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文化內(nèi)涵與傳播優(yōu)勢

2024-01-01 00:00:00劉燕飛
關鍵詞:文化內(nèi)涵傳播孟子

[收稿日期]2024-10-06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傳統(tǒng)儒學人格思想及其對高校人格美育的啟示研究”(22VSZ11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劉燕飛(1973—),女,河北易縣人,博士,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大學版權研究中心教授。

[摘 要]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是中國文化中至仁至剛的經(jīng)典形象,在后世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和傳播。孟子大丈夫人格具有豐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包括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以德抗位的政治操守、浩然正氣的心理體驗等等,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孟子“大丈夫人格”作為一種文化權威符號,獲得了無可比擬的傳播優(yōu)勢,具體包括:孟子被尊為亞圣的官學地位;滿足人對尊嚴和自由的理性訴求;滿足人對陽剛之美的情感訴求等等。

[關鍵詞] 孟子;大丈夫人格;文化內(nèi)涵;傳播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40601407

孟子大丈夫人格是中國文化中至仁至剛的經(jīng)典形象,具有不可替代性。“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15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最廣的住宅是仁,最正的位置是禮,最廣闊的道路是義,知仁、禮、義便是智,能篤行之,就是有智慧有意志的大丈夫。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磊落形象的自然流露,自尊、自信、自由氣概附著在行道義的人身上,可感可見。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不僅建構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脊梁,而且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自信的精神風貌。孟子被接受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孟子大丈夫人格的傳播史。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之所以能獲得廣泛而持久的傳播,一方面是基于“大丈夫人格”本身具有的豐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大丈夫人格”作為一種文化權威符號,獲得了無可比擬的傳播優(yōu)勢。

一、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三重文化內(nèi)涵

孟子之所以提出并推崇大丈夫人格,當然與先秦時期尚武任俠的時代風氣有直接關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大丈夫作為一種理想人格,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具有道德、政治、心理多重維度,其中,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以德抗位的政治操守、浩然正氣的心理體驗,是大丈夫人格的基本思想文化內(nèi)涵。

(一) 重義輕利的價值內(nèi)涵

忽略人的物質(zhì)性需求,專注仁義禮智信的精神性需求是儒家人格的總體特征??鬃诱f在謀道與謀食、憂道與憂貧之間,君子都會忽略后者,潛心追求前者,越是重義輕利,越能體現(xiàn)出人的難能可貴,顏回就是這樣的榜樣。孟子繼承了孔子高揚精神性需要的觀點。

1. 認知:以性善來解釋人的本性,“德”是人格的評價標準

儒家的知,以人的德性為核心,是科學求真與道德求善的結合體。知為的是行,踐行道德,自明而誠,因理性認知到德性,所以能正心誠意踐行德性。

孟子主張性善論??鬃诱J為人們追求“仁”的普遍性,在于“性相近”;同時,孔子又認為“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下愚求仁得仁未解釋清楚。孟子注意到這個邏輯漏洞:差異性的個體為什么都應求仁義并都能實現(xiàn)仁義?他的解決方法是性善論?!皭烹[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sup>[1]286(《孟子·告子章句上》)所有人都有此四心,四心乃善端,對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四德的規(guī)范是孟子首先總結提出。儒家的情感哲學,以孟子最直接,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情感作為思維邏輯的起點。徐復觀說:“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實際亦即是側隱之情、羞惡之情?!?sup>[2]151感性而不是理性的證明,雖然不嚴密,但是完善了儒家的推導,回答了人皆應該并且皆能行仁義的根據(jù)。人性善,使人格境界的高下完全成為自我意志能夠把控的事。

人性的平等帶來了人格平等的可能性,在人格的世界,“德”是評價標準。孟子如同孔子一樣,區(qū)分了物質(zhì)之欲和道德之欲,他善于運用對比來突出道德之欲的重要性?!吧辔宜?,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293(《孟子·告子章句上》)就人的地位來說,孟子區(qū)分了天爵與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sup>[1]300(《孟子·告子章句上》)天爵是上天賜予的爵位,人爵是人賜予的爵位,擁有天爵者當然要比公卿大夫之人爵高貴,樂此不疲地踐行仁義禮智之道德才會得到天爵,才是正途。

