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弱國升級不對稱領土爭端的行為邏輯?

2024-01-05 06:52:24韓召穎
國際安全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馬島格魯吉亞武力

李 源 韓召穎

【內容提要】 在與強國的領土爭端中,弱國為何會主動使用武力、升級領土爭端?既有研究對于不對稱形態(tài)的領土爭端以及弱國的升級行為邏輯關注不足。由于爭端雙方的實力差距,不對稱形態(tài)的領土爭端對弱國的爭端行為選擇與強弱雙方的互動具有重要影響。弱國決策者的被懲罰預期與國內社會的受害者心態(tài),是影響弱國升級不對稱領土爭端的兩個重要因素。弱國決策者預期升級行為不會引發(fā)強國的嚴厲懲罰,將促使其對升級行為的成本-收益結果持樂觀態(tài)度,構成弱國升級領土爭端的戰(zhàn)略機遇。弱國在與強國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受害者心理,促使其接受使用武力的潛在風險,構成弱國升級領土爭端的戰(zhàn)略動機。弱國的升級行為最終受到機遇-動機的共同作用,既是源于預期強國行為反應所帶來的寶貴機會窗口,也是受害者心理形成與釋放的結果。1982 年阿根廷-英國馬島戰(zhàn)爭與2008 年格魯吉亞-俄羅斯沖突兩個案例,可以為這一分析框架提供經驗證據。該研究有助于在理論上理解不對稱領土爭端的爆發(fā)與升級,同時能夠為中國周邊領土爭端的反復發(fā)生提供現實啟示。

引 言

國家間領土爭端是國際政治的固有難題,也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經典議題。與雙方實力近乎對稱的領土爭端相比,不對稱形態(tài)的領土爭端在弱國爭端策略選擇、強弱雙方互動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內在邏輯。①關于強國與弱國的實力不對稱,既有研究主要存在兩種界定方式:一是明確操作化為雙方實力對比≥5 或10,國家綜合能力指數(Composite Index of National Capability,CINC)是目前學界常用的國家實力衡量指標。二是從相對意義上定義強國與弱國,強調兩國整體軍事與經濟實力的相對不對等,代表性的研究參見T. V. Paul, Asymmetric Conflict: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本文主要遵循的是第二種定義。領土不僅在資源分布、戰(zhàn)略位置與族群統(tǒng)一等方面存在有形價值,還在民族認同、歷史記憶與地位榮譽等方面存在無形價值。②Paul Huth, Standing Your Ground: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pp. 49-53; Paul R. Hensel and Sara McLaughlin Mitchell, “Issue Indivisibility and Territorial Claims,” GeoJournal, Vol. 64, No. 4, 2005, pp. 275-285; Paul R. Hensel et al., “Bones of Contention: Comparing Territorial, Maritime, and River Issue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52, No. 1, 2008, p. 121; Hein E. Goemans and Kenneth A. Schultz, “The Politics of Territorial Claims: A Geospatial Approach Applied to Afric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71, No.1, 2017, pp. 31-64.領土本身的價值與特性提高了弱國在該問題上對強國使用武力的可能性。然而,與強國的實力不對稱,導致弱國在領土問題上對強國使用武力是高風險的,一旦爭議領土對強國同樣具有較高價值,那么弱國的升級舉措更可能引發(fā)強國的反擊與懲罰,導致爭端向沖突與戰(zhàn)爭方向發(fā)展。因此有研究指出,在不對稱領土爭端中,強國主要考慮是否作出讓步,弱國則主要考慮是否使用武力。③Uri Resnick, Dynamics of Asymmetric Territorial Conflict: The Evolution of Patience,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 20.從經驗上看,20 世紀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領土爭端是由相對較弱的國家發(fā)起,某些強國曾不止一次地受到弱勢一方的挑戰(zhàn)。④Chong Chen, “Territorial Dispute Initiation by Weaker State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11, No. 3, 2018, p. 341.按照既有研究對升級行為的定義,弱勢一方升級不對稱領土爭端是指其主動對強國運用武力。那么,在爭端雙方均為主權聲索國或至少弱國一方是主權聲索國的前提下,為什么有些弱國會主動選擇在領土問題上對強國使用武力?如何解釋弱國在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升級行為?①如果雙方均為安于現狀國家或至少弱國一方安于現狀,那么弱國則不會主動通過武力實現領土目標,這構成本文研究問題的前提條件。相關研究參見董柞壯:《現狀偏好與領土爭端的升級與解決》,《當代亞太》2021 年第1 期。這是本文關心的問題所在。

領土爭端中雙方實力的不對稱對弱國的爭端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實力不對稱使弱國決策者需要預期強國對本國升級行為的反應,弱國決策者的被懲罰預期將影響其對升級結果的判斷,構成升級領土爭端的戰(zhàn)略機遇。弱國國內受害者心態(tài)的形成與釋放,則壓縮了弱國爭端政策的選擇范圍,促使其積極承擔升級行為的潛在風險,構成升級領土爭端的戰(zhàn)略動機。在機遇-動機的框架下,被懲罰預期與受害者心態(tài)共同導致弱國在爭議領土問題上對強國使用武力。本文通過1982 年阿根廷-英國馬島戰(zhàn)爭與2008 年格魯吉亞-俄羅斯沖突兩個案例,可以檢驗兩種解釋因素如何在弱國與強國的不對稱領土爭端中形成,并導致弱國主動使用武力、升級領土爭端。

一 弱國與領土爭端升級:文獻回顧

雖然學界專門針對本文核心問題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但有關領土爭端升級、不對稱關系與沖突爆發(fā)的研究能夠提供值得借鑒的分析視角。多數關于弱國升級領土爭端的研究恰恰是建立在這些研究基礎之上。哪些因素會影響弱國升級與強國的領土爭端?既有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四種視角。

(一)國內政治需要

轉移視線戰(zhàn)爭理論(diversionary theory of war)提出,面臨嚴重國內危機的領導人會通過發(fā)起對外戰(zhàn)爭,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與不滿情緒,提高國內支持率。由于領土問題更容易引起國內民眾的強烈反應,面臨國內危機的領導人有可能發(fā)起領土沖突。②Jaroslav Tir, “Territorial Diversion: Diversionary Theory of War and Territorial Conflict,”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72, No. 2, 2010, pp. 413-425; Kristan Wiegand, “Territorial Dispute Strategies as Diversionary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Studies, Vol. 5, No. 1, 2018, pp. 42-63; Sara McLaughlin Mitchell and Clayton L. Thyne, “Contentious Issues as Opportunities for Diversionary Behavior,”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Vol. 27, No. 5, 2010, pp. 461-485.在弱國升級領土爭端的相關研究中,1982 年英阿馬島戰(zhàn)爭被視為轉移視線戰(zhàn)爭的典型案例。③Amy Oakes, Diversionary War: Domestic Unrest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此外,既有研究還試圖揭示選舉周期、政體類型等對領土沖突發(fā)生與升級的影響。①Paul K. Huth and Todd L. Allee, “Domestic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Escalation and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6, No. 6, 2002, pp. 754-790;Thorin M. Wright and Paul F. Diehl, “Unpacking Territorial Disputes: Domestic Political Influences and War,”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60, No. 4, 2016, pp. 645-669.

該視角凸顯出國內政治因素對國家主動升級領土爭端的重要性,對于理解不對稱領土爭端中弱國的行為選擇具有啟發(fā),但其不足體現在:其一,弱國決策者在決定升級領土爭端前,顯然要考慮強國的行為反應,單純從弱國國內政治因素進行解釋,容易忽視強弱雙方互動對弱國爭端行為選擇的影響;其二,對領土爭端中的弱國來說“能做什么”可能比“想做什么”更為重要,該視角強調弱國升級領土爭端的動機或意愿因素,忽視了弱國面臨的有利環(huán)境對其爭端政策選擇的影響,即需要進一步回答弱國的國內政治在何種條件下會轉化為實際的升級行為。

