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第二章 歐亞視角:早期印歐語族信仰中的節(jié)狀圣物

2024-01-15 11:37:34
傳記文學 2023年10期
關鍵詞:權杖

隨著印歐語族在亞歐大陸的數(shù)次大遷徙,象征權力的權杖文化也在歐亞草原、中亞和南亞遍地開花。

權杖最早起源并廣泛使用于近東、古埃及,通常是等級較高的神、國王以及地位尊貴的人使用。一般的權杖皆有杖首,常見為圓形石制或金屬制,中央穿孔可插入棍棒,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以色列的納哈爾-米什馬爾(Nahal Mishmar)窖藏,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公元前4 千紀前半,出土了形態(tài)各異的包含429 件砷銅制品和6 件赤鐵礦制品,除了容器、王冠、角號等器物外,數(shù)量最多的就是杖首,大多作圓球狀,亦多有作長管狀,飾有“節(jié)”狀或點狀紋飾(圖1a)[1],特別是其中一根長49.4 厘米的權杖,杖身飾有明顯的節(jié)狀,上部還有外伸的枝狀(圖1b)[2]。這些早期紅銅制品究竟是哪些人所制造,這些器物中寓含了何種象征意義,目前還是一個謎。古埃及早王朝第1 王朝,約公元前3000 年制作的一件片巖浮雕調色板上,表現(xiàn)了國王納梅爾(Narmer)左手揪住一個雙膝跪地之人的頭發(fā),右手高高舉起球形權杖作擊殺狀(圖2a)[3],可見這種權杖不僅象征權力,還可以作為武器。在一件中亞述時期的祭壇石膏石浮雕上,表現(xiàn)了尼努爾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手持球形權杖作祈禱禮拜狀(圖2b)[4]。古埃及和古代近東圖像中,還常見國王手持長杖的不同用法,如:古埃及中王國第12 王朝國王西奴色一世(Senuseret I)手持頂部作彎鉤狀長杖的木雕像(圖3a)[5];封土授與認證碑中的巴比倫王馬爾杜克·阿普拉·伊第納二世(Marduk-apla-iddina II,公元前722—公元前710、公元前703—公元前702 在位)與大臣形象,二人均手持高過頭頂?shù)拈L杖(圖3b)[6];伊朗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遺址浮雕中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薛西斯一世(Xerxes I)接見使者,國王手中持不及肩部的長杖,使者之杖僅及腰部(圖3c)[7]。無論是長杖還是短杖,杖身多為木制,保存不易,因此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的是石制或金屬制杖首,而很少能夠見到杖身實物。

圖1b:以色列Nahal Mishmar 窖藏紅銅多節(jié)杖,長49.4 厘米

圖2a:古埃及早王朝第1 王朝國王納梅爾(Narmer)的調色板,約公元前3000,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出土,埃及博物館藏

圖2b:尼努爾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的祭壇石膏石浮雕,公元前13 世紀后半伊拉克阿蘇爾(Assur)出土,德國柏林近東博物館藏

圖3a:古埃及中王國第12 王朝國王西奴色一世(Senuseret I)木雕像,約公元前1950,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3b:巴比倫王馬爾杜克·阿普拉·伊第納二世(Marduk-apla-iddina II)封土授與認證碑,公元前714,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藏

圖3c: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薛西斯一世(Xerxes I)接見使者,公元前5 世紀前半,伊朗波斯波利斯遺址出土,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前2 千紀中期,印度-伊朗語系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之后,迅速成為統(tǒng)治階層,形成了固化至今的種姓制度,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土著則淪為社會的最底層。古印度影響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經(jīng)《摩奴法典》,乃是最高等級的婆羅門教祭司以維護種姓制度為根本目的,根據(jù)吠陀經(jīng)典、累世傳承和慣例編成的教律與法律之集成,約成書于公元前2 世紀至公元2 世紀,其中提到了希臘人(Yavanas)、塞人(Sakas)、中國人(Cina shana),還列有多條與手杖相關的內(nèi)容和制度,例如:

45.婆羅門應該按照法律攜毗跋(Vilva)或缽羅娑(Palasa)制手杖,戰(zhàn)士攜跋多(Vata)制或迦底羅(Khadira)制手杖,商人攜比魯(Pilou)制或優(yōu)冬缽羅(Oudoumbara)制手杖。