即使尊貴如君王,其地位高下的評價標準依然是“德”(以仁政為主)。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在儒家有旗幟作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369(《孟子·盡心章句下》),在君王之位,而不以仁政為治理原則,就不是真正的君王。孟子解釋武王伐紂時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1]44(《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紂王不實行仁政,心中沒有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王。不以民和社稷為重的君主,“德”境界不高,應該被替換,這種思想在等級社會中難能可貴。

2. 情感:以浩然正氣時刻充盈刻畫人格形象

孟子曾特意提到過形象的生成是因為內(nèi)在心性的外化:“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1]344(《孟子·盡心章句上》)內(nèi)外相通,內(nèi)在仁義禮智之精神一定會轉化為外在氣質(zhì),在神色、面容、腰背、四體均可見。相似言論別處還有,例如“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1]314(《孟子·告子章句下》),內(nèi)在的智識必然會在外在形象上顯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孟子大丈夫人格塑形中,最重要的是內(nèi)在道德精神、堅強意志,如果內(nèi)在道德充盈,外在自然有浩然正氣之氣概。

孟子心目中理想的外在形象是充盈浩然正氣的陽剛之美,以《孟子·盡心章句下》描述最為醒目:“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sup>[1]376性善是做君子的可能性,人人都有;行善是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充實,是道德的自覺和充盈,是性善的施展和實現(xiàn),具體到人格,就是美的形象,充實之謂美體現(xiàn)了儒學美善融合特點。孟子對美和大的理解要放到戰(zhàn)國的時代背景中,當時二者不分,都有道德崇高的含義,而孟子做了區(qū)分,將大放到了美之上。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道德充盈到洋溢著光輝、令人仰視的程度,確實不能單獨以美論,故孟子使用“大”加以區(qū)別。美、大、圣、神等級,一級比一級高,美已經(jīng)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意思,大、圣、神體現(xiàn)出形象越來越輝煌,圣的層次——感染化育周圍的人——還是人為;到了神的層次,其鬼斧神工之神妙效果不可限量。孟子如此解釋了人的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具有統(tǒng)一性。

3. 意志:堅守道義的堅強行動力

孟子說人禽的區(qū)別,在于人有社會責任感,在動物性的欲望之外,追尋人生的存有意義和價值?!睹献印吠ㄆ荚谡勥@個區(qū)別于禽獸的責任感,與其所在的戰(zhàn)國時期殺戮成性,經(jīng)常尸橫遍野的戰(zhàn)斗局面不無關系,渴望停止殺戮,遠離動物性,以仁愛之人性為基礎重塑社會。

中國文化中,各種問題的終極答案都在天,責任感、使命感也來源于天。孟子的天道觀圍繞道德之天展開。關于逆順得失等由命運之天主宰的事功內(nèi)容,孟子很少涉及,他的關注點大都在道德領域,強調(diào)人要積極擔負起人力所能為的道德使命。“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1]335(《孟子·盡心章句上》)內(nèi)在道德就是在我者,只要求一定能得到;其余均是在外者,求之未必能得到。孟子最在意的概念是“正命”:明心進性,矢志不渝,為道義而生死。

孟子突出堅守道義的主觀能動性,所有人都能夠提升道德境界,圣人與常人的區(qū)別,僅在于是否踐行道德準則、是否持之以恒、是否意志堅毅。人性中蘊含著道德使命,“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sup>[1]334(《孟子·盡心章句上》)心、性、天、命的關系,就是人挖掘上天所賦予的道德潛能,安身立命的具體操作是存心、養(yǎng)性、事天一脈相承,一體相通。

(二) 以德抗位的政治內(nèi)涵

儒家重視并提倡君臣之間的尊卑等級關系,在此前提下,孟子則以君臣相待關系稀釋或者弱化了君尊臣卑關系,他的大丈夫人格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臣民的人格獨立和尊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的地位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由于國別眾多,可服務對象具有選擇性,使士獲得了空前絕后的獨立地位。士轉變?yōu)楠毩⒌奈幕?,他們一邊傳承和?chuàng)新文化,一邊和不同國家統(tǒng)治者進行雙選提供政治服務。

