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1年參加工作的,第一年教了小學語文,后來還兼教過短時間的高中語文、初中化學、初中音樂等,然后就站定在初中語文的講臺上了。這一站就是40年,也算是初中語文教學一線的“老兵”了。42年的教學工作經(jīng)歷,我所走過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雖無波無瀾,但也有苦有甜。
我的經(jīng)歷:42年彈指一揮間
我從教的42年,大概每十年可作為一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個十年屬于孕育期。我從走上講臺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開始,就似乎對語文教學有著一些興趣。這種興趣是純天然的。教育人生的第一課,我執(zhí)教的是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上巴金的《海上日出》。我清楚地記得我是用圖畫法來上的,我一邊與學生讀課文,一邊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了“海上日出圖”。就在我教書生涯的這第一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雙眸里閃爍的驚喜。我也驚喜了。接下來,我與孩子們一道寫日記,出黑板報,辦小報紙,搞活動……一晃十年就過去了。那時,我很平庸,但我很開心。因為,語文教學在我的心里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第二個十年應該叫萌芽期。十年的積累,讓我真實地感受到我對語文的一種真誠與宿命,我對語文教學專注的意識開始勃發(fā)。于是,我從50字、100字開始寫語文教學隨筆,這一寫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里,我堅持寫教育教學隨筆,始終如一,從不放棄。2022年的暑假,我將我三十多年間所寫的文字編輯整理成《劉恩樵文集》,共32卷近600萬字。這十年里,我還搞語文教學課題實驗,比如,學生自改作文能力實驗等,也開始走出去參加各種全國性語文研討會議,有些甚至是自費參加。1997年,我編輯整理了我的第一本“書”——
《劉恩樵教育教學論文集·耕耘集》,在自序中我這樣寫道:
我熱愛語文教學,這不是虛話,這是實話。我在內(nèi)心深處,沒有對做教師產(chǎn)生過厭倦。我聆聽過魏書生、錢夢龍、于漪、歐陽黛娜、洪宗禮等等教壇巨星的教誨,我很崇拜他們,我也是“追星族”中的一員。最使我難忘的是1995年夏在孔子故里、泰山腳下,在全國青年語文教師聯(lián)誼會上,我認識了語文教壇上的一批新秀:程翔、許建國、李震、張國生……我從內(nèi)心敬佩他們。 我的這些同齡人憑著自己執(zhí)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有了16年教齡的我,對教育的感情越來越深。我曾撰寫過一副對聯(lián)以自勉:“學魏書生當面壁十年圖破壁,師陶行知再耕耘卅載樂奉獻?!痹诮逃倪@塊樂土上,我愿意繼續(xù)耕耘,我希望有更大的
收獲。
這十年,我依然平庸,但我已覺醒,我仿佛看到了我的未來。
第三個十年是我的成長期。那是在21世紀初年,“新語文”這個詞進入了我的“思”野,且成了我語文教學思考與實踐的關鍵詞與核心詞。這起碼是受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大概在2001年的初冬,那是在一次聽課的課堂上,我隨意地翻閱一本小學語文雜志,《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赫然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當時我為之興奮,因為以往我對語文教學的理解有很多與里面的理念是一致的,有的起初很朦朧,現(xiàn)在得到了確認。二是加入新教育實驗。2002年的暑假,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實驗在昆山興起,我是新教育實驗的積極追隨者。作為一位初中語文教師,在新教育實驗的背景下,如何讓我的語文教學與新教育實驗一道前行呢?我的腦子里很自然地生發(fā)出“新語文”三個字,于是,我在教育在線論壇上以“樵夫”的網(wǎng)名開了一個專帖:《從理念到實踐:“新教育”下的“新語文”實驗與研究》。三是2003年的11月份,韓軍在蘇州藍纓學校有個講座,主要內(nèi)容就是新語文教育,我專程去蹭會學習。在會后的私下交流中,韓軍還送我一本《韓軍與新語文教育》。從2001年到2003年,在我的語文教學的實踐中相繼出現(xiàn)的這幾個“關鍵事件”,讓我心中的“新語文”從朦朧到凸顯。這十多年來,我始終以“新語文”三字引領語文教學實踐。
這十年,我還是平庸,但我看到一樹繁花。
第四個十年我欣喜地稱之為快速成長期。從2013年起,我的專業(yè)發(fā)展進入了快車道。這期間,我全面梳理與提煉了我的語文教學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明確而清晰地提出了“全語文教育”的主張,且開始了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探索。我所在學校全面投入實施“全語文教育”,學校成為蘇州市全語文教育課程基地以及江蘇省初中語文學科發(fā)展示范中心。我也在課程基地與示范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全面地建構(gòu)起了全語文教育的課程體系,總結(jié)提煉了基于課程標準的全語文教育“兵希樣本”。該項成果獲得蘇州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四十二年的語文教學之路,雖然我行走得緩慢,但是我從沒有停止腳步。我漸漸地在我的教育人生之樹上看到了一朵盛開的花,這朵花就叫作“全語文教育”,也有了對這朵花的描述。
