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2024-01-08 05:15:47王曉菲
新農業(yè) 2023年10期
關鍵詞:黑粉黑粉病抗病

王曉菲

(河南省鄲城縣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河南 鄲城 477150)

玉米瘤黑粉病傳染性強,容易造成玉米大面積減產,甚至會導致玉米絕收。玉米是河南省秋季的主要糧食作物。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病趨勢逐年加重,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

1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主要病害,其主要危害玉米的稈、果穗、葉等部位,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體是玉蜀黍黑粉菌,該病原體隸屬于擔子菌亞門,黑粉菌目,黑粉菌科,黑粉菌屬,該真菌屬于營養(yǎng)型寄生性真菌,依賴有性生殖致病。玉米瘤中的黑粉實質為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多為球形或橢圓形,直徑為2~8微米,顏色為黃褐色或淺橄欖色,表面有細刺狀的突起。病菌通常會以冬孢子在玉米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次感染源。冬孢子在適宜的溫度下會萌發(fā)生成侵染菌絲或次生擔孢子,擔孢子或次生擔孢子同樣也會萌發(fā)出侵染菌絲,經過風雨傳播會侵入玉米的幼嫩組織中。擔孢子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極易萌發(fā)感染植株。26~30℃是冬孢子的最適溫度。寒冷條件不適宜冬孢子的萌發(fā)。冬孢子萌發(fā)產生的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對環(huán)境抵抗力較強,在干燥的條件下可存活一個月左右。因此,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具有較強的傳播和侵染能力。除溫度外,冬孢子萌發(fā)期間對環(huán)境濕度要求較高。只有在濕度達到90%以上才能萌發(fā)。除此之外,氧氣也是冬孢子萌發(fā)的重要因素。

2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因

2.1 土壤中的病原菌

造成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生的原因較多其中病原菌多來自于土壤。玉米大面積種植、氣候干燥、有機肥未熟化、種子攜帶病原菌等都會導致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

2.2 氣候因素

冬孢子對環(huán)境要求較高,冬季氣候較為寒冷,冬孢子難以長期存活,因此會在土壤和植株殘體上越冬。一旦冬孢子越過冬天,環(huán)境氣溫上升、濕度增加時,冬孢子會萌發(fā)出擔孢子。玉米生長前期遭遇干旱,生長后期遭遇高溫高濕環(huán)境,容易發(fā)生玉米瘤黑粉病。前期水分含量較低,不利于孢子的萌發(fā),但利于病原菌的大量積累。后期空氣中水分含量增加,有利于病原體的侵染,造成玉米瘤黑粉病的集中爆發(fā)。擔孢子會伴隨風雨傳播到玉米幼苗上,玉米幼苗表皮上快速產生病瘤。土壤中水分含量不足會導致玉米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玉米酶活性,導致玉米抗病代謝物產生量下降。干旱期后玉米幼苗生長緩慢,玉米分生階段延長,導致感染病菌的可能性增加。

2.3 品種因素

任何品種的玉米抗病性能都是相對的,在環(huán)境條件較為適宜的情況下均有可能發(fā)病。不同品種的抗病性能有顯著的差異。農民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根據(jù)當?shù)貙嶋H條件進行選擇觀察品種的綜合性狀,選擇抗病能力強、高產的品種進行種植,可有效減少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單一品種在種植多年后容易出現(xiàn)種性退化現(xiàn)象,導致植株的抗逆性減弱。一旦發(fā)病,病情會十分嚴重。

2.4 栽培管理因素

玉米種植期間粗放的管理會加劇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玉米苗期噴灑除草劑,生長中后期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植株旺長,導致植株幼嫩,抗病性能差。種植過程中施肥不當,氮肥使用量過高,會導致病菌的侵入。種植密度過高,田間透氣性差也有利于病害的大面積蔓延。其次,種植過程中蟲害防治不當,病菌容易通過蟲口進行傳播。

2.5 農民意識不足

玉米瘤黑粉病具有點片發(fā)生的特點。農民若不積極防治,隨意將病株混入田內會導致疾病大面積暴發(fā)。另外,若耕層較淺,病菌會在土壤表層大量積聚,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會集中爆發(fā)。

3 發(fā)病特點、癥狀與危害

3.1 發(fā)生特點

3.1.1 發(fā)生時間集中 玉米苗期瘤黑粉病的發(fā)病率較低且危害較輕。玉米抽穗前后一個月內為該病的高發(fā)期。通常7月上旬為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病初期,中下旬至8 月上旬病情逐漸加重,8月下旬為該病的集中高發(fā)期,直至玉米成熟后才停止。

3.1.2 面積逐年擴大 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病面積逐年擴大,且嚴重程度會從10%增加到45%以上。該病多發(fā)生于夏玉米,春玉米發(fā)病率較低。

3.1.3 品種間發(fā)病程度不同 不同品種的玉米發(fā)病程度有顯著差異。早熟品種發(fā)病較輕,晚熟品種發(fā)病較重。通常耐旱性強,苞葉長而緊裹的緊湊型玉米品種抗病性能較強,例如,鄭單958。苞葉短且松散的品種抗病性較差。

