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陸遜謀略與吳、蜀爭奪荊州之戰(zhàn)

2023-12-21 05:24孟祥才
孫子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陸遜吳軍孫權

孟祥才

222 年(曹魏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東吳黃武元年),在三國歷史上發(fā)生了蜀、吳之間最大的一場戰(zhàn)役,史稱猇亭之戰(zhàn)。此役的蜀軍主帥是登上帝位剛一年的劉備,吳軍主帥是聲名初顯,但在魏、蜀兩國尚未引起矚目的陸遜。這一年,劉備已經61 歲,陸遜是41 歲。兩軍對決,結果是智勇雙全的中年將軍戰(zhàn)勝了老邁而短于軍謀的皇帝,蜀國徹底失去荊州西部的地盤,東吳完成并鞏固了對荊州全境的統(tǒng)治。如果說,赤壁之戰(zhàn)奠定了三國分立的基礎,那么,此一戰(zhàn)役,則決定了此后三國歷史的走向。

東漢末年,朝廷日趨衰弱,地方軍閥日益坐大,三國分立的前景日漸分明。此一歷史走勢,時年29 歲的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已經判明: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1〕

后來歷史的走向雖然沒有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預言發(fā)展,但三國鼎立之勢的出現則完全在其預料之中了。

既然是三國,它們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就不可避免。強大的魏國占盡天時和地利,統(tǒng)一北方之后,其土地、人口、財富都超過吳、蜀兩國的總和,對兩國一直擺出咄咄逼人之勢,必欲吞之而后快。吳、蜀兩國要想自存,必須聯(lián)合抗魏。這一點,吳、蜀兩國的有識之士都心知肚明并將其明確表述,所以兩國在其存在的日子里,也基本堅持了聯(lián)合抗魏的國策,因而才有三國近半個世紀的鼎立之局。不過,吳、蜀兩國也各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而當這種利益訴求形成的矛盾沖突因各種因素變得不可調和時,也必然訴諸軍事手段,戰(zhàn)爭也就不可避免了。吳、蜀兩國的矛盾焦點是對荊州的爭奪。荊州本來是荊州牧劉表的地盤,劉表死后,被曹操奪得,赤壁之戰(zhàn)后,被吳、蜀聯(lián)軍奪得大部分。因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吳、蜀聯(lián)軍以吳軍為主力,劉備一軍只作為偏師起了些輔助作用,但戰(zhàn)后劉備一方以“暫借”的由頭占有了荊州,撿了個大便宜。因為原來約定劉備取蜀后將荊州歸還東吳,但劉備取蜀后不僅食言,進而又提出待取得并、涼二州后再歸還荊州。對此,吳國君臣氣憤難平,于是孫權在建安十九年(214)命呂蒙、魯肅督兵對蜀軍開戰(zhàn),順利奪取荊州所屬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在兩軍激戰(zhàn)正酣時,曹操進兵漢中,劉備審時度勢,遣使東吳求和,雙方議定分割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歸吳,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蜀,算是暫時緩和了矛盾。但是,此次的分割,蜀國仍然占據荊州的大部分,吳國占據的部分不及荊州的三分之一。大體以今之京廣鐵路為界,以東的今之湖北、湖南歸吳,以西歸蜀。吳國君臣的目標是奪取荊州全境,此一目標達成前,他們是不會束手罷戰(zhàn)的。

吳國在奪得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后,并不滿足已經取得的勝利,而是繼續(xù)進行奪取荊州其他轄地的謀劃。所以不久就發(fā)生了奪取荊州州城江陵(今屬湖北)和其他屬郡的戰(zhàn)役。緊接著,劉備率蜀軍大舉伐吳,于是又發(fā)生了吳、蜀之間最大的軍事沖突,史稱猇亭之戰(zhàn)。在這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軍事沖突中,吳國的陸遜是最重要的謀主,他的謀劃和指揮,對吳軍取得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正是通過這兩次戰(zhàn)役,展現了他作為三國時期第一流軍事天才的謀略和指揮才能。

陸遜(183—245),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人(今上海松江區(qū))人,原名議(《三國志·蜀書》即記此名),出身江東大族。21 歲入孫權麾下服務,在剿滅會稽、鄱陽、丹楊等地反叛者的軍事行動中屢立奇功,初露頭角,得到孫權的賞識。但此時,在良將如林的吳國,他還是寂寂無名之輩。待到十多年后的對蜀之戰(zhàn),他才一舉成名,被三國將帥們刮目相看。