(二)過往經驗與行為預期

在歷史爭端中退縮的國家更有可能面臨后續(xù)挑戰(zhàn),②Alex Weisiger and Keren Yarhi-Milo, “Revisiting Reputation: How Past Actions Matt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9, No. 2, 2015, pp. 473-495.爭端方的歷史行為與過往互動能夠揭示其意圖或偏好,從而影響他國在領土爭端中的策略選擇。③Paul Hensel, “Contentious Issues and World Politics: The Management of Territorial Claims in the Americas: 1816-1992,”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5, No. 1, 2001, pp. 81-109; Molly M.Melin and Alexandru Grigorescu, “Connecting the Dots: Dispute Resolution and Escalation in a World of Entangled Territorial Clai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58, No. 6, 2014, pp. 1085-1109.有學者將此類視角運用到解釋弱國主動發(fā)起領土爭端的研究中,指出在不對稱的領土爭端中,弱國面臨私人信息問題,即不確定強國的抗爭意愿,強國也有動機隱瞞、歪曲其意圖信息,而強國在過去的爭端事件中是否作出妥協(xié),以及預期強國是否未來會再次這樣做,決定了弱國是否發(fā)起領土爭端。④Chong Chen, “Territorial Dispute Initiation by Weaker State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11, No. 3, 2018, pp. 339-372.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揭示出信息、過往經驗與行為預期對弱國主動升級領土爭端的影響。除歷史行為會影響行為預期外,如果目標國近期在爭議領土上卷入其他軍事沖突,挑戰(zhàn)國也更傾向升級爭端。⑤Molly M. Melin and Alexandru Grigorescu, “Connecting the Dots: Dispute Resolution and Escalation in a World of Entangled Territorial Clai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58, No. 6,2014, pp. 1085-1109.比如在南海問題上,如果小國對大國保持戰(zhàn)略克制頗為樂觀,此類進取性的行為預期將促使其采取激進舉措主動挑戰(zhàn)大國。①羅肖:《戰(zhàn)略預期與小國挑戰(zhàn)周邊大國的策略選擇--以菲、越兩國南海制華政策(2009-2019)為例》,《當代亞太》2020 年第2 期。

挑戰(zhàn)國對目標國行為反應的預期注意到彼此爭端行為的互動性,對于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弱國來說,強國如何回應本國的領土政策是弱國決策者的重要考量。該視角需要進一步解釋在不對稱領土爭端中,弱國決策者對強國的行為預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實力不對稱會對其行為預期的形成產生何種影響?為什么在具有同樣的過往經驗下,弱國有時會選擇主動升級領土爭端?

(三)實力或能力對比

軍事實力對比對于領土爭端的爆發(fā)升級具有重要影響。爭議領土分配與權力分配的日益不一致將提高軍事沖突爆發(fā)的可能性。②Sam R. Bell, “Power, Territory, and Interstate Conflict,”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Vol. 34, No. 2, 2017, pp. 160-175.保羅·胡思(Paul Huth)指出,軍事實力對比的影響呈曲線型,即相比于軍力近乎對等的挑戰(zhàn)國,實力極為弱小或極為強大的挑戰(zhàn)國均不太可能進行高烈度的爭端升級。③Paul Huth, Standing Your Ground: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p. 114.由于爭端雙方的實力對比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因而單純的實力對比在解釋國家的爭端政策時具有靜態(tài)性,很難解釋實力處于劣勢的弱國為何會主動升級領土爭端。既有研究進一步揭示,單純的實力對比有利并非是國家升級爭端的必要條件,④董柞壯:《現狀偏好與領土爭端的升級與解決》,《當代亞太》2021 年第1 期,第109 頁。這對理解弱國在領土爭端中的升級策略具有啟示。軍力對比在領土爭端升級過程中存在條件與門檻,軍力對比在低烈度升級的領土爭端中并非主要影響因素,弱國可以通過有限度地升級領土爭端,抵消強國的實力優(yōu)勢。⑤董柞壯:《時機選擇、軍力對比與領土爭端升級》,《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 年第1 期。有研究指出,即使在不對稱的關系中,弱國主動采取升級策略也有可能是理性的,⑥Jan Angstrom and Magnus Petersson, “Weak Party Escalation: An Underestimated Strategy for Small State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42, No. 2, 2019, pp. 282-300.實施有限目標的策略將成為弱國的優(yōu)勢。⑦T. V. Paul, Asymmetric Conflict: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3-30.

學者們還試圖進一步細化領土爭端中的實力或能力因素。例如,傅泰林(M.Taylor Fravel)提出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影響領土爭端的升級,一國的議價能力由權力投射和控制的爭議領土數量兩部分構成,當本國的議價能力相對其對手不斷下降時,對實現本國領土目標的悲觀看法與強烈的預防性動機導致其更有可能使用武力。①M. Taylor Fravel, “Power Shifts and Escalation: Explaining China’s Use of Force in Territorial Disput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2, No. 3, 2007/2008, pp. 44-83; M. Taylor Fravel, 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27-35.T. V. 保羅(T. V. Paul)提出,在不對稱沖突中,短期進攻性能力(short-term offensive capability)的獲得將刺激弱國主動發(fā)起不對稱戰(zhàn)爭,擁有短期進攻性武器的機會窗口將使弱國決策者面臨較大的時間壓力。②T. V. Paul, Asymmetric Conflict: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30-31.無論是議價能力還是短期進攻性能力,本質上并非是單純的實力或能力因素,而與決策者的預期有關。本國議價能力的不斷下降與短期進攻性武器的獲得都會促使其形成“現在發(fā)起比將來發(fā)起更好”的信念,從而加速國家升級領土爭端的決策進程。因而,對國家決定在某一特定時刻升級爭端產生影響的往往不是單純的實力對比,而是實力對比變化引發(fā)的對爭端結果的預期,己方實力相對增強帶來的對爭端結果的樂觀預期或對實力對比日益處于劣勢的悲觀預期,都會刺激國家升級領土爭端。對于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弱國而言,實力差距使其對爭端過程與結果更為關注與敏感,強國實力的相對下降與己方實力的相對增強都可能構成升級爭端的機會窗口,③M. Taylor Fravel, 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33-35.從而影響其爭端政策選擇。

(四)聯(lián)盟與外部力量支持

外部力量支持的存在能夠影響領土爭端雙方的力量對比,從而提高爭端升級的可能性。很多學者試圖揭示聯(lián)盟對國家發(fā)起軍事沖突或戰(zhàn)爭的影響,④Alastair Smith, “Alliance Formation an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9, No. 4,1995, pp. 405-425; Jesse C. Johnson and Brett Ashley Leeds, “Defense Pacts: A Prescription for Peace?”Foreign Policy Analysis, Vol. 7, No. 1, 2011, pp. 45-65; Brett V. Benson, “Unpacking Alliances: Deterrent and Compellent Allia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onflict, 1816-2000,” 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 73, No. 4, 2011, pp. 1111-1127; Thorin M. Wright and Toby J. Rider, “Disputed Territory, Defensive Alliances and Conflict Initiation,”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Vol. 31, No. 2, 2014, pp.119-144; Songying Fang, Jesse C. Johnson and Brett Ashley Leeds, “To Concede or to Resist? The Restraining Effect of Military Allianc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8, No. 4, 2014, pp. 775-809;Michael Beckley, “The Myth of Entangling Alliances: Reassessing the Security Risks of U.S. Defense Pact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9, No. 4, 2015, pp. 7-48.這為理解聯(lián)盟如何影響挑戰(zhàn)方升級領土爭端提供了啟示。作為最為重要的外部力量來源,聯(lián)盟承諾會影響潛在挑戰(zhàn)國是否發(fā)起軍事爭端,進攻性支持或保持中立的聯(lián)盟承諾將會加大挑戰(zhàn)國主動發(fā)起沖突的可能性。①Brett Ashley Leeds, “Do Alliances Deter Aggression? The Influence of Military Alliances on the Initiation of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7, No. 3, 2003,pp. 427-439.聯(lián)盟早期階段義務的模糊性導致弱國對盟國的政治與安全支持抱有主觀期望,從而促使其發(fā)起不對稱戰(zhàn)爭。②T. V. Paul, Asymmetric Conflict: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31.也有學者認為,相比于模糊支持信號,當美國發(fā)出堅定支持信號時,其盟國更可能采取強硬立場。③漆海霞、齊皓:《同盟信號、觀眾成本與中日、中菲海洋爭端》,《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 年第8 期。對處于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弱國來說,外部力量支持與干預能夠起到增強本國實力、威懾對方行為的作用,從而刺激弱國決策者對強國冒險使用武力。④Steve Chan, “Loss Aversion and Strategic Opportunism: Third-Party Intervention’s Role in War Instigation by the Weak,” Peace & Change, Vol. 37, No. 2, 2012, pp. 171-194; Charles Chong-Han Wu and John Fuh-Sheng Hsieh, “Alliance Commit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tatus Quo,” Asian Perspective, Vol. 40, No. 2, 2016, pp. 197-221.