46.婆羅門的手杖要高達發(fā)部;剎帝利的高達額部;吠舍的高達鼻端。

47.這些手杖都應該是筆直,無瑕疵,美觀,毫無可怕處,帶皮和沒有見過火的。

48.梵志生要攜帶滿意的手杖[8],在面向太陽,從左及右,繞火一周后,按照規(guī)定去行乞。

174.按照種姓對每一個學生規(guī)定的皮上衣,圣紐,腰帶,手杖,衣服,在某些宗教實踐中,應該替換新的。[9]

《摩奴法典》沒有說明制杖的具體材料,但無外乎木或竹之屬。由“婆羅門的手杖要高達發(fā)部,剎帝利的高達額部,吠舍的高達鼻端”可知,在古印度,屬于雅利安族的人,等級越高,所持之杖就越高。眾所周知,種姓等級制度是印度社會賴以維系的基礎,而僅憑杖的高低就可以清晰地辨識持杖人的身份,可見杖之重要性。《摩奴法典》的記載是反映早期雅利安人用杖制度極其珍貴的資料,很顯然,這并非印度本地的傳統(tǒng),而是伴隨雅利安人的遷移帶進來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記載亦可當作古代近東、歐亞草原和中亞用杖制度的某種反映。比較特別的是,雅利安人遷移到印度之前停留的前一站——巴克特里亞-馬爾吉亞納考古綜合體,著名的BMAC 古努爾特佩“皇家大墓地”,出土了多根石質杖身的權杖實物(原本有無彩繪則未知)(圖4a/b)[10],說明早在公元前3 千紀,中亞地帶的權杖文化已經(jīng)十分興盛。而且,通過近年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可知,權杖文化還經(jīng)過中亞,傳入了中國新疆、河西走廊和北方的長城地帶(圖5)[11]。

圖4a/b:BMAC 古努爾特佩(Gonur Tepe)出土權杖,權杖頭分別為石制和銅制,長125.8 厘米、107 厘米,約公元前2200—公元前1700

圖5 :中國西北地區(qū)出土的權杖頭

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側若羌縣的小河墓地,被稱作古墓溝-小河文化(約公元前2000 —公元前1500),是中國境內(nèi)最早的青銅文化之一,2002 年 至2005 年共發(fā)掘墓葬167 座,以出土著名的西方人種“小河美女”而聞名。在一座被認為是整個小河墓地規(guī)格最高的BM28 墓中,墓室上部出土牛頭和羊頭百余具,墓底發(fā)現(xiàn)墓群中唯一的白石權杖頭(圖6a),墓道前則聳立一根刻有8 道弦紋的木柱,一節(jié)一節(jié),當有某種寓意,或許就像通天柱(圖6b)[12]。小河墓地通常男性墓主棺前立有女陰立木、女性墓主棺前立有男根立木外加一根粗立柱,棺材一般作船形,用牛皮包裹。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牛皮外尸身上放10 或12 根紅柳枝,另加蘆葦1 根,粗立柱旁則有草束加蘆葦1 根,有時加牛骨(圖7a-c)[13]。很明顯,蘆葦在這里一定是和某種葬俗有關——這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竹子,因為蘆葦和竹子一樣,中空、有節(jié),只是蘆葦較易折斷。不過,小河墓地捆綁在一起的紅柳枝和蘆葦?shù)降子泻卧⒁猓?/p>