孟子的獨立人格形象不離政治背景,這在出世與入世精神之間切換的士大夫中,有著鮮明的特色。孟子的窮達觀從未避世,“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sup>[1]15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不得志,也要獨自行道義。孟子從未想出世,相比于莊子獨立人格的遺世獨立,遠離塵世,絕仁棄義,孟子的獨立人格則是大義凜然,以仁義為武器,斗志昂揚,傲然站立于人世間。在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士階層體現(xiàn)出知識分子心懷天下、責任擔當?shù)募w特征,士的使命,也和政治緊密相關,需要往來于政治權貴之間,孟子對人格尊嚴的詮釋,也以此為主要背景。

孟子的人格尊嚴,主要體現(xiàn)在與王公大臣交往中,堅信自己的主張和志向,不媚權貴,以德抗位?!罢f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sup>[1]382(《孟子·盡心章句下》)“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sup>[1]262(《孟子·萬章章句下》)地位卑下者尊敬位高者,叫尊敬尊貴的人,位高者尊敬位卑者,叫尊敬賢人,道理是一個。孟子此對等思想,在傳統(tǒng)社會,屬于先進思想。思孟二人被普遍接受,從年齡差距來看,子思不可能是孟子的直接老師,《孟子》中提到子思次數(shù)較多,而且多和在君王面前不低頭有關。荊門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中記載子思稱贊那些經(jīng)常指出君王之惡的大臣為忠臣,孟子確實是一脈相承。

孟子鋒芒畢露,說大人必藐之,對君王的態(tài)度并沒有惹怒君王,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幾點:其一,時代特色。在風起云涌的戰(zhàn)國時代,百余國家的兼并戰(zhàn)爭從未停歇,生靈涂炭,經(jīng)濟凋蔽。由于諸侯國的斗爭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爭奪土地和人口,與之相配合的還有招賢納士,籠絡人才為自己所用,或者避免人才為其它國所用,于是尊重賢士成為時代特色。《孟子·告子章句上》記載葵丘盟會,諸侯們的誓言第四條有“無專殺大夫”[1]318,說明那時候有不殺士大夫的共識。國君以禮賢下士為榮,戰(zhàn)國四公子門客均達數(shù)千人,雞鳴狗盜之能力都被認可,就是證明。孟子聲名遠播,憑借自己的才華成為諸侯國爭相籠絡的對象。其二,思想特色。孟子傳播的仁政占領道德高地,而且孟子的道偏重于文化批判和方向引導,實際參與政治分量較少,于現(xiàn)實危害性較小。其三,個人風格。孟子氣場強大,有著堅定信念,能言善辯,并且能自圓其說。

后世非孟和尊孟最著名的沖突,是明朱元璋因不滿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1]203(《孟子·告子章句上》)的話,下令把孟子像移出孔廟,刑部侍郎錢唐冒死進諫,稱能為孟軻死,死有余榮。朱元璋竟然沒有怪罪(錢唐支持者眾多),第二年撤銷了命令,從此孟子一直配享孔廟,孟子的地位也再沒被撼動過(《明史·錢唐傳》)。當然,朱元璋最終令人刪減《孟子》,刪去不利于君王的內(nèi)容,留下一百七十余條,稱《孟子節(jié)文》,作為科舉考試范圍。孟子如此君臣觀,以及其民貴君輕、以民為本思想,在近代探索救國圖存的有識之士那里深受重視,例如康有為探尋民權、民主、平等、獨立人格等思想,力挺孟子是儒家最具有開拓精神的人,“舉中國之百億萬群書,莫如《孟子》矣?!?sup>[3]178(《新民叢報》本序)

在等級社會中,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人身有依附關系,在人格上很難實現(xiàn)平等,孟子以“德”論人格和平等,忽略等級意識,具有理想性。在儒家后學那里,君君臣臣的雙向責任逐步演變成了單向責任,在建立社會秩序的同時,也打下了隱忍和退縮的民族性格。

