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學明
一
辛亥革命爆發(fā)的那一年(1911)的正月,胡愈之的父親送他到紹興府中學堂去投考。
紹興府中學堂是為紹興八縣而設的。清朝末年改變學制,分文、實兩科,各四年畢業(yè)。紹興府中學堂的較高幾班仍按舊制,不分文、實科。只有二年級有實科一班,一年級有文、實科各一班。當時只要投考及格,各級都可插班。清末廢科舉,但對于學校畢業(yè)生,仍給予功名出身,小學畢業(yè)的為秀才,中學畢業(yè)的為舉人,條件是必須從頭修完全部功課,才給功名出身,中途插班的不給。胡愈之在小學時,常看《新民叢報》《浙江潮》《仁學》一類的書報,頭腦里已裝滿了民主革命思想,對于功名出身全不放在眼里,所以胡愈之決意投考實科二年級,且以第一名被錄取了。
實科二年級的功課非常繁多,用的課本都很艱深。不過胡愈之在小學已經學過了許多中學的科目,所以除英文以外,并不感到十分困難。胡愈之在小學已養(yǎng)成看課外書的習慣,還喜歡做游戲文章,比如寫些打油詩,做些歪巧對聯(lián)自娛或與同學打趣,進了中學還是如此。那時流行做游戲文章,報紙上也時常刊登這類文章。
那年紹興府中學堂的學監(jiān)是魯迅先生。他在胡愈之實科二年級時,每周授一堂生理衛(wèi)生課,魯迅主要是做學監(jiān),管學生讀書讀得好不好。他在學校以嚴厲出名,學生沒有不怕他的。每天晚飯后,學生上晚自修,或復習白天的功課,或做作文。魯迅吃住在學校,每晚都要到自修室巡查,看學生們自修認真不認真。有一次,胡愈之被魯迅看到在寫謔罵同學的游戲文章,但因胡愈之反應快,很快收拾起來,并馬上開始認真做功課,因此魯迅只是默默地注視了胡愈之一眼,就走了。經他這一眼,胡愈之老實了不少日子。過了一陣,胡愈之忍不住技癢,又在晚自修時寫一篇題名《綽號》的游戲文章。那時候都喜歡給人取綽號,老師、同學幾乎個個有綽號,胡愈之就拿這些綽號編成對仗句,再聯(lián)成文章打趣。有個同學嘴巴大,綽號叫“痰壺”;另一個同學因為頸子瘦小,綽號叫“尿瓶”。其中有兩句:“痰壺口大,尿瓶頸小。”魯迅先生也有綽號,叫“假辮子”。為什么叫假辮子呢?魯迅留學日本時剪了短發(fā),回到紹興,又趕上革命黨人秋瑾、徐錫麟等被清政府殘殺。清王朝那時正茍延殘喘,作臨死前的掙扎,鎮(zhèn)壓甚烈,到處捕殺所謂“亂黨”。魯迅先生因為沒有辮子,致使同事遠避,官僚嚴防。他在《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中回憶說:? “我所受的無辮之災,以在故鄉(xiāng)為第一。尤其應該小心的是滿洲人的紹興知府的眼睛,他每到學校來,總喜歡注視我的短頭發(fā),和我多說話?!苯B興府中學堂的校長和學監(jiān)與同盟會及徐錫麟等都有過關系,是紹興知府的注意對象。為了不使學生遭受無謂的災禍,萬般無奈,魯迅只好裝了條假辮子,戴上瓜皮帽,既可以遮掩一時,也保護了激進的學生,但卻因此被學生們取了個“假辮子”的外號。胡愈之在游戲文章里也把“假辮子”編了進去。
就在胡愈之考入紹興府中學堂不久,忽然興起剪發(fā)運動,許多高年級的同學都把發(fā)辮剪了。當時校外剪發(fā)的還很少,而剪了發(fā)的人,是要被當作“亂黨”看的,亂黨就有被殺頭的“資格”,所以學生家長都反對剪發(fā)。但在學生中間,不愿剪發(fā)的人,往往被看作無用、懦弱之輩,被人家稱作“拖豬尾巴”。胡愈之當時自然也是熱心剪發(fā)的一個,但家里來了幾次嚴重警告,說如果他剪掉辮子,便永遠不許回家。胡愈之缺乏與家庭抗爭的勇氣,只好暫時忍受“拖豬尾巴”的奇辱。這以后不久,胡愈之生了一場大病,等病快好的時候,正是1911年10月,上海各報滿載著各地“起義反正”的大字新聞,清室被推翻了,黎元洪在武昌做都督了,這些驚人的消息使病后的胡愈之感到無限的喜悅與興奮。而最使他快慰的是,當他病愈起床的那天,一家人都約定一齊剪下辮發(fā),連從前反對胡愈之剪辮子的父親和叔父,現(xiàn)在也要求剪掉辮子。胡愈之反而不再剪發(fā),因為他經歷了這場幾乎斷送性命的大病之后,頭發(fā)脫落嚴重,已經無辮可剪了。
二
后來,魯迅去了北京。胡愈之不久考進了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東方雜志》的編輯工作。胡愈之曾與魯迅通過信,請他為《東方雜志》寫稿。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短篇小說《白光》和1924年寫的《祝?!罚畛醵及l(fā)表在《東方雜志》上。
“四一二”事變發(fā)生后,魯迅從廣州來到上海。而胡愈之卻因與鄭振鐸、周予同等聯(lián)名寫信給蔡元培等國民黨元老,抗議殘殺工人群眾,被迫遠走法國,與魯迅斷了聯(lián)系。直到1931年,胡愈之因半工半讀不能維持學業(yè),由巴黎大學中途退學,經莫斯科回到上海,才又得與魯迅在一些文化界聚會上見面交談。這年下半年的一天,正是胡愈之發(fā)表《我的中學生時代》征文以后不久,在一次聚餐會上,胡愈之遇見魯迅。
