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鍇驥
當(dāng)代人,苦精神內(nèi)耗久矣!就比如曾經(jīng)的我,典型INFP(一種內(nèi)向型人格),參加聚會時半天憋不出一句話,全程忍受著社恐的尷尬癥?;氐郊依?,心中卻又開始忍不住復(fù)盤白天發(fā)生過的一切。
我的那個眼神是不是太冷漠了?下一次一定要爭取保持溫暖柔和的表情。他說那句話是不是對我有意見???有機會我得想個巧妙的問題拋給他,確認(rèn)下我的直覺。走的時候是不是漏了一個人沒說再見!天啊,我簡直太沒禮貌了,被漏掉的人不會以為我是在針對她吧……一頓反思下來,夜深了,心也累了。我總是和朋友感慨:現(xiàn)場我低眉順眼唯唯諾諾,到家我思路清晰耳聰目明;平時工作我過目即忘閱后即焚,社交場合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卻常常被我翻出來,來回地做“閱讀理解”。很多時候,就這么想著想著,啥事也沒干一天就過去了,臨了還得帶著糟糕、焦慮的心情入睡。
對此,學(xué)生物的“e人”(一種外向型人格)朋友開玩笑說,這是“社交反芻(音同除)”。我查了下,反芻指的是食草動物會把胃里的消化物退回嘴里再咀嚼一遍。同理可得,“社交反芻”就是把已經(jīng)過去的事兒翻出來,再過一遍……這個比喻很精準(zhǔn),我也有點兒被惡心到。扭頭我又不得不開始想,這個學(xué)生物的朋友是不是早就對我有意見了呢?
“社交反芻”,聽著挺新鮮。結(jié)果發(fā)朋友圈一問,好家伙,“病友”遍天下。有朋友專攻回憶型“社交反芻”,俗稱“死去的記憶開始攻擊我”。和他聊天,他說自己是個不誠實又特別自私的人。我納悶地問他:“何以見得?”他答:“5歲時打破鄰居家茶壺但撒謊說沒打碎,中學(xué)時代考試時沒有把橡皮借給同桌……”我大為驚嘆:“你要把這復(fù)盤精神用在工作上,早就年入百萬了。”他倒也不客氣:“你要把你咬文嚼字的功夫用在寫作上,早問鼎諾貝爾文學(xué)獎了?!?/p>
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這么說起來,我另一位朋友簡直算得上“死士”,假如她有十分力氣,她會用七分對付自己。因為她不僅反自己的芻,還反別人的。家族群里誰說了句不恰當(dāng)?shù)脑?,她代入自己;同事被開了任何不恰當(dāng)?shù)耐嫘?,她也代入自己。然后開始為這樣的境遇感到尷尬,進(jìn)而擔(dān)心自己真的處在這樣的情況里,要怎么辦,結(jié)果就是和我一樣,徹夜難眠,輾轉(zhuǎn)反側(cè)。
慶幸的是,我如今已經(jīng)不“反芻”了。我是怎么克服的?還得是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瞧瞧,連先賢都說,一天反省三次就夠了,多了真的沒必要。舍棄必須把每個人都照顧好的完美主義吧,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樣子,相信人際關(guān)系的韌性,敢于犯錯,接納會犯錯的自己。如此,才能走出名為“社交反芻”的精神煉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