赤壁之戰(zhàn)后不久,主持吳國軍事的周瑜以36 歲之年病逝。魯肅繼之,46歲病逝。呂蒙繼之,也只活了42 歲。呂蒙的最大功績是發(fā)現陸遜并向吳王推薦他代替自己主持吳國的軍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呂蒙從荊州前線返回建業(yè)(今南京)養(yǎng)病,陸遜主動前去拜望,并借機向他獻上奪取蜀國所據荊州郡縣的謀略:

呂蒙稱疾詣建業(yè),遜往見之,謂曰:“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后不當可憂也?”蒙曰:“誠如來言,然我病篤?!边d曰:“羽矜其驍氣,陵轢于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于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見至尊,宜好為計。”蒙曰:“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guī)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后可克?!睓嗄苏龠d,拜偏將軍右部督代蒙?!?〕

陸遜在對呂蒙的進言中,準確分析了關羽的性格缺陷和統(tǒng)軍之失:居功自傲,不恤部下,專注對魏之戰(zhàn),對吳軍疏于防范。陸遜認定,只要謀劃得宜,出其不意,即可一戰(zhàn)而擒關羽,奪取荊州。這一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呂蒙豁然開朗,更使他對陸遜刮目相看,于是毫不猶豫地向孫權推薦他代自己掌軍。從諫如流的孫權立即接受呂蒙建議,38 歲的陸遜由是接掌了吳軍的指揮權。由于孫權托付得人,就保證了與蜀將關羽對戰(zhàn)的勝利。

陸遜得到任命后,立即赴陸口(今湖北赤壁西南)謀劃具體作戰(zhàn)事宜,他先致書正在襄樊與曹操軍搏戰(zhàn)并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的關羽:

“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硣鴶】?,利在同盟,聞慶拊節(jié),想遂席卷,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稟良規(guī)?!庇衷唬骸坝诮纫姭@,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云師老,猶有驍悍。且戰(zhàn)捷之后,??噍p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愿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儻明注仰,有以察之?!薄?〕

陸遜的這封書信,完全像一個后輩對尊長道出的披肝瀝膽的肺腑之言。一方面對關羽同曹軍在襄樊對戰(zhàn)的勝利大肆褒揚,吹捧他的成功超越當年晉文公指揮的城濮之戰(zhàn)和韓信指揮的滅趙之役,詞氣卑恭地表示仰慕和請益之思;一方面又娓娓提醒,曹操奸猾狡詐,務必小心防止其反撲,以求取得此次戰(zhàn)役的完勝。此書信起到兩個作用,一是使已經被襄樊之戰(zhàn)勝利沖昏頭腦的關羽更加忘乎所以,進一步集中軍力擴大戰(zhàn)果而造成荊州后方空虛;二是使關羽認定吳軍是同盟者,不會乘機偷襲蜀軍,徹底放棄對吳軍的警惕之心:“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睍疟砻?,陸遜在知敵方面做足了功夫,對關羽其人實在是從里到外全都摸透了。接著,在已經知己知彼的情況下,“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陸遜又不失時機地擴大戰(zhàn)果,痛快淋漓地取得了一次完勝:

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xiāng)太守郭睦,大破之。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師眾還降。前后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這次戰(zhàn)役,呂蒙看似主帥,實際上真正主持全盤戰(zhàn)役謀劃和指揮的是陸遜,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一次突出的展現。吳軍以最小的代價將夢寐以求的荊州全部收入囊中,除去了十多年來的一大心病。在吳國上下為這次勝利彈冠相慶的時候,陸遜考慮的是如何安定荊州的秩序,取得荊州的民心,實現這里的長治久安:

時荊州士人新還,仕進或未得所,遜上疏曰:“昔漢高受命,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群俊畢至,茍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并獲自進,然后四海延頸,思歸大化?!睓嗑醇{其言?!?〕

既然取得大片土地,就要精心經營,其中延攬精英人士進入官府做官是得到當地民眾擁護的重要一環(huán)。陸遜的建議,說明他不僅是一位軍事干才,也是頗具治國理政才能的政治家。

