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賀錦格
回望2023年,外部大環(huán)境變化多端,從巴以沖突到歐美通貨膨脹……人們不斷審視這背后復雜的一系列問題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亨廷頓,曾經將世界分為七大文明圈,他認為一切沖突的根源,來自于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異,而沖突是差異的產物。
經緯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管理合伙人張穎更愿意將人類的歷史看成“因為沖突而匯聚到一起”的,比如冷戰(zhàn)之后的歐盟、貿易全球化。
越是面臨共同的威脅與挑戰(zhàn),比如地緣政治的不穩(wěn)定、氣候和環(huán)境的危機、新技術的挑戰(zhàn)、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擴大……這個世界越可能重新走向聯(lián)合。今天這些負面的挑戰(zhàn),才讓人類基于此分享著彼此共同的命運。
他更同意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的:“合久必分只是一時,分久必合才是不變的大趨勢?!?/p>
如今,投資者該如何看待變化?如何找到結構性機會?如何練好內功應對挑戰(zhàn)?近日張穎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發(fā)表了自己的一些投資思路、對當前形勢的看法,以及他親身前往美國后對中美關系的一些觀察和思考。
以下為演講全文,希望會對你有所啟發(fā)。
恐懼與希望推動了人類命運的發(fā)展,也同樣是我們在風險投資這個領域的火箭推進器。我是做風險投資的,還需要在紛繁蕪雜中保持自己秉性的底層樂觀。
看了現(xiàn)實中很多困難的例子,我越來越認為,現(xiàn)在大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帶來了一個明顯結果:我們進入了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時代。
現(xiàn)在資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缺乏生命力的公司逐漸融不到下一輪了。但與此同時,那些有頑強生命力的公司會更受追捧,不愁融資。簡單地說,未來將大量減少非理性的資金攪局,優(yōu)質公司能夠獲得更長遠的發(fā)展。
這些變化對于有準備、有能力的創(chuàng)始人都是機會,以前那種“劣幣擾市”的現(xiàn)象會減少。
所以創(chuàng)始人需要思考:你是不是“良幣”?怎么證明自己是“良幣”?如果是,當前你要怎么跟競爭對手拉開更大的距離……
現(xiàn)在不是曾經遍地黃金的時候了,全球都是如此。這兩年很少見到中國企業(yè)在美上市,但在以前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只要是一個相對閉環(huán)、增長大于一切的商業(yè)模式,哪怕巨額虧損也可以去上市。
有不少創(chuàng)始人現(xiàn)在還樂觀地認為,能夠融比以前少一點的融資金額也能上市。結果真到那一天才發(fā)現(xiàn),最后能融到的美元資金幾乎是零。我們不去討論對與錯,但這就是美國市場的現(xiàn)實。
那其他市場呢?
比如中國香港,現(xiàn)在成交量大概是美國市場的1/34。
而A股則是因為提高了IPO標準,對“科創(chuàng)屬性”和持續(xù)盈利性都提高了要求,同時“窗口指導”明確說明了支持了哪些行業(yè)、限制了哪些行業(yè),雖然上市節(jié)奏總體在放緩,但質量在快速提升。
這些現(xiàn)實導致身邊很多朋友變得悲觀,但如果你回顧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慘痛的“壞時候”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這些困難,其實算不上什么。
現(xiàn)在,我們需要有更好的心態(tài),要有足夠的耐心。
我在內部也經常說:“彈藥充足,總有機會”。我們要充分認清客觀條件的限制,充分認識自身能力的限制,關注那些容易在順境里被忽略的、不變的東西。
從純投資的角度來說,雖然移動互聯(lián)網賽道已經停滯好幾年了,但中國市場蓬勃發(fā)展,持續(xù)有新的領域在崛起和超越,甚至達到全球最頂尖的水平。比如電動車、新能源產業(yè)鏈、智能制造等領域,都在不同的細分方向上持續(xù)超越海外。
