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劉學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新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四大核心素養(yǎng),并指明了提升路徑:“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睆娬{語文教學要重視大單元整合,設計學習任務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筆者以一次初中語文文言文游記大單元教學為例展開論述。
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思想價值、人文價值。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收入了9篇文言文游記,體現(xiàn)出文言游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這些游記的作者大都是仕宦文人,學習他們的文章能啟迪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筆者以“文人情懷”為大單元主題,設計如下學習目標:
1.感悟文言游記中的文人情懷,學會比較探究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抱負。
2.運用朗讀法、比較探究法、層層剝筍法,借助多媒體展示課內外資料,加強“三個互動”,從文本內容到文人情懷,再深入了解陶淵明情懷、蘇軾情懷等,復習鞏固相關古詩文知識。
3.學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
任務一:整合歸類,區(qū)分文人情懷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9 篇文言游記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
生:文章篇幅有長短之分,內容有虛實之別,比如《桃花源記》重在虛構。
生:句式或以駢句為主,或以散句為主,或駢散結合。
生:文章誕生的時代不同,作者的情懷也不同。
學生未能明確游記誕生的朝代、歷史背景與文人情懷的關系,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適時點撥、介紹,引導學生形成共識。
生:9 篇游記中,一類誕生于東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仍,文人無能為力,產生隱居避世、獨善其身思想;一類誕生于唐朝、北宋時期,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達,科舉盛行,文人積極出仕,銳意改革,但也屢遭貶謫;一類誕生于明末清初,明之遺民不愿當官。
師:由此可知這些游記包含兩種文人情懷——
生:厭棄官場、淡泊名利的隱逸情懷;躊躇滿志、仕途失意的遷客情懷。
生:體現(xiàn)隱逸情懷的有《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桃花源記》《湖心亭看雪》,體現(xiàn)遷客情懷的有《記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師:至于《三峽》,酈道元雖出身仕宦之家,仕途坎坷,但文章純粹是從一名地理學家的角度來描寫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故不屬上述兩種情懷。
9 篇文言文游記包含的文人情懷,教師完全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會節(jié)省不少授課時間。然而,設計上述學習活動的目的在于倡導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整合歸類、同伴互助、總結歸納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任務二:知人論世,理解文人情懷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了解他是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開展寫作的,也就是把作品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
筆者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了解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鼓勵學生搜集這些作家創(chuàng)作的或者名家評價他們的相關詩文。在此基礎上設置一個主問題:除《三峽》以外,其它8 篇游記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文人情懷?學生深入具體文本,借助文中關鍵語句,聯(lián)系相關材料,探討文章主題思想,進一步理解文人情懷。
這一活動的設計側重于文化自信、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旨在通過任務驅動學生思考知人論世下的文人情懷。搜尋背景資料、抓住文中關鍵語句、小組交流優(yōu)化自己的勞動成果,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完成。但從知人論世的視角建立背景資料與文中關鍵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則需要學生間進一步的交流和教師點撥。如,陶弘景的隱逸情懷,背景資料:仕齊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后隱居茅山;入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中大事輒就咨詢,時稱“山中宰相”。文中關鍵語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著?!笨禈?,即康樂公謝靈運,南朝宋山水詩人,好游山水,又多次歸隱田園。結句的言外之意為:眼前這奇美的山川景色,除了謝靈運,唯有我陶弘景才能欣賞、領悟得到??梢娮髡甙炎约号c謝靈運相提并論,流露出歸隱林泉、與自然相融合的志趣。
任務三:合作探究,比較思想境界
8 篇游記,兩種情懷,每一種情懷都因文人的不同而表達的思想境界不同。學生結合找到的資料,小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在班級分享研究成果。筆者為這個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如下兩個情境問題:
1.有這么一句話:“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林?!苯Y合背景資料討論:如果要你選擇一種隱居方式,你更欣賞陶弘景的還是陶淵明的?請說說你的理由。
吳均曾任奉朝請(給予閑散官員的優(yōu)惠待遇),他在《與朱元思書》中流露出隱逸思想,但并沒有選擇隱居。張岱從沒當過官,明亡后更不愿當官,專心從事著述。陶弘景隱居茅山,梁武帝還去請教他朝中大事,可謂人生贏家,是“大隱”。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淡然自適,悠閑自在,算是“中隱”。比較探究陶弘景、陶淵明的隱逸思想更有意義,故設計此學習環(huán)節(jié)。
2.同樣遭遇貶謫的命運,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范仲淹表現(xiàn)出不同的格局。假如要你選擇一個作為老師,你會選誰?