該視角突出了外部機遇對弱國爭端政策選擇的刺激作用,揭示出弱國決策者利用外部力量支持、捍衛(wèi)或擴大本國領土權益的戰(zhàn)略機會主義傾向,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單純地強調外部力量支持的作用容易忽略弱國本身升級領土爭端的動機或意愿;其二,弱國的爭端政策選擇處于強弱雙方的互動中,因此需要進一步解釋源于第三方的力量支持究竟如何影響爭端雙方的互動,進而影響弱國的爭端政策選擇。

以上四種解釋視角存在各自的貢獻與不足??傮w來看,現有研究的不足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第一,專門分析不對稱領土爭端中弱國主動升級爭端的研究相對較少,而與此問題相關的研究大多忽視了領土爭端中強弱雙方的實力不對稱對弱國行為選擇和強弱雙方互動的影響,需要更加關注不對稱領土爭端這一爭端形態(tài)本身的作用。第二,解釋弱國升級領土爭端的研究大多忽視了機遇-動機兩種路徑對弱國升級行為的共同影響。對領土爭端中的弱國而言,“能做什么”與“想做什么”共同影響弱國決策者對升級行為成本與風險的評估,以及弱國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承擔爭端升級的潛在風險。弱國在特定時刻通過武力升級不對稱爭端,這是機遇與動機共同作用的產物。

二 被懲罰預期、受害者心理與弱國升級領土爭端

領土爭端雙方的實力不對稱會影響弱國的爭端策略選擇與爭端本身的升級。弱國升級不對稱領土爭端源于機遇-動機兩個方面,弱國決策者的被懲罰預期與國內社會的受害者心理是導致弱國升級領土爭端的兩個重要因素。

(一)不對稱領土爭端中弱國的爭端行為選擇

由于爭端雙方的實力差距,不對稱形態(tài)的領土爭端對弱國的行為模式與強弱雙方互動具有重要影響。

第一,弱國的爭端策略選擇受到限制。有研究指出,不對稱關系減少了實力的不確定性,但增加了意愿的不確定性。①曹德軍:《國際政治的信號理論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年版,第155-156 頁。強弱雙方的實力不對稱與強國在領土問題上意圖、決心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弱國的爭端策略選擇。一方面,在實力對稱的領土爭端中,雙方均能夠考慮使用武力以實現領土目標,②Uri Resnick, Dynamics of Asymmetric Territorial Conflict: The Evolution of Patience,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 20.但在實力不對稱的領土爭端中,弱國威脅使用武力的可信性與成功性被削弱,其通過武力改變領土現狀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另一方面,弱國在爭端策略選擇階段將進行更加審慎的戰(zhàn)略評估,最大程度地避免強國以武力回擊,這使得在不對稱領土爭端的升級過程中存在“選擇效應”,即只有利害更高或決心更強的弱國才會決定主動升級與強國的領土爭端。③參見楊原:《弱權即公理--決心對比、選擇效應與不對稱沖突的結果》,《世界經濟與政治》2022 年第5 期。

第二,弱國與強國對各自行為的敏感度與關注度存在差異,這可能進一步放大雙方的錯誤知覺。強國的實力優(yōu)勢導致其往往忽視自身行為引發(fā)的潛在后果,強國在某些時期可能對弱國關注不足。而弱國卻對強國關注過度,傾向于花費更多精力分析強國的想法與意圖。④Brantly Womack, China and Vietnam: 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80-84.在雙方圍繞爭議領土的互動中,強國對弱國的關注集中于弱國在爭議領土上給自身造成的麻煩,⑤布蘭特利·沃馬克:《非對稱與國際關系》,李曉燕、薛曉芃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80-81 頁。強國容易將弱國眼中正當的維權行動解讀為對自身地位與權威的有意挑釁。弱國則容易將強國眼中的正當領土行動視為對自身領土完整與主權的致命威脅,刺激其對強國采取激進冒險行動,在政策互動中反過來又招致強國施加的壓力與懲罰,最終加劇雙方的互不信任與對彼此的威脅感知,導致領土爭端升級與雙邊關系緊張。

第三,強國與弱國對領土爭端升級帶來的風險和代價存在不同的脆弱性。一般而言,強國具有更強的承受能力應對爭端升級帶來的后果風險,而弱國可能對領土爭端的升級更為敏感,在升級后果的承受上具有明顯的脆弱性,會面臨更為嚴重的不確定性后果與損失風險。①沃馬克就指出,在不對稱關系中,弱國受影響程度更強,更容易受形勢影響并對總體形勢缺乏控制能力。參見布蘭特利·沃馬克:《非對稱與國際關系》,李曉燕、薛曉芃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122 頁。這使得弱國決策者更加關注爭端策略選擇引發(fā)的風險與成本。

弱國策略選擇受限、對強國行為的敏感以及在承擔爭端升級風險上的相對脆弱性,導致其往往采取中低烈度的方式升級與強國的領土爭端,盡量避免對強國使用武力并引發(fā)直接的武力對抗。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弱國不會在與強國的領土爭端中使用武力,相較于外交抗議、法理認定、輿論渲染與中止對話等非軍事手段,弱國的軍事行動更容易導致強國的武力回應與領土爭端升級為戰(zhàn)爭,弱國面臨的潛在成本與代價更大,這需要弱國具備更強的決心。既有研究一般也將領土爭端中的升級行為界定為威脅或實際使用武力。②M. Taylor Fravel, 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12; Paul K. Huth and Todd L. Allee,The Democratic Peace and Territorial Conflic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45-55.因此,本文的升級行為主要是指弱國在領土問題上對強國運用武力,主動發(fā)起軍事行動。

(二)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被懲罰預期

弱國在領土爭端中展示強硬會導致與強國的關系緊張,引發(fā)雙方敵意螺旋上升帶來的不確定性。③M. Taylor Fravel, 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13.面對弱國在爭議領土問題上主動使用武力,當強國保持克制、默許甚至作出讓步時,弱國將能夠實現預定的領土目標。但當強國遵循“針鋒相對”邏輯同樣作出武力回擊時,弱國將直接面臨來自強國的嚴厲懲罰,承受爭端升級帶來的經濟、政治乃至安全成本。①姚炯:《國家動態(tài)策略行為與邊界沖突結束方式》,《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 年第3 期。其一,爭端的升級存在經濟成本。②Beth A. Simmons, “Rules over Real Estate: Trade, Territorial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Borders as Institu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9, No. 6, 2005, pp. 823-848; Ronald Umali Mendoza, Charles Siriban and Tea Jalin Ty, “Survey of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aritime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Vol. 33, No. 3, 2019, pp. 1028-1049; Joshua David Kertzer, Resolv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p. 17.強國進行武力回擊往往伴隨著對弱國施加經濟制裁。在對強國存在經濟依賴的情況下,強國高強度的經濟制裁會給弱國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如果實現經濟穩(wěn)定與增長對弱國領導人的執(zhí)政合法性至關重要,那么經濟上的損失可能危及領導人的執(zhí)政穩(wěn)定。其二,強國動用武力進行回擊會從兩個方面給弱國帶來高昂成本。一方面,由于實力差距,弱國往往無力應對強國在領土爭端上使用武力,強國的武力回擊不僅可能導致弱國升級行為的預定領土目標無法實現,更可能改變爭議領土現狀,使弱國喪失在爭議領土上的原有優(yōu)勢或使爭議領土現狀更加不利于弱國;另一方面,由于領土問題更容易引起國內民眾的強烈反應,如果弱國領導人面對強國的武力回擊退縮讓步,或者在與強國的不對稱軍事沖突中失敗,那么可能導致其面臨國內觀眾的懲罰,引發(fā)國內觀眾成本。③James D. Fearon, “Domestic Political Audiences and the Escal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8, No. 3, 1994, pp. 577-592.此外,國內觀眾對特定政策的偏好是分化的,鷹派支持強硬的領土政策,認為退讓存在風險,鴿派則反對強硬政策,認為升級爭端存在風險,當弱國領導人采取強硬立場時,其本身就要支付事前的好斗成本(belligerence cost)。④Joshua D. Kertzer and Ryan Brutger, “Decomposing Audience Costs: Bringing the Audience Back into Audience Cost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60, No. 1, 2015, pp. 234-249.強國的武力懲罰可能進一步加劇鴿派觀眾與利益受損群體對升級政策的質疑與反對,從而引發(fā)領導人執(zhí)政的合法性危機。強國進行武力回擊的決心越強、烈度越高,弱國因其主動升級領土爭端而面臨的潛在成本越加高昂。

由此,弱國的爭端策略選擇深受對強國行為反應預期的影響。被懲罰預期是指在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理性的弱國決策者需要評估自身主動使用武力、升級領土爭端后,強國會作出何種反應。當弱國決策者認為強國將保持克制甚至會作出讓步,或是不會因強國予以懲罰而承受高昂成本時,弱國將面臨寶貴的機會窗口,刺激其主動通過武力升級爭端,冒險性地尋求領土收益。而當弱國認為強國會以武力進行嚴厲懲罰時,弱國可能因其升級行為而面臨高昂成本或代價,決策者將對升級行為的結果形成悲觀預期,促使其在爭端策略選擇上保持克制。

