎn)階級的批判不具備徹底性[15],但是他知道自由主義將會打破德意志帝國之內(nèi)處處存在的精神壁壘,成為新的時代潮流[5]。垃圾教授的統(tǒng)治是無形的,但帶來的毒害卻是可見的:在外表一片欣欣向榮的帝國之內(nèi),“垃圾教授們”試圖繼續(xù)以暴力的手段鞏固統(tǒng)治,向?qū)W生灌輸著奴隸思想,維護著培養(yǎng)了他們的“奴隸道德”。這類人自認為是統(tǒng)治者,實際上卻是奴隸,這群奴隸的思想影響了德意志帝國的意志,使其一步一步走向戰(zhàn)爭與毀滅。亨利?!ぢ允贾两K批判這種奴隸思想,并與弟弟托馬斯·曼產(chǎn)生了思想分歧,他對社會民主與思想自由的追求使他不惜反對生他養(yǎng)他的德意志帝國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冻褡宓男叛觥分校@樣寫道:“我拋棄了舊的民族強權國家,因為他已經(jīng)失去了道德內(nèi)容……人成了國家主義謊言的犧牲品,我聽夠了這樣的謊言,說什么最高的使命不是為了人類而斗爭,而是進行反對人的斗爭?!?[5]
當時的德意志帝國,人性與自我被打壓、被強制“道德化”,青年們被迫接受著資產(chǎn)階級所奉行的社會標準與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以避免變成“金發(fā)的野獸”,而這些青年人處在“教化”的牢籠之內(nèi),即使意識到了這些標準的漏洞,也無能為力,他們無法改變社會現(xiàn)狀。每一個人都和自己的階級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無論是選擇自我發(fā)展還是自我沉淪,他們生來就存在的階級標簽都無法撕下。
資產(chǎn)階級的標簽意味著傳統(tǒng)道德觀,意味著“奴隸道德”,意味著服從統(tǒng)治者的意志。而另一方面,資產(chǎn)階級的身份也令他們可以從國家的發(fā)展中獲利,因為在德意志帝國資本化的過程中,國家需要資產(chǎn)階級的力量。這也是洛曼最后與自身階級妥協(xié)的重要原因。當垃圾教授搶走了他的錢包時,“洛曼再也不愿充當評論員的角色了,再也不愿像個旁觀者一樣僅僅報以善良的微笑”[7]。他在和垃圾教授的斗爭中最終占據(jù)上風,原因是他使用了階級提供給他的用以捍衛(wèi)傳統(tǒng)道德的工具。他確實除掉了垃圾教授,可他也變成了信仰資產(chǎn)階級傳統(tǒng)道德的一分子,變得懦弱平庸、循規(guī)蹈矩,放棄了承擔社會變革與自我改良的責任,主動變成病態(tài)社會的建構者。
德意志帝國通過教育,養(yǎng)成了一代又一代擁有這種“奴隸道德”的年輕人,在狂熱之中,一步一步地將這帝國之內(nèi)的每個人都鎖在專屬于奴隸的牢籠之內(nèi)?!芭`道德”的擁護者和踐行者繼續(xù)肆無忌憚地毒害著整個社會,使得反對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主人道德”無人問津?;瓭煽嗽谧詈髴蛑o地喊出“終于運走了一車垃圾”的時候,沒有人注意到,在這個培養(yǎng)出了垃圾教授的傳統(tǒng)道德體系之中,永遠只會產(chǎn)生出低賤、懦弱和沒有自我生命力奴隸,而非勇敢、奮進和能夠自我突破的主人。這樣的奴隸是主人的木偶,會亦步亦趨的跟隨著操縱者的意志,驅(qū)趕著所有被奴化的人一起淪為德意志帝國滅亡道路上的狂熱炮灰。
參考文獻
[1] 王健,楊艷.尼采對歐洲傳統(tǒng)主流道德觀的批判研究[J].保山學院學報,2023(1).
[2] 弗爾布魯克.德國史:1918-2014[M].卿文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 Stegmaier W.Europa im Geisterkrieg-Studien zu Nietzsche[M].Cambridge:Open Book Publishers,2018.
[4] 程廣麗.論尼采的道德觀[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3).
[5] 施略特.亨利?!ぢ黐M]. 劉平,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8.
[6] 范大燦,韓耀成.德國文學史(第四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7] 曼.垃圾教授[M].關耳,望寧,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8]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M].周宏,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6
[9] Nitzsche F.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M].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19.
[10] 尼采.善惡的彼岸[M]. 趙千帆,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1] 葉雋.資本積累視閾中“國民性仆從意識” ——《臣仆》與亨利?!ぢ臅r代批判 [J].德國研究,2012(2).
[12] 曼.臣仆[M].傅惟慈,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13] Volkmann-Schluck K H. Leben und Denken:Interpretationen zur Philosophie Nietzsches[M].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68.
[14] 陳振昌,相艷.德意志帝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15] 張玉能.亨利?!ぢ呐鞋F(xiàn)實主義文論[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特約編輯 劉夢瑤)
作者簡介:李澤朝,南昌航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