四十二年彈指一揮間?;厥淄拢瑫r光飛逝,感慨良多。
我的經(jīng)驗:讀、做、寫、友是我的“四訣”
“人生為一大事來”,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常常想,我今生之“大事”是什么?年少時,懵懵懂懂地考進了師范,畢業(yè)后,糊里糊涂地做了語文教師,講臺上,不知不覺地教了42年的初中語文。就這樣,從糊涂到自覺,從職業(yè)到事業(yè),從感性到理性 ,追尋語文教學之道成了我今生不變的情懷,做一名優(yōu)秀語文教師成為我今生最持久的追求。這么多年來,我堅定地行走在追尋語文之道的路上,孜孜以求,讀、做、寫、友是我專業(yè)成長的“四訣”,也是我實踐“教語文”之大事的支點。
一、從零閱讀到有閱讀,從窄閱讀到寬閱讀。
在我的記憶里,我的中小學時代,甚至讀師范的時候,幾乎沒有讀過什么課外書,基本上屬于“一窮二白”。那時我根本就沒有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參加工作后,被推到講臺上的我忽地察覺到自己功力的淺薄與貧瘠,但是,當我真正知道閱讀的重要并開始閱讀時,我已經(jīng)在講臺上站了七八年之久了。那是在一個暑假聽了魏書生的報告后,我才開始了我人生真正的閱讀之旅。而那時的閱讀對象也只是語文教學雜志。記憶中,我訂閱了《語文教學通訊》《語文世界》《語文報》《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等。我要感謝那段時間的閱讀,一本本語文教學雜志讓我快速進入語文教師的角色,熟悉了語文教學的基本技法與原理。我的閱讀于是從讀語文教學雜志開始了,那時每年都要訂閱五六份雜志,且基本上持續(xù)至今。
本以為,對于一名教師而言,這樣的閱讀足夠了。然而,到了2004年的暑假,我的閱讀觀念發(fā)生了變化,這一年也成為我語文教學生涯的一個重要轉(zhuǎn)型期。2004年7月份,原《教師之友》雜志社在江蘇翔宇教育集團寶應中學舉辦首屆第一線全國教師高級研修班,我自費參加了。像“第一線高研班”這樣的研修,我第一次遇到,真是收益多多。研修安排了三個板塊,即人類文化視野、教育理念拓伸、專業(yè)實踐技能。這次培訓內(nèi)容的框架給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視角,使我明白了一個教師應該具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
最秘密的通道打開了,它開始連接我靈魂的島和眾多生命的洲。我開始明白,閱讀就該是我原本的生活,它超越我的視野,又像呼吸一樣伴隨著我。就從此時開始,我的閱讀躍上新的層面,閱讀視域擴大了,開始閱讀整本的語文教育專著,如李海林的《言語教學論》,王榮生的《語文課程論基礎》等,也開始讀語文教學之外的文史哲專著,如錢穆的《人生三論》,周國平的《歲月與性情》,林賢治的《人間魯迅》,余世存的《非常道》,余杰的《鐵窗里的吶喊》,陳冠學的《大地的事》,高爾泰的《尋找家園》,以及《童年的解放》《兒童的人格教育》《論對話》《逃避自由》《哲學與宗教》《結(jié)構(gòu)主義與符號學》等。這些書在我的面前打開了一個一個全新的世界。跳出教育看教育,我這才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教育需要怎樣的批判與建設。
這些年來,從店購到網(wǎng)購,我書房里的書已經(jīng)整整占滿了七個書架,案頭床頭也都疊放著書。我總愛戲言“我很‘惡讀”。
二、做語文教學的建設者是我的工作原則
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學生,陣地是課堂。學生與課堂是我追求語文之道的重要試驗田,我的語文教學之根一直扎在學生中間,扎在課堂里。我一直將做語文教學的建設者作為自己的專業(yè)原則。
我對語文教學的課堂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我很喜歡上課,喜歡課堂上師生互動的自然溫和,喜歡學生精彩生成的驚喜,喜歡學生或滔滔不絕的表達或兩眼放光的期待。在語文課堂上,我漸漸形成了簡約而靈動的特色,并提煉出了“一課堂”的課堂教學主張。“一課堂”重在改變學生在課堂上只管聽講、只顧記錄的學習狀態(tài)。在目標追求上以“語文素養(yǎng)”為“一”,在訓練內(nèi)容上以“言語思維”為“一”,在教學設計上以“創(chuàng)意設計”為“一”,在設計理念上“學生活動”為“一”,在教學結(jié)構(gòu)上以“良好的教與學關系”為“一”,最終,讓課堂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舉課堂學習之“一”以反課外運用之“三”,從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諸能。
為了探索滋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與途徑,我有過五次語文教學課題研究的經(jīng)歷。1990年,我得知淮陰教育學院的張紀元老師主持“學生作文自改實驗”,我參與了。1991年,我搞了“四課型四步八法”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1995年,我開始了“構(gòu)建農(nóng)村初中大語文教育模式”實驗。1998年,我做了“語文教育與人的發(fā)展實驗。做這個實驗是受當時東北的趙謙翔老師的影響。2005年,我在新的起點上進行了“新教育實驗理念下的新語文實踐”。從2013年至今,我全面建構(gòu)與實踐“全語文教育”的教學主張。
以實驗與行動的姿態(tài)扎根課堂,以思考與研究的情懷執(zhí)教語文。先做起來,再做下去,這是我的哲學。