在實力不對稱的領土爭端中,弱國被懲罰預期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影響。首先,在不對稱關系中,關注不對等會給弱國在與強國的討價還價中帶來優(yōu)勢,①相關研究參見布蘭特利·沃馬克:《非對稱與國際關系》,李曉燕、薛曉芃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Gi-Wook Shin, Hilary Izatt and Rennie J. Moon, “Asymmetry of Power and Attention in Alliance Politics: the US-Republic of Korea Case,”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0, No. 3, 2016, pp. 235-255。但這種關注不對等并非一成不變。②“關注不對等”的變化及其對弱國政策調整的影響是該理論的最新研究進展,參見Guangyi Pan and Thu Hien Ph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ymmetry: The Evolution of Philippine and Vietnamese South China Sea Policies and the Asymmetry of Attention,” The Pacific Review,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0, 2022, https://doi.org/10.1080/09512748.2022.2130411。當強國在國內政治中擁有更為重要的優(yōu)先事項,或者在外交排序中面臨更重要的關系與議題需要處理時,強國所處的國內外環(huán)境可能導致其對弱國及其相關領土議題關注與投入不足。強弱雙方的關注不對等會通過兩種機制影響弱國決策者的被懲罰預期。其一,強國在次要方向上往往戰(zhàn)略決心不足,存在風險規(guī)避的行為偏好。③葉海林:《中國崛起與次要戰(zhàn)略方向挑戰(zhàn)的應對--以洞朗事件后的中印關系為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 年第4 期。而弱國在該方向上的關注度、耐力與決心將成為與強國討價還價的優(yōu)勢。④Uri Resnick, Dynamics of Asymmetric Territorial Conflict: The Evolution of Patience,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3.這可能使弱國決策者在決定是否升級前(錯誤地)認為,強國會將注意力放到更為重要的國內事項或對外關系上,而本國能夠憑借相對優(yōu)勢,在不引發(fā)強國激烈回擊的情況下實現預定目標。其二,關注不對等還使強弱雙方的策略選擇存在差異,即弱國面對強國的策略選擇會比強國面對弱國的策略更具計劃性、針對性與協(xié)調性,這會強化弱國在升級領土爭端時的決心,⑤楊原:《弱權即公理--決心對比、選擇效應與不對稱沖突的結果》,《世界經濟與政治》2022 年第5 期,第60-61 頁。使弱國決策者相信可以利用強國領土政策的不協(xié)調,在爭議問題上取得相對優(yōu)勢。然而,強國并不總是對弱國及其相關議題關注不足,在不同時期強國對不同議題的關注度可能存在變化。隨著強國將更多注意力與資源投入到弱國及其相關領土議題上,弱國決策者對強國行為反應的預期會出現變化,即在強國關注度較高的時間點上使用武力可能引發(fā)其激烈反應、本國會面臨強國懲罰帶來的高昂成本。

其次,過往經驗與歷史互動、外部聯(lián)盟或第三方支持等因素,也會影響弱國如何預期強國的行為反應。其一,決策者會從過去的事件中學習,①羅伯特·杰維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秦亞青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版,第222-292 頁;Jack S. Levy, “Learning and Foreign Policy: Sweeping a Conceptual Minefiel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8, No. 2, 1994, pp. 279-312。如果強國過往曾作出讓步,那么其更容易被弱國預期未來會再次這樣做,②Alex Weisiger and Keren Yarhi-Milo, “Revisiting Reputation: How Past Actions Matt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9, No. 2, 2015, pp. 473-495.即強國面對本國主動的升級行為會繼續(xù)保持克制甚至讓步。其二,威懾對手與援助盟友是聯(lián)盟的兩項安全功能。③董柞壯:《聯(lián)盟類型、機制設置與聯(lián)盟可靠性》,《當代亞太》2014 年第1 期,第105-107頁;王石山、韓召穎:《美國為何援助國際危機中的盟國(1946-2006 年)》,《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 年第8 期。外部聯(lián)盟或第三方支持能夠威懾作為目標方的強國,并為作為挑戰(zhàn)方的弱國提供安全保障,使弱國決策者相信強國會因第三方的存在而不會對自身動武,即使因冒險行為面臨強國的潛在懲罰,自身也能夠憑借外部力量的支持有效應對懲罰,這將刺激弱國更加冒險性地通過武力改變現狀??傊?,在不對稱的領土爭端中,理性的弱國對改善自身不利地位的時機尤為敏感,④M. Taylor Fravel, 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34.更加注意爭端策略選擇的特定時機,將審慎地評估特定時機下強國如何作出回應,重視對有利時機的利用。如果爭議領土議題并非強國的主要關注或投入對象、強國過去曾保持克制或作出讓步,以及弱國存在有效的外部聯(lián)盟或第三方支持,這些有利時機的存在將構成寶貴的機會窗口,形成不同于慣常狀態(tài)的特殊時期,⑤劉旻瑋:《復合窗口期與體系性沖突的時機》,《國際政治科學》2020 年第4 期,第46 頁。影響弱國對強國事后施加懲罰的預期。

然而,弱國決策者的被懲罰預期不一定完全正確,低估強國行為反應的錯誤預期會使弱國決策者面臨一種“想象的戰(zhàn)略機遇”,即升級領土爭端的機遇僅是弱國決策者的主觀認知,而不一定符合外部信息或證據所揭示的真實情況。這類似于有學者提出的“錯位的確定性”(misplaced certainty)概念。⑥“錯位的確定性”概念是指,決策者相信自身了解彼此的能力與意圖等,但這種自信可能是毫無根據的,即使存在證明此觀點并不可靠的證據,決策者也依然堅持這種信念。參見Jennifer Mitzen and Randall L. Schweller, “Knowing the Unknown Unknowns: Misplaced Certainty and the Onset of War,” Security Studies, Vol. 20, No. 1, 2011, pp. 2-35。過往互動可以使行為體形成對對方的穩(wěn)固認識,一旦決策者在爭端政策設計前就存在對強國行為反應的錯誤認知或對戰(zhàn)略機遇的過分期待,那么在認知相符機制的作用下,決策者往往會低估自身原有認知對理解現有信息的影響程度,此類主觀期待就有可能不斷地得到自我證實,①尹繼武:《國際政治心理學的知識譜系》,《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 年第4 期;羅伯特·杰維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秦亞青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版,第244、284 頁。從而強化決策者對強國決心的低估以及對本國戰(zhàn)略機遇的高估?!跋胂蟮臋C遇”的存在將進一步加劇弱國決策者的升級傾向。

(三)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受害者心理

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受害者心理是指,弱國精英與民眾認為本國在爭議領土上的合法權益因強國采取的政策而受到威脅、侵犯與損失,由此產生對維護本國領土主權的強烈訴求與對強國的負面評價甚至敵意。弱國的受害者心理受到強國領土政策的影響,對強國言行的敏感導致領土爭端中的弱國更加容易產生受害者心理。在雙方的互動過程中,強國的實力優(yōu)勢導致其容易忽視弱國在爭議領土上的訴求與利益,以及忽視自身的領土政策會被弱國如何解讀。而弱國卻時刻關注強國采取的政策并試圖評估其背后的意圖,對強國未來意圖的擔憂加劇了弱國在與強國互動過程中的恐懼心理與受害者心態(tài)。同時,領土本身往往存在有形或無形價值。一旦爭議領土本身具有較高的利害性(at stake)或顯著性(salience),弱國經過長期的立法、經濟與軍事投入對爭議領土存在明顯的占有心理,②余文全:《南海爭端中的決策偏好--基于心理所有權理論的比較分析》,《當代亞太》2021 年第4 期。其更加難以容忍強國對爭議領土的訴求以及難以接受失去爭議領土的成本,受害者心理會更加嚴重。即使強國在爭議領土上采取的行動并未實質性地損害弱國宣稱的領土權益,但在雙方實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弱國國內行為體也容易產生強國以大欺小的認知,擔心強國未來會在爭議領土上采取嚴重侵犯本國權益的行動,從而產生一種“自我選擇”的被侵犯心理。