圖6a/b:小河墓地BM28 出土權杖頭和九節(jié)木柱

圖7a:棺前立有男根立木的小河墓地M11 平剖面圖

圖7b:棺前立有女陰立木的小河墓地M24 平、剖面圖

圖7c:小河墓地M24 女陰立木和粗立柱旁捆扎的草束和蘆葦

2007 年,新疆洛浦縣山普拉鄉(xiāng)出土了5 塊6 世紀織有古于闐文和人物圖像的氍毹,段晴教授對它們進行了多年的研究,2022 年其遺著出版。書中,段教授解讀了于闐文的含義,她將氍毹的畫面內(nèi)容解讀為表現(xiàn)古代生活在新疆于闐的斯基泰人/塞種人所傳承的宗教神話,除了來自希臘神話的系統(tǒng),其核心敘事可定位到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中的情節(jié)——氍毹諸神中最重要者乃是圖像上方的蘇美爾神話中的長生女神伊楠娜,她站在兩棵“天樹”檉柳旁(圖8a/b)。因此,段教授認為氍毹創(chuàng)造性地證明了文化因子強大的跨域性,盡管上下四千年、縱橫兩萬里,但兩河流域文明的點滴也曾影響中亞,甚至波及中國的新疆[14]。伊楠娜(Inanna)亦作伊施塔(I?tar),二者其實是同一位女神,所不同的是前者乃蘇美爾語稱謂,后者為阿卡德語稱謂。她是古代兩河流域最重要的女神,同時兼有戰(zhàn)神、愛神和烏魯克及其他城市的保護神等職責,她的標志是一根蘆葦稈在頂部系成一個環(huán)[15],這在早期近東文物上十分常見,最著名的是烏魯克石瓶,飾有四層圖像,最下層是水,水上生長了一圈逐節(jié)而生的植物(令人聯(lián)想到蘆葦),其上層是一圈依次排列的5 只公羊和5 只母羊,再上層是9 位雙手捧著供奉品的男子,最上層表現(xiàn)了伊楠娜站在象征其身份的兩根蘆葦卷前接受敞口杯供奉的場景,獻供的男子被認為是其神廟祭司,蘆葦卷的節(jié)狀裝飾十分明顯(圖9)[16]。古墓溝-小河文化的人種來自西方,發(fā)現(xiàn)氍毹的古于闐文字是南疆“塞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系統(tǒng),源出印度婆羅米字母笈多王朝字體的音節(jié)文字,屬于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古墓溝-小河文化雖然與于闐文化相隔兩千年左右,但無疑有一定的承繼關系。如果按照段教授的說法,氍毹表現(xiàn)的核心圖像是斯基泰人/塞種人信仰中的伊楠娜女生神和“天樹”檉柳[17],檉柳別名紅柳,那是否意味著小河墓地特殊的船葬和紅柳枝加蘆葦?shù)脑崴譡18],和兩河流域的伊楠娜信仰有關?當然,目前這也只能是一種猜想。無論如何,我們?nèi)钥蓮闹蝎@取一個重要的信息:兩河流域烏魯克時期和中國新疆地區(qū)的早期青銅時代,信仰中都存在蘆葦元素,而蘆葦?shù)闹匾卣骶褪?——中空、多節(jié),和竹子一樣。小河墓地使用蘆葦?shù)脑崴?,以及BM28 墓道前聳立的刻有8 道弦紋的木柱(圖6b),似乎也在告訴我們,這個族群對于多節(jié)植物可能存在特別的信仰。

通過考察亞歐大陸近年考古,我們發(fā)現(xiàn)小河墓地對于“多節(jié)”的崇拜并不是孤例,而可能是早期印歐語族的信仰中普遍存在“節(jié)狀”圣物。

圖8a:新疆洛浦縣山普拉鄉(xiāng)出土的6 世紀氍毹之一

圖8b:段晴教授所認為新疆洛浦縣山普拉鄉(xiāng)出土氍毹上的“伊楠娜”和“天樹”檉柳

圖9:烏魯克石瓶上飾有接受供奉的伊楠娜,其背后是象征她的蘆葦,約公元前3200—公元前3000,伊拉克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前2 千紀上半葉,印度-伊朗語族分別進入南亞次大陸和伊朗,其中一支繼續(xù)向西遷移,帶著馬和馬車,進入伊朗北部、高加索南部地區(qū)和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平原地帶。值得強調的是,安納托利亞以東的高加索山脈,是黑海北岸、歐亞草原地帶通往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最便捷的通道,而高加索南北地區(qū)也正是出土青銅時代馬車最多的地區(qū)之一。特里亞萊蒂-瓦納佐爾文化(Trialeti-Vanadzor culture)是南高加索青銅時代中期的文化,地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其“庫爾干”式埋藏傳統(tǒng)和隨葬輪式車輛,與印歐語族墓葬傳統(tǒng)相同,表明它印歐語族的屬性。特里亞萊蒂5 號庫爾干(Trialeti Kurgan V)出土的一件銀杯(圖10a)[19],年代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5 世紀,既表現(xiàn)了早期印歐語族的神話祭祀場景,又表現(xiàn)出了與兩河流域烏魯克石瓶上的圖像結構傳統(tǒng)有繼承關系的特點。杯身主要有兩層畫面(圖10b)[20]:下層為一圈5 只公鹿和4 只母鹿依次排列,表現(xiàn)出了印歐語族的游牧特征;上層表現(xiàn)了20 位臉上戴著動物圖案面具的祭司,雙手捧著如烏魯克石瓶一樣的敞口杯,走向坐在寶座的主神。主神面前還跪伏著兩只動物,擺放著一件敞口杯祭器和一件底座飾有蹄類動物足的高柄祭壇,柄部飾多層節(jié);主神背后是一棵圣樹,又或可稱之為“生命之樹”,令人驚訝的是——樹干就像竹節(jié)一樣,兩側對生雙葉。主神在圣樹前接受敞口祭器供奉的場景,與烏魯克石瓶上的伊楠娜站在蘆葦卷前面如出一轍,從主神的衣著看,下身較為寬大,不同于20 位男性祭司的身材,由此可推知——主神當為女性,其身份或許就是起源自兩河流域的伊楠娜。

