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鳳
一、案例背景
在“角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jié)的課程教學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集合模塊數(shù)學基礎,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tài)和接受水平進行必要的活動預設,讓學生在逼真的生活場景中分析角,抽象出所學知識,充分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并學會用直尺畫角。教師還應該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各類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鍛煉實踐能力。
二、案例主題
二年級學生不具備優(yōu)良的抽象思維能力,仍習慣使用具象思維方式來學習新授知識,因此教師需要抓住二年級學生這一特點,對課堂活動進行精心預設,通過抽象知識的具象轉(zhuǎn)變,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該單元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操作演示或引導學生進行自學、交流、討論等方法,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體會到信息化改革背景下小學數(shù)學課程教學的魅力。在精心預設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加深對角的基本認知和理解,在更短時間內(nèi)了解角的建構特征、掌握比較不同角大小的方法,這對后期學生進行三角形進階知識的學習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角各部分的名稱,并使用正確的方式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輔助工具繪制角。
2.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仔細觀察并進行動手實踐操作,借此來培養(yǎng)抽象思維。
3.構建更為逼真的教學活動情景,借此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數(shù)學課程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了解角的基本知識是能夠在日常實際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
四、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需要通過圖片資源與學生進行課前的互動和交流。教師可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只露出五個角的五角星,只露出四個角的長方形和只露出三個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仔細的觀摩和分析。
師:同學們,在今天的課程開始之前,老師想讓大家來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這里有一張圖片,上面有三個圖形,而且這三個圖形的中間部分都被遮住了,只露出了它們的角。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三個圖形,然后告訴老師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的。
生:它們一個是五角星,一個是長方形,還有一個是三角形。
師:你們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呢?
生:我們是通過數(shù)它們露在外面的角判斷出來的。
師:說的沒錯。剛剛同學們是通過數(shù)角的方式來進行判斷的。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到底什么是角呢?
生:不知道。
師:那么老師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大家有興趣嗎?
生:有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舊知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順利引出新授課程知識,讓學生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
(二)新知探究
師:為了更好地認識角,我們先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既然我們把這些剪下來的都稱作角,那么它們肯定是有共同點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三角形的這三個角有什么樣的共同特征呢?請同學們分組交流討論,然后把分析的結(jié)果告訴老師。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教師在講臺上展示剛剛剪下來的角。)
學情預設:生:這些角都是尖尖的,且每個角都是由兩條邊組成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我們通常會把這個尖尖的部分叫作角的頂點。每個角除了有一個頂點之外,還有兩條邊。那么現(xiàn)在同學們知道角的共同點是什么了嗎?
生: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設計意圖:通過仔細觀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自行探尋角的共同特征,并了解角的定義。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夠使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得到更進一步的培養(yǎng)。)
(三)實踐教學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認識了角,也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那么老師想請問一下大家,如果讓你們自己動手來做一個角,你們能做出來嗎?
生:能!
師:老師這里有吸管、釘子板以及其他能夠制作角的操作材料,請同學們自己選擇想要用的材料,嘗試做一個角,然后與同伴進行互動和交流。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動手實踐,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在剛剛做角的時候,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當我把兩根吸管用釘子釘在一起,做出一個角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角的大小不是固定的,只要我輕輕轉(zhuǎn)動兩根吸管,角的大小就會隨意發(fā)生變化。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那么請你們在擺弄角的過程中仔細想一想,角是怎么變大,又是怎么變小的呢?
