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晗 束 敏 李 峰 張 蕤 劉 建*,
(1南京林業(yè)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江蘇省林業(yè)生物資源高效利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京 210037)
(2濰坊科技學院,山東半島鹵水資源高值化綠色化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發(fā)中心,濰坊 262700)
電致變色是指材料在外部電場刺激下發(fā)生光學性質(zhì)變化響應的一種現(xiàn)象[1]。電致變色材料通常可以在不同的氧化態(tài)或還原態(tài)之間可逆切換,從而在可見光乃至近紅外區(qū)域的吸收帶發(fā)生變化[2-3]。電致變色材料以其獨特的光電響應特性,被廣泛應用于智能玻璃、防眩目汽車后視鏡、智能濾光片、電致變色顯示屏、軍事偽裝和熱控等領域[4-5]。迄今為止,電致變色材料主要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配位聚合物、紫羅精、有機共軛聚合物等[6-9]。其中,過渡金屬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材料很容易通過配體分子裁剪、金屬離子選擇以及配位方式變化來調(diào)控材料的電致變色性能,近年來已成為電致變色材料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之一,具有廣泛應用前景[10]。
在眾多的過渡金屬離子中,二價鐵氧化還原活性好、具有空d軌道,易與有機配體配位、成本低廉。二價鐵配位聚合物被認為是一類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電致變色材料[11]。多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通??梢杂陕?lián)吡啶類多齒配體與亞鐵離子鹽反應來制備。多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分子具有豐富的電子躍遷,在可見光區(qū)域具有很強的吸收,通常表現(xiàn)出紫色[12]。此外,多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在外界電壓變化下,二價鐵易于發(fā)生可逆氧化還原轉(zhuǎn)換導致配位聚合物電子躍遷發(fā)生改變,進而產(chǎn)生顏色變化,是一類性能優(yōu)異的電致變色材料[13]。通過在2 個三聯(lián)吡啶結構單元中間引入共軛橋聯(lián)基團來優(yōu)化配體電子結構,這是一種調(diào)控三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材料性能的有效策略[14]。然而,目前合成的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材料通常采用有機溶劑電解液,具有一定的環(huán)境污染。因此,開發(fā)匹配水系電解質(zhì)的新型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材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潛在的應用價值[15]。
我們通過Suzuki 偶聯(lián)反應合成了3 種含有不同數(shù)量氟原子取代的苯環(huán)作為共軛橋聯(lián)基團的雙三聯(lián)吡啶配體(F0、F2 和F4),再與四氟硼酸鐵六水合物發(fā)生配位反應,制備了3 種新型三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FeF0、FeF2 和FeF4),通過溶液旋涂法在ITO 玻璃表面成膜,并研究了其在環(huán)保型水系電解質(zhì)中的電致變色性能。
實驗中所用到的藥品、試劑及溶劑均為分析純,所有試劑和溶劑未經(jīng)處理直接使用。原料1,4-二溴苯、1,4-二溴-2,3-二氟苯、1,4-二溴四氟苯、四(三苯基膦)鈀、碳酸鈉、四氟硼酸鐵六水合物均為市售產(chǎn)品?;衔?的制備參考我們之前使用的合成方法[14]。核磁表征采用美國布魯克公司生產(chǎn)的Bruker DRX-600 核磁共振儀。紅外光譜(FTIR)表征采用Perkin Elmer Spectrum Two 紅外光譜儀。元素分析測試采用PE 2400 Ⅱ元素分析儀。X 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分析采用ThermoFisher ESCALAB250Xi型X 射線光電子能譜儀(Al 靶)。吸收光譜測試采用Perkin Elmer 公司生產(chǎn)的LAMBDA 365 紫外可見分光儀。電化學測試采用上海辰華公司生產(chǎn)的CHI-760E 電化學工作站。薄膜制備采用中國科學院KW-4A旋涂儀器。
1.2.1 配體F0的合成
將化合物1(1 000 mg,2.83 mmol)和1,4-二溴苯(264 mg,1.13 mmol)、碳酸鈉水溶液(719 mg,2.0 mol·L-1)溶解在甲苯/乙醇(2∶1,V/V)的混合溶劑(30 mL)中,加入Pd(PPh3)4(131 mg,0.11 mmol),在氮氣保護下回流過夜。反應結束后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抽濾,依次用水、甲醇、二氯甲烷洗滌濾餅,得到的配體F0 為灰色固體(555 mg,產(chǎn)率:71%)?;衔? 的結構經(jīng)過核磁共振氫譜和碳譜表征確認。1H NMR(600 MHz,CDCl3):δ8.82(s,4H),8.76(d,J=4.2 Hz,4H),8.70(d,J=7.8 Hz,4H),8.05(d,J=7.8 Hz,4H),7.90(t,J=6.0 Hz,4H),7.83~7.81(m,8H),7.39~7.37(m,4H)。13C NMR(150 MHz,CDCl3):δ156.48,156.19,149.94,149.32,141.45,139.87,137.67,137.06,128.00,127.76,127.69,124.01,121.58,118.92。
