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麗
摘?要:在高校大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日語專業(yè)中的基礎日語作為專業(yè)基礎課和核心課,課時量大、周期長,有必要也有條件進行課程思政。思政元素不能無中生有,要有合適的切入點,依托教材深入挖掘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新經(jīng)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共14課,從宏觀上按照每課一個大思政主題,可從教材的小知識、主題和句型、練習等中找到思政切入點,從中日文化對照和學生個人道德素質培養(yǎng)兩大角度實現(xiàn)思政目標。微觀上,落實到具體的句型教學,通過教材現(xiàn)有的、學生寫的、教師挖掘的典型例句,在細處靈活地進行課程思政。日語專業(yè)課程思政任重道遠,需要任課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基礎日語;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71
0?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加強思政課建設的同時,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國高校積極開啟了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日語專業(yè)也不例外。2020年4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yè)教學指南》在此背景下出臺,為日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方向:“既有正確的三觀,又熱愛祖國,胸懷世界”。同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nèi)容。這一戰(zhàn)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這為日語專業(yè)實施課程思政的提供了方向,揭示出日語作為一門外語專業(yè),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語專業(yè)教學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主線,將課程思政貫穿于專業(yè)教育全過程,實現(xiàn)“育人+育才”的目標。
1?日語課程思政研究概況
通過知網(wǎng)的文獻調查發(fā)現(xiàn),關于日語課程思政的研究逐年遞增,可概況為幾個方面:從專業(yè)建設的角度探討日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和人才德育養(yǎng)成策略;結合具體課程(基礎日語,日語概況、視聽說等)探索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合路徑;從產(chǎn)教融合、“互聯(lián)網(wǎng)+”、四個自信等視角出發(fā)探討日語課程思政建設。其中關于基礎日語課程思政的研究有25篇(2023年5月16日為止的數(shù)據(jù)),有的從宏觀上(教學目標、教師、教學活動等)概述了融入路徑,有的以教材中的某一課為例詳細闡述了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這些研究成果為基礎日語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多角度的參考。
實施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而教材是主要抓手,如何依托教材,找到合適的思政元素結合點,進行合理的思政教育是基礎日語課程思政的難點,也是最困擾任課教師的問題。在教材的思政元素挖掘方面,現(xiàn)有的研究中多以《新經(jīng)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為例展開探討,可見該教材在高校日語專業(yè)中具有較普遍的適用性。但研究案例多局限于具體某一課,如薩如拉(2023)是第三冊第4課,林小婷和于春堂(2022)是第四冊第9課文化專欄,袁凡淇和任慧慧是第一冊第9課。但每一課的主題和內(nèi)容都不一樣,單獨某一課的思政元素挖掘,方法可以借鑒,但結合點并不具有普適性,教師還是需要“因地制宜”,具體思考每一課的思政要點,如何巧妙結合,如何實施,都是教師要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不僅耗時耗力,工作量也相應增加。
因此,本文擬結合筆者擔任的基礎日語課,以教材《新經(jīng)典日本語基礎教材第一冊》全冊內(nèi)容為例,探討依托教材內(nèi)容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既作為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和反思,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也期望為同使用該教材的教師提供參考。
2?基礎日語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基礎日語是日語專業(yè)的基礎課和核心課,授課對象為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共4個學期,每周8個學時,是專業(yè)課中課時數(shù)占比最大的一門課。課時量大,授課時間跨度長,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連貫性和長效性,保證思政育人的效果。而教材內(nèi)容的多元化又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多角度融入路徑,提升思政實效?;A日語教材一般按主題和知識點進行編排,內(nèi)容豐富、涵蓋面廣,教師帶著發(fā)現(xiàn)的眼光善于挖掘思政融入點,在課堂上巧妙地將鮮活的思政素材與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進行無縫對接,能夠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感知文化差異,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思辨能力,受到德育的熏陶。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明確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因此,基礎日語開展課程思政不僅很有必要,同時也是專業(yè)課中最適合、最應該積極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
3?基礎日語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實施要點
《綱要》指出,要避免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落實到基礎日語課上,顯性教育指的是傳統(tǒng)的日語語言知識和日本文化;隱形教育即德育,較難直觀體現(xiàn)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中,需要教師提高思政意識和能力深入挖掘,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地將德育融入專業(yè)教學。育人和育才的和諧統(tǒng)一,是專業(yè)課實施課程思政的目標,也是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因所在。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高質量的人才不能僅僅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更要在道德品質上有正確的三觀。