正如我所說,足夠耐心、相信中國,這其中的一大前提是要有充足的“子彈”。
要有耐心不等于躺平,更不是一刀切地停止投資,我們要看到那些結構性機會。我想先說幾個關鍵詞:政策同頻、團隊認知、流程優(yōu)化、嚴謹極致。
1. 政策同頻
從歷史來看,中國的發(fā)展經歷了3次浪潮,而2023年就處在第三次浪潮中。
第一次浪潮是土地和生產之間關系的改變,人們開始脫離計劃經濟的束縛,逐漸可以自由發(fā)展了。
第二次浪潮是世界工廠和房地產,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始,中國制造業(yè)快速崛起,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覆蓋全球。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中國在很多制造業(yè)領域開始取代日本、韓國、歐美,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現(xiàn)在我們處在第三次浪潮中,它由能源結構轉型和智能制造組成,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化2.0,這是我們投資的重中之重。
新能源產業(yè)是能源結構轉型的代表。有個直觀的數(shù)據(jù),中國在2023年上半年的整體汽車出口(包括燃油車),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其中,電動車出口占整體的25%,貢獻了非常重要的增量。
我們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投了理想和小鵬的機構。我們以這兩家公司為新能源領域的“節(jié)點公司”,順著電氣化、智能化,再延伸到新能源產業(yè)鏈的各個細分領域。
其實稍微細想一下,如果沒有電動車的普及,就不會有今天動力電池的局面;而動力電池又拉動了儲能電池,讓人類儲存電力的成本大幅下降。如果沒有儲能,光伏和風電這些不穩(wěn)定的電力就無法高比例并網,而它們恰恰是改變能源格局的基礎。
2. 團隊認知
我非常有信心地說,在移動互聯(lián)網切換到科技時代的過程中,經緯是在整體認知切換和提升上,特別是在實戰(zhàn)中階段性證明了自己的少數(shù)幾家機構之一。這個過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這里面涉及到團隊每個人的認知提升、天花板突破,還有如何真正把大量“子彈”放到正確的人手里。我覺得我們階段性地做到了,而且我們有信心以后會越做越好。
3. 流程優(yōu)化
在過去3年里,我嘗試了很多工作方法,其中有最大提升的就是形成了一套工作流程:我們先定制目標,再去設計、優(yōu)化、迭代流程。
我讓所有投資和投后的同事都這么去做,這些流程我們經常以季度為單元,有時候以月為單元,來做重大調整。
因為過去的不少假設,在執(zhí)行后會發(fā)現(xiàn)不成立。有些地方需要更嚴,有些地方需要更松,有些地方需要給空間,有些地方需要考慮到人性等。
4. 嚴謹極致
我時常提醒團隊要珍惜每一分錢,要對未來空間的判斷足夠嚴謹,對后續(xù)發(fā)展的節(jié)奏要有足夠正確的預期。
以前基于大環(huán)境的寬松、上市的便捷,在競爭中導致整個頭部基金都很“浪”,但這種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我們在投資上,對每一分錢的嚴謹程度,就要以這是最后一期基金為底線。
我們從早期的移動互聯(lián)網,到今天的硬科技,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這些都是做早期投資所必須經歷的一部分。
我們始終在盡全力研究眼前和未來的機會,力求找到當下和后續(xù)最合適的投資邏輯。如果投資邏輯是每個當下最合理的,那無論周期如何波動,順境或逆境,我們都能“睡著覺”。
在這里我還想補充一下我對中美之間的觀察。2023年8月底我去美國出了一趟差,從舊金山一口氣開車到了紐約,給我最大的沖擊有4點,這些與我們判斷未來的大勢也有幫助。
第一,美國經濟在短期非常紅火,通脹在經過幾次加息后看起來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對現(xiàn)在的經濟降溫還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第二,不少美國公司的人均效率恢復得比較緩慢。到今天為止,很多美國公司都沒有解決讓之前因疫情遠程辦公的人回歸辦公室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這大大影響了人均效率,越大的公司問題越大。很多員工已經搬離了工作的城市,或是到了郊區(qū)。當大公司想招自己的員工回來辦公室,哪怕是回來3天,很多人都直接拒絕,人均效率其實很受影響。