1.2.2 配體F2的合成
將化合物1(1 000 mg,2.83 mmol)和1,4-二溴-2,3-二氟苯(305 mg,1.13 mmol)、碳酸鈉水溶液(719 mg,2.0 mol·L-1)溶解在甲苯/乙醇(2∶1,V/V)的混合溶劑(30 mL)中,加入Pd(PPh3)4(131 mg,0.11 mmol),在氮氣保護下回流過夜。反應結束后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抽濾,依次用水、甲醇、二氯甲烷洗滌濾餅,得到的配體F2 為灰色固體(559 mg,產(chǎn)率:68%)。注:該化合物溶解性很差,碳譜難以出峰,故未提供該化合物碳譜數(shù)據(jù)。配體F2 的結構經(jīng)過核磁共振氫譜表征確認。1H NMR(600 MHz,CDCl3):δ8.83(s,4H),8.76(d,J=4.2 Hz,4H),8.70(d,J=7.8 Hz,4H),8.06(d,J=7.8 Hz,4H),7.91(t,J=7.2 Hz,4H),7.78(d,J=7.2 Hz,4H),7.40~7.37(m,6H)。
1.2.3 配體F4的合成
將化合物1(1 000 mg,2.83 mmol)和1,4-二溴四氟苯(346 mg,1.13 mmol)、碳酸鈉水溶液(719 mg,2.0 mol·L-1)溶解在甲苯/乙醇(2∶1,V/V)的混合溶劑(30 mL)中,加入Pd(PPh3)4(131 mg,0.11 mmol),在氮氣保護下回流過夜。反應結束后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抽濾,依次用水、甲醇、二氯甲烷洗滌濾餅,得到的配體F4 為灰色固體(596 mg,產(chǎn)率:69%)。注:該化合物溶解性很差,核磁碳譜難以出峰,故未提供該化合物碳譜數(shù)據(jù)。配體F4 的結構經(jīng)過核磁共振氫譜表征確認。1H NMR(600 MHz,CDCl3):δ8.83(s,4H),8.75(d,J=4.2 Hz,4H),8.70(d,J=8.4 Hz,4H),8.08(d,J=8.4 Hz,4H),7.91(t,J=4.8 Hz,4H),7.72(d,J=8.4 Hz,4H),7.39~7.37(m,4H)。
1.2.4 配位聚合物FeF0、FeF2和FeF4的合成
等物質(zhì)的量的有機配體F0 和Fe(BF4)2·6H2O 溶解在CH2Cl2/MeOH(1∶1,V/V)的混合溶劑中,在氮氣保護下回流過夜。反應結束后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過濾,依次用H2O、EtOH、CH2Cl2洗滌濾餅,得到相應的聚合物FeF0,為紫色固體。以同樣的方法采用F2 和F4 為有機配體分別制備配位聚合物FeF2 和FeF4。配位聚合物經(jīng)元素分析表征。FeF0:(C48H32B2F8FeN6)n理論值(%):C,62.51;H,3.50;N,9.11。實測值(%):C,62.59;H,3.55;N,9.16。FeF2:(C48H30B2F10FeN6)n理論值(%):C,60.16;H,3.16;N,8.77。實測值(%):C,62.24;H,3.21;N,8.82。FeF4:(C48H28B2F12FeN6)n理論值(%):C,57.99;H,2.84;N,8.45。實測值(%):C,58.07;H,2.88;N,8.49。
1.2.5 電致變色薄膜的制備
ITO 導電玻璃依次用丙酮、乙醇、去離子水超聲清洗20 min,用氮氣流吹干表面的殘留溶劑,放在干燥的表面皿中,繼續(xù)放入臭氧清洗機中照射20 min,潔凈備用。取一片潔凈的ITO 導電玻璃,將導電面朝上,置于勻膠機上,用移液槍取20 μL 鐵配位聚合物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濃度為80 mg·mL-1)于ITO 玻璃導電表面,調(diào)節(jié)轉(zhuǎn)速為1 000 r·min-1,在旋涂儀上持續(xù)旋涂120 s,將所得的薄膜在加熱板上80 ℃燒結10 min,烘干除去多余的溶劑,放置備用。
圖示1 多聯(lián)吡啶鐵(Ⅱ)配位聚合物結構式和合成路線Scheme 1 Molecular structures and synthesis routes of the polypyridine Fe(Ⅱ)coordination polymers
對配體和配位聚合物的進行了FTIR 表征。如圖1a~1c 所示,在(1 585±1) cm-1處的吸收峰歸因于配體(F0、F2 和F4)中三聯(lián)吡啶結構單元的C=C 鍵伸縮振動峰,當三聯(lián)吡啶類配體與Fe2+配位形成配位聚合物(FeF0、FeF2 和FeF4)后,配位聚合物中三聯(lián)吡啶中的C=C 鍵伸縮振動峰發(fā)生一定程度上的偏移,移動到(1 610±4) cm-1處。類似的,在(1 390±4)cm-1處的吸收峰歸因于配體(F0、F2 和F4)中三聯(lián)吡啶中的C—H 鍵伸縮振動峰,在(1 400±10)cm-1處的吸收峰歸因于配位聚合物(FeF0、FeF2和FeF4)中三聯(lián)吡啶中的C—H 鍵伸縮振動峰[16]。FTIR 特征峰的偏移充分說明Fe2+與三聯(lián)吡啶配體發(fā)生了配位。此外,我們對3 種配位聚合物進行了XPS 表征。如圖1d所示,位于399.8 eV 的信號峰歸屬于Fe(Ⅱ)配位聚合物中三吡啶基配體的N1s。配位聚合物陰離子BF4-中的B1s和F1s的信號峰分別位于193.5 和685.9 eV,配位聚合物金屬中心離子Fe2+的特征信號峰Fe2p3/2和Fe2p1/2分別位于708.5和721.4 eV[17]。