圖10a:祭祀場景銀杯,特里亞萊蒂5 號庫爾干(Kurgan V),公元前17 世紀—公元前15 世紀,格魯吉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10b:特里亞萊蒂祭祀場景銀杯紋飾展開線描圖

祭祀場景銀杯上的多節(jié)狀圣樹,同樣出現(xiàn)在格魯吉亞特里亞萊蒂出土的另一件表現(xiàn)群牛場面的水桶形祭器殘片上(圖11a/b)[21]。公牛崇拜在亞歐大陸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這當然是另一個需要探討的話題,但水桶形祭器殘片上所示的公牛和多節(jié)圣樹場景,讓人不由得想到了小河墓地十分常見的木柱上懸掛牛頭和墓葬前堆放數(shù)量多至上百的牛羊頭的場景(圖12)。

圖11a/b:水桶形銀器(Trialeti bucket)及殘片,特里亞萊蒂17 號庫爾干出土,格魯吉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藏

圖12:小河墓地木柱上懸掛的牛頭和墓葬前堆放的牛羊頭

牛羊和圣樹同出的畫面場景,可能起源于伊朗,在蘇薩遺址出土的原始埃蘭(the Proto-Elamite Horizon,約公元前3100 —公元前2800)圓筒印章上,表現(xiàn)了山上一棵樹冠為心形的圣樹(圖13a)[22],另一件古埃蘭(Old Elamite period,約公元前2800—公元前1500)時期的瀝青碗上,則表現(xiàn)了兩河流域常見的胡子紅牛與山頂圣樹的畫面,所不同的是,這棵圣樹表現(xiàn)出了對稱的三層樹枝結構(圖13b)[23],但沒有明顯的“節(jié)”狀裝飾?;蛟S受到古埃蘭傳統(tǒng)的影響,持續(xù)遷入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各支印歐語族,將這種無節(jié)圣樹與本族的信仰結合,產(chǎn)生了多節(jié)圣樹。

圖13a:伊朗原始埃蘭蘇薩三期石制圓筒印章及翻模展開圖,約公元前3100—公元前2800,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圖13b:伊朗蘇薩遺址出土的古埃蘭公牛紋瀝青碗,公元前2 千紀,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盡管安納托利亞地區(qū)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但是其政治實體的建立卻明顯晚于毗鄰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直到公元前3 千紀后半,居住在安納托利亞中部地區(qū)的哈蒂人(Hattians)可能建立了早期的王國。公元前2 千紀早期開始,一支可能從高加索地帶遷徙至此的印歐語系部落最終征服并融合了哈蒂人,并沿用了哈蒂的名稱、文化和傳統(tǒng),從而形成了赫梯人,建立赫梯王國(Hittites,包括:舊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8 世紀中期—公元前1450;帝國時期,約公元前1450 —公元前1180),安納托利亞地區(qū)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帝國時代。赫梯最重要的圣所,是都城哈圖沙東部偏北3公里處的亞茲里卡亞(Yaz?l?kaya)萬神殿,巖壁上的浮雕A 室和B室分別表現(xiàn)了哈圖西里斯三世時期(Hattusili III,約公元前1275—公元前1250 在位)行進中的63 位神和64 位國王在內(nèi)的人物形象,顯示了赫梯人所謂“千神”的多神信仰。A 室中的63 位神,左壁除了源于美索不達米亞伊什塔爾女神(Ishtar)的戰(zhàn)爭女神紹什卡(Shaushka)和其兩名隨從外都是男性神,右壁為女性神,最終相會在中間位置的兩位主神——站在兩個山神上手持球形權杖的風暴之神(或天氣之神)塔胡那(Tar?unna)和太陽女神阿莉娜(Arinna)(圖14)。風暴神在赫梯眾神中占有統(tǒng)治地位,又被稱為征服者、上天之王(King of Heaven)、大地之王(Lord of the land of Hatti)、戰(zhàn)斗和勝利之神(the God of Battle and Victory)等,對于他的崇拜在后來的王國也普遍存在,亦可能是古希臘宙斯神的起源。

