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珍 陳文敏 肖少雄 吳 松
“少府者,火也,在小指本節(jié)后陷者中”,西晉皇甫謐所著的《針灸甲乙經》用這句話簡要概括了少府穴的特點:穴性為火,位置在掌心。少府是心經滎穴,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滎”意為“絕小水也”,即指脈氣在此逐漸聚集,作為心經的重要穴位之一,其可用于調節(jié)全身氣血以調理全身多個相關臟腑及部位的疾病。該研究通過梳理少府穴的相關理論基礎,擬從5個方面系統(tǒng)闡述少府穴的作用機制,以便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早在《黃帝明堂經》中記載:“流于少府,少府者,火也……手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穴名意義非凡,本穴的命名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少府”為古代主收藏的官職名,暗示本穴為心神藏聚之處,對應其穴用收攝心神。從經絡角度,清代齊魯名醫(yī)岳含珍在《經穴解》中指出:“少者,指少陰經而言也。府者,藏物之名。以火經而遇火穴,有藏物之象焉,故曰少府”。《針灸穴名釋義》[1]是著名針灸學家周楣聲著作,他指出:“少, 指手少陰心經。府,指府庫”,喻指少陰經脈氣匯聚于此,穴屬火性,心經本屬火,兩相呼應,調心力強。
少府于《黃帝明堂經》中:“在手小指本節(jié)后陷者中,直勞宮”,本穴與勞宮為鄰,均在手掌心,若宮中、府中?!陡]太師針經》曰:“在手掌小指本節(jié)后兩指中間陷中”。清朝御醫(yī)吳謙在《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指出:“從神門行小指本節(jié)末,外側骨縫陷中”。關于本穴,黃龍祥、黃幼民教授在《針灸腧穴通考》[2]描述的更為具體:“在手掌,橫平第5掌指關節(jié)近端,第4、5掌骨之間”,而董氏奇穴中的“手解”與少府相重合,故兩穴實質是同一個穴位[3]。從解剖角度來看,少府處不僅筋膜豐富,且淺層是尺神經掌支,深層有尺神經分支及指掌側總動、靜脈,這為少府的近治作用打下了基礎。
《素問·調經論》有“病在筋,調之筋”的觀點,《雜治病十一證歌》云:“肩背井和肩膊疼……少風二府刺心經”?!鹅`樞·經筋》指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少府的配伍有助于治療肩背及肩膊痛等心經循行處的經筋病。
少府穴是心經的五輸穴之滎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所溜為滎”,即經氣滎迂于此,脈氣漸大,故多數心系相關病證均可用少府來治療。“滎主瀉熱”,少府長于瀉熱。《靈樞·壽夭剛柔》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指出了陰經的滎穴可用于治療五臟疾病。心經與肝經均行至“目系”,兩經于此相連,氣血相通,君火與相火相互配合,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澳肯怠奔茨颗c腦的聯(lián)結,故腦部的營養(yǎng)和功能與心密切相關。心腎同為少陰經,氣血相通,水火既濟則陰平陽秘,若心火過旺不能下移腎臟,心腎不和,則陰陽失調,病由此生。
3.1 強心調氣血少府,顧名思義,手少陰心經脈氣之府,即脈氣所聚之處。黃志軍等[4]證實筋膜間隙是經脈氣道,而少府穴處筋膜分布豐富,也進一步論證了少府為脈氣之所,具有強心調氣之用。少府是心經滎穴,屬火,心為火性,故少府是心經的本經本穴,可強心補氣,以安心神。作為針灸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明代醫(yī)家徐鳳編著的《針灸大全·金針賦》最早提到“暈針”一詞。西晉時期著名醫(yī)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奇邪血絡》中指出氣虛可致暈針:“刺血絡而仆者,何也……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故暈針發(fā)生的本質是針刺時患者突然出現(xiàn)“神不明氣亂”或“氣亂致神不明”所致?!夺樉募滓医洝な浢}絡脈支別》指出:“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能言”。明朝朱橚所撰的《普濟方》載有“脈氣空虛,則顏焦發(fā)落,脈應手少陰”,病變于色者取之滎,“色”即指氣色、神情、神色,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xiàn),“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府為火中之火,針之可強心溫陽,調暢氣血,平衡陰陽,府室之路得以通暢,則神明正安,暈針乃解[1]。從另一角度來看,針刺少府時,可透刺到中渚,而中渚作為手少陽三焦的輸穴,可調節(jié)上、中、下三焦的氣機和水液代謝[5]。少府透中渚,補滎通輸,調虛實,和逆順,加強解暈針的效果。