三、勤筆不輟三十年是我的堅持
從1993年開始,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備了兩個隨筆本,開始了我長達三十余年的寫作之旅,至今我還常寫不輟,寫作已真正成為我的工作習慣與生活方式,更是我專業(yè)發(fā)展的寶貴經(jīng)驗。
關于寫作,我的理解是,做教師不可不寫,做語文教師更不可不寫。寫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梯子,是孵化教學思想的巢。我的成長很大程度得益于寫。
從1993年開始的兩個隨筆本,一個記錄我教育教學的種種實踐與思考,一個記錄我人生的點點軌跡與感悟。如今,這兩套本子我一直在使用著,日復一日,從未間斷過。現(xiàn)在,幾十本隨筆本靜立在我的書櫥里,這是我精神成長與專業(yè)發(fā)展的最真實的見證。
聚沙成塔,淘沙瀝金。就在這看似尋常的文字里,我有兩百余篇論文隨筆發(fā)表或獲獎,出版了三本專著,還參編了六本書籍。我的語文教學主張也在這日復一日的錘煉中形成。更為可貴的是,這些文字,記錄了我近四十年從教的心路歷程與成長之路,彌足珍貴。
四、與尺碼相同的人結(jié)友交朋
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痹诋斀竦臅r代,還要加上一條,“交千個友?!睅资陙恚绕涫墙陙?,我越來越覺得,尋語文同道之人,友語文有識之士,謀語文教學之道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事,對于教師個體的成長有著莫大的幫助。我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友結(jié)良朋,互動生慧。
20世紀90年代,中學語文界有個“蘇魯豫皖中語會”,這是江蘇、山東、河南以及安徽四省的一個中學語文研究民間組織,每年都要召開一次會議,我連續(xù)參加了七次這樣的會議。蘇魯豫皖中語會,成了我語文教學路上的又一向?qū)?。就在這樣的會議上,我得到過于漪、錢夢龍、魏書生、歐陽黛娜、蘇立康、劉國正等語文前輩與先鋒的簽名題詞,這些題詞,我都一直珍藏著。記得于漪老師給我的題詞是:“追求卓越?!边@是我專業(yè)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之一。他們的題詞似燈塔一樣,至今還在前方指引著我前行。
每次活動除了聽課、聽報告,會后交流之外,我還能結(jié)識全國各地的語文之友。每年這樣的活動都能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老師,在許可的情況下,我都不放過機會,主動或樂意與他們交流切磋,從而成為語文教學上的朋友。在活動期間,夜深了大家仍聚在一個房間交流研討,這是常有的事。后來有了網(wǎng)絡,廣結(jié)良朋的機會就更多了,論壇、博客、QQ群都成了交流的平臺,我并不拘囿于一個學校教研組進行簡單淺顯的交流,而是與全國優(yōu)秀有為的語文老師形成“學習共同體”,經(jīng)?;犹接憽_@樣的互動研討,對于激發(fā)教學思維,吸收最新理念,促進自身發(fā)展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2007年3月,我在教育在線語文沙龍論壇上搞起了“初中語文網(wǎng)上教研組”。 教研組以“相互激勵、你幫我助、交鋒研討”為基本姿態(tài),以“日常交流、定期研討”為基本模式,以“民主平等、開放進取”為基本原則,以“提升個性、共同進步”為基本追求。這個教研組后來成為教育在線語文沙龍的一道風景?,F(xiàn)在,我還經(jīng)?;钴S在諸如“對話語文QQ群”“追夢教師微信群”等諸多網(wǎng)絡教研平臺上。我一直認為,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教學研修是“多快好省”的研修方式。
我的感悟:所有的動力都來自內(nèi)心的沸騰
現(xiàn)在與青年教師交流的時候,常有人這樣追問我:你的專業(yè)發(fā)展經(jīng)驗中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的回答常常只是兩個字:理,情。
“理”謂何?就是說作為教師,要想抵達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詩與遠方,首先得要明理。這個理就是再簡單樸素不過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換一種說法就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要堅持,就有奇跡。這些道理并不深奧,可以說是常識。
所謂“情”,就是在明白與相信這些樸素的理之后,還要讓自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待與夢想,對自己從事的教學富于熱愛與激情、對自己站立的課堂生發(fā)出由衷的喜歡與執(zhí)著。畢淑敏曾說過:“所有的動力都來自內(nèi)心的沸騰。”我非常認同與欣賞這句話。我的專業(yè)發(fā)展經(jīng)歷充分證實了這句話,無數(shù)優(yōu)秀老師的成長也無不應驗了這句話。
我始終認為,一個教師能否取得較好的專業(yè)發(fā)展,真正的主導因素是是否具有強烈的“我要發(fā)展”的自主意識,而不是怎么發(fā)展的方法。明了理,動了情,自然專其事。
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供您參考。
(作者系江蘇省初中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蘇州大學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