(三) 浩然正氣的心理內(nèi)涵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孟子大丈夫人格具有強烈的情感訴求和心理體驗。

儒家教化嚴格講是針對社會精英,倡導居高位者或有志青年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種境界既是理性智慧的目標,也是感性心理的寄托。西方文化也有類似的觀點,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洛姆、霍尼、馬斯洛等都關注人的價值、尊嚴、自由等,例如馬斯洛自我實現(xiàn)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在人格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心理學中,在馬斯洛建立人本主義心理學之前,研究圍繞的是人性惡的方面,傾向于否定個人的自主性,而由社會規(guī)則指導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不單單揭露事實,還為了人文關懷,他們用科學實驗的方法來探討如何挖掘積極的人性潛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高峰體驗是人所能達到的最幸??鞓返臅r刻,是自我實現(xiàn)的情感體驗。馬斯洛在由人本主義走向超個人心理學的過程中,接觸學習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他本人也多次提及西方應該向古代東方智慧學習,他最為稱贊老子思想。在《動機與人格》中,馬斯洛以二十多位世界級成功人士為研究對象,得出人性積極主動成長的結論:“文化相對論總是過分強調(diào)人是被動、可塑以及不定型的,而很少提及人的自主性、人的成長傾向以及內(nèi)在力量的成熟?!?sup>[4]315他從價值出發(fā),強調(diào)高峰體驗、呼吁積極向善的觀點,具有與儒家對話的基礎。馬斯洛更現(xiàn)實的地方在于:認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所有人的需要;關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他承認只有少數(shù)人能達到,即只有少數(shù)人的人格才能走向成熟。儒家沒有說明只有少數(shù)人最終達到浩然之氣的人性成熟。

儒家文化中,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天地境界是人格的最高境界,馮友蘭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論(由低到高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有孟子浩然之氣的鮮明特點。馮友蘭是以人生境界論解讀孟子人格的代表,他對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的理解受到孟子浩然之氣的啟發(fā),“中國哲學中,孟子派之儒家,及莊子派之道家,皆以神秘境界為最高境界,以神秘經(jīng)驗為個人修養(yǎng)之最高成就……如孟子哲學果有神秘主義在內(nèi),則萬物皆備于我,即我與萬物本為一體也?!?sup>[5]79這也是馬斯洛所說的少數(shù)精英能達到的高峰體驗。

浩然之氣體現(xiàn)著人性的成熟。正義的力量,使人直面任何絕境,“雖千萬人,吾往矣”[1]66(《孟子·公孫丑章句上》),透露著堅定與執(zhí)著,洋溢著力量、進取與斗志,能體現(xiàn)出人面對巨大困境,超越自我的勝利感、超越感、幸福感、自信感?!疤鞂⒔荡笕斡谑侨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331(《孟子·告子章句下》)受盡坎坷,絕處逢生的人生際遇也是對人剛毅韌性的鍛煉和檢驗,磨練堅強意志?!棒~,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sup>[1]293(《孟子·告子章句上》)設定生命和道義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以生的珍貴來襯托義的不可或缺,生命于人最為寶貴,但是若道義和生命不得兼顧,有信念的人可以做到舍生取義,具有氣貫長虹、視死如歸的氣概。

二、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傳播優(yōu)勢

豐富深刻的文化思想內(nèi)涵,構成了孟子大丈夫人格廣泛持久傳播的內(nèi)在基礎。除此之外,孟子及其大丈夫人格還具備了多重傳播條件和優(yōu)勢:如理想性,理想的東西天然引人注意;如信息量雖不多,卻形成了完整的人格符號,而且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符號之一;又如人物事跡具有濃厚的趣味性、故事性;再如文采卓然、邏輯性強,等等。宏觀來看,孟子大丈夫人格決定性的傳播優(yōu)勢,有如下幾點:

(一) 孟子被尊為亞圣

進入儒學道統(tǒng),孔孟并稱,《孟子》成為儒學經(jīng)典著作,是孟子大丈夫人格最大的傳播優(yōu)勢。

孟子的影響力,伴隨著“孟子升格運動”(經(jīng)學家周予同在《群經(jīng)概論》中提出,指《孟子》由子升經(jīng)、孟子圣人化的過程)而提升。以《孟子》研究的逐步繁榮為證,孟子的升格運動分界線在宋,宋之前為量變,地位處在不斷提升中;至宋發(fā)生質(zhì)變,由子部升格到經(jīng)部,成為儒學核心著作,元、明、清三代一直維持了這種高度。漢至唐,因為《孟子》未入官學,屬于子學,只有專門的“傳記博士”,孟子只是儒分為八中的八分之一,所以受關注程度較低,研究孟子的著作不多,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漢代趙歧的《孟子章句》。唐代,開始有人請求列《孟子》進經(jīng)書,更有知名學者韓愈大力推崇孟子,孔孟合稱在中唐以后流行起來,孔子在儒學地位為最高,孔孟合稱較之以前的孟荀齊號,足以證明孟子地位的提升。宋代孟子地位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孟子》進入經(jīng)書行列,經(jīng)二程朱熹的挑選,超越了五經(jīng),并入《四書》,從此位列經(jīng)學至高位置,成為官方指定教材和考試內(nèi)容??酌现赖母拍畋黄毡榻邮?,孟子成為圣賢,替代顏子成為亞圣,孟子像進入孔廟接受供奉。明清兩代孟子地位穩(wěn)固,“明代《孟子》學為顯學,涉《孟》學者不少,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明代《孟子》學著作357種,涉及學者188人?!?sup>[6]28“清代《孟子》學興盛,著述多,影響大,成為中國古代《孟子》學集大成時期。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清代有《孟子》學專著240種,《孟子》學專論114種,《孟子》學專著的序、跋44種(不包括自序),三類共400種左右,遺漏在所難免。若將千種以上的《四書》類中的《孟子》學一并計算,約有1500種著述涉及《孟子》學?!?sup>[6]42足見孟子的廣為傳播。

(二)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獨特性

獨特性更易被傳播。儒家知識分子選擇至大至剛的理想人格時,孟子脫穎而出。對比于釋道,儒家人格具有陽剛特征;儒家內(nèi)部進一步細分剛柔,例如對比孔子的君子人格與孟子大丈夫人格,會發(fā)現(xiàn)孟子更具有剛強弘毅的特征??鬃拥膭偨∮袨橐驗椤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變通性,表現(xiàn)為寬容隨和、剛柔并濟、執(zhí)兩用中的人格形象。執(zhí)兩用中體現(xiàn)出對辯證法的熟練運用,孟子的陽剛性執(zhí)其一端,具有獨特性。

和乃是中國文化的大背景,《易傳》中“太和”概念,表示最佳、最高的秩序與和諧,《易經(jīng)》記載“蓍之德,圓而神”??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岸Y之用,和為貴?!睙o論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儒家文化都傾向于和解、和平。君臣的沖突,自然也是和為貴,其方法就是“中”,無過與不及為適中。君子人格體現(xiàn)出儒家“中和”特點,國家統(tǒng)一、社會和諧、民族融合、家庭和睦的實際效果,需要個人向內(nèi)克制自我來實現(xiàn)。玉被視為君子,因其光芒內(nèi)斂,具有玉之品質(zhì)的人格,則表現(xiàn)出寬厚隱忍,性情平和。

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至剛易折。一旦忠臣遇到昏庸的君王、見義勇為遇到陰暗的小人或權貴,擁有大丈夫人格之人遇害甚至身亡可能性極大。而見機行事,尤其是面對心胸狹隘帝王的不信任、不重用,隱士人格則更具有現(xiàn)實性。除了身體隱于世外,還有心靈隱于世外的解決辦法,例如縱情于字畫山水,或潛心于教學,不問時政。