1931年8月下旬,胡愈之寫的《莫斯科印象記》問世,又得到魯迅的鼓勵。魯迅高興地讀完全書以后,說:“這一年內,也遇到了兩部不必用心戒備,居然看完了的書。一是胡愈之先生的《莫斯科印象記》,一就是這《蘇聯(lián)聞見錄》?!?/p>
那時社會上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有許多謠傳,胡愈之這本小冊子則如實地記錄了他在莫斯科停留七天的所見所聞,不帶任何政治偏見,因而受到普遍歡迎,也得到魯迅先生的好評。魯迅先生一貫支持和幫助文學青年,注意培養(yǎng)新生力量,對于青年人的點滴成績,總是加以鼓勵。1933年1月間的一天,魯迅先生托周建人先生通知胡愈之去中央研究院分院開會,并叫胡愈之邀鄒韜奮同去。那天去了十幾個人,有楊銓(杏佛)、蔡元培、宋慶齡、史沫特萊、伊羅生等,原來是為成立“民權保障同盟”。這次開會成立了執(zhí)行委員會,選出魯迅等九人為執(zhí)行委員,會長是宋慶齡、蔡元培先生,胡愈之也是執(zhí)行委員之一。從這以后,胡愈之與魯迅經常在一起開會。每次會議最后都是向國民黨反動派抗議,發(fā)表宣言。這些宣言在國內不能發(fā)表,主要是靠史沫特萊、伊羅生及其他外國進步記者,用電報發(fā)到國外,當時美西的進步人士如蕭伯納、愛因斯坦、羅曼·羅蘭等著名學者和文人,根據這些材料,簽名發(fā)表抗議宣言,并直接打電報給國民黨表示抗議,對國際輿論影響很大。國民黨最怕外國人和國際輿論,對“民權保障同盟”恨之入骨。1933年6月18日,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法租界中央研究院分院門口刺殺了楊杏佛。楊杏佛遇難后,魯迅先生照常在家里工作,也照常去內山書店看書買書。出殯那天,他鎮(zhèn)靜自若地去殯儀館吊唁,連家里的鑰匙也不帶,以示他對反動派的威脅恫嚇的蔑視,即使遭到不幸,也義無反顧的決心。蔡、宋兩位會長以及胡愈之等許多上了黑名單的人,也都懷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參加了吊唁活動。
三
1936年的陰歷年初,胡愈之在香港等船去巴黎,然后轉道去莫斯科時,黨要胡愈之秘密回上海,轉告魯迅先生蘇聯(lián)邀請他去休養(yǎng)的建議,并幫助他買船票去香港,由胡愈之陪他去莫斯科。胡愈之回到上海后,在四川北路一家飯館約魯迅見面,把蘇聯(lián)的邀請告訴他,并把去莫斯科的交通情況也作了介紹。魯迅先生聽后,很誠懇地說:“很感謝蘇聯(lián)朋友的好意,但是我不去。蘇聯(lián)朋友關心我無非為了我需要養(yǎng)??;另外國民黨想搞我,處境有危險,到蘇聯(lián)安全。但我的想法不一樣,我五十多歲了,人總是要死的,死了也不算短命,病也沒那么危險。我在上海住慣了,離開有困難。另外,我在這兒還要斗爭,還有任務,去蘇聯(lián)就完不成我的任務了。敵人是搞不掉我的。這場斗爭看來我勝利了,他們失敗了。他們對我沒有別的辦法,除非把我抓去殺掉,但我看還不會,因為我老了,殺掉我,對我沒有什么損失,他們卻損失不小,要負很大責任。敵人一天不殺我,我可以拿筆桿子斗一天。我不怕敵人,敵人怕我。我離開上海去莫斯科,只會使敵人高興。請轉告蘇聯(lián)友人,謝謝他們的好意,我還是不去……”
胡愈之只和魯迅先生談了這么一次,知道他堅決不去蘇聯(lián)養(yǎng)病以后,便沒有再找過他,又回香港去了。
1936年10月19日清晨,胡愈之接到馮雪峰的電話,聽到魯迅先生逝世的消息,猶如晴空霹靂,電話筒都差點從他的手里掉下去。胡愈之甚至懊悔自己不該只找先生談一次話,而沒有力勸他去蘇聯(lián)養(yǎng)病。
魯迅先生的葬禮,是由上海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主辦的。當時正處于抗日救亡運動高潮,胡愈之等人通過魯迅的葬禮,發(fā)動了一次民眾的政治性示威。魯迅先生的遺體安放在租界內的萬國殯儀館,供群眾吊唁。靈柩是宋慶齡送的一具價值三千元的棺木,靈堂四周擺滿了各界人士和民眾送的挽聯(lián)和花圈。吊唁期間,數(shù)萬群眾扶老攜幼前往守靈吊唁,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情景十分感人。三天吊唁過后,于10月22日下午二時起靈。蔡元培、沈鈞儒、宋慶齡等人走在隊列的最前面,并一直步行到萬國公墓。追悼會就在公墓禮廳的石階前舉行。蔡元培、沈鈞儒、宋慶齡、章乃器、內山完造、鄒韜奮等人都在墓前講了話,公開批評國民黨迫害魯迅,號召大家繼承魯迅精神,繼承他未竟的事業(yè),打倒帝國主義,消滅一切漢奸走狗,完成民族解放運動……最后由胡愈之致哀詞,由章乃器、王造時等四人獻“民族魂”大旗,覆蓋在棺木上。“民族魂”三個大字是沈鈞儒先生的手筆,用黑絲絨繡在白軟緞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