四位遷客都是古代名人,都有很高的文學造詣,他們都有資格當老師。設計此學習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學生比較遷客們不同的思想境界,落實上述“學習目標”的第1 點和第3 點。
生1:我不選擇柳宗元,他政治失意,內心憂憤,寄情山水,思想消極。
生2:遭受貶官的沒有幾個人不郁悶,但歐陽修和蘇軾能及時調整心態(tài)。比如歐陽修,一方面因貶官而內心抑郁、寄情山水,一方面又致力于政事,使滁州出現(xiàn)了清明的政治局面,這種真實而陽光的人可堪為師。
生3:蘇軾是最有個性的一個,林語堂說“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可是他又偏偏屢遭貶謫,在貶謫生活中感悟人生、笑對人生。我喜歡這樣的老師。
生4:范仲淹是我輩仰望的楷模。他身處貶謫之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思想境界是相當高的。
“任務三”是“任務二”的深化,指向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更加充分。
任務四:分析典型,深入文人情懷
四位隱者中,陶淵明的知名度是比較高的: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其“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淡然,其“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社會理想,都令人心馳神往。四位遷客中,蘇軾是比較特別的: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盟主,是豪放派詞人,是書法家,是美食家。因此,“任務四”分別以陶淵明和蘇軾為典型,結合其詩詞進一步探討其理想志趣。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歸隱的初衷是個人進退清濁,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隱。但生在亂世,目睹動蕩的政局和貧苦的百姓,他想到了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于是有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名篇《桃花源記》。這種隱逸情懷,比起個人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顯然更加博大。因之,筆者引導學生再次賞析《歸園田居(其三)》和《飲酒(其五)》,體會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并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探究陶淵明隱逸情懷中的“小我”與“大我”、個人與社會。這是本學習任務的第一個活動。
第二個活動:《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首詞寫于元豐五年,《記承天寺夜游》寫于元豐六年,三篇都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那么蘇軾的遷客情懷的主流是感傷還是感奮?筆者引導學生抓住詞中的語句展開分析:《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上片“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下片“誰道人生無再少”,是感傷之余側重于感奮;《念奴嬌·赤壁懷古》先是“一時多少豪杰”“雄姿英發(fā)”,結尾“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感奮之余側重于感傷。其實,蘇軾很善于自我調適,能夠以樂觀曠達的心態(tài)去面對坎坷的人生,這從“一蓑煙雨任平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中可知。由此,學生就能進一步理解蘇軾的遷客情懷,領悟他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屢遭貶謫的悲涼和達觀處世的瀟灑。
上述學習任務是跨冊、跨文體、跨學段的整合,是有選擇性的“精讀”,是對陶淵明隱逸情懷、蘇軾遷客情懷的深度探究,指向審美創(chuàng)造這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完成這兩個學習活動的關鍵是要抓住陶淵明隱逸情懷中的個人與社會、蘇軾遷客情懷中的感傷與感奮,讓學生在比較鑒賞、合作探究中獲得審美愉悅和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確立“大單元”主題、設計學習任務群,對初中文言游記進行整合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其他古詩文乃至現(xiàn)代文閱讀也可以嘗試這種方法,通過梳理語文閱讀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加強閱讀教學的專題性、綜合性、系統(tǒng)性,提高學生整合歸納、邏輯思維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避免知識與能力的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