《靈樞·行針》提出的“針已出而氣獨行”是指在針灸治療出針后仍遺留有酸、麻、脹、痛等針感的現(xiàn)象,即遺留針感的主要病機為局部的氣血錯亂,出現(xiàn)一時的陰陽氣不相接。董氏奇穴中的“手解”與少府相重合?!敖狻?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其列入“角”部,會意字,判也,引申為解除,緩解之意,“手解穴”一名,既指明了穴位的部位在手指上,也說明了其功效:有解暈針等針刺后不良現(xiàn)象的作用[1]。少府可溫心陽以補心氣,從而血脈得通,陰陽相接,遺留針感乃解[6]。若不能針刺,采用指按、指壓或用硬物點按刺激等方法作用于少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3.2 瀉熱安心神《難經》有言:“滎主身熱”,清朝廖潤鴻在《針灸集成》中表示“滎主身熱,心邪也”,點明滎穴主治熱證,熱證與心相關。滎穴屬火與五臟中的心相應,心主血脈,脈營周身,若外邪縈心,則阻礙氣血運行,瘀久生熱,當刺滎穴以清瀉熱邪,通行血脈,則諸證得消?!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心澹澹大動……病本于心”;隋代醫(y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言:“心氣不足……則使驚而悸動不安”。心悸為本虛標實之證,病位在心,氣伴血行,血瘀則氣滯,郁而化熱,瘀熱搏結,心神失養(yǎng),導致心悸、胸悶等證[7]。臨床上治療心臟器質性改變所造成的心悸等心律失常類病癥常選用心經穴位[8, 9]。明代高武所著《針灸聚英·肘后歌》載:“心胸有病少府瀉”;何若愚《子午流注針經》載:“少府心滎本節(jié)中,少氣悲憂虛在心”,針刺少府,可清瀉瘀熱,調和氣血,從而起到平衡陰陽,安神定志的功能,可解因瘀熱搏結,心脈痹阻,心神失養(yǎng)而導致的心悸等心胸部疾病?!鹅`樞·邪氣藏府病形》有言“滎輸治外經”,而手三陰經滎穴與手三陽經輸穴的解剖位置相似,均位于掌指關節(jié)與腕關節(jié)之間,此處氣血尚足且未入深處,故而手三陰經滎穴有同陽經輸穴的作用,更益于調暢本經氣血,治療外經病證[10]。結合心經循行“入掌內后廉”“系目系”等,舌為心之苗,則不難理解滎穴少府可解心經循行所過之處的掌中熱等癥,還可以解心火過旺所致的目赤、口舌生瘡等癥[11]。此外,少府的瀉熱之用,在治療與心經相表里的小腸經之外經證方面療效突出?!夺樉拇蟪伞分姓撌錾俑?“小便不利”。由于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里,心經熱邪可移至小腸,與小腸的濕邪交合,濕熱共同為患,出現(xiàn)小便不利、小便赤黃等癥狀。民國時期焦會元編撰的《會元針灸學》談到“交少府而通心之府小腸也”,故針刺少府可清小腸熱邪。故而筆者認為,少府瀉熱的本質是調心,心火過旺引起的病證不止反映在外經上,辨證屬于心火的疾病大可選用少府穴來解。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明確提出癢癥責之于心;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進一步指出“熱盛則瘡痛,熱微則瘡癢”;近代醫(yī)家唐容川解釋:“氣與血爭則痛……風火相煽則癢,皆屬心經血分為病”,心火旺可引起血熱,血熱又可生風,風動可引起皮膚瘙癢。歷代醫(yī)家對癢的病因描述不盡相同,但多與心火相關,《醫(yī)宗金鑒》載少府穴可治“婦人陰挺,陰癢陰痛”。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經熱邪下移小腸,與濕相合,濕熱交匯,纏于盆腔,可見陰癢。針刺少府治療陰癢立效,其機制與瀉心火密切相關[12]。此外心火過旺引起的血熱亦可擾神,心神失養(yǎng),也會加劇癥狀,在臨床上治療皮膚病時加入養(yǎng)心安神之藥效果突出[13]。少府為心經滎穴,不僅可瀉熱,亦有安神之效,緊扣皮膚瘙癢之病機,故用本穴可解膚癢[1]。