在不對稱領土爭端中,除以上機制會影響弱國受害者心態(tài)的形成外,國內動員對行為體的受害者心態(tài)同樣會產生重要影響。既有研究指出,受害者心理會由政治化的集體敘事塑造,而不一定是由自認為受到侵犯的行為體所親身經歷。③Johanna R. Vollhardt, “The Role of Victim Beliefs i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Risk or Potential for Peace?” Pea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Vol. 15, No. 2, 2009, p. 136;Adam B. Lerner, “The Uses and Abuses of Victimhood Nat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26, No. 1, 2020, pp. 62-87.在不對稱領土爭端中,部分政治精英可能在某些時期宣傳、動員與建構民眾對本國領土權益受到侵犯的認知。為鞏固自身權力、獲得民眾對特定政策的支持,政治精英會有意提高爭議領土現狀的國內可見度,積極向國內民眾宣傳強國對本國領土權益的損害,國內社會的受害心理由此被政治精英“放大”。①同樣在受害者身份的建構上,有研究強調,受害者身份存在被選擇性激活或休眠的可能性。參見劉旻瑋、李佳鵬:《回溯性求償與國際戰(zhàn)爭的誘發(fā)》,《國際安全研究》2023 年第3 期,第88 頁。弱國政治精英是否進行這樣的輿論動員,將影響弱國受害者心態(tài)的形成。

弱國國內社會的受害者心態(tài)越強烈,其決策者越有動機通過冒險性行動,實現相關領土目標。首先,強烈的受害者心理會加劇強弱雙方互動過程中弱國的錯誤知覺。懷有受害心理的弱國國內行為體容易忽略強國的合理訴求,夸大強國給自身帶來的安全威脅,受害情緒與恐懼心理進而不斷加深。受害者心理還會引發(fā)弱國的自我中心主義心態(tài),即弱國更加關注自身在爭議領土上的權益,肯定甚至高估本國立場與行為的合理性,而對強國的領土主張與行為加以簡單否定,并把雙方的摩擦甚至沖突直接歸結為強國政策的結果。②黃鵬、吳連海:《族際沖突中的受害者心理研究》,《世界民族》2016 年第6 期,第87頁;馬榮久:《“受害者心理”與外交決策--以領土爭端中的印度對華決策為例(1959-1962)》,《國際政治研究》2008 年第2 期,第177 頁。這會進一步加劇領土爭端中強弱雙方的互不信任,并在實踐中模糊受害者與施害者的邊界,③Tami Amanda Jacoby, “A Theory of Victimhood: Politics, Confli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ictim-based Identity,”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43, No. 2, 2015, pp. 511-530.弱國將強國眼中的正當維權行動視為“致命侵犯”,而強國卻將弱國眼中的正當維權行動解讀為“嚴重挑釁”,雙方都認為本國的正當權益受到了對方的侵犯。

其次,懷有受害心理的行為體容易產生對施害者的“復仇”傾向。在自身領土權益持續(xù)受到侵犯的主觀認知下,弱國國內行為體會產生損失框定,將自身框定為不對稱領土爭端中的利益受損者,對未來持續(xù)受損的焦慮與損失厭惡將導致行為體更傾向采取風險接受型的“復仇”行動,即通過冒險行動避免或彌補強國行為帶來的損失,阻止強國進一步采取于己不利的行動,維護自己眼中的合法領土權益。社會心理學中的挫折-攻擊理論也強調,尊重與利益需求的持續(xù)受挫將引發(fā)行為體的攻擊欲望。

最后,國內社會強烈的受害者心態(tài)往往具有傳導性,能夠為“復仇”行動的實施提供國內共識基礎,同時也使決策者在選擇爭端政策時面臨國內壓力。認為強國持續(xù)侵犯本國領土權益的受害者心理可能在弱國國內精英之間擴散,影響弱國國內各政治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增加鷹派人物的政治影響力,加深政治精英對強國的敵意。強硬派的崛起反過來進一步使受害者的自我認知與對強國的敵意變成“自我證實”。而弱國民眾在爭議領土上的受害者心理往往表現為公眾輿論中的民族主義情緒,民眾對損害本國領土權益的強國會產生負面評價甚至敵意,進而要求政府采取行動堅決捍衛(wèi)本國的領土權益。民眾對強硬立場的偏好提高了弱國政府對強國妥協(xié)讓步的國內政治成本,使升級領土爭端具備合法性與國內輿論基礎。①Gretchen Schrock-Jacobson, “The Violent Consequences of the Nation: Nationalism and the Initiation of Interstate War,”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56, No. 5, 2012, pp. 825-852; John D.Ciorciari and Jessica Chen Weiss, “Nationalist Protest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the Risk of Escalation in Interstate Disputes,” Security Studies, Vol. 25, No. 3, 2016, p. 554.

(四)機遇、動機與弱國升級領土爭端

機遇與動機是解釋邊緣政策危機或國際沖突爆發(fā)的重要視角,影響決策者對特定行為的風險評估及其風險接受傾向。②理查德·內德·勒博:《和平與戰(zhàn)爭之間:國際危機的性質》,趙景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第100 頁;Randolph M. Siverson and Harvey Starr, “Opportunity, Willingness, and the Diffusion of Wa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4, No. 1, 1990, pp. 47-67; Harvey Starr,“Opportunity and Willingness as Ordering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War,”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Vol. 4, No. 4, 1978, pp. 363-387。從機遇角度看,弱國決策者預期升級行為不會引發(fā)強國的強烈反應,會促使其對升級行為的成本-收益結果持樂觀判斷,即認為升級行為將能夠實現預定的領土目標,此類對升級行為結果的未來預期構成弱國的寶貴機會窗口,增強了升級行為對弱國決策者的吸引力。從動機角度看,弱國在與強國過往互動中形成甚至積累的受害者心理,反映出其對強國領土政策的失望與不滿,受害情緒與挫敗感導致弱國國內容易產生“復仇”傾向,從而擠壓了其爭端政策的選擇空間,強化了對強硬立場或冒險行為的接受程度。

此外,“機遇”和“動機”之間存在相互加強的效應,共同推動弱國采取實際的升級行為。③既有研究指出,應用“機遇-意愿”框架的部分研究只是將兩者分開進行討論。復仇戰(zhàn)爭中理性-情感的互動對理解弱國升級不對稱領土爭端的機遇與動機具有借鑒意義。參見劉博文:《戰(zhàn)敗國為何發(fā)動復仇戰(zhàn)爭?》,《國際政治科學》2018 年第1 期,第89-127 頁。一方面,升級機遇的存在可能強化決策者對國內受害者心理的渲染。當面臨升級領土爭端的寶貴機會窗口時,弱國決策者可能認為其“有利可圖”,即出于國內選舉等因素的考慮,通過主動升級領土爭端,在解決國家主權與領土問題上取得個人“政績”,從而導致政治精英積極建構國內民眾的受害者心理,激發(fā)國內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強化強硬立場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在國內受害者心理被進一步調動的背景下,抓住寶貴的機會窗口,決策者通過冒險行為實現預定領土目標似乎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升級動機的存在可能導致決策者對強國的行為反應產生錯誤預期。強烈的受害心理與挫敗感可能導致弱國決策者迫切地尋求“復仇”,過于自信本國能夠承擔升級行為的潛在成本與風險,從而導致其忽視揭示強國行為反應的外部信息,錯誤判斷升級行為的潛在結果,高估本國具有的機遇,最終推動潛在的升級動機向實際的升級行為轉化。

綜上,如圖1 所示,弱國使用武力、升級領土爭端是機遇-動機共同作用的產物。機遇與動機的存在逐步縮小了弱國決策者的爭端策略選擇范圍,弱國在預期強國行為反應所形成的寶貴機會窗口下,尋求釋放受害者心理,最終導致其通過武力的方式實現預定領土目標。

圖1 機遇、動機與弱國升級領土爭端

三 案例分析

1982 年阿根廷-英國馬島戰(zhàn)爭(簡稱“馬島戰(zhàn)爭”)與2008 年格魯吉亞-俄羅斯沖突(簡稱“俄格沖突”),是弱勢一方在爭議領土問題上主動對強國使用武力的兩個重要案例。如表1 所示,這兩個案例可被視為一組“最大差別案例”,基本可遵循求同的案例比較邏輯,分析被懲罰預期與受害者心態(tài)如何在兩國與強國的互動中形成,并導致對強國主動使用武力,進而可以對分析框架進行檢驗。

表1 兩個案例中的變量控制

(一)案例一:1982 年馬島戰(zhàn)爭

1982 年4 月,時任阿根廷總統(tǒng)萊奧波爾多·加爾鐵里(Leopoldo Galtieri)下令出兵占領馬爾維納斯群島,馬島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阿根廷軍政府對英國行為反應的錯誤預期與其國內強烈受害者心理的形成及釋放,直接影響了其對武力行為的潛在風險評估及其風險接受傾向,共同導致決定在馬島問題上對英國使用武力。