根據(jù)《綱要》,課程思政的建設內(nèi)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重點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nèi)容供給,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上描述,為基礎日語提供了可結合的課程思政要點,在思政融入時有了方向和依據(jù)。
4?第一冊中可挖掘的思政結合點和思政目標
新經(jīng)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由14課構成,是大一第一學期的基礎日語教材。每一課由課程主題、交際、語法知識、相關詞匯、社會文化常識等欄目構成。因為是基礎階段的教材,課程主題偏生活化,對話交際內(nèi)容也比較簡單,如初次見面、我的家人、我的宿舍、我的一天等。從生活化的主題中挖掘思政元素較為困難,因此需要結合黨課中的所有內(nèi)容,如練習、正文、小知識等,尋找更自然的思政融入點。
4.1?每課一個大的思政主題
筆者綜合了每一課的所有構成,按照每課一個大思政主題的思路,總結了本冊教材14篇課文中能實施的思政結合點和思政目標,見下表1。
由上表可知,第一冊的思政要素挖掘主要來源于三部分,一是課后的小知識,日本的紅白歌會、漫畫、和食等,都是介紹日本情況的內(nèi)容,可以運用中日對照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同樣主題或相關主題下我國的情況,并用日語講述出來,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二是結合課程主題或文章的語法句型,這一類的思政要點跟課程內(nèi)容結合比較緊密,思政教育的融入顯得更為自然。如第4課“我的一天”,課文以學習時間和動作的表達為中心展開,全篇都是日常的行為和生活化的句子,從初學者的角度來說有利于掌握核心知識點,但內(nèi)容略顯枯燥。通過引入思政元素,讓學生跳出自己的日常,將視野放大到榜樣人物的一天,通過榜樣的力量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意志,堅定信仰不斷奮進,彰顯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另外,本冊中的練習C都是開放性的話題,提供了多樣化的真實語境,只要教師深入挖掘,也可以從中找出思政的結合點。如第6課的練習,本課主要學習形容詞和動詞的過去式,而第5課學習了現(xiàn)在時,此時布置學生去寫家鄉(xiāng)今昔對比的文章或小視頻,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使學生在查找圖片、視頻等資料的過程中,加深對家鄉(xiāng)建設發(fā)展的直觀印象,感受到我國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再加上教師在課堂稍加點撥,自然能夠激起學生的愛鄉(xiāng)愛國之情,增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從思政目標來看,本冊的主要思政目標也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從文化對照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學會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本冊的中華文化,包括了以地域特色為著眼點的地區(qū)差異文化、春節(jié)習俗、飲食文化、送禮文化、漢服文化等。二是從個人素質、思辨能力、三觀培養(yǎng)的角度。如通過自我介紹、討論中日親屬稱呼的不同、寫大學期間的規(guī)劃等,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跨文化的思辨能力以及正確的學習觀、生活觀等。
4.2?通過句型的典型例句,于點滴細微之處融入思政要素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句型講解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基礎日語課的核心內(nèi)容。因此結合句型進行思政教育很有必要,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為了讓學生理解句型,通常需要造大量的例句,而例句通常都帶有一定觀點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師以句型為抓手,將正確的三觀、文化自覺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其中。
句型融入方式也可以細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利用教材中給出的例句。例如第9課句型7,表示根據(jù)社會常識必須做某事,教材中就給出了很好的思政例句。例3“小孩從6歲開始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由此引申,向學生講解我國在普及義務教育方面所做的措施和改革,感受到國家對提升國民素質、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決心,同時對我國的教育制度變革有一定了解,引發(fā)學生去思考教育對一個國家的意義。例4“必須遵守時間”,引導學生要有時間觀念,做一個守時守約的人。二是通過讓學生造句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從中精選出優(yōu)秀的范例,教師再在課堂上共享。事實上,典型例句光靠教師一個人冥思苦想,不僅工作量大,有時受到思維局限,想不到合適又貼近學生的例句。反而把思考還給學生,調動全班同學的大腦來思考,更能打開思路,產(chǎn)出好的句子。例句來源于本班同學,也更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12課注釋3“には”(為了)的句型時,學生就造出了很好的句子:“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為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努力學習”。通過這樣的例句,引導學生思考當代青年的任務和使命。三是教材中沒有給出適合思政的例句,教師可通過句型翻譯練習,將思政內(nèi)容融入其中。例如在學習動詞過去式時,給學生的例句可以是“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fā)射”“2023年5月19日,神舟十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成功”。通過翻譯此類例句,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5?結語
本文以新經(jīng)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為例,探討了基礎日語課依托教材進行思政元素挖掘的切入點和目標。教材14篇課文,按照每課一個大的思政主題,可從小知識、主題、句型和練習等方面切入,從文化對比視角、學生個人德育素質養(yǎng)成這兩個大方向進行思政目標的融入。在細節(jié)思政方面,以句型講解為抓手,通過典型例句也可以自然地進行價值引領和塑造。簡而言之,基礎日語課程中的思政融入,需要教師提高思政意識和覺悟,依托現(xiàn)有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式,為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許宗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yè)教學指南》解讀[J].外語學刊,2020,(05):714.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60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