圖1 三聯(lián)吡啶配體和配位聚合物的FTIR譜圖(a~c);配位聚合物的XPS譜圖(d)Fig.1 FTIR spectra(a-c)of terpyridine-based ligands and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XPS spectra(d)of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
以表面旋涂有配位聚合物薄膜的ITO 導電玻璃作為工作電極,鉑絲電極作為對電極,Ag/AgCl電極作為參比電極,0.1 mol·L-1LiBF4/H2O 作為電解液,采用三電極體系,在不同的掃描速率下(40、60、80、100、120、140 和160 mV·s-1),通過施加從0~1.2 V 的外界電壓,進行CV 曲線測試,研究結構中含有不同個數(shù)氟原子取代的苯環(huán)橋聯(lián)基團對Fe(Ⅱ)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的電化學性質(zhì)的影響和相關的電化學行為。如圖2 所示,在不同的掃描速率下,配位聚合物FeF0、FeF2 和FeF4 在0.6~0.9 V存在一個明顯的氧化還原峰,源于配位聚合物的Fe(Ⅱ)/Fe(Ⅲ)氧化還原電對。隨著掃描速度的不斷增加,配位聚合物薄膜的峰值電流也在不斷增大,表明旋涂在ITO 表面的配位聚合物薄膜具有良好的電化學活性。圖3 顯示了3 種聚合物FeF0、FeF2和FeF4 在CV 曲線測試中陽極峰電位(Epa)和陰極峰電位(Epc)與掃描速率的平方根呈線性關系,且最小均方誤差(R2)非常接近于1.0,這表明這3 種配位聚合物薄膜緊密均勻地附著在ITO 玻璃表面,并且通電時發(fā)生的電化學氧化還原過程不受電解液緩慢擴散的影響[18]。
圖2 40~160 mV·s-1掃描速率下配位聚合物薄膜在0.1 mol·L-1 LiBF4水溶液中的CV曲線Fig.2 CV curves of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thin films in aqueous solution of LiBF4(0.1 mol·L-1)at different scan rates from 40 to 160 mV·s-1
圖3 對應于圖2中CV曲線陽極和陰極峰值電流與掃描速率的平方根的線性關系Fig.3 Linear dependence of the anodic and cathodic peak current of the CV curves and squre root of the scan rates corresponding to Fig.2
在外加電壓變化下對配位聚合物薄膜的光譜電化學性能進行了表征。以表面旋涂有Fe(Ⅱ)配位聚合物薄膜的ITO 玻璃作為工作電極,鉑絲電極作為對電極,Ag/AgCl 電極作為參比電極,組成三電極體系。以LiBF4水溶液(0.1 mol·L-1)作為電解液,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和電化學工作站聯(lián)用,進行光譜電化學測試。圖4 呈現(xiàn)了FeF0、FeF2 和FeF4電致變色薄膜在施加0~0.90 V、0~1.00 V、0~1.15 V電壓條件下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配位聚合物FeF0、FeF2 和FeF4 表現(xiàn)出相似的電致變色行為,在施加外界電壓條件下,3 種配位聚合物薄膜顏色從紫色變?yōu)辄S色。強吸電子取代基(氟原子)的引入會顯著影響Fe(Ⅱ)配位聚合物的電化學氧化還原電位,導致氧化電位增大。隨著外界電壓的逐漸增大,3 種配位聚合物中典型的金屬-配體電荷轉(zhuǎn)移(MLCT)躍遷吸收峰575 nm 左右在0.90、1.00 和1.15 V 時明顯減小甚至消失。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吸收峰出現(xiàn)在400 nm 附近,其吸光度隨外加電壓的升高而逐漸增強,導致3 種配位聚合物薄膜的顏色從紫色變?yōu)辄S色。當撤掉外加電壓后,3 種薄膜又變回到初始狀態(tài)的紫色。
圖4 不同電壓下配位聚合物薄膜在0.1 mol·L-1 LiBF4水溶液中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插圖為施加電壓后薄膜顏色變化)Fig.4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thin films in aqueous solution of LiBF4(0.1 mol·L-1)under different applied voltages(Inset:color change of the electrochromic polymer thin films under external applied voltages)