英國在戰(zhàn)前的一系列舉動導致阿根廷政府預期英國將不會作出強烈反應,而本國能夠通過突襲的方式實現收回馬島主權的目標。這種認知逐步強化并固化,影響了阿根廷政府對升級行為的結果評估,加劇了機會主義的冒險傾向。馬島問題在阿根廷的外交優(yōu)先事項中占據重要位置,1981 年上臺的加爾鐵里政府則更加重視解決馬島主權爭端。相比之下,馬島對英國的戰(zhàn)略與經濟價值微乎其微,在撒切爾政府的報告中,馬島被描述為“人口不斷減少、經濟前景有限的偏遠島嶼”,認為該問題將給英阿關系蒙上陰影,并給英國在聯(lián)合國(的地位)帶來麻煩。①Sir Lawrence Freedman,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Falklands Campaign (Volume I: The Origins of the Falklands War), London: Routledge, 2005, pp. 14-15, 85.1982 年戰(zhàn)爭爆發(fā)前,面對阿根廷多次威脅在談判失敗后使用武力的信號,英國政府并未予以重視,其對馬島問題的關注也十分有限,投入甚至逐漸削減。1981年,撒切爾政府決定裁撤唯一一艘承擔馬島防務的破冰巡洋艦,并決定在1982 年6 月30 日前將英國南極考察站從喬治亞群島撤走。1981 年6 月的《國防白皮書》也建議英國海軍放棄在南大西洋與南極洲的存在。同一年,英國政府通過新的國籍法,馬島多數居民都被取消了加入英國國籍的權利。在阿根廷政府看來,這一系列信號似乎都在表明,包括馬島在內的南大西洋區(qū)域對英國的重要性正在降低,英國堅定捍衛(wèi)馬島主權的決心也在下降。此外,在非殖民化進程上,撒切爾政府上臺后積極促成羅德西亞(津巴布韋)問題的解決,推動津巴布韋與伯利茲獨立。阿根廷領導人認為,英國這種處理海外殖民地的靈活態(tài)度也會延伸至馬島問題上。①M. Taylor Fravel, “The Limits of Diversion: Rethink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lict,” Security Studies, Vol. 19, No. 2, 2010, p. 330.英國在過往其他國際危機中的讓步也為阿根廷政府提供了學習經驗,例如在1956 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國在入侵埃及期間迫于美國的壓力接受了停火協(xié)議,這進一步強化了阿根廷關于英國不會在馬島這一地理位置遙遠且價值有限的爭端領土上動武的預期。②T. V. Paul, Asymmetric Conflict: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51-152.總之,英國政府對馬島問題的投入不足與其在過往事件中的讓步都使加爾鐵里政府認為,可以通過突襲的方式,在不引發(fā)流血沖突的情況下,實現收回馬島的目標,英國則不會對自身的武力行動予以大規(guī)模回擊,從而能夠迫使英國默認既成事實,最終通過談判解決主權問題。該觀點反映在軍政府戰(zhàn)前制定的軍事計劃中,即“強調軍事行動應當是不流血的,從而進一步降低英國大規(guī)模反應的可能性,并幫助創(chuàng)造更好的談判氛圍”。③Lawrence Freedman and Virginia Gamba-Stonehouse, Signals of War: The Falklands Conflict of 198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13.

與美國的緊密關系是阿根廷通過武力方式與英國討價還價的另一機會窗口。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政府上臺后積極改善卡特時期因人權而日益緊張的美阿關系,恢復對阿根廷的經濟與軍事援助。戰(zhàn)爭爆發(fā)前,美國和阿根廷之間進行了多次高層互訪。美阿關系的緊密使加爾鐵里政府認為,在與英國發(fā)生沖突時,美國即使不支持自已,也至少會保持中立,這會進一步限制英國的大規(guī)模武力回擊。

然而,阿根廷政府對英國的行為反應存在錯誤預期,對第三方的支持與本國面臨的戰(zhàn)略機遇也存在過分樂觀的估計。加爾鐵里政府對英國行為反應的錯誤預期很明顯與英國在戰(zhàn)前對馬島問題的投入不足存在密切聯(lián)系。事實上,直到1982年3 月31 日,英國才開始對阿根廷發(fā)出措辭強硬的警告,而此時阿根廷決定使用武力幾乎已是既成事實。①Richard Ned Lebow, “Miscalculation in the South Atlantic: The Origins of the Falkland War,”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6, No. 1, 1983, p. 22.阿根廷外交部部長尼卡納爾·門德斯(Nicanor Costa Mendez)事后指出,英國戰(zhàn)前的一系列舉動都導致阿根廷認為英國將不會部署主要部隊來保衛(wèi)馬島,②Nicanor Costa Mendez, “Beyond Deterrence: The Malvinas-Falklands Cas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43, No. 4, 1987, p. 120.這極大地刺激了阿根廷通過武力徹底解決馬島問題的決心。英國在南喬治亞島事件中的武力展示警告③“南喬治亞島事件”是指1982 年3 月,一群自稱為五金商人的阿根廷人登上馬島以東的南喬治亞島,并升起阿根廷國旗。這引發(fā)英國的強烈不滿,英國向阿根廷提出正式抗議,要求阿根廷撤走相關人員并保證此類事件今后不再發(fā)生。而阿根廷對此無動于衷,英國隨后宣布派遣軍艦和核潛艇前往該島水域。也并未打消阿根廷政府對英國行為反應的錯誤預期,反而使其認為必須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窗口,在英國作出更大軍事部署前實現領土目標。此外,加爾鐵里顯然過高估計了阿根廷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地位,對美國會支持阿根廷的政治目標存在不切實際的期待。④關于阿根廷對美國錯誤預期的解釋,參見David Lewis Feldman, “The United States Role in the Malvinas Crisis, 1982: Misguidance and Misperception in Argentina’s Decision to Go to War,”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 Vol. 27, No. 2, 1985, pp. 1-22。除相信美國會在沖突中幫助自己外,阿根廷政府還錯誤地認為在反殖民這一問題上,國際社會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會同情阿根廷,并予以支持。⑤趙萬里:《馬島戰(zhàn)爭與英美阿關系》,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第34-35 頁。這些錯誤預期的存在塑造了阿根廷領導人對戰(zhàn)略機遇的認知,大大加速了其使用武力的決策。

在阿根廷政府逐漸形成對英國行為反應的(錯誤)預期的同時,阿根廷國內圍繞馬島問題存在著強烈的受害者心理,由此產生對捍衛(wèi)本國領土主權的強烈訴求。長期以來,受害者的自我定位是阿根廷政府決定使用武力收回馬島的重要動機。阿根廷與英國的馬島主權爭端由來已久。1965 年聯(lián)合國通過決議,呼吁英國和阿根廷解決馬島問題,兩國由此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外交談判。然而,十多年來雙方的談判在馬島主權問題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阿根廷對英國的失望和不滿日益增長。在阿根廷看來,英國一直采取拖延和“為談而談”的策略,并沒有認真考慮解決馬島主權問題,關于馬島主權問題的嚴肅討論僅短暫地出現過兩次:1966 年至1967 年與1977 年至1980 年。⑥Lawrence Freedman and Virginia Gamba-Stonehouse, Signals of War: The Falklands Conflict of 198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8-10.事實上,1981 年之前,阿根廷政府仍然期待可以通過外交談判完全收回馬島主權。①M. Taylor Fravel, “The Limits of Diversion: Rethink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lict,” Security Studies, Vol. 19, No. 2, 2010, p. 327.然而,1980 年年末,英國政府提出可以轉交馬島主權,但要求繼續(xù)長期租借馬島。這一方案不僅遭到阿根廷反對,就連英國國會也強烈反對。1981 年2 月雙方恢復正式談判后,英國又提議凍結主權問題。英國長期的拖延與不妥協(xié)顯然忽視了馬島問題對阿根廷的重要性,反映出其對阿根廷相關信號的關注不足,進一步加劇了阿根廷國內的受害與不滿情緒,促使其考慮通過武力迫使英國歸還馬島主權。到1982 年1 月,阿根廷軍政府就已經決定奉行雙重政策:重新啟動外交談判,同時在談判失敗的情況下準備動用軍事力量。軍政府批準的國家戰(zhàn)略指令也指出,“與英國外交談判一再缺乏進展,這種拖延將影響國家榮譽、主權與資源探勘,政府已經決定分析使用軍事力量實現政治目標的可能性”。②Lawrence Freedman and Virginia Gamba-Stonehouse, Signals of War: The Falklands Conflict of 198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2-13.這反映出阿根廷對外交談判的日益不滿,軍事手段正成為阿方考慮的重要選項。在2 月份最后一輪談判破裂的背景下,軍政府最終在3 月中旬制定了采用軍事手段的初步計劃,并決定在5 月15 日之前實施。③Lawrence Freedman and Virginia Gamba-Stonehouse, Signals of War: The Falklands Conflict of 198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13.