對孟子人格理論的推崇,以李澤厚為最,他認為孟子最大的貢獻在于大丈夫人格的提出。這種人格“本源出于遠古巫師所夸揚的內(nèi)在心靈能上天通神的巨大神秘力量,孟子把它理性化和世俗化了,說成是凡人均可具有的個體的獨立人格。這一說法確實空前絕后,無人能比,也非荀子所能比,對中國后世影響極大,成了中國歷代士大夫和現(xiàn)代知識人的偉大傳統(tǒng)和心魂驕傲,一直有著極為巨大的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而這恰好是倫理學的要害所在”[7]70。李澤厚認為儒學道統(tǒng)中,孔-荀-董-朱才是正統(tǒng),儒學中孟子獨特的意義在于其大丈夫精神(《孟子的偉大貢獻》)。李澤厚將人格理論視為孟子最獨特的成就,孟子的性善論、仁義禮智結構、心性思想、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君臣對等思想等,或具有獨特性,或具有發(fā)端的意義,或具有典型性,而李澤厚單獨提出其人格理論,可見他對大丈夫人格在中國文化中地位不可或缺性的推崇。

(三) 滿足人對尊嚴和自由的理性訴求

人需要尊嚴,尤其是等級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以布迪厄的資本理論來分析,文化資本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tài)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zhì)、品味與生活方式[8]469。雖然不似經(jīng)濟、社會資本顯著,但文化資本確實存在,并且文化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因為投入了時間、智力、意志力等,還不能被掠奪。文人因為學習開啟了心智,另一方面又擁有文化資本,所以對實現(xiàn)自我,并獲得社會認可有所期待,尊重就是認可的方式之一。

孟子樹立了等級社會中獨立人格形象。首先孟子認可社會等級的合理性。儒家思想的邏輯是由家而國,由家的秩序詮釋國的禮制,將國人間不平等的關系合理化。孟子也認可社會分工的合理性:“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sup>[1]134-135(《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孟子模糊了勞動分工合作與社會身份等級差異,以勞動分工的合理性證明了等級社會的合理性,體現(xiàn)了對社會等級的認可。其次,孟子不單純從“位”區(qū)分君臣的高下,而是加入“德”,德高望重的人高于政治地位或財富地位高的人。孟子不是考量個別人“德不配位”的問題,而是將“位”與“德”區(qū)別開來,認為二者有不同組合,如果出現(xiàn)“位”與“德”不匹配的情況,“德”是最終決定因素,位卑者德高,與位高德不高者相比,前者的人格高于后者的人格。這種觀念,給予孟子,以及社會地位較低者以充分自信。孟子有時用“位”,有時用“勢”來討論這個問題。綜合起來看,他承認君臣關系中主動權在君不在臣,畢竟“位”擺在那里,能夠禮賢下士的才是賢王;另一方面,賢士也能樂其道而忘人之勢,不巴結位高者。如此,良好的君臣關系才能建立。

任何社會都存在個體與社會秩序壓抑的張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個體形象,承載了無數(shù)人對自由、尊嚴的愿望。

(四) 滿足人對陽剛之美的情感訴求

在社會語境中,情感是人們接收信息進行解碼的重要因素,符號學家皮爾斯還提出“情緒解釋項”一詞。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形象極大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性需要,傳遞出人們對自由、自信、尊嚴、價值感的渴望與向往。孟子充實而有光輝的人物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投射和自我認同。

在審美境界上,他的人格可以歸為崇高的審美范疇。康德論崇高時也提到倫理道德,他說崇高是對自己倫理道德力量、尊嚴的勝利喜悅,與理性觀念直接聯(lián)系。崇高是外來語,“‘大’在先秦,相當于美學原理講的崇高?!?sup>[9]71直到清代學者姚鼐,才把崇高稱為“陽剛之美”:“其得于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繆鐵。其于人也,如馮高遠望,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zhàn)之?!?sup>[10]93(《復魯絜非書》)姚鼐的詮釋用到孟子身上,恰如其分。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孟子》《莊子》最有文采,都具有崇高的特點,通過二者的比較,更能凸顯《孟子》的崇高。孟子認為人的尊嚴、價值來源于對仁義道德的堅定執(zhí)行,孟子的至大至剛,體現(xiàn)在社會、道德層面。孟子的人格精神,體現(xiàn)了憂國憂民,責任擔當,生死置之度外的形象,飽含激情,從不脫離社會與人倫,并為之奉獻?!睹献印分羷偟囊罁?jù)是道德理想以及浩然正氣,針對的是現(xiàn)實問題,言辭犀利富有感染性,有咄咄逼人的強力,極具縱橫家的說服色彩。《莊子》的至大至剛則是個人層面自我精神的超脫。莊子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11]28(《逍遙游》),如此自由自在,無所待于外狀態(tài)是心靈自由,如阮籍評價:“夫大人者,乃與造物同體,天地并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變化散聚,不常其形?!?sup>[12]165(《大人先生傳》)只有同于天地,同于道的人才能脫離卑微的受束縛狀態(tài),故曰大人?!肚f子》至剛的依據(jù)是天道理想,以及俯視人世間的眼界與智慧,訴說的是人生超脫問題,言辭則更富于想象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汪洋恣肆。莊子的大人與孟子的大人豐富了人格體系,滿足了人們不同的情感需要。