生:只要角兩條邊張開得大,那么角就會變大;兩條邊張開得小,角就會變小。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角的性質(zhì),讓學生充分了解角大小的決定因素,為后續(xù)課程的持續(xù)性深入講解做準備。)
(四)比較分析
師:同學們,大家都成功地做出了一個角,那么究竟誰的角大一些,誰的角小一些呢?我們應怎樣去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呢?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一下,然后上臺進行演示。
(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巡視。)
學情預設:
生:我們可以把兩個角的頂點疊在一起,然后比較它們的大小。
師: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生:我們先把兩個角的一條邊對齊,然后看另一條邊張開的大小,通過這種方式來確定角的大小。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那我們請一位同學上來演示一下吧。
(學生上臺進行演示,教師評價。)
師:老師有一個疑問想要問大家,剛剛我們對比的兩個角,大的那個角明顯邊要更長一些,那么角的邊長是否跟角的大小有關系呢?請同學們仔細分析一下,進行交流和討論。
(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巡堂。)
師:同學們,你們分析的結(jié)論是什么?
生:角的大小和邊長的長短沒有關系。
師:你們是怎么得出這個結(jié)論的呢?
生:我們剛剛把一個角的邊長剪短了,但角的大小仍然沒有發(fā)生改變。
師:你的這個結(jié)論是否正確呢?老師請兩位同學上講臺來演示一下。
(兩個學生把自己制作的角帶到講臺上進行比較,第一個學生制作的角要比第二個學生大一些。)
師:現(xiàn)在,請第二位同學用剪刀把自己制作的角邊長剪短一些,然后再進行比較。
(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剪短了角的邊長。)
師:同學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角的大小沒有發(fā)生改變。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角的大小只跟角的張開程度有關,跟角邊長的長短沒有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思考,讓學生進行角的大小比較,借此來讓學生總結(jié)影響角大小的因素。相比理論化課程教學而言,這種具有實踐意味的課堂探究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五)學習畫角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已經(jīng)學習了和角有關的各種基本知識,那么應怎樣來繪制角呢?老師這里有一個繪制角的小視頻,請大家觀看視頻來進行學習,然后思考畫角的要點,之后根據(jù)總結(jié)自己畫不同的角。
(教師播放視頻,學生進行觀摩。)
師:在看了視頻之后,大家知道怎么樣繪制角了嗎?請同學們仔細思考,并嘗試用語言進行描述。
生:我們需要在白紙上確定一個點,然后用尺子過這一點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線,這樣就能畫成一個角了。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那接下來的時間就請大家一起來試一試吧。
(設計意圖:通過巧妙運用視頻,將抽象的理論規(guī)則以具象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這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角繪制步驟的理解,還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和熱烈。視頻的引入不僅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為學生提供了直觀、具體的學習體驗,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設計旨在在理論性知識的講解中注入活力,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學習,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總結(jié)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呢?
生:我們學習了和角有關的知識。
師:那么角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生: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師:怎樣才能改變角的大小呢?
生:改變兩條邊的開口程度,就能改變角的大小。
師:怎樣比較角的大小呢?
生:用重疊法就能比較角的大小。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與角有關的知識,那么接下來的時間就請大家通過課后訓練的方式來進行鞏固吧!
六、教學反思
(一)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預設
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要想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教師就需要讓課堂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的積極學習狀態(tài),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當前學習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進行更為精準的教學預設,在教與學的二元互動過程中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和建構。只有如此才能讓小學數(shù)學課程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為優(yōu)良的體驗。
(二)通過既定教學預設生成教學活動
由于小學生習慣以具象思維方式來學習新授知識,因此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提升實踐教學法運用的比重,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課程教學過程中獲得知識,只有如此,學生才不會在數(shù)學課堂活動中產(chǎn)生厭惡情緒。因此教學活動的生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需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即興調(diào)整,以幫助學生提升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為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建構。
(三)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學習
想要讓學生在更加具象化的課堂知識呈現(xiàn)過程中夯實基礎,提升個人能力,教師就需要合理運用信息教學資源,通過視頻播放和圖片資源呈現(xiàn)等方式,盡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質(zhì)量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在課堂活動過程中得到思維能力的鍛煉,自主進行數(shù)學問題的深入探究和挖掘。此外,教師需要在信息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盡可能構建更為優(yōu)良的外部教學環(huán)境,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