采用雙電位計時電流法對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FeF0、FeF2 和FeF4 的光學對比度、響應時間和穩(wěn)定性進行了探究。在0 V 與相應最大的氧化電壓之間施加階躍時間為5 s 的階躍電壓,記錄了3種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FeF0、FeF2 和FeF4 在波長575 nm 透過率隨電壓的變化曲線,并以透過率達到最大值的95%的所需時間來計算著色時間,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如圖5 所示,F(xiàn)eF0、FeF2 和FeF4 在575 nm 處光學對比度分別為50.4%、69.0% 和44.7%。此外,3 種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材料表現(xiàn)出快速的響應速率。其中,F(xiàn)eF0、FeF2 的著色時間(tc)均為0.5 s,F(xiàn)eF4 的著色時間為0.4 s,略快于FeF0 和FeF2,這表明3 種Fe(Ⅱ)配位聚合物的中心離子Fe2+都能夠快速氧化。FeF0和FeF2的褪色時間(tb)分別為0.9 和0.5 s,都遠遠短于FeF4 的褪色時間(1.9 s)。電致變色薄膜FeF0、FeF2 和FeF4 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在經(jīng)歷過200 次循環(huán)后仍可保持原始最大光學對比度的90%以上。相比于FeF0,引入了2 個強吸電子基氟原子的配位聚合物FeF2 表現(xiàn)出更好的電致變色性能。然而,引入了4 個強吸電子基氟原子的配位聚合物FeF4 的電致變色性能相對欠佳。結果表明,聚合物引入適量的強吸電子基氟原子可以影響共軛聚合物分子內(nèi)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改善聚合物材料的電致變色性能。
表1 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在波長575 nm附近的電致變色性能參數(shù)Table 1 Electrochromic parameters of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s based on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 monitored around 575 nm
圖5 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測試(a~c);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在波長575 nm附近的光學對比度和響應時間(d~f)Fig.5 Cyclic stability test(a-c)of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s based on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Optical contrast and response time(d-f)of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s based on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 monitored around 575 nm
著色效率(CE)是評價電致變色材料能耗情況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表征電致變色材料在單位電荷注入時引起的顏色變化效率。根據(jù)Lambert-Beer 定律,CE值的計算可以根據(jù)式1計算[14]:
其中,ΔOD 為光學密度的變化值,Qd為單位面積注入和抽出的電荷量,Tb為褪色態(tài)透過率,Tc為著色態(tài)透射率。采用計時電流法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聯(lián)用對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進行電化學表征,并通過記錄電流隨時間的變化來測試充電/放電量(圖6)。結果表明,配位聚合物FeF0、FeF2 和FeF4 電致變色薄膜表現(xiàn)出較高的著色效率,分別為306.6、327.1 和387.1 cm2·C-1,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圖6 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薄膜的充放電曲線Fig.6 Charge/discharge curves of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s based on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s
通過Suzuki偶聯(lián)反應以苯基或氟取代苯基作為橋聯(lián)基團共軛連接2個三聯(lián)吡啶結構單元,構建了3個雙三聯(lián)吡啶配體,進一步與四氟硼酸鐵六水合物進行配位反應制備了3 種Fe(Ⅱ)配位聚合物(FeF0、FeF2 和FeF4),通過溶液旋涂法在ITO 導電玻璃表面旋涂成膜,并研究了薄膜在水系電解質(zhì)體系中的電化學性質(zhì)和電致變色性能。3 種配位聚合物FeF0、FeF2 和FeF4 電致變色薄膜均表現(xiàn)出快速的紫色-淺黃色的顏色切換速率(著色時間和褪色時間均低于1 s),較高的著色效率(均超過300 cm2·C-1),以及良好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配位聚合物FeF0、FeF2和FeF4 電致變色薄膜在波長575 nm 附近的光學對比度分別為50.4%、69.0%和44.7%。研究表明,在共軛橋聯(lián)基團上引入吸電子基F原子使得電致變色材料的工作電壓增大,并對其電致變色性能具有一定的影響。3種新型Fe(Ⅱ)配位聚合物電致變色材料在水系電解質(zhì)體系中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電致變色性能,對環(huán)境友好型電致變色材料的設計及器件的制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