圖14:亞茲里卡亞(Yaz?l?kaya)巖石圣所A 室浮雕中的主神風暴之神和太陽之神

赫梯人的信仰也鏨刻在他們的祭器上,例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雄鹿形局部鑲金的銀器(圖15a),口沿紋飾帶表現(xiàn)了某種宗教儀式:蘑菇形香爐左側坐著一位左手持鷹鳥右手持杯欲作啜飲狀的女神;女神身后是倒放的雙長矛、掛在墻上的箭囊、伏地蜷身的雄鹿,以及一棵圣樹,樹葉是四面對生逐節(jié)向上的;女神面前的香爐是逐節(jié)的,香爐右側則是一位左手持鷹鳥右手持象征權威的彎曲杖(赫梯語kalmus)的神站在鹿背,接受來自前方三位祭司的供奉(圖15b)。很明顯,器身作跪伏的雄鹿形,以及紋飾中出現(xiàn)的兩只雄鹿和兩只鷹鳥,宣示了赫梯人源自草原的游牧特征。波士頓美術館藏的一件拳形銀器(圖16a),口沿處鏨刻的紋飾,表現(xiàn)了赫梯人的祭祀場景:風暴神牽著一頭神牛走出城堡,神牛面前是高大的盛放供品的高柄多節(jié)托盤形祭壇;國王圖特哈里三世(Tudhaliya III,約公元前1370—公元前1330在位)左手持多節(jié)彎曲杖,右手拿著水器前伸在祭壇前行澆奠禮;身后是鷹鳥和幾位演奏祭祀禮樂的樂師;最后一人為下身是山狀的牛角人,可能是山神;倒數(shù)第二人身份特別,衣著打扮似女性,手持長長的多節(jié)杖(圖16b)[24]。

圖15a:赫梯帝國雄鹿形祭祀場景銀器,約公元前14 世紀—公元前13 世紀,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15b:雄鹿形銀器器口紋飾展開線描圖

圖16a:赫梯帝國拳形祭祀場景銀器,約公元前1370—公元前1330,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16b:拳形器器口紋飾展開線描圖

通過分析南高加索的特里亞萊蒂-瓦納佐爾文化和赫梯帝國的祭祀場景圖像可知,與神同時出現(xiàn)的圣樹、祭壇(無論是底座飾有蹄類動物足的高柄祭壇還是高柄香爐,抑或是高柄多節(jié)托盤形祭壇)和象征權力的權杖,都是飾有節(jié)狀裝飾的,說明上述早期印歐語族的確存在“節(jié)狀圣物”的崇拜。其實,赫梯人的宗教受到了胡里安人(Hurrians)文化的極大影響,二者幾乎擁有共有的神明。公元前2 千紀初期,胡里安人居住在安納托利亞以西的亞美尼亞高原和伊朗西北的扎格羅斯山區(qū),其語言與后來鐵器時代在安納托利亞東部立國的烏拉爾圖(Urartu,公元前9 世紀—公元前6 世紀)有關,亦被認為與古赫梯語和現(xiàn)代亞美尼亞語有親緣關系,很多學者認為其當屬于印歐語系。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是亞摩利和胡里安人(Amorite-Hurrian)混合的王國亞姆哈德(Yamhad,公元前1810—公元前1517)。其后,胡里安人又建立了米坦尼王國(Mitanni,約公元前1550—公元前1350),成為南方埃及第十八王朝(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約公元前1575—公元前1308)和北方赫梯帝國的近鄰和勁敵。帶翅膀的太陽圓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符號之一,公元前3 千紀起源于古埃及,一般認為與太陽相關的神靈聯(lián)系在一起,象征君權神授的神圣權力。公元前2 千紀,雙翼日盤已經(jīng)普遍在地中海東岸、黎凡特地區(qū)流行,亞姆哈德時期的圓筒印章,飾有國王和女神面對一根多節(jié)植物上的雙翼日盤而立(圖17a)[25],另有天氣神(Weather-god)等形象;赫梯帝國的一塊飾板上,同樣表現(xiàn)了二人(神)擁立太陽圓盤被多節(jié)植物所支撐的畫面(圖17b)[26];鐵器時代,伊朗西北部基本被游牧民族占據(jù),二人(神)擁立多節(jié)狀圣物(權杖?)的畫面開始出現(xiàn)(圖17c)[27]。同時,對稱、多節(jié)的圣樹成為近東地區(qū)普遍流行的圖像(圖18a-d)[28]??芍谇嚆~時代中晚期至鐵器時代的近東,節(jié)狀圣物崇拜普遍流行,并和不同的信仰融合,產(chǎn)生了各種新圖式。

