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杰
(《嘉泰會稽志·卷十八(拾遺)》)
(《萬歷紹興府志·卷七(山川志四)》)
(《乾隆紹興府志·卷六(地理志六)》)
(《乾隆紹興府志·卷十八(物產(chǎn)志二)》)
(《嘉慶山陰縣志·卷四(土地志第一之四)》)
(《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 山陰之部)·土地志》)
(《越諺·中卷(名物 水族)》)
(《浙江古今地名詞典》)
(《簡明古今漢語詞典》)
(《紹興方言》)
(《紹興方言研究》)
(《漢語大字典》)
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
(《山海經(jīng)傳·東山經(jīng)第四》)
現(xiàn)代科學中對“犰狳”的介紹則更為具體:
哺乳綱,貧齒目,犰狳科。頭頂有鱗片,形成盔狀。軀干部一般分成前、中、后三段,前段和后段有整塊不可伸縮的骨質鱗片,中段的鱗片分成絆(帶狀),以筋肉相連,可伸縮,絆數(shù)視種類而異。尾部和四肢也有鱗片,鱗片間有毛。腹部無鱗,有較密的毛。
(《辭?!?
黃顙公 “黃”,讀“盎”。鼬,一名“黃鼠狼”。赤大,黃尾,啖鼠拖雞,尾可筆。
(《越諺·中卷(名物 禽獸)》)
黃顙公 ??去s??上kuo?平黃呼盎,鼬,又名黃鼠狼。[例]~拜年,沒懷好心。
(《紹興方言》)
(《紹興方言研究》)
“黃”在《廣韻》中記作“胡光切”,在上古音系屬于匣母陽部字,“”()在《廣韻》中記作“烏朗切”,在上古為影母陽部字。兩者韻部相同,為疊韻關系,聲母相近,為鄰紐雙聲,因此可以判定“黃”“”音近,具備借用的條件。結合黃鼠狼通體呈黃色的特點,不妨將“黃”視為本字,而將“”視為借字?;谶@一認識,再看[??52]與[s??52]結合的情況。
上述幾位學者都認為[s??52]應當是“顙”,“顙”是一個形聲字,“從頁桑聲”,《說文》釋為“額也”。當“”與“顙”組合成“顙”時,可勉強解讀為“貉的額頭”,但這一組合在已有的材料中并未發(fā)現(xiàn)用例。當“黃”與“顙”組合成“黃顙”時,則多用來指稱黃顙魚,而未見黃鼠狼的用例。可見,用“顙”來表示黃鼠狼公”中的[s??52]顯得牽強。那么,與黃鼠狼有關的[s??52]的本字會是什么呢?
事實上,古書中有關黃鼠狼的記載,不光有“鼬”“鼬鼠”“黃鼬”等,還有“鼪”“鼪鼠”“黃鼪”的用例:
鼬鼠。今鼬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為鼪,音牲。
(《爾雅注·釋獸》)
(《讀書雜釋·卷九(爾雅 鼬鼠)》)
鼬,俗呼黃鼪,即黃鼠狼。捕食鼠及小鳥,有時竊害家禽而吮其血。
(《歙縣志·卷三(食貨志)》)
此外,表示黃鼠狼的“鼪”還有異體字“狌”的寫法,而“狌”同時也是“猩”的異體字。因此“狌”在字書中有2種讀音:讀shēng時為“鼪”的異體字,表示黃鼠狼;讀xīng時為“猩”的異體字,表示猩猩。金春華(2014)在調查紹興方言內部差異時,發(fā)現(xiàn)紹興話中對黃鼠狼的叫法存在“?? s?? kuo?”和“??i? kuo?”2種差異,這種讀音上的差異,也與“狌”的2個本字“鼪”“猩”的差異相近。這也表明,s??52]公”中的[s??52]極有可能是“狌”。
至此,我們來回答前文提到的2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