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新年伊始,伊朗克爾曼市發(fā)生連環(huán)爆炸案,已導致90多人死亡、數(shù)百人受傷。這是一次典型的、有預謀的恐怖襲擊。盡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但幕后真兇是誰仍撲朔迷離。
1月3日是伊朗前高級軍事將領(lǐng)蘇萊曼尼的忌日。4年前的這一天,美軍發(fā)動無人機襲擊,將其刺殺于伊拉克。蘇萊曼尼的遺體被安葬在其家鄉(xiāng)克爾曼的一個烈士陵園里,此次恐怖襲擊正是在他忌日這天,針對的也是參加紀念活動的人群。
顯然,這次恐襲猶如給中東緊張的局勢“火上澆油”。策劃者很可能想借此羞辱、激怒伊朗政府和民眾,達到挑起矛盾和仇恨的目的。
蘇萊曼尼生前所領(lǐng)導的圣城旅,多年來一直處于打擊“伊斯蘭國”的第一線。從表面上看,“伊斯蘭國”確實有發(fā)動恐襲的動機。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伊斯蘭國”所發(fā)布聲明的時間和內(nèi)容仍疑點重重,并不能排除該組織是被人當槍使。
截至目前,伊朗并未確認兇手,而在其內(nèi)部,從官方到媒體都推測此事與以色列有關(guān),認為以色列希望通過恐襲刺激伊朗做出過激反應(yīng),或拉美國下水,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對于這些觀點,美國和以色列都以不同方式做出了否認。
無論真兇是誰,都應(yīng)受到最嚴厲的譴責。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看,政治、宗教、民族、文化等領(lǐng)域的分歧,應(yīng)該盡可能采用理性的、和平的手段去解決,恐怖主義手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進一步激化矛盾、制造仇恨,是一種短視的、無能的、反人類的做法。
此次恐襲事件后,伊朗和美國、以色列的關(guān)系必定變得更加緊張。不久前,以色列對敘利亞
發(fā)動空襲,導致伊朗革命衛(wèi)隊高級顧問穆薩維身亡,使伊朗內(nèi)部的民族主義怒火更盛。此次恐襲則進一步刺激了伊朗,戰(zhàn)爭風險因此上升。
此外,目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仍在繼續(xù),如果伊朗介入其中,展開針對美國或以色列的報復行動,中東局勢將變得更加兇險:全球石油價格的走勢、紅海航道的安全性、世界經(jīng)濟的波動、各國人民的生活……大概率會雪上加霜。
這種時刻,美國在做什么?我們從來不指望它以大局為重,只希望它不要推波助瀾。美國應(yīng)
該明白,如果任由中東局勢惡化,其自身利益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理智的做法是管控分歧,尤其要對以色列的行為施加有效影響。
解決中東問題是一場復雜而漫長的博弈。各方都需要耐心和智慧,更需要胸襟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