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詩人陶淵明有一首《四時》詩,“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暉,冬嶺秀寒松”,道盡了對四季美景的喜愛;作家三毛也說過這樣一句話:“歲月極美,在于它的必然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古詩詞里的冬不僅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冷漠和蕭瑟,還有“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的無限生機。讓我們走進古詩詞,去探索、感受那抹冬天的魅力。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賞讀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的“日暮”點明時間——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著跋涉的艱辛與詩人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主人家的茅舍本就簡陋,在寒冬中更見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了貧寒、清白的氣氛,也表達出詩人獨特的感受。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南宋〕楊萬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
賞讀
詩人直言最喜歡東山天晴后的雪景,“軟”字寫出了白雪映照下的夕陽紅光,賦予光芒以形象的觸覺;“涌”字則把白雪覆蓋的群山在夕陽下閃耀的光芒在視覺上產生的向自己涌來的動態(tài)感描繪出來,有化靜為動的奇效。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
——〔宋〕吳淑姬《長相思令·煙霏霏》
賞讀
云霧迷蒙,小雪飄飄。梅花枝上堆滿了雪,春天從哪里來?上片連用“霏霏”二字,強調風雨如晦,氣候極其惡劣。一團團殘雪無情地堆到梅花枝上,簡直讓人透不過氣來。雖然明知冬天不會太久,殘冬一過,春天就要來臨。但眼前這種煙雨迷蒙、雪壓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懷疑春天還會來嗎?而這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正暗喻了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使她從心底發(fā)出了“春從何處回”的呼喊。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清〕鄭燮《山中雪后》
賞讀
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顯得沒有活力。院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畫面。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