圖17a:亞姆哈德王國雙翼日盤紋赤鐵礦圓筒印章,公元前18 世紀,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

圖17b:赫梯帝國雙翼日盤紋青銅飾板,公元前14世紀,土耳其安卡拉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藏

圖17c:伊朗西北部出土的神獸紋銀杯,公元前1200 —公元前1000,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圖18a:米坦尼王國淡紅色碧玉圓筒印章,公元前15 世紀—公元前14 世紀,大英博物館藏

圖18b:新亞述時期紅玉髓圓筒印章上顯示的阿達德神和伊什塔爾女神在圣樹前相對而立,公元前9 世紀—公元前8 世紀,傳伊拉克尼尼微(Nineveh,Iraq)遺址出土,大英博物館藏

圖18c:烏拉爾圖王國國王銅頭盔上的祭祀場景,公元前8 世紀,亞美尼亞卡爾米爾-布盧爾(Karmir Blour)出土,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藏

圖18d:黏土燒制壁面裝飾磚上的生命樹和雙羊,土耳其帕扎萊(Pazarl?,Turkey)出土,公元前6 世紀—公元前5 世紀,土耳其安卡拉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藏

關于印歐語族的節(jié)狀圣物信仰,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xiàn)象需要分析,那就是要回到公元前2 千紀早期至中期的高加索特里亞萊蒂-瓦納佐爾文化,那件祭祀場景銀杯中的底座飾有蹄類動物足的高柄祭壇(圖10b)。這種祭壇,其實在相鄰的亞美尼亞卡拉尚布“皇家陵墓”(Royal sepulchre in Karashamb)中出土的祭祀場景銀杯中就有出現(xiàn)(圖19a/b),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 年[29]。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巴克特里亞-馬爾吉亞納,曾出土了一件同類型的青銅三足高柄器(圖20)[30],考慮到該區(qū)域在青銅時代中期的發(fā)達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BMAC 可能是這種有蹄類動物足的高柄祭器的發(fā)源地,這個蹄足—— 十分像馬蹄。進入鐵器時代,多節(jié)的蹄類動物足的高柄祭器廣泛見于近東地區(qū),不過已經(jīng)演變?yōu)榕c祭祀相關的多節(jié)燈臺(candelabrum)(圖21a-c)[31]。

圖19a:祭祀場景銀杯,約公元前2000,卡拉尚布出土,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藏

圖19b:卡拉尚布祭祀場景銀杯中神明面前之底座飾有蹄類動物足的高柄祭壇

圖20:青銅三蹄類動物足高柄器,約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巴克特里亞-馬爾吉亞納出土

圖21a:新巴比倫時期在燈臺前祈禱的印章紋飾,公元前625—公元前539

圖21b:烏拉爾圖銅燈臺,公元前9 世紀—公元前6 世紀,土耳其托普拉卡萊(Toprak Kale)出土

圖21c:新埃蘭青銅燈座,公元前800—公元前600,伊朗胡齊斯坦阿爾詹(Ardjan,Khuzestan)出土,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猜你喜歡
權杖
論齊家文化時期東西文化的交流
卷宗(2020年26期)2020-12-06 10:45:54
《女王的權杖》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2:22
女政客的“權杖”
華聲(2019年11期)2019-11-28 20:49:08
女政客的“權杖”
領導文萃(2019年18期)2019-09-25 06:10:58
用好評議結果的“權杖”
人大研究(2017年5期)2017-05-19 15:20:33
權杖
寶藏(2017年3期)2017-05-09 03:21:48
用好人大監(jiān)督“權杖”
浙江人大(2016年12期)2016-12-27 11:25:00
阿里的權杖何時指向汽車圈
中國汽車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7
椅子腿的勝利
少林寺“權杖”再起風波
乌鲁木齐市| 阜南县| 抚顺县| 崇信县| 来安县| 宜兰市| 桐城市| 庄浪县| 额尔古纳市| 兰西县| 揭西县| 邢台县| 沂水县| 墨竹工卡县| 通州市| 遂平县| 伊春市| 河南省| 永修县| 丹棱县| 三原县| 剑河县| 梅州市| 镇康县| 上高县| 邓州市| 虎林市| 古交市| 东乌珠穆沁旗| 兴和县| 深水埗区| 固原市| 息烽县| 克山县| 兴宁市| 东城区| 连江县| 宁阳县| 湘阴县| 澄城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