3.1.4 不同地塊發(fā)病程度不同 玉米種植過程中采用秸稈還田、粗放管理、病蟲害防治不當、種植密度過大的田地容易導致疾病發(fā)病率增高。使用有機肥、配方肥、抽雄前后進行合理灌溉,植株長勢健旺的地塊發(fā)病較輕。通常同一地塊兩頭及兩邊區(qū)域發(fā)病較為嚴重。

3.1.5 氣象條件影響明顯玉米生長前期遭遇干旱天氣,后期高溫多雨或抽雄前后出現(xiàn)“卡脖旱”,瘤黑粉病容易高發(fā),且大面積蔓延。河南省六七月份氣候干旱少雨,八九月份降雨量增多。病害高發(fā)期與氣候條件較為吻合,因此會導致玉米瘤黑粉病的集中暴發(fā)和蔓延。

3.2 病害癥狀

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病初期病瘤為灰白色,表面覆蓋一層薄膜。內部為肉質感的白色,隨后逐漸轉變?yōu)楹谏?。病瘤內部充滿黑粉。當外面薄膜破裂后,黑粉會四處飄散,感染周圍的玉米組織,形成新的菌瘤。菌瘤大小和形狀有顯著差異,主要與發(fā)病部位相關。莖節(jié)瘤和果穗瘤體積較大,葉子上的菌瘤體積較小。另外,玉米瘤黑粉病還會導致玉米雌穗變成黑粉,雄穗形成袋狀腫瘤,內部充滿黑粉。

3.3 病害危害

玉米幼苗期至成熟期間,玉米瘤黑粉病均有可能發(fā)生。病菌會侵染玉米植株的根部、莖稈、葉鞘、果穗等部位。苗期感染了病菌的植株會出現(xiàn)扭曲抽縮,葉鞘及心葉破裂,嚴重的會出現(xiàn)早枯。不同部位被感染的癥狀也有所不同,且受害部位會形成菌癭。葉片被感染時,通常形成的菌癭如豆?;蚧ㄉ4笮。划斍o部或氣生根被感染時,通常形成的菌癭如拳頭大??;當雌穗被侵染時,多在果穗上中部或個別籽粒上形成菌癭,嚴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當玉米的多個部位同時被病菌侵染,則易導致玉米植株發(fā)育矮化,嚴重時則會導致早期整株植株死亡。即使玉米植株被病菌侵染后結出了果穗,但這種情況下結出的果穗通常體積較小、顆粒不飽滿,嚴重影響了玉米產量和品質。

4 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系統(tǒng)性重復侵染病害,所以在防治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采取如減少田間病菌含量、選擇種植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等措施,與此同時還需加強栽培管理、指導種植戶合理使用藥劑等,從而形成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

4.1 輪作倒茬

輪作倒茬方式的采用主要是由于瘤黑粉病的病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對發(fā)病的區(qū)域進行輪作倒茬可以有效預防與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重病區(qū)通常每3年進行一次輪作倒茬。

4.2 選用抗病品種

不同玉米品種的抗病性能有顯著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自交系的品種抗病性差異明顯。例如,雜交品種的抗病性能較強,甜玉米抗病性能較弱,硬粒玉米抗病性能較強。不同抗病品種的抗病性能對提高玉米瘤黑粉病發(fā)生意義重大。

4.3 藥劑處理

玉米種植過程中,可采用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等方式有效抑制種子攜帶病原菌,同時在萌發(fā)階段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在藥劑拌種過程中,應選擇合理的藥劑,并進行科學配比,從而有效降低疾病的發(fā)生概率。玉米未出土前還應使用藥劑噴霧降低初次感染的可能性。最后,植株生長過程中可通過使用殺菌劑對植株進行噴灑,從而降低疾病發(fā)生率。

4.4 加強田間管理

玉米種植期間,可通過合理的灌溉,從而有效促進玉米早出苗、出壯苗,減輕病害的感染。另外,生長過程中還應進行合理追肥、灌溉,適當增加光照,從而提高于植株抗疫性。施肥過程中應避免偏施氮肥,同時還應做好玉米螟等害蟲的防治,減少機械損傷,從而有效降低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

猜你喜歡
黑粉黑粉病抗病
我國小麥基因組編輯抗病育種取得突破
淺析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術要點
bZIP轉錄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導的抗病抗逆途徑中的作用
論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來呀,互相傷害呀!
葡萄新品種 優(yōu)質又抗病
新農業(yè)(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
黑粉蟲的習性與飼養(yǎng)
伊犁地區(qū)制種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北疆制種玉米瘤黑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番茄果實感染灰霉病過程中H2O2的抗病作用
食品科學(2013年8期)2013-03-11 18:21:32
图们市| 虞城县| 凤翔县| 固阳县| 嘉禾县| 新平| 通许县| 泸定县| 新巴尔虎左旗| 潞西市| 甘泉县| 蒲城县| 云龙县| 阿勒泰市| 新乡市| 茌平县| 龙游县| 定远县| 响水县| 辽阳县| 油尖旺区| 东源县| 吉林市| 德昌县| 靖宇县| 株洲市| 海兴县| 闽侯县| 龙里县| 分宜县| 南部县| 玉树县| 桐城市| 会同县| 隆子县| 贵南县| 且末县| 海口市| 泸溪县| 磐石市|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