基于文字的形象與基于視頻的形象相比,因為文字的清晰度較低,想象空間更大,因此基于文字的形象會更加完美,更符合人們的心理期待。建立在文字基礎上的孟子人格符合任何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屬于社會正能量。多元化取代權威主義的價值觀,是社會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多元人格觀念被寬容以待。孟子人格所承載的道德信念,符合社會和個人的道德想象和道德期望,在多元人格形象中占有中心地位。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形象,如同當今的“人設”一般,有突出的優(yōu)點,例如由演藝界外溢的“人設”塑造與維護,崩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格,絕大多數(shù)人在于道德人格,無論有何種性格、能力、顏值,違背道德和法律,一定會被大眾遺棄。為自己,能被社會理解;但是為公眾,才能被社會仰視,任何社會都有義高于利、責任擔當?shù)娜耸亢臀幕?。社會文化在變,人格?nèi)涵也在變,不變的崇高感、自由感、尊嚴感、自豪感、價值感在任何社會都是幸福的來源。孟子大丈夫人格看似是脫離現(xiàn)實的理想之像,卻又是如此實在。有道德、有理性、有骨氣的獨立人格,煥發(fā)著令人仰視的光輝,威風凜凜不可侵犯的形象,將永遠存在于世間。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

[2]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3]鄭力民.康有為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4]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陳海濱,譯.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1.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劉瑾輝.孟學研究:探《孟子》述孟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

[7]李澤厚.倫理學新說述要[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9.

[8]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邱澤奇,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9]張法.中國美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姚鼐.惜抱軒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2] 阮籍.阮籍集校注[M].陳伯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mmunicative Advantages of Mencius’Great Man Personality

LIU Yanfe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Mencius’ great-man-personality is a classic image of supreme benevolence and firmness in Chinese culture. It has gained widespread recogni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later generations based on its rich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cluding avalue orientation of valuing righteousness over profit, political ethics of resisting power with virtue, and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righteousness and righteousness, providing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intellectual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eat-man-personality serves as a cultural authority symbol, aining it unparalleled advantages in dissemination. These include Mencius’ esteemedstatus as “Sub-sage” in official education, its irreplaceable uniqueness, its ability to fulfill rational demands for dignity and freedom, and its capacity to satisfy emotional demands for the beauty of masculinity.

Key words:Mencius; great manpersonality; cultural connotation;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 董興杰]

猜你喜歡
文化內(nèi)涵傳播孟子
磨刀不誤砍柴工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對比分析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xiàn)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wǎng)絡輿情傳播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16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
饶阳县| 凉山| 巴东县| 沂源县| 凤台县| 交城县| 泸水县| 永吉县| 临桂县| 大港区| 汶上县| 牟定县| 额敏县| 东台市| 颍上县| 海晏县| 济南市| 同德县| 青海省| 司法| 二连浩特市| 社旗县| 湖南省| 微山县| 连云港市| 嵊泗县| 兴安盟| 仲巴县| 松潘县| 南乐县| 河曲县| 三台县| 仪征市| 犍为县| 呼伦贝尔市| 湟中县| 肇东市| 博爱县| 新邵县| 枣庄市|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