此外,馬島愈發(fā)重要的戰(zhàn)略、經濟與民族認同價值,進一步加劇了阿根廷在外交談判過程中的受害心理。對阿根廷這樣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來說,馬島是自19 世紀起就一直被殖民大國占領的本國領土,恢復馬島主權一直是阿根廷歷屆政府的長期目標。除民族認同外,20 世紀70 年代,阿根廷的地緣政治重點逐步從陸地轉向海洋,馬島對阿根廷在南大西洋與南極洲的地緣政治價值愈發(fā)凸顯,④喬正高:《英阿馬島戰(zhàn)爭的地緣政治觀》,《史學集刊》2000 年第2 期,第65-66 頁。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發(fā)現又進一步增強了馬島的經濟價值。這導致阿根廷政府更加無法容忍英國的繼續(xù)拖延,而是尋求徹底解決馬島問題。

加爾鐵里上臺后,阿根廷國內的受害與不滿情緒更加濃厚。阿根廷軍政府下定決心,要在英國建立馬島殖民地150 周年(1983 年)之前,通過某種方式收復馬島。⑤馬丁·米德爾布魯克:《馬島戰(zhàn)爭:阿根廷為??颂m群島而戰(zhàn)》,俞敏譯,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 年版,第8 頁。軍政府的相關言行刺激了阿根廷國內的民族主義傾向,日益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又加大了國內民眾對馬島問題的關注,使馬島問題與經濟發(fā)展、現代化更加緊密相連。①Lawrence Freedman and Virginia Gamba-Stonehouse, Signals of War: The Falklands Conflict of 198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5經過近150年的外國占領與十多年外交談判的失敗,阿根廷國內形成一種“對馬島的集體狂熱”,其受害心理與對英國的忍耐似乎已經到達極點。②David A. Welch, Justice and the Genesis of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pp. 172, 174.國內公眾輿論的狂熱反過來使阿根廷政府面臨國內壓力,即如果作出讓步或未在期限之前解決馬島問題,那么可能引發(fā)政治反彈,危及執(zhí)政穩(wěn)定。南喬治亞島事件的發(fā)生也影響了阿根廷政府在馬島問題上的認知。阿根廷政府認為,英國的武力警告是公然的侵略與挑釁行為,表明英國決心對前往阿根廷合法領土的本國公民使用武力,其行為直接違反了相關國際法。③T. V. Paul, Asymmetric Conflict: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54.強烈的受害與不滿心態(tài)加速了阿根廷政府使用武力收回馬島的決心。而英國也認為本國在南喬治亞島的領土主權受到嚴重侵犯。受害者與施害者邊界的模糊加劇了雙方互動過程中的錯誤知覺。

總之,不對稱互動的邏輯貫穿于阿根廷政府的升級決策中。阿根廷政府過分地關注與解讀英國采取的行動,高估自身面臨的戰(zhàn)略機遇,對英國的行為反應存在錯誤預期,而外交談判過程中受害者心理的形成與長期積累,進一步壓縮了阿根廷政府的爭端政策選擇范圍,兩者共同導致其訴諸武力、尋求徹底解決馬島問題。英國則對阿根廷發(fā)出的信號存在關注不足,錯誤地認為阿根廷不會使用武力,對解決馬島問題投入不足。在與英國互動的過程中,阿根廷政府針對馬島問題使用武力的機遇與動機被不斷強化,導致了馬島戰(zhàn)爭的最終發(fā)生。

(二)案例二:2008 年俄格沖突

2008 年8 月,格魯吉亞展開全面軍事行動,進攻南奧塞梯,并襲擊駐格俄羅斯維和部隊,俄格沖突爆發(fā)。相比于阿根廷-英國這對關系,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的實力不對稱更為顯著。在與俄羅斯明顯存在實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對爭端結果的樂觀預期與受害者心態(tài)的長期積累及釋放,導致格魯吉亞決定使用武力。

對俄羅斯行為反應的預期塑造了格魯吉亞軍事冒險行為的有利時機。雖然俄羅斯在沖突爆發(fā)前多次警告要嚴厲回擊格魯吉亞可能的軍事行為,但格魯吉亞總統(tǒng)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Mikhail Saakashvili)一直相信,俄羅斯不會僅僅為了南奧塞梯這塊小小的飛地而采取軍事行動。④Ronald D. Asmus, A Little War That Shook the World: Georgia, Russ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 24.格魯吉亞軍方也持類似看法,認為俄羅斯并不會以進一步損害其國際聲譽為代價,對一個主權國家直接使用武力,最壞的情況也就是像1991-1992 年的南奧塞梯沖突一樣,與俄羅斯進行代理人戰(zhàn)爭。①Giorgi Lomsadze, “Georgia: Flaws Found in Tbilisi’s War Planning and Operations,”EurasiaNet, September 15, 2008, https://www.refworld.org/docid/48d8da10c.html.2007 年,格魯吉亞發(fā)布的《戰(zhàn)爭防御審查》(Strategic Defense Review)報告也強調,俄羅斯“大規(guī)模軍事干預”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將來會更低。②節(jié)大磊:《約束盟國的邏輯與困境》,《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 年第3 期,第92 頁。格魯吉亞選擇發(fā)起軍事行動的時間點同樣反映出其對俄羅斯行為反應的預期--2008 年8 月8 日普京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顯然是一個合適的時機--格魯吉亞政府認為能夠迅速取得勝利,并在南奧塞梯形成既成事實。此外從以往經驗來看,2004 年,俄羅斯在阿扎爾地區(qū)問題和駐格軍事基地問題上,曾迫于內外壓力作出妥協(xié)與讓步。③王雷:《俄格軍事沖突的深層原因及其對國際體系的沖擊》,《外交評論》2008年第5期,第62-63 頁。俄羅斯以往的忍讓強化了格魯吉亞政府對其行為反應的預期,認為俄羅斯不會大規(guī)模動用武力,從而強化了格魯吉亞的軍事冒險心理。

美格間的緊密關系也加速了格魯吉亞政府對俄羅斯行為預期的形成。2003 年“玫瑰革命”后,美國與格魯吉亞的雙邊關系快速發(fā)展。2005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Geroge Walker Bush)高調訪問格魯吉亞,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訪格的總統(tǒng)。2004-2008 年,美格雙方進行了極為頻繁的高層訪問。除逐步加大對格魯吉亞的經濟與軍事援助外,美國還堅定地支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多次公開表示尊重和支持格魯吉亞的領土完整。美國的軍事、經濟、政治與輿論支持為格魯吉亞的冒險行為提供了機會窗口,促使其對爭端結果作出樂觀判斷。

然而,格魯吉亞對俄羅斯的行為反應和對美國的支持均明顯存在錯誤預期,“想象中的戰(zhàn)略機遇”加速了其發(fā)動軍事冒險行動。格魯吉亞政府低估了俄羅斯武力回擊的決心。格軍方事后承認對俄羅斯的反應存在誤判,不相信俄羅斯會對其在南奧塞梯的軍事行動作出武力回應,完全沒有為俄羅斯的回擊做好準備。④Jan Cienski, “Tbilisi Admits Misjudging Russia,” Financial Times, August 22, 2008, https://www.ft.com/content/0d8beefe-6fad-11dd-986f-0000779fd18c.俄羅斯戰(zhàn)前發(fā)出的威脅使用武力的相關信號,例如強化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維和人員部署、派遣戰(zhàn)機在南奧塞梯上空巡邏、舉行“高加索2008”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等,不僅未能使格魯吉亞政府正確判斷俄羅斯的行為,反而進一步加劇了格魯吉亞政府的受害者心理,導致薩卡什維利認為必須要盡快作出回應,加速了軍事冒險行為。在薩卡什維利看來,即使俄羅斯選擇武力回擊,美國也會介入沖突并進行干預。對美國支持的主觀期待再度強化了格魯吉亞政府對戰(zhàn)略機遇的認知。沒有證據表明,美國鼓勵格魯吉亞政府采取軍事行動。相反,美國在戰(zhàn)前曾多次警告其不要試圖使用武力。但美國長期以來幾乎無條件和全方位的支持,導致格魯吉亞忽視了美國的警告,2008 年以來美國政府的混亂信號進一步強化了格魯吉亞對美格關系的信心,固化了其已有認知,從而導致其堅信美國在戰(zhàn)事發(fā)生后不會坐視不理,俄羅斯將會忌憚美格之間的緊密關系而不會采取直接軍事行動。①節(jié)大磊:《約束盟國的邏輯與困境》,《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 年第3 期,第86-93 頁。

