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金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扁鵲在《難經》中提出“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這些看似和數(shù)學毫無關聯(lián)的醫(yī)學方法,卻和數(shù)學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在教學中,能選好內容,選對時機,選準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必將助力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
新西蘭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在《友善用腦》一書提到“多感官教學法”,調動越多的感官,可以更多利用大腦通絡,建立更多的神經連接。刺激多感官可以建立深刻記憶,使記憶輕松存儲下來。
“望”指向感官中的“視覺”。數(shù)學學習中的“望”也就是觀察、思考的第一步,觀察物體、圖形,明確特征,分析數(shù)量關系,為順利解答做好鋪墊。
【案例】 蘇教版新教材“分數(shù)的意義2”
例題:為了布置黑板報,美術小組的同學各剪了一根粉彩帶、黃彩帶和藍彩帶。如果以粉彩帶作標準,黃彩帶和藍彩帶各有多長?
教法1(出示圖):
教法2(出示圖):
師:同學們請看圖,猜一猜,如果以粉彩帶為標準,黃彩帶有多長?
師:你是怎么猜的呢?
生:很明顯,黃彩帶比粉彩帶的一半要長,我就想著把粉彩帶平均分成3 份或4 份,再和黃彩帶比,不過為了準確,還要再把粉彩帶折一下進行對比。
師:很有想法,那你們準備怎么驗證呢?四人小組先討論,再動手做一做。
【效果分析】小學數(shù)學書本中的“量”比比皆是,但很多教師卻忽視了“量感”的培養(yǎng),僅僅把量看成“單位名稱”,或是只關注了單位間的進率與換算。
什么是“量感”呢?“量感”是一種“感受”,是指對物體飽滿、充實的程度的感知。教法1 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看似操作了,但僅停留在驗證層面,學生拿著不同的彩帶一一對比,缺乏思考。教法2 學生通過“看”,想象彩帶平均分成2 份的長度,很快排除了以“”作標準,再討論“”和“”這兩種標準,想到了用尺子量,或折粉彩帶的方法來度量,真正因需要而操作。
“聞”指向感官中的“聽覺”,數(shù)學學習中與聽覺有關的知識很少,但如果能用好用巧,作用不容小覷。
【案例】蘇教版五年級下冊“3 的倍數(shù)的特征”
教法1:師:2 和5 的倍數(shù)特征是什么?它們都和什么有關?
生:數(shù)的個位。
師:要看一個數(shù)是不是2 或5 的倍數(shù),只要看個位。3 的倍數(shù)的特征也是看個位嗎?
教法2: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3 的倍數(shù)的特征”,你知道3 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什么嗎?
生: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相加,和是3 的倍數(shù),這個數(shù)就是3 的倍數(shù)。
師:老師只需要“聽”,就可以知道一個數(shù)是不是3 的倍數(shù),你們相信嗎?
(一生撥計數(shù)器)師判斷
師:想知道老師是怎么聽出3 的倍數(shù)的嗎?我們一起來研究其中的奧秘。
【效果分析】教法1 中,雖然學生也能順利掌握特征,可缺少了思考的意味。教法2 尊重學情,學生知道特征“是什么”,卻不知道“為什么”,老師用“聽”來判斷3 的倍數(shù),打破常規(guī)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從百數(shù)表,到由固定數(shù)字組成三位數(shù),再到任意選擇一個多位數(shù)的研究,層層深入,抽絲剝繭,體會3 的倍數(shù)的特征只和組成這個數(shù)的數(shù)字之和有關,自然也就能理解“聽”判斷的依據和理由,從而深入理解3的倍數(shù)特征的本質。
“問”指向提問,尤其是一些源于“直覺”的問題,就像是數(shù)學思維的“感覺”,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進階,值得妥善利用。
【案例】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
教法1:
師:圓在生活中很常見,你們在哪里見過圓?伽利略曾說:“圓是最完美的圖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與感受圓的美吧!
教法2:
師:你們知道圓有哪些特征嗎?是的,正是因為圓有這么多特征,所以圓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你能說一說嗎?
師:想一想,為什么不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做輪子,而一定要用圓呢?
生:因為只有圓形才能滾動。
師:大家是這樣想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視頻吧。誰想再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三角形和正方形也可以滾動,只是不太平穩(wěn)。
師:為什么只有圓滾動起來才是平穩(wěn)的呢?
