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臻
兒童是流感的高發(fā)人群。每逢冬春兩季流感病毒來襲,約1/5至1/3的兒童被感染,其中不乏重癥感染者,對兒童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同時,疾病傳播速度之快超乎想象,孩子們的高熱和不適感受持續(xù)時間長,學校和幼兒園面臨大范圍停課,也讓家長們陷入深深的焦慮。因此,很多家長選擇提前為孩子們準備藥品,以備不時之需。如何科學合理用藥、避免走人誤區(qū),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目前,奧司他韋是指南推薦的首選抗流感藥。對已經確診的甲、乙型流感患者,在癥狀出現后48小時內服用,效果更為理想;48小時后開始用藥,對防治重癥仍然有效。還沒有確診,或者初步抗原篩查結果為陰性的患者,如果符合以下兩種情況,也推薦盡早用藥治療。①在流感高發(fā)季節(jié)出現發(fā)燒,體溫大于等于38攝氏度,有咳嗽或者嗓子疼等感冒的表現,特別是在發(fā)病前1周內可能和流感患者有過密切接觸者;②易進展成為重癥的人群,包括5歲以下兒童,有慢性或先天性疾病、腫瘤、免疫功能不全和肥胖者??偟膩碚f,對已經確診或者符合流感特點的高危兒童,推薦盡早使用奧司他韋,每日兩次,足量口服5天。
很多家長希望使用奧司他韋幫助孩子預防流感。其實,預防流感的最佳措施是接種流感疫苗。每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中國疾控中心都會根據當年流感流行趨勢發(fā)布相應的疫苗接種方案,6月齡以上兒童通過接種流感疫苗可以獲得有效的免疫保護,通常推薦在每年11月前完成接種。對不適合接種疫苗或剛剛接種完疫苗2周內沒有獲得有效免疫力的兒童,面臨接觸感染風險的重癥高危兒童,可以采用藥物預防作為一種候補選項。每日口服奧司他韋一次,連續(xù)使用10天。
奧司他韋等抗流感病毒藥物屬于處方藥,需要在醫(yī)師和藥師的指導下服用,以避免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對非重癥高危兒童是否選擇使用抗流感藥,需要權衡利弊。比如患者年齡小,持續(xù)發(fā)熱時間長、體溫高,感染期間飲食、睡眠等受到嚴重影響,這時使用奧司他韋是比較合理的。但約1/5的患兒在服用奧司他韋后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甚至也有少量報道提示服藥后有精神異常等現象。如果孩子不是抗流感病毒藥預防和治療的推薦人群,而且感染后的全身感染癥狀也不重,即使不服用藥物,其身體不適也可以耐受,服藥后卻反而面臨較嚴重的胃腸道反應,這時還要一味地選擇用藥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抗病毒藥并非一定要吃。
在疾病的治療中不存在藥到病除的“神藥”,觀察、護理和休息同樣關鍵。奧司他韋等抗流感病毒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防止流感病毒持續(xù)復制和釋放,避免病情持續(xù)進展加重。這些藥物通常在服藥24小時后起效,在用藥后的一段時間里病人依然可能會存在發(fā)熱等癥狀。物理降溫、水和電解質的補充以及對病情的觀察監(jiān)測十分重要。如果持續(xù)高熱超過3天,孩子精神不佳,睡眠增多,嘔吐腹瀉造成嚴重脫水、尿量減少,或者其他癥狀進一步加重,通常是重癥流感的預警信號,要及時帶孩子到醫(yī)院進一步診治。此外,雖然在流感病程中發(fā)熱等主要癥狀的持續(xù)時間約3到5天,多數無并發(fā)癥的患兒在7天內病情會得到明顯緩解,但全部癥狀消失、身體完全恢復可能需要1至2周的時間,在此期間仍可能有一些并發(fā)癥出現。所以在體溫平穩(wěn)、停止吃藥后的幾天里不應急于復學,需要注意休息、規(guī)律作息、合理膳食,讓身體丟失的水分、營養(yǎng)和體力得到充分補償。
發(fā)燒是流感的主要表現之一,兒童感染后的發(fā)燒多是突然出現的,而且其程度要比成人更為劇烈,體溫常達39至40攝氏度甚至更高,可能還伴隨有怕冷、打寒戰(zhàn)、頭疼、肌肉酸疼、全身無力等。此時,很多家長可能因迫切希望將孩子的體溫控制住而采取不恰當的用藥措施。需要提醒的是,感染時出現發(fā)燒是機體的一種本能反應,我們在兒童感染急性期不以控制體溫為治療目的。多數情況下,退燒藥的使用主要是為了緩解孩子因發(fā)燒而造成的不適感,減少發(fā)燒可能帶來的并發(fā)癥。所以,我們不應該為了退燒而超量使用退燒藥。使用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時應嚴格按照年齡和體重選擇合適劑量,每日用藥次數應控制在4次以內。不推薦將兩種退燒藥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不要同時使用退熱栓和口服退燒藥,也不應將帶有退熱功效的復方感冒藥作為常規(guī)用藥,以避免孩子攝人過量的或劑量不確切的退燒藥造成不良后果。
大多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但病毒感染后有繼發(fā)細菌感染的可能。出現下列情況: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3至5天后病情完全沒有好轉,或發(fā)燒、咽痛等流感表現已經好轉但又再次加重時,尤其是孩子存在可能的重癥流感預警信號和重癥風險時,家長需再次帶孩子到醫(yī)院就診,醫(y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和治療經驗為孩子調整治療措施,可能會使用抗生素。
總之,家長們需了解用藥的主要目的,理性看待藥物療效,避免過度用藥。在家采用藥物治療時,對孩子的觀察與護理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