第三,在很多領域,中國的優(yōu)勢依然非常大。比如在電動車、新能源產業(yè)、智能制造、機器人等方向上,我覺得中國在全球是有系統(tǒng)性優(yōu)勢的。
我們談創(chuàng)新時,有些是領頭羊式的創(chuàng)新,有些是基于工程、應用型的創(chuàng)新。要理解的是,創(chuàng)新從來沒有唯一的方式,只有你在技術曲線上處在的位置所帶來的方式。
如果站在人類技術前沿,那你可以是試錯與分散式的、美國式的;如果不是,那你的創(chuàng)新也可以叫“舉國體制”與“科研攻關”。
這里的“關”意味著你知道目標是什么,同時不能小看這種系統(tǒng)性優(yōu)勢帶來的迭代與超越的速度。在世界分工中,每個國家有自己不同的創(chuàng)新方式,這是由階段決定的。
另外,對于產業(yè)鏈轉移的問題,我很想引用庫克的一個觀點,他說:
以前流行的看法是,跨國公司來中國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但其實中國很多年前就已經不是低勞動力成本的國家了??鐕緛碇袊脑蚱鋵嵤侵袊闹圃炷芰?,是中國在一定區(qū)域內形成的技術廣度,以及技術種類。比如蘋果的產品需要的先進生產工具,其精度、模具和使用材料都是領先的。但如果要在美國召開一次模具工程師會議,我不確定他們能否坐滿一個房間,而在中國,相關的人才數(shù)量多到能塞滿好多個足球場。
只因勞動力成本因素而遷移到海外的,我覺得對中國的先進制造產業(yè)鏈沒什么威脅,因為不涉及核心技術。如果因為戰(zhàn)略考慮而離開的國際公司,為此成本會加大2~4倍。
長期來說,只要中國持續(xù)發(fā)展,他們慢慢地仍然會回來。除此之外,中國大規(guī)模的產業(yè)鏈流失沒有可能。
在今年,反而我看到的更多是中國內陸省份的出口正在蓬勃發(fā)展,從沿海轉移到內陸。相比之下,其他潛在競爭的國家,反而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第四,我認為未來“卡脖子”一定會存在,但硬脫鉤不可能。在高端領域,比如AI、量子計算、先進制程的芯片等,美國會采取“卡脖子”策略。但在其他領域,美國公司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包括美國為了自己的增長、降低通脹等因素。
如今隨著俄烏戰(zhàn)爭和以巴沖突的出現(xiàn),有更多美國之外的國家意識到,與中國持續(xù)保持良好關系、與中國做生意是必須的。所以歐洲和其他國家仍然會積極與中國貿易、交流、交叉投資,來維持自己國家的經濟和壓制通脹。
而在前沿領域,其實“卡脖子”一直存在?!冻逼稹愤@本書中也講到了這個觀點—在調研了500多位工程師、企業(yè)家、政府官員之后告訴我們,其實“卡脖子”從改革開放初期就存在,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
那時候中國的汽車產業(yè)采取“以市場換技術”的方法,但在很多中外合資企業(yè)里,不少技術合同最終都沒有兌現(xiàn)。中方能拿到的技術圖紙,往往都有“一堆窟窿”,很多信息都被拿剪刀從圖紙上剪掉。
最后實現(xiàn)突破的,還得靠自主創(chuàng)新。從科技發(fā)展的角度來說,現(xiàn)在中國離美國最尖端的科技是有一定距離的,縮短還需要時間、金錢、資源、國家扶持。但我們有龐大的市場,最終突破是大概率事件。
像最近華為Mate 60的7納米芯片的突破,現(xiàn)在只是一個良品率的問題,是一個工程問題,但我們的生產力很強大,這可以大大緩和壓力。
在未來,我認為會有一波非常驚人的中國公司全球化2.0。這類公司不再是非?!拜p”的公司,比如不再是通過收購把產品帶回中國的出海。
這類公司在走出國門后,他們會在當?shù)亟◤S、建立研發(fā)子公司。他們會更在意形成一個閉環(huán)的組織體系,把中國優(yōu)秀的制造能力外溢出去,比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yī)藥上游等領域。
當然,新航海時代也并不容易,很多企業(yè)可能會失敗。經緯現(xiàn)在也投了很多這類公司,他們在全球化2.0上開始有了自己的雛形。所以我現(xiàn)在也會把創(chuàng)始人在全球化這方面有沒有思考、有沒有具體行動、天花板有多高,變成一個核心的判斷因素。
1. 要形成多種看世界的模型
如今世界變得很快,前幾年是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快速變化,現(xiàn)在還要疊加地緣政治因素。很多企業(yè)的護城河一次又一次被跨越,那么我們機構應該選擇怎樣的節(jié)奏感?