陸遜謀劃指揮吳軍取得了奪取荊州的勝利,但也使長期存在的吳、蜀同盟關系被撕裂。劉備對失去荊州這一廣袤地盤和財富之區(qū)心有不甘,更對東吳誅殺關羽痛心疾首,決心發(fā)起伐吳之戰(zhàn)。盡管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聯(lián)吳派苦口婆心地分析伐吳的兇險,主張以和談化解雙方的矛盾,但劉備怎么也咽不下這口惡氣。由于他是皇帝,擁有對國策的最后決定權,所以伐吳之戰(zhàn)也就非打不可了。不過對劉備來說,這次伐吳之戰(zhàn)是他生命史上的“滑鐵盧”,他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注定失敗的戰(zhàn)爭。吳軍奪取荊州后,士氣正盛,陸遜預料蜀軍必來報仇,因而嚴陣以待,不給蜀軍任何可乘之隙;而蜀國內部對伐吳之役意見不一,主戰(zhàn)派是少數,難以形成同仇敵愾的聚合之力。這是時間選擇的錯誤。蜀軍出川遠征,夾江布陣,江流宛轉,兩岸山高林密,道路崎嶇,數萬兵馬,擺開一字長蛇陣,極易被截成數段,分割截殺。這是地點選擇的錯誤。蜀軍面對的敵人是昔日的同盟者,它的統(tǒng)帥是年富力強、謀略出眾的陸遜,陸遜指揮的吳軍是乘戰(zhàn)勝之威、士氣高昂、軍資豐沛、熟悉戰(zhàn)地地理民情且求戰(zhàn)心切的精銳之師。這是敵人選擇的錯誤。顯然,劉備決策的伐吳之役面臨的幾乎全是不利因素,其失利在開戰(zhàn)之始也就注定了。

盡管蜀軍有諸多不利因素,但吳軍要想戰(zhàn)勝這數萬人的大軍也并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沒有一番周密、萬全、睿智的運籌,沒有全軍將士的拼命搏殺,勝利不可能從天而降。而吳軍的勝利正是因為有陸遜這樣智勇雙全的英明統(tǒng)帥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等將軍的善于指揮以及勇于殺敵的士卒。對于這次戰(zhàn)役的經過,《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這樣記載:

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于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咸相率響應。鎮(zhèn)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余里中,廣數十丈。后十余日,陸議大破先主軍于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這樣記載: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jié),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將數千人于平地立營,欲以挑戰(zhàn)。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边d上疏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尋備前后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愿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敝T將并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銜持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边d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蹦讼裙ヒ粻I,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蹦穗犯鞒忠话衙曰鸸グ沃?。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后,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7〕

綜合以上記載,吳、蜀猇亭之戰(zhàn)的脈絡就清晰地展現出來。劉備親自督率四萬余蜀軍從章武元年(221)七月出川進擊吳軍,氣勢洶洶,孫權剛剛占過便宜卻不想同蜀軍打仗,于是遣使求和,可能開出一些妥協(xié)讓步的條件。如果劉備理智對待,借坡下驢,這場仗也就打不起來。但此時的劉備已經被仇恨激昏頭腦,執(zhí)意開戰(zhàn),不僅一定要給吳軍一點顏色看看,而且也期望重新奪回對荊州的控制權。其實,此時的吳國盡管不想與蜀軍開戰(zhàn),但對蜀軍的進攻早有防范。孫權及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jié)鉞,全權謀劃、指揮對蜀軍的戰(zhàn)斗。陸遜于是督率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與蜀軍對決。他屯兵一部于巫(今湖北巫山)、秭歸(今屬湖北),相機迎戰(zhàn)蜀軍。蜀國將軍吳班、馮習指揮蜀軍自巫攻擊李異等率領的吳軍,乘勝沿江東進,占領秭歸。第二年即222 年正月,劉備駐軍秭歸,吳班、陳式指揮的水軍屯駐夷陵(今湖北宜昌),夾江布陣,進一步對吳軍展開進擊之勢。二月,劉備督軍繼續(xù)東進,順利占領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同時命侍中馬良自佷山(今湖北長陽西南)通武陵,聯(lián)絡五溪蠻夷,策動他們歸順蜀國。另由黃權督江北蜀軍,一方面監(jiān)視魏軍的動向,一方面與吳軍相拒于夷陵道。開戰(zhàn)半年,蜀軍已經深入荊州腹地六七百里,占領了沿江的一些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看似取得了連戰(zhàn)皆捷的成功。其實劉備是中了陸遜的誘敵深入之計,對蜀軍一連串的進攻,吳軍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即佯敗,目的是引誘蜀軍進入陸遜預設的理想作戰(zhàn)地域,待其露出破綻,即給其致命一擊。對于陸遜的破敵之略,吳軍上下一開始也并不全然理解,但陸遜毫不動搖地堅持既定決策,不被部下的雜音干擾:

諸將并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于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敝T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劉備也明白,蜀軍半年多的進攻,盡管搶占了不少地盤,看似節(jié)節(jié)勝利,但并未消滅吳軍的有生力量,所以他急于尋吳軍主力決戰(zhàn)。于是任命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將數千人于平地立營,自己則親率八千精銳為伏兵,引誘吳軍攻擊吳班所部,然后周圍蜀軍盡出圍攻,希圖一舉聚殲吳軍主力。陸遜早就識破劉備的計謀,認定與蜀軍決戰(zhàn)的時刻已經到來,于是上疏吳王,指出劉備伐吳之舉在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上的失誤,吳軍退至夷陵,等來了最佳決戰(zhàn)時機和地點,決定全軍猛烈反擊,預計必獲全勝。之后,陸遜在吳軍一些將領還心存疑忌的情況下,指揮吳軍以火攻駐扎在山林中擺成長蛇陣的40 余營(一說50 營)蜀軍,斬殺蜀軍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將領,逼降杜路、劉寧等將軍。孤懸江北的黃權一軍由于被吳軍切斷返蜀之路,不得已而降魏。面對吳軍猶如猛虎下山般的攻擊和蜀軍的土崩瓦解,劉備只得先北遁馬鞍山(今湖北宜都西北),然后在衛(wèi)隊的保護下突破吳軍的包圍,失魂落魄地逃回永安(今重慶奉節(jié))。全賴趙云率兵及時趕到,才遏制了吳軍的攻勢。這次伐吳之役,從221 年七月至222 年閏五月,歷時近一年,劉備所率領出川的四萬蜀軍損失殆盡,他在懊惱悔愧中身染大病,再也未能恢復元氣,很快就對諸葛亮“托孤白帝城”,帶著永恒的遺憾撒手人寰了。