在逐漸形成對有利時機認知的同時,格魯吉亞國內在與俄羅斯的長期互動中存在著明顯的受害者認知?;謴皖I土主權、實現國家統(tǒng)一是格魯吉亞的核心利益。然而,格魯吉亞認為,俄羅斯長期采取了挑釁、威脅與侵犯本國領土完整的行動。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駐軍及其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地區(qū)的部隊,導致格魯吉亞國家統(tǒng)一的目標難以實現。②陳憲良、張梅:《普京執(zhí)政時期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關系》,《西伯利亞研究》2008 年第5期,第47 頁。長期以來,雙方圍繞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問題紛爭不斷。2008 年4 月以來,俄羅斯加強與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兩個地區(qū)的合作,并決定向沖突地區(qū)增派維和部隊。這些舉動引發(fā)格魯吉亞政府的強烈不滿,加劇了其對俄羅斯固有的負面認知與受害者心理。格魯吉亞政府認為,俄羅斯的行動是企圖在“合法”外衣下吞并兩個地區(qū),是對格魯吉亞主權的公開威脅。③陳憲良:《俄羅斯與格魯吉亞關系的變化及走勢》,《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 年第5期,第49 頁。格魯吉亞還認為,俄羅斯早就制定了針對格魯吉亞的計劃,一直都在有計劃地改變現狀,并逐步在邊境地區(qū)集結、部署軍隊,“潛在的戰(zhàn)爭正在醞釀”的信念不斷被強化。因此,在薩卡什維利決定使用武力時,幾乎堅信是俄羅斯正在派遣部隊入侵格魯吉亞。④Ronald D. Asmus, A Little War That Shook the World: Georgia, Russ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 37.這種受害情緒和危機感加劇了格魯吉亞的“自我中心主義”,即認為俄羅斯的行動具有侵略性,是對格魯吉亞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嚴重威脅,本國的行動只是受害一方的防御性應對。在這種認知下,對俄羅斯的敵對情緒與對其未來行動的恐懼被不斷放大,最終驅使格魯吉亞發(fā)起軍事冒險行動。同時,俄羅斯也認為,格魯吉亞采取了一系列損害本國利益的行動。俄格雙方都將自身定位為對方行為的受害者,這進一步加速了雙方沖突的爆發(fā)。

薩卡什維利政府對國內輿論的塑造進一步加劇了格魯吉亞國內的受害者心理與對俄羅斯的敵對情緒。2003 年“玫瑰革命”后,親美的薩卡什維利政府愈發(fā)強調來自俄羅斯的嚴重威脅,大力宣傳俄羅斯對本國利益的侵犯,動員與建構本國的受害者身份。2005 年的《國家安全概念》文件將俄羅斯對格魯吉亞帶來的威脅歸為三大挑戰(zhàn):侵犯領土完整、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qū)的沖突外溢與軍事干預。①Kornely Kakachia, Salome Minesashvili and Levan Kakhishvili,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Small States: Elite Perceptions and Georgia’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Russia,”Europe-Asia Studies, Vol. 70, No. 5, 2018, p. 819.格魯吉亞國內政治中則存在大量對俄羅斯的妖魔化敘事,俄羅斯成為禁忌話題,被描述為威脅格魯吉亞主權和反對一體化進程的邪惡勢力,任何談及與俄羅斯合作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叛國,②Salome Minesashvili, Frédéric Labarre and Pierre Jolicoeur, “Dealing with Russia: Georgia’s Endeavor to Escape Trampling,” in Ian Roberge, Nara Park and Thomas R. Klassen, eds., Asymmetric Neighbor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Elephants, London: Routledge, 2023,pp. 32-34.公開提倡親俄的外交政策更是與政治自殺無異。③Svante E. Cornell and Niklas Nilsson, “Georgian Politics since the August 2008 War,”Demokratizatsiya, Vol. 17, No. 3, 2009, p. 262.對國內輿論的塑造使薩卡什維利在對俄決策時面臨政治壓力,對俄讓步或者沒有采取行動捍衛(wèi)本國的領土完整,都將危及個人的執(zhí)政穩(wěn)定與政治生命。

總之,對俄羅斯行為反應的錯誤預期與對美國支持的過分期待,使格魯吉亞的決策處于一種“想象的戰(zhàn)略機遇”中,而在與俄羅斯數年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并不斷累積的受害者心態(tài),進一步強化了格魯吉亞對軍事冒險行動的接受程度,兩者共同導致其在危機感日漸加劇的情況下針對南奧塞梯問題主動使用武力。

結 論

領土爭端中存在實力不對稱的爭端雙方,不對稱關系對弱國的爭端行為選擇與強弱雙方互動具有重要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弱國的爭端策略選擇受到限制、弱國對強國行為敏感,以及弱國在承擔爭端升級的風險上具有相對脆弱性等三個方面。在弱國與強國的領土爭端中,只有決心更強的弱國才會主動對強國使用武力,強決心的形成來自機遇與動機兩個方面。在被懲罰預期與受害者心理所組成的“機遇-動機”框架下,弱國的升級行為既源于預期強國行為反應帶來的對升級結果的有利評估,也源于弱國國內社會受害者心理的形成與釋放。1982 年阿根廷-英國馬島戰(zhàn)爭與2008 年格魯吉亞-俄羅斯沖突兩個案例,可以驗證兩種政治心理學的解釋因素如何在弱國與強國的領土爭端中形成,并導致其主動使用武力升級爭端。

從實力不對稱的視角理解某些領土爭端具有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首先,領土爭端雙方的實力對比對雙方策略選擇與互動具有重要影響。實力不對稱及其引發(fā)的認知、關注度與敏感性差異,在強弱雙方圍繞爭議領土問題的互動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不對稱結構下,弱國可能主動發(fā)起或升級領土爭端,強國也存在妥協(xié)讓步的可能性。實力不對稱是否對領土爭端的爆發(fā)、升級、持續(xù)乃至解決具有獨特的調節(jié)作用,其如何影響強弱雙方的爭端策略選擇,在未來可能值得進一步探討。

其次,中國與部分周邊國家的南海爭端屬于典型的不對稱形態(tài)的領土爭端。不對稱領土爭端的視角對于理解中國與周邊南海聲索國的互動具有現實意義。在長期且難以改變的實力不對稱結構下,周邊南海聲索國對中國的南海言行過于敏感與關注。擔心本國領土權益受到中國當下或未來“損害”的受害與恐懼心態(tài),導致這些國家傾向于對中國南海維權行動的背后意圖進行惡意解讀。受害心態(tài)的形成與釋放成為菲律賓、越南采取挑釁行為的情感動機。同時,實力不對稱使這些國家需要審慎地預期中國的行為反應與挑釁行為的潛在結果,重視利用寶貴的機會窗口。對挑釁行為結果的樂觀預期將助推弱勢一方通過強硬行為,釋放恐懼與受害情感。不對稱互動及其對弱國行為的影響對中國的南海政策具有啟示。作為南海爭端中的強國一方,中國一方面需要關注南海聲索國如何看待其自身的權益主張與中國的維權行動,通過多邊或雙邊的制度建設、強化睦鄰話語、穩(wěn)定高層對話與促進經貿聯(lián)系等方式,強化再保證,清晰展示自身的南海意圖,化解相關南海聲索國對中國南海維權行動的惡意推測;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特定時節(jié)釋放決心信號,畫定行為“紅線”,通過豐富而堅定的維權手段捍衛(wèi)本國島礁權益,修正周邊國家對挑釁行為的結果預期,消除其聯(lián)合美國等域外國家的“有利可圖”心態(tài)。

猜你喜歡
馬島格魯吉亞武力
論新時代“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政策的辯證意蘊
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汪精衛(wèi)“七一五”政變“武力清黨”之商榷
島殤——英阿馬島之戰(zhàn)
格魯吉亞:榛子種植越來越火
馬島戰(zhàn)爭中空襲與反空襲作戰(zhàn)的特點及啟示
軍事歷史(2001年3期)2001-08-21 02:13:14
馬島戰(zhàn)爭的經驗和啟示
軍事歷史(2001年1期)2001-08-21 02:10:50
英阿馬島戰(zhàn)爭對登陸作戰(zhàn)的啟示
軍事歷史(2000年3期)2000-08-16 07:25:32
從未承諾放棄對臺使用武力——中共三代領導集體解決臺灣問題方針的歷史考察
軍事歷史(1999年5期)1999-08-21 02:15:42
甘孜县| 元阳县| 阜城县| 淮南市| 夏邑县| 孝感市| 潞城市| 碌曲县| 保康县| 平谷区| 兴业县| 焉耆| 丹棱县| 靖安县| 汉沽区| 厦门市| 正定县| 汝州市| 绵阳市| 师宗县| 巴楚县| 长海县| 集贤县| 舒城县| 邯郸市| 华池县| 紫金县| 象山县| 巍山| 拉孜县| 长岛县| 肥乡县| 十堰市| 塘沽区| 德阳市| 绥化市| 九龙县| 永昌县| 壶关县| 门源|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