我的觀點是,我們應該養(yǎng)成用多種模型思考的習慣,不局限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這樣才能看透現(xiàn)實。比起站隊,更應該更中立地去思考價值與意義。
以前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看過很多商業(yè)模式,看過很多團隊,腦袋中形成了好幾種模型的總結,可以很快做出一些判斷。
如今硬科技時代雖然方向變了,但方法也是如此。我們一年看幾百個項目,就是希望能夠從中總結提煉出模型。
每當遇到一個新行業(yè),我們先去研究產業(yè)鏈,研究上下游,看國內和國外的成功上市公司是怎么做的,再去掃幾十個、上百個項目,尋找其中占據(jù)產業(yè)鏈高地的公司,在董事會討論中學習,最后建立認知形成模型。
很多人說硬科技領域太難研究了,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從電動車開始,順著電氣化、智能化的大邏輯,在電動車新車銷售滲透率不同的階段,就對應了不同的投資主題。
比如在2%~5%時,對電動化和智能化影響最大的元器件就是最佳選擇;
在5%~20%的爆發(fā)期中,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底盤、車身、控制這五大領域都是很好的選擇;
在20%以上,一些應用成為了新主題。
由電動車還可以深入到泛新能源行業(yè),包括從動力電池到儲能。當然具體的順序,沒有固定模式,完全因人而異。
2. 修煉內功,拒絕平均主義
現(xiàn)在我們更加重視練好內功。我們對每個項目都要求極致的盡職調查,花大量時間。
我們有內部的盡調團隊,也有外部的專家團隊,完全數(shù)據(jù)導向。再加上對行業(yè)的判斷、對人的判斷,哪怕投資節(jié)奏會放緩,但要力求找到最適合我們的項目。
在團隊上,我以前也說過,任何一家投資機構,80%的收益其實來自5個人,甚至更少。我們少數(shù)幾個資深合伙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判斷當下、中期,誰能成為這最核心的4~5個人,然后把他們放到正確的崗位,賦予他們更多的投資權力。
在項目上,我現(xiàn)在花更多時間在“壓艙石”項目上。什么叫壓艙石?就是我們過去投資的理想、小鵬,特點是大金額、高增速。不管是我們的早期還是成長期,都要有3~5個壓艙石項目。很多時候我們回頭復盤,越有爭議的項目,越有可能最終做大。
在內部,合伙人之間也經?;ハ唷芭淖雷印?,我希望能促成一個良性的、數(shù)據(jù)導向的、有深入調研之后的“拍桌子”氛圍,最終再去達成投資決策,往前推進。這里面也許會有失敗,但是我相信最終的大項目,一定來自這樣的爭論環(huán)境。
3. 責任感
最近一年,我能明顯感受到很多行業(yè)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包括我們自己。哪怕再強的公司,稍一放松,就會被對手追趕。有的時候,一個行業(yè)會被盲目競爭拖垮。甚至在最瘋狂的時期,不少競爭手段都是病態(tài)的。
如今我更加看重責任感這個品質。既然選擇做某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要細心、用心、有超強執(zhí)行力,還要有底線思維。
即使面對慘烈的競爭,但依然不可突破道德底線。對于經緯來說,如果我們辜負了別人,我們會感到非常內疚,所以我們也把自己的錢,投在經緯每一只基金里。
我覺得,人還是要經常換位思考,如果我要托付別人,我希望他是個有責任心的人,能夠忠誠做事的人。
經緯從2010年開始,就做了第一只人民幣基金,開啟了人民幣投資。在過去幾年里,我們也和地方產投、地方政府有很多互動。
我們支持的很多創(chuàng)始人,未來都可能成為各個賽道的頭部公司,或是某個區(qū)域的龍頭公司。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迷失在短期的激烈競爭中,而是站在更高的層面,懷抱更大的格局,爭取能把公司,甚至整個行業(yè)帶上國際的舞臺。
以上是從機構層面來說大家應該怎么做,最后我想從個人角度,來說說我的一些思考。
1. 保護好自己的財富
管理好自己的錢,不要把之前“時代紅利”賺到的錢,在今天用自己的“努力”和“真實的能力”虧掉。尊重專業(yè)、尊重耐心、尊重分散式布局,凡事行動前要有前置性思考,保護好自己的財富。
做投資,一定要非常耐心,一定要等到好機會出現(xiàn)。否則就要保持紀律,當然這是反人性的,不容易。
這時候總有年輕同事私下抱怨,為什么自己沒趕上前些年能頻繁出手的好時候。我只想說,人活到最后,你配得上擁有什么,基本上就會擁有什么,可能早一點,或是晚一點。
先別抱怨時代,而是每一天都追求比醒來的那一刻多增長一點認知,每一天都把手頭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機會不總是肉眼可見的,而是出現(xiàn)在不經意間。但能否抓住它,總是源于長期堅持,源于每一天的努力。
2. 保護好家庭
保護好自己的家庭,家庭與個人的選擇一致。有很多事情,其實需要以家庭為單元去思考、去討論的。大多數(shù)時候,個人的角度與家庭角度是高度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時候,這時就應該多想想。
創(chuàng)業(yè)者是一重身份,意味著你對社會有責任。但你對家庭也有責任,不能完全把家里的每一分資金都拿來創(chuàng)業(yè)。
你需要給家庭設定一張“安全網”,比如房、車、日常生活和未來家庭教育所需的資金,每個人的金額需求不一樣,但都應嚴謹?shù)叵肭宄?,盡量把這筆錢放在“網內”,一張能讓一個人在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安心奔跑的安全網。