3.3 舒肝解氣郁心屬火,火為木之子,五臟之心與肝息息相關。從經脈循行來看,心經循行“系目系”,肝經循行“連目系”,二者在“目系”相聯(lián),兩經經氣得以溝通。再者厥陰經脈同氣相求,心包經與肝經緊密聯(lián)系,《靈樞·邪客》曰:“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心包存在的意義就是代心受邪。心為君火,君火與相火協(xié)調配合,以溫養(yǎng)臟腑周身,而相火“藏于腎,升于肝”[14],故心肝二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補母瀉子法首見于《難經·六十九難》,根據“實則瀉其子”,心經的“滎火”少府可用來瀉肝經實證,以疏肝瀉火,解郁通經,理氣散結。足厥陰肝脈“上貫膈,布脅肋”,若肝失疏泄,則形成經脈瘀阻的肝實之證。肝氣不舒,則氣機不暢,一方面相火失位,另一方面肝郁犯脾,脾失健運,則生痰濁,郁而化熱,可導致乳癰、乳癖等的發(fā)生。針刺少府可調相火以解郁,晚清名醫(yī)余聽鴻在《外證醫(yī)案匯編·乳脅腋肋部》中指出“治乳癥,不出一氣字定之矣”“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通則血利,肝氣調達,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肝脾和而乳房通,病乃解[15]?!鹅`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肝郁氣滯亦可以導致偏墜,故取心經滎穴少府,乃舒肝之意;而《針灸大成》云:“少府主欬瘧久不愈偏墜”,痃瘧之病機,責之于肝膽,而肝膽互為表里,且根據臟腑別通理論有心與膽相通,故少府可解痃瘧之疾。少府的舒肝之用主要體現(xiàn)在解肝郁,理肝氣上。
3.4 通絡解腦竅心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鹅`樞·經脈》云手少陰心經“系目系”,即通過眼與腦相連的系帶,心與腦相聯(lián)結。心主血,上供于腦,心腦相系,故心經腧穴可以治療腦部疾病。心為陽臟,主神明,使精神內守?!鹅`樞·本神》中論述:“心藏脈, 脈舍神”?!睹献印じ孀由稀分赋觥靶闹賱t思”,心為思維器官,心血是否充盈影響到精神的健旺程度,《靈樞·本神》指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少府穴處氣血從陰部漸出陽部,始出而未盛,針刺之可調和氣血,醒神通絡,有助于調節(jié)腦皮層功能及改善神經營養(yǎng)狀態(tài),進而提高認知功能,可治療腦供血不足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16, 17]。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腦為元神之府”,其中“元神”指大腦皮層的活動,有別于“神志”,即腦是主管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場所[18]。元朝王國瑞在《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中載少府主“實,癲癇,譫語”。腦為髓海,機體氣血陰陽失調,神失所養(yǎng),可出現(xiàn)認知、情感、意志等神志活動異常,少府通過醒神通絡之用可解腦竅諸疾。
3.5 益腎助化氣少府與勞宮毗鄰,均位于掌心。清朝葉廣祚在《采艾編》中言:“少府,為滎,少陰所流如傳送之府也”。該穴通及心腎,能解兩少陰之內府病[19]。同時少府在董氏奇穴中即為手解,其解剖部位為腎臟敏感神經[3],佐證了少府與腎之間關系密切。根據五行屬性,《備急千金要方》有言:“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腎分屬水火,同名經脈同氣相求,手少陰通足少陰,且腎經分支聯(lián)絡于心,二者以絡脈相連。心腎關系密切,“心腎同屬少陰,熱氣治之”,針刺少府可助陽調氣,心腎同治。腎主水,腎氣不足,則氣化功能失常,膀胱開合失度,可出現(xiàn)多尿、遺尿,甚則小便失禁。少府可通過益腎氣以助腎氣化功能,改善膀胱開合之功,從而固澀小便。
作為心經滎穴,少府可平定神明回府室的道路,調整氣血的平衡,其效用之機制,單從其穴名可見一斑。少府的強心之用主要體現(xiàn)在治療氣血不和之暈針、遺留針感方面,瀉熱之用在心悸、膚癢、口舌生瘡、小便不利等疾病的治療方面優(yōu)勢突出,舒肝之用側重于疏解肝經循行之處的乳癰乳癖等癥狀,調神之用主要在于改善腦部“元神”的狀態(tài),益腎之用體現(xiàn)在增強腎氣對小便的固攝方面。針對疾病的基本病機,少府穴的多重功用相互配合,助機體恢復陰陽平衡狀態(tài)。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因此從病機入手系統(tǒng)整理少府穴的臨床運用思路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