吳軍之所以在猇亭之戰(zhàn)完勝蜀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東吳面對蜀軍的壓力,采取緩和與曹魏矛盾的策略,力避兩面作戰(zhàn),以便能夠集中全力對付蜀軍。建安二十四年(219),當關羽全力圍攻襄樊的時候,東吳也開始進行奪取荊州的謀劃。孫權“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向曹操示好妥協(xié)。盡管老謀深算的曹操為了分化吳、蜀而命曹仁將此書信“以弩射示羽”,但也未能使顢頇的關羽警醒,也就未能破壞吳軍奪取荊州的決策。孫權取得荊州、擊殺關羽后,曹操又投桃報李,“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jié)領荊州牧,封南昌 侯”〔9〕。220 年曹魏代漢以后,孫權“使命稱藩”,還將關羽俘獲的魏將于禁禮送歸魏,進一步對魏示好,并從曹丕那里討得吳王的封號。而當曹丕“違禮”遣使要求東吳貢獻明珠、象牙、孔雀、翡翠等玩物時,孫權也順從地奉獻。這些舉措暫時緩和了與曹魏的矛盾,特別是減輕了曹魏對東吳的軍事壓力,避免了同時與魏、蜀兩線作戰(zhàn)、腹背受敵的窘境。東吳的這些舉措使曹魏在吳、蜀交兵時采取了坐山觀虎斗的策略,由此為吳軍集中兵力對付蜀軍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國際”環(huán)境。其次,陸遜對蜀軍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都是正確的。在蜀軍猛烈推進的大半年時間內,陸遜以佯敗而實以誘敵深入的策略引導蜀軍深入荊州之地六七百里,使其軍力分散為40 余營駐扎于長江南岸崎嶇狹窄的山陵茂林中,一方面使之在遭到攻擊時難以展開軍力互相救援,一方面又使之在長期似乎順利作戰(zhàn)卻毫無斬獲中產生將墮兵疲的困境。待到進入最有利于吳軍的地理環(huán)境和時間節(jié)點的時候,陸遜立馬抓住戰(zhàn)機,果斷出手,采取火攻之法,分割截殺疲憊而疏于防范的蜀軍,打了一場速戰(zhàn)速決的殲滅戰(zhàn)。再次,也許是最重要的,是東吳君臣、將帥、官兵上下一致、同仇敵愾的戰(zhàn)斗意志保證了陸遜正確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實施。孫權是得到曹操激賞的東吳一代英主,他青年時代即接替長兄掌控江東六郡,而正是在他主政時期,孫氏政權得到了擴大和鞏固,成為與魏、蜀鼎足而立的三強之一。其中原因,除了父兄為之奠定的基礎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宏偉的軍事謀略和嫻熟的駕馭群臣的能力。他善于識才,特別善于和敢于提拔青年才俊到關鍵崗位上發(fā)揮聰明才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被任命為吳軍統(tǒng)帥時皆是30 多歲的青年人,他對這些人信之以誠、任之以專、授以全權,絕不掣肘,讓他們放手施策,實現既定的目標。他從諫如流,善于將臣下的合理化建議變成全軍的戰(zhàn)略謀劃和戰(zhàn)術指導原則,從而使全軍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行動,萬眾一心,共赴的鵠。而陸遜的軍事才能正是在孫權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獲得完美的展現。最后,劉備的剛愎自用,一誤再誤的戰(zhàn)略謀劃和戰(zhàn)場指揮,也給陸遜留下許多可乘之機,成就了他一次輝煌的勝利。劉備的失誤集中展現在兩個方面:伐吳決策是戰(zhàn)略上的根本錯誤,荊州借自東吳,長期拖著不還,已經輸理;為關羽復仇憤而興師更是因小失大之舉,蜀國的頭號敵人是魏國,吳國是盟友,釋敵而伐友,是戰(zhàn)略決策的大失誤。對此,蜀國多數臣子都表明了反對的態(tài)度,名將趙云是其中的代表,他曾勸諫劉備以大局為重維系聯(lián)吳的國策: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簒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歸,云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0〕

敵方的諸葛瑾也曾致書劉備,勸其從大局著眼理智地息兵:

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鼔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易于反掌?!薄?1〕

雖然諸葛瑾是站在吳國的立場上說話,但對敵友我三方利害關系的分析還是精辟入里的。然而,被小仇小隙蒙住眼睛的劉備,對所有言之諄諄的告誡和規(guī)勸聽之藐藐,致使伐吳的決策成為戰(zhàn)略上的失誤而被貫徹下去。劉備此一重大失誤,后世學者自然更為洞悉。北宋的蘇轍就這樣辨析:

事固有當作而不可作者,智者論其公私,權其輕重,而可否可決也。蜀先主之于關羽,名雖君臣,而義則父子也。先主入蜀,而羽攻曹仁,張于荊州,吳乘其敝,羽以敗死。先主欲為羽報仇,義不可已也。然吳、蜀之于魏,國小而兵弱,本以季漢君臣之分,締友相親,與魏為敵,則報讎之義,其公且重者在魏也。釋魏而事羽之怨,則為失所先后矣。先主之在白帝也,吳之君臣懼而乞和,若以仇魏之重,俯而從之,義無不可也。先主念羽之厚,拒而不許,君臣之義則至矣。至于奮不慮害,兵敗而繼之以死,忘兩國之大計,而徇一夫之遺忿,則未為得矣。諸葛孔明有言:“法孝直若在,必能止君此行。”雖行亦必不至于敗,然則孔明亦自以伐吳為失計矣哉!〔12〕

南宋的陳亮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

劉備之荊州,孫權假之也。權不假之,其曲在權;備不復之,其曲在備。備既得益州,權遣使請荊,備不以復,而天下皆不直備矣。權一舉而襲破三郡,再舉而遂梟關羽,何者?師直為壯也。然備之于羽,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羽既就戮,備不勝忿,遂大舉以求復其仇,而不知魏者國家之深仇,非特一關羽之比。吳者一家之私忿,猶有唇齒之援也。此吾所謂義有大于私忿者,如斯而已矣。備既舉兵,權遣使求和,而盛怒不許,是怒敵也。兵向西界,平地立營而無他奇變,是輕敵也。怒敵者危,輕敵者敗,備之喪師有自來矣?!?3〕