生:因為輪軸安裝在圓心位置,圓的半徑相等,所以從圓心到地面的距離始終相等。
師:這也就是“圓,一中同長也?!?/p>
【效果分析】上述兩種教法,教師都關注圓在生活中的運用,教法1 中僅是點到即止,雖提及,但未曾深究。教法2,教師選擇了“車輪”再次研究,學生最初認為選擇僅因為圓“能滾動”,并未觸及圓的本質,結合視頻,再次加深了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和理解。此案例中,學生最初單憑直覺,將“是否能滾動”作為判斷標準,觀看視頻后,打破直覺束縛,不僅對圓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對一類平面圖形有了新的思考,聚焦概念本質,促進思維進階。
“切”指向感官中的“觸覺”,但“觸”并不僅僅簡單指動手操作,而應確實利用“觸覺”尋找物體特點,促進抽象概況,獲取數(shù)學知識。
【案例】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認識圓柱和圓錐”
教法1: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圓柱和圓錐。生活中,你們在哪里見過圓柱和圓錐?
師:看,老師帶來了一些生活中圓柱和圓柱的圖片,把它們像這樣描下來(出示框架),通過圖片,你們能說說圓柱和圓錐有什么特征嗎?
生1:圓柱有3 個面,2 個圓,1 個側面。
生2:圓錐有2 個面,1 個側面和1 一個圓。
教法2: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圓柱和圓錐。相信你們對它們都很熟悉,看,老師這里有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袋子里裝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圓臺、沙漏等物體),你能不用眼睛看,只用手摸,找出圓柱和圓錐嗎?
師:你是怎么摸出圓柱的?
生:沒有棱角,要有2 個一樣大的圓面,上下還得一樣粗。
(師板書:2 個完全相同的圓,上下一樣粗)
師:那圓錐呢?……
【效果分析】圓柱和圓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立體圖形,兩種教法,教師都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法1 從生活中的物體抽象出圓柱和圓錐,通過看圖概括出特征,雖達到目的,但教學方式過于平淡,很難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教法2 別出心裁地讓學生用“摸”的方式尋找出圓柱和圓錐,在摸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將“有棱角”“有細有粗”等類型的物體排除在外,逐步歸納出“兩個同樣的圓面”“上下一樣粗”“有一個面是曲面”等關鍵信息,用觸覺尋找圖形的本質,在頭腦里形成表象,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便于他們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多感官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互動與學習,全方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的眼睛使用頻率最高,所以視覺最便于利用。但如果只是單純看,恐怕學生的注意力不會維持太久,課堂效果也不佳。如果能在內容中加入色彩豐富的圖片、符合情景的動畫或視頻等,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降低學習難度,喚起認知,效果更好。
課堂中,“聽”的內容往往比較單一,以教師講授為主,也有同伴間的談論,但缺乏主動思考的意味。因此,課堂中要有“留白”,留給學生適當?shù)臅r間去思考;要有抑揚頓挫,用言語突出內容的輕重緩急;要訓練學生傾聽的能力,使其會反問、會思考。
動手操作是孩子們的天性,操作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觸覺的使用會加強學習過程的真實存在感,在一次次的操作與嘗試中,也會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要會順著教師的思路回答問題,還要能根據所學內容和掌握情況提出問題,說出疑問,這才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如果說借用視覺和觸覺能使學生從外在提高對所學內容的感受,那么提問則是從內在發(fā)掘。
課堂中最不缺的是“聽覺”和“視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聽覺的沖擊無處不在;隨著教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普及,課件加上動畫演示,讓學習效果更進一步。此外,我們還應擦亮眼睛,尋找適合運用多感官學習的內容,如在學生認數(shù)時,不妨拿出計數(shù)器和算盤撥一撥、認一認,也許“十進制計數(shù)法”這樣的抽象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認識方向時,不要只是在教室的四面貼上方向詞,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到操場尋找太陽的位置或植物的年輪,讓學習更鮮活。
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對促進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仍遠遠不夠,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誘發(fā)思考的學習場景,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體悟中獲得學習結論。如“認識倒數(shù)”的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學生毫無興趣,但如果改為“任何數(shù)都有倒數(shù)嗎?如何證明你的想法?”學生提出觀點,批判質疑,歸納驗證,不僅充滿研究的興趣,還能啟迪思維,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
教師設計的內容越多、越精美,給予學生的就越少、越限制其發(fā)展。教師要敢于擺脫“包辦代替”的保姆身份,將更多研究空間留給學生,學生才會有更大的發(fā)展。又如“認識倒數(shù)”一課教學時,如果只按書本教學,大約只需5~8 分鐘就可以完成,而如果打破常規(guī),自主提問,學生能提出“什么是倒數(shù)?”“如何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任何數(shù)都有倒數(shù)嗎?”“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有沒有規(guī)律?”等一系列值得深究的問題,從動腦思考到動筆驗證再到邏輯表達,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語言表達等多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效果更佳。
調動多感官參與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直觀、生動、有趣”地參與學習,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下記憶、理解、掌握知識,在“交流、展示、互評、辯論”中樹立自信,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中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煥發(fā)出無盡的學習動力,讓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與發(fā)展,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