后世的不少詩人也對劉備的戰(zhàn)略失誤扼腕嘆息,南宋的陸游就有這樣的詩句傳世:“吳蜀本唇齒,悲哉乃連兵。盡銳下三硤,誰使復兩京?”〔14〕二是劉備盡管作為政治家具備不少優(yōu)長之處,但軍事才能平平,統(tǒng)軍作戰(zhàn)非其所長。他指揮的這次伐吳之役在戰(zhàn)術上幾乎是步步失誤:長驅直入,長蛇擺陣,山林結營,疏于防范,久拖拉胯,將墮卒疲,從開始就墮入陸遜預設的陷阱,最后導致全軍覆沒的下場。對劉備軍事謀略之短,不僅陸遜窺透,當時其他人也看得清楚真切,如丞相掾趙戩就指出劉備“拙于用兵,每戰(zhàn)每敗”〔15〕。北宋的蘇軾更是一語中的:“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16〕顯然,劉備親自指揮伐吳之役,正是以己之短對陸遜之長,結局只能是慘敗。

劉備伐吳之役的失敗,對三國歷史的走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最重要的是使三個割據集團的力量達到暫時的平衡,三國歷史也就基本上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又持續(xù)了40 多年。這次戰(zhàn)役,蜀國損失了相當大的一批有生力量,由此進一步成為三國中力量最弱小的一方,使諸葛亮“隆中對”設想的“復興漢室”的預期成為永遠難以實現的夢想。對此結局,1300 多年后還崇漢朝為正統(tǒng)的明朝內閣首輔于慎行仍是三嘆而有余哀:

天下之事,有一舉不當,而流恨千古者,先主之伐吳是也。何也?當曹丕受禪之初,漢之宗室舊臣、豪杰義士,豈無不平之心,顧力不能耳。先主誠以其時臥薪縞素,紀年建安,東結孫權,西連戎羌,良將勁兵,北出漢中,鼓行而東,建瓴直下,關、洛之間,必有望風響附者。如此則魏寇可平,而漢業(yè)可復矣。此天下大義也。曹丕之才,乃守成之器,以敵先主,未必能當,況益以孫權乎?則其主不敵矣。當丕篡盜之日,操之良將謀臣,大半物故,而吳、蜀將相,莫非天下名豪,即一孔明、陸遜,魏有當之者乎?是其下不敵矣。誠合從而支魏,魏之成敗,未可知也。此天下大機也。釋此不務,而以七十萬眾,頓之江湖之上,忘萬世之大仇,修匹夫之私怨,捐一統(tǒng)之大業(yè),規(guī)方隅之小失,卒之身隕國虛,一敗涂地,此千古之恨也。〔17〕

于慎行的論點完全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而他對魏國君臣智謀的貶低,對諸葛亮、陸遜等人謀略的拔高都顯然言過其實,他預示的前景也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而已。不過,他指出的劉備的失誤,則是一種深刻的歷史認識。劉備死后,年僅17 歲的劉禪即位為蜀國國君,實際掌控蜀國大權的諸葛亮立即恢復聯(lián)吳抗魏的國策:“建興元年夏……遣尚書郎鄧芝固好于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薄?8〕“七年春……是歲,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钡诙?,蜀國又采取一個與吳國交好的舉措,“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故也”〔19〕。此舉盡管只有象征意義,但也反映蜀國為了維護兩國的結盟而費盡心機。自劉備死后,蜀國不管是諸葛亮主政,還是后來蔣琬、費祎、姜維秉權,吳國不管是孫權主政,還是他的兒孫掌權,雙方都較好地維系和延續(xù)了聯(lián)盟抗魏的國策。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繼之,不斷在西方對魏國挑戰(zhàn)。吳國則遠征遼東,頻頻出兵合肥、六安、淮南一線,在東方與魏國鏖兵。雙方密切配合,東西呼應,使魏軍疲于兩線作戰(zhàn)。盡管互有勝負,但都沒有大的進展,從而較長期地維持了三國間的動態(tài)平衡。

猜你喜歡
陸遜吳軍孫權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陸遜的氣量
孫權:“包郵”好有說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臺的人
范蠡妖陣破吳軍
范蠡妖陣破吳軍
陸遜計滅蜀漢
汪雷一蘭 吳軍 夏兆俠 馬雪
陸遜韜略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